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音乐学讲稿(少数民族民歌)7

发布时间:2020-03-02 01:28: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音乐学讲稿(民族民间音乐)

少数民族民歌

概述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族以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分属5个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和南岛语系。许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很复杂,大致有封建地主经济、封建奴隶制、奴隶制和原始公社残余多种经济形势。宗教在汉族地区势力不大,但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有伊斯兰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小乘佛教(傣族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等,还有大量民族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如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巫教、萨满教等。 特点

1.不少民族用民歌(古老的叙事歌)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生产劳动知识;一些仪式中必唱的祷歌、祝词、多具有法规的约定性和权威性。如柯尔克孜族著名长篇史诗《玛纳斯》、藏族的《格萨尔》、维吾尔族的《艾力甫与赛乃姆》等。这些都借助于歌唱在群众中流传。

2.民俗仪式歌曲,婚礼歌和丧事歌,这些歌曲反映出各民族不同的婚姻制度和民俗风情。

3.各民族多有着自己的宗教歌曲,这些宗教歌曲与民间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在少数民歌介绍中,为了风格的统一,民歌按民族地域介绍,但不排除在少数民族歌曲中存在着号子、山歌、小调之体裁。

(一)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概况: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蒙古族自治州、县;河北、河南、宁夏、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也有少数聚居或散居的蒙古族。

蒙古族民歌的分类: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分类法。一是按体裁分类,分为狩猎歌、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谚歌、儿歌、叙述歌等。从音乐特点和风格上,内蒙古民歌可分为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蒙古族长调曲调悠长,深沉、委婉、气息绵长,节拍自由,唱时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时的润腔。有的长调辽阔、开放,象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广阔草原,有的长调则具有史诗般的雄浑气魄。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曲体呈散板形式。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多属于这一类。短调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狩猎歌、叙事歌姬一部分带舞蹈性的宴歌、情歌、婚礼歌属短调。

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音阶:蒙古族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多为五声音阶,很少使用五声以外的音。在蒙族民歌中所出现的五声以外的音,除作为经过音或装饰音以外,常构成综合调式七声音阶(即五声调式的扩展),形成调式交替或转换。

调式:蒙古族民歌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

旋律线: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线条经常呈抛物线型,即一个乐句或乐节的高点常常位于中部。

2.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概况: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 哈萨克族民歌分类:哈萨克族民歌从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类。从演唱形式上可分为独唱、弹唱和对唱三种。一般按演唱形式分类。 1

对唱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民间节日,婚礼庆典中都要举行对唱活动。哈萨克族弹唱是民歌与其民族弹拨乐器冬不拉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弹唱也叫“冬不拉弹唱”,以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为伴奏,节奏比较复杂,曲调接近语言音调。它常采用以8/3为主的混合节拍,曲体同独唱歌曲一样也多是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但篇幅比一般独唱歌曲更加扩大。《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着重介绍了冬不拉弹唱。

哈萨克族独唱歌曲大多以4/

2、4/3位主要节拍。它们具有优美的旋律,宽广的气息,充

满激情,并有着豪放的气势。同时哈萨克族独唱歌曲中的情歌美丽而感人,不论是歌唱爱情、赞美心上人的,还是抒发怀恋、思念痛苦之情的,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令人长时间地沉浸在歌曲所造成的气氛和情绪之中。比较起来,独唱歌曲的旋律更加优美,结构比较整齐,典型集中地表现了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

(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为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

和说唱性的两种类型。前一类有固定唱词,旋律悠扬、宽广,人们把善于这一类弹唱的人称作“安琪”,及歌手;后一类旋律简洁、明快,人们把善于即席作词弹唱的人尊称为“阿肯”,即草原上的游唱诗人。)

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音阶——广泛运用七声音阶,但也有五声音阶或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七声音阶。

2)调式——哈萨克族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五声调式和欧洲音乐体系的七声调式两种

调式体系。五声调式以宫调式和羽调式为主。七声调式最常见的是自然大小调,另外还有一些调式是两种音乐体系相融合的产物。(多利亚和混合里底亚调式)

3)旋法——哈萨克人民的游牧生活使哈萨克民歌带有很强烈的牧歌特点,普遍带有呼唤

式的音调。多有主音及其四度或五度音构成,并常常出现在曲首。曲首又常是全曲的核心音调,通过多种变化手法发展出整首民歌曲调。

4)节奏、节拍——经常使用混合节拍,并在每小节的节奏划分上常常出现前短后长的形

态。这种节奏特点与曲首的核心音调作用共同构成了哈萨克民歌豪迈、宽广的性格特征。使它充满激情,具有史诗般的壮阔气势。

3.朝鲜族民歌

朝鲜族概况: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

县,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地区,还有一部分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

