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魏集镇民间故事集

发布时间:2020-03-01 23:24: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魏集镇民间故事:

给老丈人戴“绿”帽子

相传清朝末年,大同镇(现魏集镇)某村有一老员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梅花找了个秀才,二女儿兰花找了个举人,三女儿月花找了个老实巴脚的庄稼后生。老员外最相不中的就是三女婿。几次想解除婚约,可是三女儿就是不同意,最后只好依了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吧。

农历五月十六日是老员外的寿辰,三个女儿女婿都来给老员外祝寿。中午,酒筵摆下,宾主落座,大女婿一口一个岳父大人叫着,二女婿一口一个泰山呼着,老员外听了特别顺耳。只有三女婿一口一个老丈人的叫着,使老员外听着特别的恶心,本想把他赶下席去,只是碍于三女儿的面子又不好说。俗话说,慢待了女婿就是慢待了闺女嘛,哼,今天不管咋说也得把这个土包子赶下酒席去。想到这,他就对三个女婿说:每年的今天你们都来给我祝寿,每次只是喝酒我觉得也没有啥意思,今天酒筵已摆下,我想换个方式,咱们来个作诗饮酒。诗作好了好酒尽喝,作不好,到一边候着,你们看怎样?大女婿和二女婿一听就知道这是说给三女婿听的,一起赶紧说:一切听从岳父大人安排。三女婿听了岳父的话想:好你个老丈人,想把我撵下席去,那是墙上挂门帘——没有门。心里虽是这么想的,可是没有说出来,也赶紧迎合着说:今天老丈人咋说咋是。老员外一听三个女婿都同意自己的意见,就说:今天做诗我提个条件,诗句里面要有什么门外站,

什么真好看,还得有听人说,此事无见,二乎二乎,诗里没有这些句子的不算数,你们都听清楚了吗?三个女婿都说听清楚了。老员外说:好,那就从老大开始吧。

大女婿向门外看了看,看见一棵石榴树,上面开着火红的花,略加思索吟到:石榴树门外站,树上开花真好看,听人说树上还能结桃子,此事无见,二乎二乎。大女婿吟完,二女婿向门外看了看,看到天井里有一只大公鸡,随即吟到:大红公鸡门外站,头上的花冠真好看,听人说它能下双黄蛋,此事无见,二乎二乎。最后轮到三女婿了,他向门外看了看什么也没看见,正在犯难时,看到丈母娘正向门口走来。因为今天是丈夫的生日,丈母娘特意打扮了一番,脸上还抹上了胭脂粉,更显得年轻漂亮。听说三个女婿作诗饮酒,特意来看个热闹。

三女婿一看,丈母娘来了,心想:好你个老丈人,今天你甭想算计我,我非给你戴上“绿”帽子。随即吟到:丈母娘门外站,擦胭脂抹粉真好看,听人说她和老和尚睡过,此事无见,二乎二乎。

老员外本想以做诗饮酒寒碜寒碜三女婿,不想偷鸡不成,反让人家给戴上了“绿”帽子。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994

吃“回锅肉”

相传在很久的时候,某村有一大财主,膝下无子,只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桃花,二女儿杏花,三女儿荷花。三个闺女真象自己的名字一样长得是如花似玉。等三个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说媒的真是踏破了门坎。经过挑选,大女儿桃花找了个秀才,二女儿杏花找了个

举人,唯有三女儿荷花偏偏相中了邻村目不识丁的一个憨小伙柱儿。你别看柱儿长得憨,其实并不憨,只是因为家里穷,从小没读书罢了。三女儿荷花就是相中了柱儿这种憨厚的聪明劲,才发誓非柱儿不嫁。俩老人没有办法,只好依了她。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由她自己去吧。几年后,京城开科,大女婿考中文状元,二女婿考中武状元,只是三女婿柱儿照样在家锄地种庄稼。

农历六月十六日是大财主的寿诞之日,三个女儿和女婿都来给他拜寿。你看大女婿大女儿都坐着八抬大桥,旗锣伞扇,前呼后拥好不威风。二女婿二女儿都骑着高头大马,侍卫骑高头大马持刀枪剑戟更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引来了全村老少都来观看。大财主老两口子老早就在门外迎接,看到眼前这个场面,心里的那股高兴劲真是马尾拴豆腐——没法提了。老两口赶紧把闺女和女儿让到客厅,佣人随即端上茶点,厨房也赶紧刀剁斧砍,煎炒烹炸,准备酒菜,但等三女儿女婿来到一齐开席。到了傍晌午,才见三女婿牵着毛驴驮着荷花来到,`佣人赶紧把他们接到家中,随即端上酒菜招呼大家入席。

