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会计基本名词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0-03-03 13:32: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会计的职能:指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所固有的功能,包括: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

2.会计核算: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3.统计核算:指通过对事物的数量进行计量来研究监督大量的或者个别典型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

4.业务核算:指反映监督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一种方法,就是指单位在开展自身业务活动时应当履行的各种手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原始记录。

5.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6.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进行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持续经营前提为企业的财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7.会计分期: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帐户、编制会计报表、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

8.货币计量: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9.客观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0.相关性原则: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11.可比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统一规定,以使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12.一贯性原则: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企业不得随意变更会计处理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13.及时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二是要求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编制出会计报表。三是要求及时将会计信息传递给报表使用者。

14.明晰性原则: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要求会计信息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会计信息易于为一般用户理解和接受。

15.权责发生制原则:指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不以款项的实际收入与付出为准,而是以收入与费用是否实际发生为准。

16.配比原则:指营业收入与其相对应的营业成本和费用应当相互配合。配比原则既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关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

17.历史成本原则: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照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18.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计算企业的当期损益。收益性支出产生的收益只与本期有关,与本期收入配比。资本性支出产生的收益却涉及几个会计期间,因此要在整个支出的受益期内进行分摊,与不同期间的收益配比。

19.谨慎性原则:当企业处理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经济业务时,要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风险,并以一定的方法计量确认这种风险和损失。而对于可能发生的收入和收益则不能予以计量和确认。

20.重要性原则:指在会计核算时,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当区别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对于那些相对重要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应当分别核算,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表中作重点说明;对于那些相对次要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可以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手续。

2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指在会计核算时,经济业务内在的经济实质重于外在的法律形式,并以内在的经济实质确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22.会计要素:指对会计对象(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基本分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

23.会计恒等式: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不管经济业务发生什么变化,始终不会破坏这一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会计恒等式还可以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结账前)等形式。

24.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25.负债: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26.所有者权益:表明公司、企业的产权关系,即公司、企业是归谁所有。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

27.收入:是企业在销售产品、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生产经营业务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8.费用: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费用是与收入相对应的概念,也可以说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代价。

29.利润: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财务成果。它是反映企业最终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是企业一定期间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的结果。

30.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再分类的项目称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加以科学归类,从而进行分类反映和监督的一种方法。

31.账户: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与结构,用来连续记录经济业务引起资金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载体。

32.“T”形账户:是账户的简单表达方式,反映了账户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即账户分为左右二边,左边为“借方”、右边为“贷方”,一边登记增加金额,一边登记减少金额。

33.期初余额:指账户中上一会计期间的结存转入本会计期间的金额。

34.本期发生额:指账户中本会计期间增加或者减少的金额。

35.期末余额:指账户中本会计期间结存的金额,其计算公式为“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本期的期末余额就是下一会计期间的期初余额。

36.复式记账法: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在二个或者二个以上账户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37.借贷记账法:指以借贷为记账符号表示账户金额增加或者减少的记账方法。

38.会计分录: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对该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应当增加或者减少的金额,以一定的记账符号表示其记账方向、记账账户、记账金额的专门方法。

39.简单会计分录:指经济业务发生后只涉及二个会计账户。

40.复合会计分录:指经济业务发生涉及二个以上会计账户。

41.记账方向:指用记账符号表明会计账户和金额登记方向。

42.对应关系:指经济业务所涉及会计账户之间的关系

43.对应账户: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存在对应关系的帐户。

44.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某一时点(如月末、季末、年末)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用以反映某一日期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及其构成情况的报表。

45.利润表:又称损益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它以一定时期内的收益与同一会计期间相关的成本费用相配比,计算出一定期间的利润。

46.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完整的现金流量表是包括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47.会计循环:是指会计主体根据预先设计的会计程序,将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按照一定的会计步骤,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过程。会计工作在长期的企业经济活动中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会计期间的工作就是一个会计循环。

48.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49.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书面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

50.记账凭证:是会计部门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填制的,直接据以记账的会计凭证。 51.账簿:是由一定格式、相互联结的账页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52.过账:就是将记账凭证中的记录按照一定的程序与规则过渡到相关账户中的过程。

53.试算平衡:就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

54.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收付制。其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是按照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凡属本期以现金形式收到的收入和以现金的形式支付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未曾以现金的形式收到的收入和未曾以现金的形式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55.账项调整:就是以会计分期为前提,以权责发生制和配比为原则,为正确确认每一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正确确认每一会计期末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从而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正确会计信息所作的会计特殊处理。

56.预收收入:又称买方信贷,指导购买方在取得商品以前,销售方预先向购买方收取全部或部分货款。它实际上是购买单位对供货单位所需经营资金的垫付。

57.预付费用:是指本期已经支付款项,而受益期间是后续期间或者是包括本期在内的若干会计期间,因而应归属各受益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如预付保险费、报刊杂志费等。