朝鲜族民歌分类:在朝鲜族民歌被称为民谣。其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安民要最初产

生的地区分为南道民谣、京畿道民谣(又称中道民谣)和西道民谣(产生于朝鲜半岛北部)。另一种民谣的分类方法是按最初产生的环境分为劳动民谣、抒情民谣、叙事民谣、民俗民谣核心民谣。音乐学基础问答主要介绍的是农谣(劳动民谣)和抒情民谣。

农谣(劳动民谣):朝鲜族是一个歌唱的民族,他们在劳动时是离不开歌的。几乎任何劳

动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歌曲。例曲:《野鸡打铃》(“打铃”是汉语译音)

抒情谣:在朝鲜族民谣中,抒情谣占的数量最多,其表现内容相当丰富,几乎反映了朝

鲜族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尤其以爱情题材和赞美自然风光内容的居多。例曲:《道拉吉》

朝鲜族独特的音乐概念:朝鲜族用“长短”来形容音乐的风格,来概述音乐的节拍形式、

节奏型、速度和情绪。朝鲜族语言中重音的安排,常常形成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因此朝鲜族音乐以三拍子为主,其中流行的节拍是八分/

3、

6、9,四分/

3、

6、4等。即便同样的八/六拍子,在朝鲜族音乐中也会有多种的处理方式。这就使得朝鲜族音乐的节奏非常复杂,同时也使音乐富于生气和激情。

朝鲜族民歌使用的调式类似于汉族,也是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为基础。但他们称之为平

调和界面调。平调类似汉族的徵调式,界面调类似加变宫的六声羽调式。但这里的变宫只做上四度到角音地进行,或做宫音下行级进到变宫地进行,不做变宫到宫音的上行。

朝鲜族民歌的特点:

1)音阶、调式——以五声音阶为主,主要调式为平调和界面调。

2)节奏、节拍——朝鲜语的重音安排往往形成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这与朝鲜音乐三拍子倾向有明显关系。

3)旋法——引向主音的下行二度级进和四度音程跳进,以及环绕调式中心的纵向螺旋式升降,是朝鲜族民歌曲调进行的突出特点。

4.维吾尔族民歌

分类:传统的维吾尔族民歌从题材上可以分为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其中,爱情歌曲的数量最多。与民族成份和语言一样,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体系十分丰富,囊括了世界上中国、欧洲和波斯 - 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东疆、北疆地区民歌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较多,南疆地区的民歌则以波斯 – 阿拉伯音乐体系为主。

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波斯 – 阿拉伯体系是其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体系。维吾尔族音乐调式种类十分丰富,do、re、mi、sol、la、si都可以作为调式的主音。主音相同者又因音阶结构不同,而形成、五声、六声、七声及包括中立音(“活音”)的多种调式。

维吾尔族民歌的特点

1)音阶——有五声、六声、七声及包含中立音(“活音”)的多种音节形式。南疆以七声音阶及其变体为主,东疆以五声音阶及其变体为主,北疆则五声、七声及起变体常见。

2)调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维吾尔族民歌多用宫调式、徵调式,商调式次之: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的维吾尔族民歌以自然小调为主;采用波斯 – 阿拉伯音乐体系的维吾尔族民歌调式多样。

3)节奏、节拍——由于维吾尔族两个音节以上组成的词,中音一般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导致维吾尔族民歌多出现切分节奏和从弱拍起唱的现象。有些民歌有固定的节奏型。

4)旋法——旋律的线条多呈锯齿型,曲调进行曲折、细腻,富于装饰性,与汉族和朝鲜族相似,具有典型的农业民族的风格。

例:《莱丽古力》

5.藏族的民歌

概况:藏族是一个农业和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新中国建国以前,藏族人民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产十分低下,但与此相反的是,藏族有非常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分类:藏族的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歌几类。风俗歌中又有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几种。其中酒歌和箭歌的曲调简洁而婉转,风格热情、明快,具有较鲜明的藏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箭歌在藏语中称“达鲁”,多流行于西藏东南部地区。因主要流行在西藏的林芝地区,又称做“工布箭歌”,是从事狩猎活动的射手们夸耀弓箭和箭术时所唱的歌,唱时伴随着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箭歌的曲调比较清新明快。广泛流行于我国各个地区的藏族民歌《在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一首箭歌。比较典型的箭歌还有流行在拉萨的《姑娘,你往天上听吧》。