酒筵开始,首先给老岳父祝寿,大女婿首先给岳父敬酒祝其福如东海,二女婿接着敬酒祝其寿比南山,乐得老财主撅着胡子眯起了双眼。最后轮到三女婿敬酒,因为自己没上过学,客气话不会说,憋了半天才说,我也祝老丈人活得和乌龟同岁(表达之意为龟鹤同寿)。老财主听了心里特别别扭,赶紧说:都是自己人不用客气,赶紧饮酒吧。大女婿、二女婿认为和老三在一起有失身份,本想早把他赶下席去,又碍于岳父的面子不好直说。大女婿不亏是文状元,你看他眼珠

一转说:今天是咱岳父的寿诞之日,我和老二又都考上状元,真是喜上加喜,今天我们一定喝个一醉方休,可是我认为光喝酒没啥意思,为了提高雅兴,我建议今天我们来个做诗饮酒,诗作好了,好酒尽喝,好菜尽吃,作不好,到下边去吃回锅肉,你看如何?三女婿一听就知道这话是冲自己来的,心里想:你那花花肠子我还不知道?作诗就作诗,谁怕谁呀,大不了到下边去吃回锅肉。三女婿心里是这么想的,可是不能说。只好硬着头皮说:就依大哥说的做吧。这主意是大哥出的,那你就先作吧。大女婿一听正中下怀,随即说道:今天作诗,句子里要有什么尖又尖,什么圆又圆,要有进京赶考和状元的词句,没有这些词句的诗不算数,老二老三你们同意吗?二女婿和三女婿齐声说:同意同意。大女婿出的题目,心里早就有数,随即吟道:笔尖尖又尖,笔杆圆又圆,我今年进京去赶考,得了个文状元,说完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二女婿虽然是个武状元,但文才也不错,略一思索吟道:箭尖尖又尖,箭杆圆又圆,我今年进京去赶考,得了个武状元,说罢端起酒杯也一饮而尽。大女婿和二女婿喝完酒心里洋洋得意,心里想,看来老三今天是非要去吃回锅肉不可了。三女婿心里也想:你们不用高兴得太早,今天吃回锅肉的说不定的是您俩。就听三女婿吟道:镰尖尖又尖,镰杆圆又圆,今年我俩儿去赶考,得了文武两状元。吟完说道:大哥二哥,我俩儿得了两个状元我得喝两杯,说完端起两杯酒一饮而尽。大女婿和二女婿被三女婿骂了个狗血喷头,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筵席去吃回锅肉了。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994

驴比马跑得快

也不知那朝那代传下来的,在魏集一带有一个风俗:正月初四日,女儿女婿都去给娘家爹妈拜年。

据传说民国年间,某村一大户人家有三个闺女,大闺女找了个财主家的阔少爷为婿,二闺女找了个秀才相伴,三闺女却嫁给了一个穷后生。

一年的正月初四,三个闺女女婿都去娘家给老人拜年,大闺女二闺女和女婿都骑着高头大马,只有三闺女骑着一头瘦瘦巴巴的小毛驴。再看大女婿浑身穿的是绫罗绸缎,二女婿也穿的是大褂长衫,只有三女婿穿着老祖布棉裤棉袄,更显得土里土气。中午,老人设筵款待闺女和女婿。大女婿和二女婿根本看不起三女婿,本想把他撵下席去,因为碍于岳父大人的面子也不好直说,便想方设法捉弄三女婿让他自己下去。大女婿想到这里就说:至此新春佳节,大家聚在一起非常高兴,每年的今天大家只是喝酒,也没啥意思,今天不如咱不如来个作诗饮酒以助雅兴如何?二女婿当然没意见,三女婿虽然知道这是说给自己听的,但是也没办法,只好随声附和:同意,同意。大女婿指着院子里的马说:今天我们就以自己的马为题,看谁的马跑得最快谁先喝酒,跑得慢的到下边喝大碗茶去。三女婿一听心里说道:你老大真不是个正经东西,明明知道俺和媳妇骑来的是小毛驴,你却以马为题,这不是称心找俺地难堪吗?可是也没有别的办法,就说:那就依大哥所言吧,主意是大哥出的那你就先说吧。大女婿也不客气,指着自己的马吟到:水上漂铜钱,我骑马去河南(河南省),回去又回

