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河钻井总公司调研报告0604

发布时间:2020-03-03 18:40: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根在基层 走进一线”

黄河钻井总公司调研报告

(胜利油田第五调研组)

2012年5月20-26日,在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的统一部署下,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旅游局、中国地震局和中直机关6位同志,组成赴胜利油田调研团第五调研组,于21日至25日在黄河钻井总公司开展“根在基层 走进一线”青年干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深入到黄河钻井总公司的一线钻井队,与一线职工同吃、同住、同工、同勤,期间参观了两个文化建设长廊,调研了两个创新工作室,并到其下属五公司的40577钻井队、32571钻井队及三公司的新70-1钻井队参加跟班劳动,深刻感受基层文化氛围、切身体验一线工人工作和生活的艰辛、思索和探寻企业创新发展经验、学习和领悟其攻坚克难、格尽职守的大无畏精神。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对象简介

黄河钻井总公司隶属中石化胜利油田,现有职工1万余人,下设三个钻井公司和钻前、固井、管具、运输、供应、综合公司等6个钻井辅助生产专业化公司,具有年钻井1000口、进尺200万米以上的钻井生产能力。胜利油田的油田分

1 布状态,如同“一个摔在地上的盘子,跺跺脚呈碎片化”,在这样的地质构造上,如何从“几千米外瞄准目标钻到油层”,对任何国家的钻井队都是一大挑战。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黄河钻井公司依靠品牌文化建设和实施科学管理,不仅克服重重困难,还屡屡创新技术,成为了胜利油田的王牌钻井队,特别是近年来,黄河钻井队还走向世界,不断活跃在中东等国际石油钻井市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品牌文化建设十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亲切慰问。

黄河钻井五公司组建于1983年,现有职工1591人,钻井队25个,主要从事陆地油气勘探开发、芒硝井钻探、板房制造等行业,也是我国目前打水平井、定向井最多的钻井专业化公司,总计完成勘探开发各类油井8000多口,累计钻井进尺1910万米,相当于2100座珠穆朗玛峰。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钻井、采油系统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山东省优秀企业文化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在多年的生产建设中逐渐凝练形成了“选准目标,遵从规矩,攻坚啃硬,科学进取,不达目的不罢休”为中心内容的“钻之魂—钻头精神”。

黄河钻井三公司也组建于1983年,现有职工1465人,钻井队21个,能够从事浅井、中深井、深井、定向井、水

2平井、丛式井、开窗侧钻井等各种特殊工艺复杂井施工,累计海内外开钻8000余口,具有年钻井进尺70万米生产能力,年产值保持在12亿元以上。先后荣获“中国诚信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诚信文化建设十强”、“中国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职业道德建设十强单位”等荣誉称号。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铸造钻头之魂,熔炼进取之心”的“钻进精神”。

二、调研主题与成果介绍

对黄河钻井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初步了解之后,第五调研组在第一次小组会议上,通过讨论,将探索黄河钻井总公司屡创佳绩的成功之源作为本次调研的主题,并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到一周的学习、考察、访谈和跟班劳动之中,经过材料梳理、小组讨论、思考总结,小组初步形成一些共识。

精神的力量。调研期间,我组先后在三个钻井队跟班劳动,切身体会了钻井一线工人的艰辛。工人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6点匆匆用过早餐后便分赴野外钻井工地,距离近的三四十分钟车程,稍远点的一个多小时,更远的就只能长期驻扎野外。钻井工人在工地实行“三班两倒”,连续12小时工作制,每人72小时要值一次白班(12小时)一次夜班(12

3 小时),而驻扎野外的钻井队则要连续工作10天才能休息。工时长、工期紧、工作环境恶劣对他们的健康和家庭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名工人戏称,“这是《劳动法》管不到的职业”。尽管如此,他们却毫无怨言。野外工地环境恶劣复杂,多数施工现场处于荒郊野外,甚至临近坟场、垃圾场、沼泽地,钻井工人全天候露天作业,不仅要忍受噪音、高温、寒冷、蚊虫叮咬,甚至狂风暴雨、飞雪、冰雹等暴虐天气,而且还时刻面临着“井涌”、“井喷”等危险,属绝对意义上的高危岗位。据工人介绍,如果碰上井底喷出高浓度氟化氢,一线的工人瞬间就会被夺去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艰苦和危险的条件下,“铸造铁军尖刀 争当钻井王牌”,黄河钻井人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调研期间,我们参加了黄河钻井总公司向“胜利油田十大杰出青年”刘乐宁同志学习座谈会,聆听这位年仅31岁钻井工人敬业、奉献的感人事迹。2009年,年仅28岁的刘乐宁同志,顾不上身怀六甲的妻子,刚从美国培训归来的便率队出征科威特,在沙漠高温下与工人们一道“吃在工地、干在工地、住在工地”,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按甲方要求完成了104个整改项目,一次性通过甲方复查。不仅如此,他选择了主动出击,根据科威特的地层特点,积极探索,克服难题,取得了多项技术上的创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动还将成果贡献推广到国内相似区块特征的施工队。