58.应计收入:是本期已经确认,但尚未收到的现金的收入。

59.应计费用:有些费用在本期内虽然尚未支付,却应当由本期负担。如本月耗费的水电费可能要到下月才能实际支付,但却应当由本月负担;本月发生的借款利息,要到季度末一并支付等。这种费用被称为应计费用。

60.结账:是在某一会计期末将账户结算清楚的会计程序,它是下一个期间登记经济业务的必要准备。

61.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信息的正式报告,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重要依据编制,用以总括反映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文件。也是会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企业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各种附表和附注说明等。

62.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企业拥有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可随时使用的那部分资金。会计报表上的货币资金由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三部分内容组成。

63.银行存款:指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两种。

64.其他货币资金:指企业除现金、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各项货币资金。主要有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存出投资款。

65.支票:指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66.银行汇票:指由出票银行签发,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67.商业汇票:由出票人签发,承兑人承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68.信用卡:指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取现金,且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别载体卡片。

69.未达款项:指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由于凭证的传递时间不同,导致双方记账时间不一致,一方已接到有关结算凭证并已经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接到有关结算凭证尚未登记入账的款项。

70.应收账款:是企业因对外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而形成的债权。由于其回收期较短一般不超过一年,所以属于短期债权。

71.现金折扣:指企业为客户在一定时期内早日偿还货款而给予的一种优惠,允许在一定的还款期内给予规定的折扣。

72.应收票据:指企业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销售产品、商品、提供劳务等收到的商业汇票。

73.存货: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备销售,或仍然处在生产经营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即将被消耗的材料或物料。

73.先进先出法: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为假设条件,按照货物购入的先后顺序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实际成本的方法。

74.后进先出法:指以后购入的存货先发出为假设条件,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实际成本的方法。

75.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每次收入存货,用本次收入存货成本加原有库存存货成本,除以本次入库数量加原有库存数量计算出新的加权平均单价,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结余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76.加权平均法:指以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期收入存货数量为权数,于月末一次计算存货平均单价,据以计算当月发出存货和月末结存存货实际成本的方法。

77.个别计价法:指每次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按其购入时的实际成本分别计价方法。

78.原材料:指企业用于制造产品实体的购入物品,以及购入的供生产耗用不构成产品实体的辅助性物品等。

79.库存商品:指企业不需要加工就可以直接进入流通领域,经过批发零售环节,提供给企业和社会,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消费需要的物品。

80.售价金额核算法:指在实物负责的基础上,只以售价为计量单位记账,控制商品的购进、销售、储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

81.低值易耗品:指劳动资料中单位价值较低、使用时间较短,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各种用具和物品

82.一次摊销法:指在使用低值易耗品时,将其价值全部一次性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83.分期摊销法:是根据低值易耗品的原价和预计的使用期限,将低值易耗品的价值分次计入成本费用的方法。

84.五五摊销法:指将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成本),在领用和报废时各以一半计入成本费用的一种摊销法。

85.包装物:指为了包装本产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袋等。

86.委托加工物资:指企业委托其他单位加工成新的材料或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的物资。

87.存货清查:是财产清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指对各种存货通过实地盘点核对,保证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88.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

89.固定资产:指使用期限长,单位价值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90.双倍余额递减法: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乘以两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折旧的方法。

91.年数总和法:又称合计年限法,指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逐年递减的折旧率计算每年折旧额的方法,该折旧率的分母是年数总和,分子是固定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

92.无形资产:指企业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它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商誉等。

93.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指企业为增加租入固定资产的效用,进行改装、翻修或改建的而发生的各种支出。

94.负债: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95.流动负债:指将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因其偿还期短,又称为短期负债。

96.长期负债:指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97.应付账款:指企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因购买材料、购进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98.应付票据:指企业因购进材料、商品等而签发并承兑的商业汇票,按其承兑人的不同,可分为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

99.资本公积:指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是不属于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

100.盈余公积: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

101.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

102.期间费用:指企业当期发生的直接计入损益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103.营业利润: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金额。

104.利润总额:指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105.净利润: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

106.财务会计报告: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107.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

108.汇总报表:指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所属企业报送的会计报表,对其各项目进行加总编制的会计报表。

109.预提费用:指企业所有已经预提计入成本费用而尚未支付的各项费用。

110.待摊费用: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以后各期分期摊销、摊销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费用。

111.利润分配表:是利润表的附表,反映企业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情况以及年末未分配利润数额的报表。

112.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113.直接法:指按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主要类别直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就是按现金收入和支出的来源直接反映的。

114.间接法:指以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等有关项目,据此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金属热处理名词概念

新农村建设名词概念

房地产各类名词概念

土地复垦名词概念

会计基本知识概念

预算会计概念

食品安全相关名词及概念1218

民法易混概念、名词比较

幼儿园基本数学概念

会计常用名词双语 解释

会计基本名词的概念
《会计基本名词的概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