来,铜钱还看见。大女婿吟完,二女婿接着吟到:空中抛鹅毛,我骑马去平遥(山西省),回去又回来,鹅毛还飘着没落地。最后轮到三女婿了,他可真犯了难,自己的毛驴说啥也不如人家的马跑得快呀。正在为难的时候,忽然听到毛驴放了个屁,三女婿灵机一动随机吟到:毛驴放了个屁,我骑驴上江西(江西省),回去又回来,风门还没闭。吟完说到:大哥二哥,你一个骑马去河南,一个骑马去山西,可比不上俺那毛驴去江西远跑得快,跑得远啊,今天这酒应该我先喝,说完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994

傻女婿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大户人家,家财万贯,土地千顷,老两口守着一个儿子过日子,因为儿子天生傻,到了二十七八才娶上媳妇。

有一天,媳妇要回娘家,傻小子非要跟着,媳妇说,看你那傻样,连句正经话都不会说,去了岂不叫人笑话。傻小子说,我啥都听你的,你叫我咋说我咋说,只要叫我去就行啊。媳妇说:好,那你就听我教你。俺家门前有一棵槐树,外人说是做车轴的好材料,可惜中间有个麻雀窝,见了俺家的人你也这么说,记住了吗?记住了。媳妇又说:等俺爹把你让到北屋里,屋的中间有一大方桌,外人都说是梨木地,本村的匠人做不了,做桌子的匠人还是外请的,记住了吗?记住了。

这天吃罢早饭,媳妇领着傻小子去娘家,娘家人对傻女婿早有耳闻,听说傻女婿今天要来。早就等在门口想看看这傻小子傻到啥样。

傻小子来到岳父家门口,按照媳妇教的,对着槐树打量了一番说道:这棵槐树真好,真是做车轴的好材料,可惜中间有个麻雀窝。媳妇娘家人一听这小子这不不傻吗。再说媳妇有一个小妹妹,十五六岁,灵利乖巧,赶紧跑到姐姐的跟前问长问短。媳妇对傻小子说:这是咱小妹。傻小子来到妹妹跟前上下打量一番,说到:小妹妹真好,真是做车轴的好料,可惜中间有个麻雀窝。小妹妹当时羞得满脸通红,赶紧跑回屋里去了。老岳父一看傻小了的傻劲又上来了,恐怕外人看见笑话,赶紧说快到家里去吧。

傻小子到上房看到了那张桌子,他按照媳妇教的首先对着桌子打量一番,说到,这张桌子我认的,桌子本是梨木的,本村的匠人做不了,做桌子的匠人还是外请的。老岳父一听,这傻小子说的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就在这时,傻小子的小舅子进屋来送水,傻小子对着小舅子上下打量一番对岳父说道:这个小孩我认的,小孩本是个梨木的,本村的匠人做不了,做孩子的匠人还是外请的。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994

不标标点害苦人 二则

在过去的文章里,词句之间没有标点,全凭自己捉摸,捉摸透了没说的,捉摸不透往往闹出笑话害苦人。

相传在清同治年间,魏集村附近有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过日子。儿子去天津学买卖,几年不回家,到了结婚的年龄,那说媒的还真不

少,因为儿子本人不在家,父母也没法把亲给他定下来。眼看和自己同龄的老人都抱上了孙子,自己连儿媳妇还没有着落,老俩口心里这个急呀。后来托人给儿子捎信说你想找啥样的媳妇都写到信上,我们在家里按照你写的给你找好对象,到时候你回家完婚也就是了。儿子把找对象的条件便写到信里让人捎给了父亲。父亲接到信后就按照儿子信上写的条件托媒人说媒。没过几天,媒人捎来信说媒已说好,女家是黄河南岸董家沟大财主的女儿。两位老人很是高兴,赶紧托媒人下了聘礼,订了婚约,但等腊月初八给儿子完婚。

腊月初八那天,老人雇了花轿和吹鼓手吹吹打打把媳妇娶回了家,拜了天地入了洞房。等到新郎给新娘挑了蒙头红,吓得“嗷”一声跑出洞房。为啥?新娘那个难看劲就别说了,不但是个秃子,还一脸的麻子,两只脚还瘪楞着,坚直就是一个夜杈。老人看了差点背过气去,立即找来媒人问个究竟。媒人来到后拿出了信上开的条件说:俺是按上边写的给你说的媒,你看这上面明明写着漆黑的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周正,这能怨俺吗?新郎官立即说:俺是这么写的,漆黑的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周正。媒人听了说:谁叫你不标标点来呀!

