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石家庄精英中学高三第三次周测语文试卷doc11

发布时间:2020-03-02 14:18: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石家庄精英中学高三第三次周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

贾秀云

近年来,国学逐渐走热。国学热一方面表现为学者们对国学的热烈讨论。在国学的概念和价值、弘扬国学的利与弊、如何弘扬国学等诸多问题上,众多学者各抒己见,一时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国学热另一方面的表现是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增加。从电视里的国学节目广受欢迎到各类国学研修班纷纷走俏,都表明国学已经走出书斋,对大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对中华智慧的渴求。国学的许多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为人处世的哲理、成就大业的路径等,反映了先哲们对人生的种种体悟,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曾经对国学持否定态度,普通大众对国学比较陌生。但随着学者们对国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渴望得到国学中所蕴含的智慧的滋养。

对传统美德的期待。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不只是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还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传统美德。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人精神世界空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领域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大众对传统美德的关注和期待,希望用传统的仁爱、宽容、知礼、孝敬等美德来纠正当下道德领域的一些偏差。

对儒雅风度的向往。儒雅风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子形象的重要审美要求。男子不仅要相貌堂堂、威仪赫赫,而且要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品德高尚、谦和温润。关于女子,“窈窕淑女”则是一个理想形象。这种审美要求对于当下的人们依然具有导向作用。比如,当今社会,企业家最不愿意听到的是“暴发户”这个称号,而对“儒商”这样的评价都会欣然接受。人们相信,懂一点国学可以培养自己的儒雅风度。这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国学热中大众的这些心态,对于国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国学研究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打开国学研究的新局面。无论是对中华智慧的渴求,还是对传统美德的期待、对儒雅风度的向往,其实都反映出当前大众的一种需求。国学能不能继续吸引大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学能否满足大众的需求。如果国学研究不关注现实问题,不满足社会需求,不能把国学与现实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国学不可能长期热下去。另一方面,国学研究的成果应该更多走向大众。目前,国学热一个层面是在学术圈,一个层面是在普通大众。这两个层面有沟通、有联系,但显然还不够,国学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很好地走向大众,致使国学热中出现一些乱象。国学研究的成果要走向大众,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要愿意并善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大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要给学术界看,还要给普通大众看,应该追求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统一。当然,要把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还有一个“善于”的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学者的努力,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这也可以说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

(选自2012年10月11日 《人民日报》)

1.下列对于国学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热表现为学者们对国学的热烈讨论以及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增加。 B.懂一点国学就能培养儒雅的风度,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 C.国学热存在于学术圈与普通大众两个层面,两个层面有沟通、有联系。 D.国学研究的学者把研究成果介绍给大众,可以避免国学热的一些乱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国学摆脱羁绊,对大众的吸引力增强,表现在电视里的国学节目广受欢迎以及各类国学研修班纷纷走俏。

B.国学中有关修身养性的方法、为人处世的哲理、成就大业的路径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

C道德失范的现象引起了大众对传统美德的关注和期待,大众希望借传统美德来纠正道德领域的一些偏差。

D.学者们追求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将研究成果普及学术界与大众,除了学者努力,还需相关部门的推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多学者在在国学的概念和价值、弘扬国学的利与弊、如何弘扬国学等问题上保持自己看法,国学圈出现百家争鸣景象。

B.随着学者们对国学研究的深入,普通大众开始重新认识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在此之前,我们曾经对国学持否定态度。

C.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不是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而是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传统美德,人们对对传统美德充满了期待。