4 新一代的钻井工人,许军富、葛磊、刘乐宁、李耀春……这样的名字还有许多许多,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深刻的领悟到黄河钻井人身上那种“扎根一线、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科学求实、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对标一流、打造一流的进取精神”,深刻体会到那种“选准目标、遵从规矩、攻坚啃硬、科学进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塔之魂,进取之心”,黄河钻井人也正是在这种独具特色的“钻头精神”和“钻进精神”的指引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实践的力量。除了精神的激励外,黄河钻井队之所以取得如此傲人的成就,还在于他们始终奉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态度。安全生产是他们奉行的第一原则,在跟班劳动期间,我们参加了40577队的交接班例会,先是交班工人介绍当班时的情况、工作进展以及提醒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接班工人安排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井队负责人从技术角度加以分析,提出施工要求和技术标准,接班工人则根据反馈信息提出当班任务和目标。会议短暂却极其高效,充分体现了钻井工人的务实本色和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

在工地上,我们遇到了一批满身油污的80后、90后的钻井工人,许多是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然而和一批老钻井工人在一起,他们身上看不到一丝大学生的“娇气”或“清高”。40577钻井队队长葛磊同志告诉我们,在工地上,

5 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工作的能力。其实,一线工人们在工作中面临的都是最实际的问题,工具用的顺不顺手,他们最有发言权;新设备应用中的瑕疵,他们最清楚。面对这些瑕疵和不便,工人们不等不靠,常常会创造一些辅助工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因此取得了一些“科技上的小发明”。这种“实践出创新”的例子,在黄河钻井公司俯拾皆是。上文所提到的刘乐宁同志,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曾24小时呆在井场,最终创造性地采用“段塞扫岩屑”的办法来满足清洁井眼的需要。许军富同志,在前无经验可循、又缺乏保障性技术措施的情况下,大胆尝试采用优选钻井液体系以及配合井身控制、井径扩大率控制、油气层保护等项措施,克服“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浅、目的层疏松易垮塌”等难题,为郑王庄地区的稠油开采提供了新方法。五公司的杜书东创新工作室、三公司的李科工作室都发明了许多便捷的辅助工具,一些甚至取得了发明专利。工人们常说一句话:“别看工具小,许多效率的提高往往就是一个螺丝钉的问题”。

“发现问题就是水平,解决问题就是政绩,掩盖问题就是失职”,在实践中产生效益,在实践中争得荣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也才能面对一个个新情况、新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应对的办法,带来满足和荣耀。

6 机制的力量。科学管理激发创造力。基本制度是保障,一个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与管理体制机制的发挥密不可分。黄河钻井从上至下,将发展的理念融于管理制度,将进取的精神融于管理机制,将以人为本贯彻到一线职工,几十年来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细致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等制度,运用了一系列5S、HSE、ISO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一套创新工作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在创新工作室我们了解到,这种创新工作室由工人自己组织建立,主要采取传统的签订“师徒协议”方式培养技术骨干,即由业务过硬、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职工分别“传、帮、带”1至2名职工。此外,开展一些自发的科研活动,或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具有实践性的合理化建议。在李科工作室,我们看到洁净敞亮的试验室,看到设备齐全的试验器皿,看到一项项创新的技术和专利成果,看到“努力打造创新型团队、知识性铁军”的宣言,还看到胜利油田管理局“胜利希望奖”、“优秀党务工作者”、“青年工作先进个人”、“文明建设先进职工”、“青年岗位能手”的新70-1钻井队队长李耀春同志,一位从李科工作室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典型。在杜书东工作室,仅仅是一间不大的办公室,但实验仪器齐全,科技含量丰富,墙上悬列一排排获奖证书和模型图片。据了解,仅杜书东本人所带徒弟中有6人取得省部级技术能手;5人取得局级技术能手;6人取得高级技师任职资格;7人取得技师资格;14人取得局级技术比赛名次;两人获油田第

