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卢 沟 桥 烽 火 修改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22:24: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卢 沟 桥 烽 火》说 课 稿

一、说教材。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我对教材的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而这篇课文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本文条理清楚,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引导学生把握住本课的主旨是比较容易的。我认为,六年级的学生肯定知道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有什么联系,它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学重点)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难点)

三、教学理念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鼓励”“引导”留给自己,把“阅读”“领会”“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三、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读、写、议”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时事导入

1、出示“钓鱼岛”风光图

告诉学生这就是现在日本想强占的我国领土----钓鱼岛。 由此过渡

2、回首历史,初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出示图片观看日军暴行

同学们,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年那段耻辱的历史,让我们再次走进卢沟桥烽火, 看看整件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它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这样设计,是使用多媒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媒体资源的优势。二是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的好奇心。】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小组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汇报预习收获。

2、小组交流画出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出本文的写作顺序。

3、集体交流 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我就放手课前预习,搜集与本文链接的资料、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的读音、生词的理解、课文的熟读,这样给了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充分的做好预习准备。 )

(一)、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设想引导学生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目的是体会日寇的狼子野心,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二)、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场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作如下预设:

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组织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理解“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 “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 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此次事变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接着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

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板书:蛮横狼狈)

【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勾画圈点中领悟阅读的方法,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感悟。】

接着播放录像,感受卢沟桥战争的激烈,十九路军的英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运用语言加以渲染:你这时有什么感受,日军人仰马翻,哭爹喊娘,抱头鼠窜、痛快吗?读出来,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

5、编写提纲,练习复述。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两条主线,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先同桌对说、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理解,一次次的把自己理解送进文本中读,这样读的是有深度的,正样理解是透彻的,这样的感悟是深刻的。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阅读教学,归根到底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复述,让学生吸收语言,吸得进,用得出。此环节教学使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发挥了媒体资源的优势。突破了重点、难点。爱国教育水到渠成。】

四、拓展提升 深化主题

(一)、感受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语言渲染):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估计有学生会说到:我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这就自然过渡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的学习。媒体出示这句话,我设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学生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平津有难,华北就保不住,华北有事,中华民族就危急!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 “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句话,深入体会咽喉要道——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侵占全中国。【这样就会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从而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何在?引读最后一段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明白从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进入了八年抗日的艰辛历程。

(二)、总结 :我们认清了日寇侵略罪行,也感受到了我军同仇敌忾,英勇顽强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今天的我们,该怎么做呢?日本的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又是怎样看的呢?( 勿忘国耻当思国运 勿忘国难当思忧患 勿忘国兴当思自强)落后就要挨打!【目的:再次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主旨。】

五、:练习巩固迁移运用

(一)、组词

烽()妄()喉()呐()

峰()忘()侯()纳()

zhuǎ()yān()diào()

爪咽调

zhǎo()yàn()tiáo()

(二)、观看有关抗战的故事片,写观后感;搜集有关抗战的图片,举行图片展。

(三)、语文综合活动:“以史为鉴,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主题展。

【此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巩固、升华,达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战略地位

卢沟桥烽火日寇蛮横无理

可耻下场

我军同仇敌忾

英勇顽强

历史意义

1、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2、板书关键词语为学生的复述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七、农村远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这节课教学中,由于抗日战争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对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造成的伤害理解不够深刻,我借助从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的影片、图片,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学生体会更为深刻。可以说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农村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相信我们农村教师的课堂,也像大城市教师的课堂一样精彩纷呈!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教案

5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教案

5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的烽火

《卢沟桥烽火》[推荐]

《卢沟桥烽火》课堂实录

卢 沟 桥 烽 火 修改稿
《卢 沟 桥 烽 火 修改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郭桥修改稿 修改稿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