D.国学的生命力在于满足大众的需求,继续吸引大众,如果国学研究不能把国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国学热有可能冷淡下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鄘字建侯,北海太守邕之从孙。鄘大历中举进士,又以书判高等授秘书正字。为李怀光所辟,累擢监察御史。及怀光反河中,鄘与母、妻陷焉,因绐.怀光以兄病卧洛且笃,母欲往视;怀光许可,诫妻子无偕行。鄘私遣之,怀光怒,欲加罪,谢曰:“鄘籍在军,不得为母驾,奈何不使妇往?”怀光止不问。后与高郢刺贼虚实及所以攻取者,白诸朝,德宗手诏褒答。后事泄,怀光严兵召郢与鄘诘责。鄘词气不挠.,三军为感动。怀光不杀,囚之。河中平,马燧就狱破械致礼,表佐其府,以言不用,辞归洛中。后召为礼部员外郎。徐州张建封卒,兵乱,囚监军。帝以鄘刚敢,拜宣慰使,持节直抵其军,大会士,谕以祸福,出监军狱中,脱桎梏,令复位,众不敢动。及还,称旨,迁吏部郎中。

元和五年,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王师讨蔡方急,郓寇李师道谋挠沮之,鄘以兵二万分壁郓境,赀饷不仰有司。是时兵兴,天子忧财乏,命盐铁副使程异驰江淮,讽诸道输货助军。鄘素富实,即籍府库留一岁储,馀尽纳于朝。诸道以鄘为倡首,悉索以献,自此王师无匮乏之忧。

先是,吐突承璀①

为监军,贵宠甚,鄘以刚严素著,相礼惮,稍相厚。承璀归,数称荐之,召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鄘不喜由宦进,及出祖.

,乐作而泣下,谓诸将曰:“吾老安外镇,1

宰相岂吾任乎?”至京师,不肯视事,引疾固辞,改户部尚书。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曰肃。鄘强直无私饰,与杨凭、穆质、许孟容、王仲舒友善,皆任气自任。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唐朝宦官,唐宪宗对他倍加宠信,先后加官进爵,成为当时宦官中颇有权势的人物。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绐.怀光以兄病卧洛且笃绐:欺骗 B.鄘词气不挠.,三军为感动挠:屈服 C.怀光许可,诫妻子无偕.行偕:共同 D.及出祖.

,乐作泣下祖:祖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鄘“强直无私”的一组是(3分) ①鄘籍在军,不得为母驾②以言不用,辞归洛中 ③大会士,喻以祸福,出监军狱中,脱桎梏④籍府库留一岁储,馀尽纳于朝

⑤相礼惮,稍厚善⑥至京师,不肯视事,引疾固辞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鄘为人机智。李怀光反叛,李鄘与家人沦陷贼军中,他以兄长在洛阳患急病卧床不起为托词,让母亲和妻儿摆脱了李怀光的控制。

B.李鄘刚正果敢。徐州张建封去世,士兵变乱,囚禁了监军,李鄘召集将士,晓谕祸福,终使监军出狱,恢复职位,众人不敢乱动。

C.李鄘忠于朝廷。战争兴起时,天子派人劝说诸道输送财货援助军用,李鄘留存储备后,将其余都交纳给朝廷,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D.李鄘淡泊名利。他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宰相之职,到达京城,称病坚决辞让相位,改任户部尚书;后来他在太子少傅的任上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与高郢刺贼虚实及所以攻取者,白诸朝,德宗手诏褒答。(5分)

译文:(2) 鄘以兵二万分壁郓境,赀饷不仰有司。(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蝶恋花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途经昌乐县时寄语姐妹之作。8.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2)夜深忽梦少年时,。(白居易《琵琶行》) (3)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4)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6)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请考生在第

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共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鞋子的诉说

吴佳骏

凉鞋是父亲从集镇的地摊上买回来的,三元钱一双,若遇降价,五元钱可以买两双。那时,我已经在镇上的中学读书。每天一早,走十几里路去上学。下午放学后,又走十几里路回家。走的路多了,耗费掉的鞋子也就多。一个夏天,至少要磨烂三双凉鞋。