三、四届十佳青年技术工人。1人被评为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有19人在黄河钻井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5人获得黄河钻井总

7 公司技术能手称号;一人破格转为正式工。这些“人才孵化器”为年轻的钻井工人提供了上升渠道,也为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舞台。

党组织建设增强战斗力。从总公司到五公司、三公司的一路上,我们看到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松懈,不仅有党员权利与义务、党支部管理制度、党员荣誉墙、党员学习墙、先进典型等宣传栏,甚至在野外钻井工地一线,党组织的印记并没有消退,反而更加深刻,在每个工地的生活区都有一间活动板房专供党支部学习,保证了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荣誉感、自豪感不断增加。

文化建设增进活力。“处处都是家,处处都没家,工作到退休,再去照顾家”,这既是钻井工人内心真实的声音,更是钻井工作特点的真实写照。黄河钻井公司针对钻井工作的特点,围绕钻头,抓好人头、床头和灶头,油田与心田共建。从解决工人后顾之忧着眼,从吃、洗、住、行等生活必需着手,凝聚人心,稳定职工队伍。在新建的职工公寓,不仅宿舍整齐干净,还有洁净卫生的职工食堂、澡堂,有种类丰富、设备先进、环境幽静的图书馆,有宽阔敞亮的职工健身房。在这里还有另外风情的一面,公寓处处可见配有照片的文化标语,大部分照片都是钻井工人工作之余自己拍的,标语是钻井工人自己总结的,有施工现场的,有心中榜样人物的,有记录钻井工人文艺、手工、读书、健身等活动的,有停工期间组织军训的,有自己的也有他人的,在楼道的拐角处,还有几幅手绘的配有古人训廉的小故事和谚语,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的印迹在最基层一线体现得极为细致和生动。

8 “快乐工作 快乐生活”,的理念深深地驻留在每个工人的心中。

三、两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钻井工人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虽然黄河钻井公司在后勤保障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钻井工人的后顾之忧,但是,钻井工人的艰辛外人微知。在访谈中,一名钻井工人坦言:“对我们钻井工人来说,处处都是家,但也时时回不了家”。其意思是“人随井走,四处为家,却没有时间回到自己的家照顾家人”。在谈及家庭生活时,有工人甚至伤感地说:“其实我们钻井工人是不配成家的”,他讲述了多次无法顾及家人,受到妻子“抱怨”的往事。上文提到的黄河钻井五公司经理许军富同志,常年出差国外。2009年,年仅8岁的儿子突发心肌炎时,他却身在中东的巴林。此外,由于钻井工作要求注意力十分集中,一些钻井工人精神压力非常大,早衰现象多有发生。对此,建议钻井公司进一步加大对钻井职工及其家属的关怀力度,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解决外出钻井职工的家庭困难;此外,还应定期对钻井职工进行心理检查和辅导工作,组织联谊活动,释放工作压力。

二是进一步扶持创新工作室的发展。创新工作室作用突出,前景广阔。建议钻井公司加大扶持力度,或可尝试建立 9 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工作室成员到高校、科研院所进修,或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到工作室讲学,创新合作模式。此外,或可加强工作室的硬件建设,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设备。

四、对我启示

经过此次与基层工人“同吃、同住、同工、同勤”,第五调研组一方面感受到一线工人的艰辛,另方面则备受教育,加深了对基层的感情。

一是要将从基层学到“敬业、创新、进取”的精神贯彻到本职工作中。在跟班劳动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与钻井工人相比,我们目前的工作环境相当优越,工作强度也比较轻。我们应该以钻井工人的事迹和精神激励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与钻井工人开展“虚拟的比赛”,在自己岗位上做出成绩。

二是加强了解基层,深入基层,让自己“接地气”。基层是我们最大的国情,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干部,更应该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情,了解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

1黄河钻井总公司经验交流材料

钻井总公司工会工作总结

黄河钻井总公司“三基”创建考核验收安排意见

海洋钻井平台专项调研报告

钻井项目部年度调研报告

中石化胜利油田黄河钻井五星班组建设

吃水不忘挖井人 0604

钻井实习报告

钻井见习报告

钻井实习报告

黄河钻井总公司调研报告0604
《黄河钻井总公司调研报告060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