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质实习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4 01:08: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序言

本次实习野外路线观察时间7天,时间为7月8—14。 具体内容:

7月8日,下苇甸寒武-奥陶纪地层观察及野溪构造地质观察。

7月9日,房山太平山南坡石炭-二叠系岩性组成、接触关系观察;周口店遗址观察。

7月10日,房山燕山晚期侵入岩特征观察。

7月11日,延庆燕山天池西侏罗纪碎屑岩、岩浆岩特征观察。

7月12日,延庆燕山天池东侧地质构造观察。 7月13日,十三陵天池-三合村岩性、构造观察。

7月14日,沟崖水库-十三陵水库地层接触关系、现代河流沉积作用观察。

本次实习在北京境内,包括门头沟、房山、延庆、昌平四个区。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 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形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 地层主要由震旦亚界的蓟县系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上古生界的侏罗系和第四纪的马栏组、百花山冰期堆积所构成。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区内岩石主要为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石、白云岩和花岗岩,素有溶洞之国之称,这里还有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延庆县地处北京西北,该区属燕山余脉军都山脉的一部分,位于燕山沉降带西端。地貌主要以沟谷、中山、谷地侵蚀阶地组成。

昌平区地处北京西北,位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汇处, 北部山区岩性主要是花岗岩、白云质灰岩和片麻岩。土质为岩石风化形成的薄层褐土。南部平原为第四纪冲积物上形成的厚层潮土。 第二章

地层与沉积

一、太古界

1、分布:太古界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密云县境和怀柔县东北部,延庆、昌平、平谷等县亦有零星分布。根据沉积构造、岩浆活动、变质程度及混合岩化等特征分为两个群共七个组。密云群为本区出露最老的地层,分三个组,由老至新为沙厂组、大漕组、阳坡地组,总厚度达三万余米。张家坟群分四个组,由老至新为石城组、椴树梁组、山神庙组、宋营子组,总厚八千余米。从总体外观上看,似呈向西北倾斜的单斜构造。据近年工作结果表明,存在较复杂的紧密同斜褶皱。

2、岩性:密云群的变质程度较深,以各种类型的片麻岩为主,并夹有麻粒岩、混合岩。张家坟群变质程度较浅,以片岩、片麻岩为主,石英岩、大理岩次之,混合岩化不发育。两群均含铁矿。密云群有一同位素年龄值为23—24 亿年。两群之间为断层接触。密云群可能相当于河北太行地区的阜平群(25-28亿年)。本次实习的昌平太古界变质岩属张家坟群,以片麻岩、片岩为主,下部含较多的石英岩、大理岩的浅变质岩石。

3、结构、构造

岩石重结晶程度较好,颗粒具有明显定向排列。下部含较多的石英岩、大理岩的浅变质岩石。地层的成层性较好,延伸稳定,混合岩化作用较弱。属浅、中深区域变质。有明显的条带构造。其大型构造为短轴背斜,有多个沉积旋回,表明当时地壳活动频繁,海水逐渐加深又逐渐变浅的过程。岩石风化较差。

太古界片麻岩

4、成因分析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成

因:

热接触变质岩 这是指岩浆侵入时,岩浆和围岩的接触带受到岩浆的热烘烤而引起的变质作用。这是一种局部变质作用,仅限于接触带附近。变质温度大致为300-800℃,压力0.2-3Kb,反映出高温、低压的特点。

区域变质岩 具有分布广,成因复杂的特点,高温和定向构造应力是引起区域变质作用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通常,变质作用温度范围大约在200-900℃,压力在3-12Kb。区域变质作用程度的深浅不同,变质岩的结晶程度、矿物组合特征有明显差异。比如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都是区域变质岩,从板岩的隐晶质到片岩的显晶质,并且开始出现片理。区域变质岩中的片理、片麻理是岩石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呈片状,矿物大致在垂直压力的方向上定向排列。变质岩中出现的矿物能反映岩石的变质程度,比如在不同的岩石中见到了绿泥石、角闪石和辉石,可以粗略地认为它们是代表较浅变质、较强变质到强烈变质作用的三个指示矿物。

混合岩 是指随着变质作用增强,温度、压力增高,岩石发生部分熔融,那些成分和花岗岩相近的组分首先发生熔融,而富含镁铁的难熔组分仍然留在原地,这种由浅色长石、石英物质和暗色角闪石、黑云母共同组成的岩石被称为混合岩。由变质岩经过熔融而形成混合岩的过程,称为混合