酒歌在藏语中叫“昌鲁”,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歌曲,可以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酒歌是西藏城乡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每逢传统节日、亲友团聚或举行婚礼时,人们按照古老的习俗,以辈分大小为序,从右至左围坐在藏式的方桌旁。斟酒人一般由妇女担当,按人们的年龄的大小轮流给每个人斟酒,并载歌载舞。饮酒人则必须按照敬酒者的歌声和词意在一定的时候依次完成接酒杯、用无名指向天上弹酒三下、喝三口酒、干杯等程序。酒歌的曲目丰富,内容包括祝福、祈祷、庆贺、喜庆、诙谐或爱情等。《格桑拉》是一首典型的酒歌。

六、云南彝族“四大腔”

概况:“四大腔”产生于云南建水、石平一带彝族的尼苏支系中,并与青年男女传统风俗

性的社交和爱情活动紧密相连。尤其彝族强捻男女风俗性的歌舞集会—“吃水草烟”时唱得最热闹。

“四大腔”是《海菜腔》、《山药腔》、《四腔》和《五山腔》的总称,分别流行于尼苏人的四个区域,是四种不同的声腔和套曲形式。与其它彝族民歌相比,“四大腔”具有篇幅长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曲调悠长深沉、演唱技巧较高等特点。是彝族民间音乐中艺术水准较高的品种。“四大腔”所唱的题材十分广泛,往往围绕爱情内容,并涉及到各种自然景象和生活琐事。有独唱、齐唱及一领众和等多种歌唱方式,旋律有悠长的歌唱性与简洁的叙述性两种风格。两种风格又是交替出现,有时交织在一起。歌唱时真假声相结合。

作曲家王惠然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使用了“四大腔”中《海菜腔》的素材。

七、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

概况: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更多的是集中在南方,包括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福建和台湾省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毛南族、仫老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佤族、彝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和高山族中。多声部民歌主要产生于传统的集体劳动和群体风俗性集会(如歌会、祭舞、伴嫁)中。起初,多声部唱法是在群体歌唱中偶然形成的,例如在劳动中出现的动作不协调形成的节奏上的差异和音准上的差异。后来,逐渐发展成自觉地多声部意识,并在各民族中形成了不同的织体结构和不同的音程美感。

分布:南方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有壮族的“双声”、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毛南族的“欢”、“比”,仫老族的“小歌腔”,土家族的““哭嫁歌”苗族的“赛咳”,瑶族的“蝴蝶歌”、“老人调、“青年调”,畲族的“双音”,佤族的“玩调”,彝族的“丫腔”,傈僳族的“木刮基”、“优叶”“摆时”,纳西族的“窝热热”,景颇族的“舂米歌”,高山族的“除草歌”、“酒歌”、“丧葬歌”、“祭祀歌”、“婚礼歌”等。这些多声部民歌的织体结构,有轮唱式、主旋律和模仿式旋律相结合式,持续低音和固定音型与主旋律结合时,支声旋律与主旋律相结合式,以及和声对位式五类。其中支声性织体在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中占多数。

支声性织体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壮族民歌比较多)。

1.支声旋律和主旋律结合式的,壮族“上甲山歌”中的《分别歌》

2.主旋律和模仿旋律相结合式的织体。|

侗族的代表性二声部民歌叫做“大歌”,侗语称“嘎劳”。“嘎”是歌的意思,“劳”是大的意思,这种歌通常是在节日里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里演唱。大歌分为四类:鼓楼大歌主要用于迎宾;声音大歌主要突出声音和曲调的美,歌词中衬词所占的比重较大,旋律常模仿流水、鸟叫、蝉鸣等自然界的音响。是大歌中最具有艺术性的一类;叙事大歌多以神话、历史故事和英雄传说为内容;童声大歌为儿童所唱,内容多是儿童的游戏或知识的传授等。传统大歌主要以同性声音合唱为主。男声大歌曲调庄重,气魄宏大;女声大歌旋律优美音色纯净。特别是女声所唱的声音大歌,具有统一的音色,和谐的音程,加上委婉流畅的旋律,具有很高的技巧和艺术性(代表歌曲:《嘎吉约》既约是蝉虫的叫声。

在我国傈僳族和高山族中,还有和声对位式织体的多声部民歌。另外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蒙古族也有多声部民歌。蒙古族有一种特殊的歌唱方法,蒙语叫“呼麦”,学者称之为喉音艺术是由一个人唱出两个声部,蒙古族的呼麦有两类,一是“乌音根呼麦”旋律舒缓优美。二是“哈日黑热呼麦”,旋律平直简单。技巧高超的呼麦歌唱家,可以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唱出优美旋律、润腔丰富的泛音曲调来,类似于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欣赏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7音乐

音乐讲稿

音乐采风(民歌)调查提纲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党课讲稿.7

民歌的体裁和音乐特点

巴渠民歌音乐形态解析

音乐学讲稿(少数民族民歌)7
《音乐学讲稿(少数民族民歌)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