据传说在清道光年间,谭马埽(今魏集镇谭梁许村)黄河渡口有一家车马店,由于在渡口,来店投宿吃饭的特别多,所以随地大小便的也特别多。弄的该店周围特别脏,一到夏天更是臭气熏天。为此,店老板写了一块警示牌,以示不要在此大小便。可是自从立了这块牌

子,随地大小便的人反而多了。一天,店主人正看见一个人在牌子傍边小便,上前喝道:哎,谁叫你在此小便?那人说:我尿急,实在等不得,看到这边牌子上写着“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所以就在此方便了。店主人说:我上面写的是“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那人说:谁叫你不加标点来呀。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994

“狗腿子”的传说

人们往往把帮助恶人做坏事的人称作狗腿子,这到底是咋会事呢?那还得从头说起。

相传在很多年前,有一个横行乡里无恶不做的恶人,得了腿病。大夫说,如果不把坏腿锯掉,巩怕性命难保。这可把恶人急坏了,不锯吧,性命难保,锯掉吧又实在舍不得。听大夫说,如果有条件的话还能换上一根好腿,走起路来与好腿一样,可这腿又到那里去找呢?

后来,这事被恶人手下一个绰号叫“坏水”的人知道了,为了讨好主子,一天,坏水来到恶人的跟前说道:大哥,听人说你那条坏腿必须换掉,如果不换掉恐怕有性命之忧,我想好了,为了报答大哥多年来对我的恩情,我情愿把我的一条腿给大歌换上。恶人说:那怎么行呢,你把腿给我换上你咋办?今后如何再帮大哥做事?坏水说:那好办,我把腿给你换上,我再换上根狗腿就是了。恶人说:那狗又该咋办呢?坏水说:这也好办啊,我用泥给狗捏一条腿换上就是啦。恶人说:那狗撒尿时不把泥腿给冲坏了吗?坏水说:这更好办了,我叫

狗撒尿时把腿抬起来不就行了。几天后,人、狗做了换腿手术。

从此,公狗撒尿时,总是把一条后腿抬起来,一直延续至今。也是从那时起,人们也把帮恶人做坏事的人称为“狗腿子”了。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994

老秀才贴春联

在清光绪时期,魏集村有一老秀才,不但文才好,而且字也写得好,所以,每到春节找他写春联的人推不出门。

这一年的春节,到了腊月三十的傍晚,找老秀才写春联的人还是挤了满满一屋,这时只见老秀才把笔一搁对众人道:众位乡亲,今天我实在太累,这春联今年就写到这里吧,等明年我多给大家写几副就是了,大家请回吧。众人闻言,只好扫兴而归。

大家散去以后,老秀才想: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无论如何自己大门上得贴一副啊,于是他就写了一副春联贴到了大门上。过了约有半个时辰,老秀才到大门口一看,刚才贴好的春联不知啥时候给人揭走了。于是,回到屋里又写好一副春联重新贴到大门口。又过了约半个时辰,老秀才来到大门口一看,春联以又被人揭走了。这下老秀才可犯难了,难道过春节自己门口连副春联都没得贴吗?老秀才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我何不把写好的春联截成两截,今天晚上贴上半截,明天早上再贴下半截,看谁还能来揭。于是老秀才回到屋里又写好了一副春联并截作两截,然后重新来到大门口把上半截贴上。只见上联

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老秀才贴好春联看了看,满意地回到屋里,果然再也没有人来揭春联了。第二天清晨,老秀才又早早地把下半截春联贴上。再看春联,上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下联变成了“祸不单行昨日行”。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994

喜 囍 禧字的妙用

喜、囍、禧这三个字都读xi,都是表达喜庆之意,可是在不同的场合用法却不一样。例如,某某人添了儿子或孙子,贺喜的人祝他喜得贵子,喜得龙孙。做生意的人发了财,见面后致贺恭喜发财,用的就是这个单“喜”字。

小伙子结婚,可就不用单“喜”字了,而是用双“囍”字。据说,小伙了结婚这天,其身份相当于状元郎,所以被称为“新郎官”。娶亲时,县令在路上碰见了都得给新郎的花轿让路。这一天,新郎是又娶媳妇又做官,可谓是双喜临门,所以家中喜联、喜贴、喜帐凡是有喜字的地方都用双“囍”字。

可是女儿出嫁,虽也是喜庆之事,就不用双“囍”字了,得用“禧”字,为啥?因为女儿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到了婚嫁年龄突然离开父母,父母确实舍不得。虽然女儿出嫁是一件大喜事,可是娘家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所以凡是需要贴喜字的地方都用“禧”。该字左上方有一点,下方是个不字,右边加一喜,寓意是:一点不喜。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135