岩化作用。

动力变质岩 这是机械过程占主导的一种变质作用,大部分发生在地壳活动地带,主要表现为岩石破裂、韧性变形和重结晶的过程。

本次实习的变质岩属于区域变质岩,以灰岩为主。质密,显晶质岩石呈绿色,黄褐色,碎裂结构,片麻状构造。

二、元古界

1、分布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布在密云、平谷、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和房山等区县,以平谷县发育最好。

2、岩性

元古界的特点是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发育的第一个盖层,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沉积岩系。底部、下部岩性以碎屑岩(砾岩、砂岩)为主,夹有白云质灰岩及火山岩(安山岩、玄武岩),中上部以化学岩(白云质灰岩、页岩等)为主,夹有少量的粉砂岩。 本次实习主要观察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的地层。常州沟组主要由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石英岩组成。底砾岩一般不稳定。串岭沟组下部为灰白、黄绿、灰黑色硅质页岩、白云质页岩、硅质粉砂岩,底部夹泥质白云岩透镜体;上部主要为灰黄、黄绿色硅质页岩或白云质页岩与黑绿色砂质页岩,偶夹泥质白云岩,底部为白灰色厚层石英岩及石英砂岩或细砂岩。含有大量微古植物化石。团山子组下部为灰白、灰色硅质白云质灰岩,夹白云质粉矿岩,粉砂岩中含泥质白云岩透镜体;中部为淡紫红色硅质白云岩与黄绿色页岩、紫色板岩、粉砂岩互层,上部为灰白、浅灰色中层硅质白云岩,有时含砂质。

3、结构、构造

长城系碎屑岩粒度主要为砾岩、砂岩,分选,磨圆都较差,主要为基底交接和杂基支撑。具有丰富的构造类型,如水平及平行层理、波痕,交错层理韵律层理,负载构造等。碳酸盐岩可见各种内颗粒,如内碎屑,鲕粒,藻粒等。由于本地岩石以灰岩,白云岩为主,故溶洞发育。常州沟组与太古界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串岭沟组与团山子组沉积连续。

元古界负载构造

元古界波痕

4、成因分析

沉积岩的物质来源包括陆源物质、生物源物质、深源物质、宇宙源物质,陆源物质是母岩风化的产物,是沉积岩的主要物质来源。陆源物质经过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又因为搬运环境(风、河流、海洋、冰川等)、沉积环境(陆相、海相、海陆过度相)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沉积岩。本次实习看到的是一套海相沉积的岩层,由于岩层薄厚不一且交替频繁,反映了当时的海水深浅变化频繁。

三、古生界

(一) 寒武系

1、下统 (1) 分布

寒武系下统地层在北京主要分布于西山,北山地区 (2) 岩性

寒武系下统分为三个组,自下而上为昌平组、徐庄组、毛庄组。昌平组主要由豹皮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石所组成。岩性横向变化较大,但在苇子水、青白口、四马台、庄户台一线以西,白云岩占绝对优势。馒头——毛庄组下部为角砾状泥灰岩,含角砾泥灰岩;中部为紫红色页岩夹砂质页岩,泥质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砂质页岩、页岩及绿色页岩,夹薄层细粒结晶灰岩。房山东部和中部地区因受区域浅变质作用,岩性为千枚岩、板岩夹白云质大理岩等。下统地层化石含量丰富。 (3) 结构、构造

昌平组与下伏地层景儿峪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的关系,两组之间可见波状起伏的接触面,但岩层产状均一致。与馒头-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局部有沉积间断。局部可见底砾岩,可见大型岩床,岩墙及断层,岩石风化较差。下苇甸一带及其以东地区,组成下苇甸穹隆构造及九龙山向斜的北翼;

绿色岩床

岩墙

(4) 成因分析 下统为成熟碳酸盐台地上的陆表海潮坪沉积。潮汐带海水浅经常暴露于水面, 气候比较炎热干早, 蒸发作用强, 形成潮间带、上部及潮上带呈纹层状, 具微粒结构, 石盐假晶及干裂、鸟眼等构造的准同生白云岩沉积,这种环境不适宜于骨屑生物生存, 因此极少见化石碎屑。仅见由蓝绿藻组成的叠层石。由于水体浅, 处于氧化界面之上, 岩石均以氧化色为主,馒头期经常出现白云岩与泥岩或介于它们之间过渡类型岩石的频繁交替沉积反映了馒头期地壳升降或海平面变化频繁, 沉降幅度较小, 沉积速率缓慢等特征。

2、中统 (1) 分布

与上统分布基本一致。 (2) 岩性

寒武系中统分徐庄,张夏组,徐庄组以鲕状灰岩为主,可划分为五个沉积韵律。每个韵律起始于细砂岩,经鲕状灰岩与细砂岩或泥质条带灰岩互层,到大量的巨厚层鲕状灰岩出现结束。张夏组下部以泥质条带泥灰岩夹页岩为主,有部分鲕

