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因文悟道

发布时间:2020-03-02 13:34: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做到“因文悟道”

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学科。“文学即人学”,语文学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具有的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身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抓住语文学科“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学会认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自然、社会等客观世界。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是我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积淀的精华。在璀璨夺目的语文世界里,通过课文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让学生拥有美的情趣、美的思想、美的志向、美的人生……那么,如何进行渗透呢?我的体会是:入境——导之以境;入情——动之以情;入理——寓情于理。

1、入境——导之以境

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其景物、其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春》中的细雨绵风,谁不会激发起对楚天的热爱?当我们玩味《迢迢牵牛星》,谁不为思妇那种“日日思君不见君”的相思之情而感染伤神呢?当我们欣赏《竹林深处人家》中如海般的竹林时,怎能不陶醉在其中?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观,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2、入情——动之以情

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用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教材展示《回忆我的母亲》的思亲爱国情;《鹤群》的种群情;《骆驼寻宝记》中骆驼的大公无私之情;《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视死如归之情。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3、入理——寓情于理

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背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如范晔的《强项令》,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范晔的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和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总之,德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寓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使德育工作真正达到“因文悟道,春风化雨”的境界。

悟道

悟道1

悟道录

悟道真言

悟道心得体会

悟道社(总结)

寒冬悟道者

京师悟道心得体会

十年,工作,悟道

京师悟道心得体会

因文悟道
《因文悟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悟道系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