“李寨相府”的传说

相传在清康熙年间,现在的魏集镇李家庄村曾名“茅根李”,因为周村围茅草甚多而得名。1688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之芳(李阁老)被命离职返乡后经常到茅根李村的茅草地里放马,所以和该村的人混得很熟。俗话说天下无二李,因为都是李姓,所以就觉得更加亲近。

茅根李村向东三华里,与滨县的堤口赵村接壤。一年夏天,堤口赵村一人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惠民界内,该村诬说此人是被茅根李村的人所害,随控至武定府衙。这一天,李阁老在家觉得无聊,就去府衙找知府闲谈。事有凑巧,正赶上知府料理此案。李阁老就对知府说:茅根李村的人都是我自家的孩子们,他们老实本份,万万不可能做出这种伤及人命的事情,这官司你就看着办吧。知府碍于李阁老的面子,又因堤口赵村提供的证据不足为由,了断了这场官司。

事后,李阁老想,我得想个办法保护好茅根李的人们啊。不久,他就差人送来了两盏大红宫灯,上书“李寨相府”四个大字。从此,茅根李村的小伙子每到娶亲之时,都取出宫灯在花轿前面引路,回到家再把宫灯挂在门口。当人们看到书有“李寨相府”的宫灯时,都会对茅根李的人敬让三分。该宫灯在“文化大革命”时被当作“四旧”毁坏。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994

“顺友猛子”充军黑风口

相传在清同治时期,老君堂村十字街以东由滨县治,十字街以西由惠民辖。一年的冬天,适逢老君堂

一、六大集,赶早市的人傍明天来到老君堂,发现十字街上有一倒卧(死尸),随赶快向滨县、惠民两县衙报了案。

两县县令接报,立即带领一班衙役、仵作(旧时官府验尸官)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发现死尸略靠滨县一侧,所以先由滨县仵作检验尸体,只见该仵作将尸体三翻两翻就弄到了惠民界内,然后对滨县县令说:老爷、尸体在惠民界内与我们无关,我们赶紧回去吧。滨县县令正想回县衙,惠民这边的人可就不依了,明明倒卧略靠滨县一侧、是这滨县仵作做了手脚,怎么硬说在惠民县界内呢?随即两县人员发生了争执。

这一天,魏集村有一个绰号叫“顺友猛子”的人去老君堂赶大集。此人长的五大三粗,好抱打不平,他看了刚才的场面认为滨县的仵作也太缺德了,不该把死尸翻弄到俺惠民县界就推掉责任,这不是拿着人命当儿戏吗?这时只见他来到死尸跟前抓起两要腿,只听“呜”的一声,他把尸体扔到了滨县界内。然后对惠民县令说:老爷,尸体现在在滨县界内,我们也走吧。看到眼前这种情况,滨县那边也不干了,随后两县俱控至武定府衙。滨县县令并在控状中诬陷死者是被顺友猛子摔死的。知府大人也没有细察就判了“顺友猛子”云南充军之罪。

三年后,惠民县令调到云南某县任职,到任后,他在查阅案犯卷

宗时,凑巧查到了“顺友猛子”一案。此案虽相隔三年,但县令对本案当时的情况仍记忆尤新,更知道此案为冤案,决定到狱中去探望“顺友猛子”。

县令来到狱中,“顺友猛子”也认出了县令,二人各叙离别之情后,县令问他想不想回家。“顺友猛子”说:老爷,我家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妻子儿女,他们都需要我来照顾,我怎么不想回去啊!可现在有什么办法呢?县令说:你想回家得犯事,只要你犯了事,我就有办法让你回家。“顺友猛子”苦笑着说:老爷,你就甭开玩笑了,你看我在这监狱里还能犯啥事啊!县令凑到猛子耳边如此这般说了一番话,只见顺友猛子连连点头。

第二天,县令升堂提审“顺友猛子”,原因是夜里“顺友猛子”把一个同狱的死囚犯给打死了。县令也判了“顺友猛子”充军之罪。“顺友猛子”说:老爷,判我充军去那里都行,千成不要让我去山东的“黑风口”(当时魏集村北一个岔道口叫黑风口)啊,那里的蚊子比蚂螂(蜻蜓)还大,光咬也能把我给咬死啊。县令说:这可由不得你了,我非让你充军去“黑风口”。随吩咐衙役说:路途遥远,你们要多带些银两,一路上把这厮养得胖胖的,让黑风口的蚊子也上上犒劳。