或许是因为便宜,这种塑料凉鞋在校园里非常流行。不独男生们穿,女生们也穿,只是女生们穿的凉鞋的款式和颜色不同罢了。甚至,连个别老师,也穿着这种凉鞋,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记得有一个物理老师,左脚的小趾上,多长出一个脚趾。而恰好他也喜欢穿塑料凉鞋,每当他一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目光就被他的“六指”所吸引,齐刷刷地盯住他的左脚看。老师知道学生们在底下议论他的脚趾,他不但不觉得尴尬,反而故意用左脚尖,在讲台上画出一个圆圈,然后,得意洋洋地提高分贝:“把书翻到××页,今天我们讲串联电路。”话毕,引得学生们一阵窃笑。

每个学生,都以拥有一双塑料凉鞋为荣。哪怕是上体育课,也舍不得脱下。若体育老师非让学生换鞋时,有人就说自己只有这一双鞋,而最终落得被老师赤脚罚跑步的下场。即便如此,被罚的同学一边跑,一边还用两手各提一只鞋子,左摇右晃的,向围观的人群展示、炫耀。那模样,好像不是受罚,而是得到了某种奖赏。

只要下课铃声一响,无论是操场上,还是走廊上,到处都是跑动的“塑料凉鞋”,随鞋子翻飞的灰尘四处升腾。若是做课间操,一排排的“凉鞋”站在操场上,步调一致,整齐划一。低头一看,像是穿的校鞋一般,特别带劲。做完操,上课铃响起,大小不同的“凉鞋”又急匆匆跑进教室。甫入座。一股难闻的汗臭味便从脚下升起,弥漫整间教室。老师用书扇扇鼻子,再朝下看看大家的脚。发现所有的脚趾都在蠕动,每根脚趾,都裹满灰尘,像一条条泥鳅的头,被凉鞋的鞋袢扣死。一次,一双凉鞋引发了一场震惊全校的案件。有人趁午休时跑去食堂,朝猪油罐子里撒了一泡尿。作案者除留下一双凉鞋印,任何线索也未留下,这给查案子的老师增加了难度。办案者先是摸

底调查,后又重点侦察,仍未获得有效证据。最后,还是校长亲自出马,专门拿出两节课,把全校学生赶到操场。又让老师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一口袋沙子,平铺在地上,辨识鞋印。学生们排着长队,从沙子上踩过,做游戏似的,把记录鞋印尺寸的老师忙得大汗淋漓。令人失望的是,记录结果显示,与作案者留下的鞋印吻合的鞋子,多达四百余双。不得已,校长和老师只好摇摇头,叹叹气,让这桩无头案成了一个谜。

我后来对凉鞋产生反感,缘于一位政治老师的教育。她说,塑料凉鞋是最普通不过的鞋子,比这种鞋子更高级的,是黄胶鞋,是皮鞋。她还说,如果大家今后想穿黄胶鞋,穿皮鞋,就要认真读书,等将来有出息了,才能如愿以偿。

无疑,老师的激励,刺激了我想拥有一双黄胶鞋的愿望。我把这个愿望告诉了父母,父母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几天过后,父亲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不是想要双黄胶鞋吗?只要你能考上高中,我就给你买一双。”父亲的话,让我兴奋得一夜都没睡着觉。从此,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在学校,除了看书,还是看书。就连下课那十分钟,也不舍得去玩,而是埋头复习功课。回到家后,还得挑灯夜战,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就躺在床上背书。我要用自己的实力,争得一双黄胶鞋。

中考时,考虑到当时的家庭状况,我没有报考高中,而填的志愿是中师。发榜的时候,我的成绩远远超过了中师录取分数线。老师们均对我填报的志愿表示遗憾,政治老师对我说:“你完全有实力穿皮鞋的。”我笑笑,未作答。

父亲没有食言,我去中师报到那天,他仍然送给我一双黄胶鞋。虽然,我读的不是他希望的高中。

我接过父亲送的鞋子,眼里差点掉下泪来。

(选自《鸭绿江》)