状灰岩,上部则以巨厚层鲕状灰岩为主,组成一个沉积旋回。其中下部又可细分为四个韵律,每个韵律起始于页岩,随之钙质增高,出现泥质条带泥灰岩与页岩互层,韵律之末,出现了鲕状灰岩与泥质条带灰岩互层。

鲕粒灰岩

(3) 结构、构造

颗粒主要为细砂和泥,岩层底部可见底砾岩,出现大量鲕粒,泥质条带出现多个沉积旋回,表现为韵律层理。形成叠层石,缝合线构造。

缝合线

(4) 成因分析

寒武系是无脊椎动物大爆发的时代,形成大量鲕粒灰岩、叠层石。徐庄组的紫红色粉砂质页岩, 主要由粘土矿物、陆源粉砂级石英及云母碎片组成, 含量高, 可见干裂等构造,是潮间带低能环境的沉积。这种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多次交替, 说明徐庄期海平面变化的频繁性, 致使地层出现多次旋回。

3、下统 (1) 分布

主要分布于西山,北山几乎没有。 (2) 岩性

本统分崮山、长山、凤山组,崮山组下部为灰色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条带状结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结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少许钙质粘土岩。长山组以绿灰色泥灰岩、浅灰色泥质条带灰岩及竹叶状灰岩为主,下部有时夹少许灰绿色钙质粘土岩;底部为浅玫瑰色细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砾石,具有紫红色氧化圈。岩层中夹几层生物碎屑灰岩。凤山组上部为灰色中层含白云质灰岩、厚层泥质带灰岩

夹竹叶状灰岩及黑灰色薄板状灰岩;下部为灰色巨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局部含白云质,夹大量竹叶状灰岩,底部见紫红色含云母铁质条带。 (3) 结构、构造

内颗粒以鲕粒为主,含大量竹叶状鲕粒灰岩,有紫红色氧化圈,含大量无脊椎动物化石,岩石由粉砂页岩和颗粒灰岩交互沉积

生物丘

竹叶状鲕粒灰岩 (4) 成因分析

由于海水的深浅变化,暴露环境下形成红色氧化圈,原先半固结的岩石被打碎重新成岩,形成大量内碎屑岩石。

(二) 奥陶系

北京奥陶系只有下奥陶统和中奥陶统,主要分布在西山和北山,下奥陶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冶里组下部以浅灰、灰白色巨厚层细晶灰岩为主,其底部为花斑状白云石化微晶灰岩,上部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灰岩,夹浅黄色含白云质条纹灰岩、竹叶状灰岩及钙质页岩。顶部竹叶状灰岩透镜体中含三叶虫。亮甲山组下部为灰黑色厚层一巨厚层含燧石条带或团块灰岩夹中层泥质条纹灰岩、竹叶状灰岩及少量白云质灰岩、页岩;上部以灰、黑色中层白云岩、含灰质白云岩、粘土质白云岩为主,普遍含燧石团块或燧石条带,其上多为玫瑰色燧石,其下多为黑色燧石,顶部白云岩局部为角砾

状。含那三氏直隶角石,蛇卷螺、松旋螺和古杯海绵等化石。

中奥陶统中部广泛发育角砾状灰岩,上部为白云岩和灰岩的交互层。出现大型褶皱,断层,节理。

奥陶断层

妙峰山褶皱

奥陶节理

(三) 石炭系

石炭系主要分布在西山,中石炭统海陆交替逐渐过渡到陆相沉积。主要岩石有砾岩、砂岩、页岩、泥灰岩。中石炭统一本溪组岩性以海相灰绿色页岩为主,局部夹砂岩含砾,中上部夹有泥灰岩,保存有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底部普遍见有红色风化壳,常见有底砾岩。本组与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下部泥质岩区域性变质作用较明显,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硬绿泥石晶体和少许的绢云母,靠近底部变质成绿泥石角岩。在接近房山花岗闪长岩体处变质甚深,出现红柱石角岩、绢云母板岩、片岩。