就这样,县令以充军的名义把“顺友猛子”送回了老家。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994

魏集村的“土地庙”和“关帝庙”

为什么距离那么近

魏集村旧时的“土地庙”位于“树德堂”东北角约60米处路北,“土地庙”以东约50米建有一座“关帝庙”,为什么两庙建的距离这么近,其中有一段笑话还少为人知。

据说,魏集村的“土地庙”建于清初,庙中供奉“土地爷”及小鬼神像,相传村中任何人家所作善恶之事“土地爷”都有先知,“土地爷”还为人间做了不少善事。

相传村东头有一少妇长的美貌绝伦,可惜丈夫早亡,少妇只能与一双年幼儿女相依为命,日子过的十分拮据。于是“土地爷”经常派小鬼暗中给少妇家中送米送面,送衣送钱,少妇得知后非常感激。这样,日子一久少妇与“土地爷”就有了爱恋之意,后来二人终于越过雷池。

俗话说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后来这事还是被人们发现了。为了阻止二人继续偷情败坏村风,村中绅耆商议必须杜绝土地爷再行不法之事。为达此目的,有人提议在“土地庙”以东修一座“关帝庙”,让关老爷来当监察官,对“土地爷”所作所为进行监督,这就是在“土地庙”以东修建“关帝庙”的缘故。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994

“玉带”害苦苦贪财人

魏肇庆乐于施舍,在当地那是妇孺皆知。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三,

当地把这天叫做小年,魏肇庆来到李家庄当铺查看当年的收入情况,并安排伙计回家过年。这时有一当铺伙计来到后院向魏肇庆禀报,说有一村妇到本当铺当当,所当之物为两条裹脚布,并再三哀求收下,你看收还是不收。魏肇庆说:我到前堂看看吧。他来到前堂,只见一中年妇女面黄肌瘦,身上穿的是破衣烂衫,手里领着的男孩不过

三、四岁,怀里抱着的女孩也就两生日(两岁),再看孩子也是骨瘦如柴。

魏肇庆上前问明情况,方知中年妇女丈夫病逝,为给丈夫治病,她变卖了家中所有财产。眼看年关将近,家中没有分文,别说给孩子买挂鞭炮、置件新衣,就是让孩子吃顿饺子都很困难。又因家中实在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当,万般无奈,只好典当自己的两条裹脚布,多少买点年货让两个孩子过年。中年妇女没有说完,早已泣不成声,并跪在魏肇庆面前,苦苦哀求。魏肇庆把中年妇女扶起,说道:大嫂,请不必过于悲伤,你所当之物我们收下便是。随吩咐说:掌柜的,给大嫂开好当票,“玉带”两条,纹银一千两。手续办理完毕,又对中年妇女说:大嫂,这些钱你拿回去,一是置上几亩地和孩子好好过日子,二是买点年货和孩子过个年,再就是让两个孩子好好读书抚养他们长大成人,至于您的两条“玉带”,你就不要再赎当了,您手里的当票也别要了,出门后把它扔了就是。中年妇女千恩万谢,离开了当铺。

那妇女出了当铺心里想:反正这当票在我手里也没用,那就把它扔了吧。她就把当票随便扔在了李家庄的大街上。

再说李家庄附近有一个姓刘的土财主,他不但遇事好占小便宜,而且贪财如命。这一天,他无事可做,到李家庄大街上闲逛,无意中

发现了这张当票。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千两纹银当的玉带,心里好不高兴。他想:这玉带本是皇帝封赐,是不准典当之物,而且价值连城,主人把它典当一定是急着用钱,等有了钱再赎当,我何不趁此机会赎回玉带,等将来玉带的主人跟找玉带时,我再高价卖给他,自己岂不发个大财?想到这里,他赶紧回家取了一千两纹银,昧着良心来到当铺。“掌柜的,我要赎当”。掌柜的接过当票一看,心里就有了数,问道:“这当票是你的吗?”“没错,是我的。”“这玉带可是你亲自所当?”“那还有假?”等当铺掌柜的收了赎金,为他办好了手续,把两条女人的裹脚布递给他时,刘财主这可傻了眼,急问道:“掌柜的,当票上明明写的是两条玉带,你怎么给了我两条女人的裹脚布哇?”掌柜的说:“这你就不懂了,女人被称为金枝玉叶,那女人的裹脚带子当然是‘玉带’啦”。刘财主这才恍然大悟,本想赚个小便宜,结果吃了个大亏,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自那以后,李家庄附近就流传着这样的一个顺口溜:

两条“玉带”救妇孺, 害苦贪心刘财主。 花上纹银一千两, 买回两条裹脚布。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魏桂华 13465083994

魏五爷“百鸡宴”退捻军

1868年4月,西捻军转战南北到达惠民一带,其中有一支蓝旗军有1500多人从海丰(无棣)沿徒骇河路过魏集镇附近。这支队伍的头领是张宗禹的一个远房亲戚,叫张福青。听说大同镇(魏集村)有大财主,决定攻打。张福青率领队伍到达魏集村西时,隔着村里防御的土围子,远远看到村子里福寿堂(1865年建成)的青砖阁楼,心里好不高兴,这下碰到有钱的主了,当天扎下营准备第二天攻打。

这福寿堂里的主人正是魏振菖,人称魏五爷,眼看捻军来打心里十分着急,决心带领村民进行保卫。但村里能打能战的才三百多人,捻军还有火枪队,真打起来肯定不是捻军的对手。第二天,当魏振菖带人在西门围子上观察敌情,却不见捻军攻打的迹象。正在疑惑期间,从捻军营里出来一队人马,有四五多人全部着青衣骑青马。领头的来到门前隔着护庄河向围子上喊话说大头领要面见魏五爷,请五爷独自一人到营里说话。魏振菖一听吓了一跳,庄丁们劝他不要去,怕是鸿门宴。但魏振菖为人仗义,稍加思索后便从围子上下来和传信的人来到捻军军营。刚走进中心大帐,一个黑脸汉子便迎到门前并向魏振菖深施一躬。这黑脸汉子就是张福青。

张福青将魏振菖让到账内坐下,说了一个缘故让魏振菖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原来,正在张福青准备攻打魏集村时,大头领张宗禹派快马给张福青送来急信告诉他不准攻打魏集村,特别不要伤害魏家大院的人。说起来这张家和魏家还有一段世交,魏家对张家有恩。魏振菖的老爹魏梳柄是鲁北地区有名的大盐商,他的盐业生意不仅在鲁

北,在全国也有一号。黄骅、海兴、无棣、沾化、河口一带好多盐场有三分之一的盐都是卖给魏家,由魏家组织船队从徒骇河南运、西调再销往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当时黄河一带的水运安全由“捻子”负责。“捻子”是一种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等弱势群体组成的有教会性质的社会组织,掌管着长江、淮河水运的是漕帮,而江淮以北的水路运输则由“捻子”掌管。魏家的盐商船队全部由安徽的“张家捻子”负责。“张家捻子”负责的是整条徒骇河水运安全。“张家捻子”北起无棣沿海,南到聊城沿河打得很响,并在黄骅、海兴、无棣、河口等地盐厂和骇河沿岸秘密发展了不少成员。“张家捻子”的当家人正是张宗禹的爷爷张连顺,张福青的爷爷也在捻子里做事。盐在当时属官营,魏梳柄是通过关系取得合法经营的,属官方的代办。“捻子”不光押运,也私自利用魏家的船队捎带贩盐。魏梳柄很精明,在“官办”明营和“捻子”私营中都占有股份。“捻子”在私自经营时经常受到官府查处,并多次发生冲突。官府便以谋反的罪名在各地抓捻子的人。其中张宗禹的爷爷和张福青的爷爷都被抓了。魏梳柄利用经商在官场打下的社会关系花银两将张家的人从官府手中保了出来。张宗禹从小随爷爷在徒骇河里跑过船经常听到有关魏家的事,直到长大成了西捻军的大头领这事他还装在心里。这次,捻军途经武定府,张宗禹听到张福青的队伍途经魏集村附近怕打了恩人便派人前来送信。如果再晚上一个时辰,恐怕真的打起来了。说到这里,张福青又向魏振菖施了一礼,并再三保证捻军打遍天下富豪也不会动魏家一根毫毛。魏振菖听了感慨一番。魏振菖和张福青年龄虽相当,但魏振菖是魏梳柄老来

得子,所以高出张福青一辈,便和他以叔侄相称。张福青向魏振菖说:队伍来到山东境内,有好多人水土不服拉肚子,州城里的药官府又控得紧,魏叔在集镇上自家开有药店能否给队伍补充点药材,可又怕让官府知道了落个通匪的罪名连累了魏家。魏振菖说:这个好办,我自有办法,你让两个厨子跟我去一趟村里。

魏振菖领人进村后不多言语,通知庄丁到各家按每户征集粮食,说捻军要吃的,给吃的就不打咱们村了。他亲自来到村内自家的药店,和药店的掌柜交待了几句,掌柜的急忙让伙计拿了十几味药材,足足推了一小推车,随魏五爷来到了村东的贾家烧鸡驴肉店。贾家烧鸡驴肉店是镇上最好的肉食店,店主兄弟二人从祖上开始经营多年,主要制作烧鸡驴肉。魏五爷问到肉店掌柜家里还有多少存货,掌柜的说还有两头驴的肉和三百多只鸡。魏五爷说全做了吧,做的事候把我带来的这些调料(药)按比例放进去,还有让捻军的两个厨子一块在边上看着放心。捻子里的两个厨子急忙拦下,说队伍里好多兄弟是山西来的回族兄弟不吃驴肉,光做烧鸡吧。贾家的四五个伙计按照魏五爷的要求,忙了两个多时辰把鸡做好。魏五爷把鸡交给两个厨子,并秘密告诉他们让把剩下的调味品(药)也带回去,煮东西时按刚才的比例放入,即调味又治病。两个厨子回到军营里和张福青做了报告,张福青大悦,慨然说:我这个义叔真是个侠义豪爽聪明之人,即给我捻军兄弟治了病,又避了官府的嫌疑,此事不可外传。贾家的烧鸡名不虚传,经过魏家药草的特殊调味更是味道鲜美。捻军按五人一只把烧鸡给士兵分食,拉肚子的士兵吃过不长时间便觉得肚子清爽了许多不疼

了,可是除了两个厨子和张福青知道药鸡的秘密外,军中其他人再没有人知道了。魏五爷又把村子里凑的粮食差人送到捻军中,自己和账房亲自去了一趟张福青的军帐,并秘密奉上纹银三百两。张福青感激再三,因军中物资缺乏没有推辞一并收下。下午,张福青动员士兵讲:“吾辈预杀富济贫攻打魏集,但魏五爷为人仪义,乐善好施,设百鸡宴盛待你我兄弟,我等不能做不义之士,我捻军兄弟自此任何人不得侵扰魏家。”众将士齐呼称是。此时,黄旗军传令兵来报,说张宗禹头领正在攻打武定府城,让他前去增援。张福青等赶到武定府城,捻军刚攻打了北门一气没有突破正在休息。张福青来到黄旗军帅帐和张宗禹把魏集的情况一说,张宗禹也是一番感慨:“魏五爷真是侠义之人,听说这武定府的张鼎辅和魏家也很交好,再说这知府也姓张,五百年前是一家,我看这武定府实乃侠义之地,不打也罢。”据历史记载,1868年捻军武定府前后经过八次,都没有打下武定府,并非是武定府真的是城高墙坚,而是有魏集镇魏家的很大面子,也有魏集贾家烧鸡的一定功劳。

捻军从武定府走后,魏五爷跑到张知府家里和他讲了为了保住百姓安全用“百鸡宴”退捻军的事,当然张家故交的事隐满下来没有提。张知府听了心领神会,不再过问此事。1868年秋,西捻军全军覆没在茌平境内的徒骇河畔,张宗禹带十多人泅水逃生沿徒骇河流浪北上,最后在其爷爷经营盐运时打下的地面黄骅一个盐场附近的大洼改名换姓隐于村野,二十多年后去逝,现大洼有张宗禹坟为证。是年冬,魏集村魏家的看坟人里多了个黑瘦腿跛的青年汉子,魏五爷经常带酒

肉到坟地看他。深夜,这个看坟人时常号啕大哭,魏家坟地离村一里多地,村里的人老远就能听见,哭得那个伤心,让心软的人在家里陪着掉眼泪。村里有人认出他就是受了腿伤的张福青,但没一个人敢说。因为当时到处在抓捻子,抓了就杀头,私通窝藏的也要杀头。而当年张福青捻军里的两名厨师并没有战死,他们流落到德州,依靠他们从魏集村贾家烧鸡店里学的手艺,又不断创新,后来成了德州扒鸡名吃文化里的一支独秀。魏五爷“百鸡宴”退捻军的事更是没人敢提,里面的具体事更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供稿人:魏集镇政府:巩先军 15854365806

魏集镇第二周工作总结

魏集镇来料加工调研报告

魏集镇兵役登记情况汇报0726

二零一一年魏集镇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卢集镇卢集幼儿园工作总结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

魏集小学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魏集中心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魏集中心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魏集镇民间故事集
《魏集镇民间故事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