石炭系红柱石角砾岩

(四) 二叠系

二叠系主要分布于北京西山,下二叠统分为山西组和红庙岭组,山西组陆相碎屑岩发育,下部主要为深灰色粉砂岩、灰色细砂岩夹灰黑色粘土岩、灰色硬砂岩及1—4 层砾岩,砂岩中常含钙质结核。上部以灰色粉砂岩和灰绿色砂岩互层为主,有时夹砾岩透镜体,底部常有一层灰白色厚层砾岩,砾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燧石次之,砾径一般0.5 厘米左右。底砾岩为灰色,较稳定。与下伏地层(小白煤)间有冲刷面。砾石成分主要为燧石和石英岩;在岭上砾石成分有火成岩和泥质岩块,砾岩为灰紫色。在安家滩燧石成分增多,木城涧矿以西砾石为硅质灰岩。本组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厚度变化较大。红庙岭组与下伏地层一般呈连续沉积,主要为肉红、砖红色或浅绿色石英砂岩,夹粉红、暗紫色细砂岩、叶腊石化页岩、底部为肉红色、灰白色粗石英砂岩,常含石英岩细砾石,有时相变为砂砾岩或砾岩。在红山口的本组中夹有灰色页岩和红柱石角岩。 上二叠统双泉组主要为灰绿、紫色凝灰质板岩和粉砂岩,中间常夹一层灰白、绿灰色砾岩和砂岩。据此砾岩可分为上下部:下部为灰绿、紫色板岩及粉砂岩互层,常含凝灰质;近底部普遍有一层暗紫色叶腊石化页岩,可作标志层,其下以一层石英砂岩或含砾粗砂岩与红庙岭组分界,呈整合接触。含砾粗砂岩底部可见凹凸不平的冲刷面。

四、中生界

北京的中生界没有三叠系,只有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全为陆相地层;具有多次的火山喷发,形成了巨大的火山岩系,地层间的不整合关系较多。这些均反映地壳经历多次剧烈的运动。中生界在本市分布较广,构成各主要向斜构造的核部,主要出现在西山、北山。早侏罗世英安岩和玄武岩;中侏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侵入岩;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的活动;形成可概括为:玄武岩底侵、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安粗岩和流纹岩岩浆→地壳被加热并弱化→推覆构造发育、地壳增厚→后造山崩塌。

火山碎屑岩的节理

五、新生界 第四系

北京第四系很发育,特别是在平原区分布广泛,并产有世界闻名的中国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及冰川活动遗迹。北京地区可分出四个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及其相应的堆积物。永定河沉积上细下粗,为辫状河二元结构,十三陵上下粗细不均。

永定河(辫状河)二元结构 第三章 岩浆岩与变质岩

一、侵入岩

(一) 正长斑岩

1、分布:北京西山

2、岩性特征:矿物成分:斑晶为正长石,长板状字形晶,卡氏双晶发育,基质为灰色隐晶质,瓷状断口粗糙;颜色:浅灰,泛红;结构:板状结构,基质隐晶质结构;构造:块状构造。

3、产状:浅成侵入岩。

4、形成时代:1,16-1,3亿年

(二) 闪长玢岩

1、分布:北京西山

2、岩性特征:矿物成分: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颜色:灰或灰绿色;结构:斑状结构;构造:块状构造。

3、产状:浅成侵入岩

4、形成年代:1,55-1,8亿年

二、喷出岩

(一) 熔结火山碎屑岩类

1、分布:西山,北山,妫水盆地两侧和密云地区的东部。

2、岩性特征:矿物成分:岩屑,晶屑,塑性玻屑,岩屑;颜色:灰到灰黑;结构:火山碎屑结构;构造:假流纹构造

3、产状:喷出岩

4、形成年代:泥盆统

(二) 火山碎屑岩

1、分布:本市西部和北部

2、岩性特征: 矿物成分:岩屑,晶屑,玻屑,岩屑,火山块,火山角砾,火山尘;颜色:一般为灰色;结构:火山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结构,构造:层理构造,斑杂构造,假流纹构造

3、产状:喷出岩

4、形成

瘤状灰岩

三、变质岩

1、分布:十三陵地区

2、岩性特征:矿物成分:角闪石,碳酸盐岩,富镁矿物;结构:变余,变晶,交代,碎裂结构;构造:变余、变成、混合构造 第四章 构造

一、褶皱 背斜

1、核部:元古界灰岩及白云岩

2、翼部:石英砂岩、页岩、白云岩;产状:左翼330,32右翼140,20

3、形成时间:17亿年

六道河背斜

向斜,断层,节理见奥陶系介绍。 第五章 认识与体会

1、主要收获:看到了一些具体的地质现象,学会区分三大类岩石及描述他们的特征,学会地层产状的测量,认识背斜、向斜,节理、断层,对一些地质现象有了一些自己的初步的理解,解决了一些学习理论课时迷惑的问题。

2、体会:搞地质工作真是太不容易了,不仅辛苦而且危险,整天奔波于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