(1)下列对原文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讲述了一连串有关凉鞋的故事,虽然情节曲折却又简洁真实,吸引读者一睹为快。 B.流行于校园,男女生都穿塑料凉鞋,这里包蕴着山区贫困学生们安贫乐学的心灵世界。 C.“齐刷刷”一词,细腻地把学生全然忘情地关注物理老师的“六趾”的神情刻画出来。 D.“所有的脚趾都在蠕动”这一细节,把学生们的那近乎天真无邪的不懂礼貌再现出来。 E.文章用极度的比喻,用委婉暗示的手法将生活窘迫和人生前途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 (2)文章以“鞋子的诉说”为题,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评价“我”不安于再穿“凉鞋”?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与作者写作意图,深入探究“震惊全校的案件”。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韩少功,退出也是出发

舒晋瑜

认识韩少功的人,都说他随和。

前不久,20多个农村朋友组团去海南旅游,顺便到韩少功家做客,带来了大包小袋的干笋干蘑、鲜鱼活鸡——连韩少功都猜不透他们是怎样带上飞机的。这些乡亲们在“韩爹”的家里闹腾了一晚,说笑了一晚,用韩家主妇的话来说:“今天真是太高兴了,就像家里来了一大帮亲戚过大年!”

这些乡村朋友,来自湖南省汨罗市的一个山村,是韩少功“挂职为农”时认识的。2000年,他既不要组织部的文件,也没有当地党政官员的例行欢迎,来村里买了地盖了房。当时他还是海南省文联主席,于是半年在海南公务,半年回村里参加劳动,不仅收获了粮食蔬菜,还收获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作。其中《赶马的老三》荣获首届萧红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山南水北》先后获鲁迅文学奖和2006年度杰出作家华语传媒大奖。

“韩爹”少功,和农民聊天,一起劳动,觉得是莫大的享受。“如果我不走出文人圈,不摆脱那种应酬加会议再加点小玩乐小贫嘴的生活,恐怕什么作品也写不出。”乡村,在韩少功的笔下得到原生态展现,包括单纯美好、贫穷与乡村式的狡黠,“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我的下乡,在我看来既是退出也是出发,既是逃避也是开放。”他的选择,似乎不仅仅是为了给文学创作重新找回活力,还应追究至早年的农村经历。韩少功16岁初中毕业到汨罗插队,当了6年农民,在考入大学前,他在汨罗待了整整10年。也许正是那几年“垫底”,才有了后来的“寻根”。

上世纪80年代,韩少功提出“寻根”,参与的作家大多有知青背景,都有一肚子翻肠倒胃和泥带水的农村记忆,这记忆需要一个喷发的载体,而“寻根”就是这样的载体。从此,无论是他早期的《月兰》,还是接下来的《西望茅草地》、《爸爸爸》等,诸多作品都伴随着争议;而90年代思潮冲突中,韩少功也成为争议漩涡中的人物之一。

这个时候,韩少功显出他不妥协的一面。“我从来主张有话直说,最反对拉帮结伙。”他举例说,90年代那一段,自己明确反对过拜金主义,反对过市场崇拜和资本崇拜,至今也不觉得有改变观点的必要。有人说韩少功“新左”,他不在乎,“我一直庆幸有多种声音,而且希望有更高质量的反对者,因为这是避免自己封闭和僵化的必要条件。”在韩少功看来,有争议是好事,让人兼听则明。“我优点不多,但至少有一条优点是能听意见,哪怕你九句话不靠谱,我也不会回嘴,但只要你有一句说在点子上,我就会心里一动,紧盯不放。”

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创作中的困难,除了技术层面的,还有经验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问题。有人说,中国人经历了很多曲折动荡,经验资源从来不缺。其实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最大的瓶颈,还是对自己和对社会的无知。韩少功毫不否认自己在这方面也有危机感,“全球化、都市化、精英化一来,作家们大多从以前各地域的生活状态中被连根拔起,经验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大大减弱,这是一个重大危机;流行观念给大家洗脑,大家好像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有共识了,对现实生活不再有‘陌生化’的能力,不再有问题意识,这是又一个重大危机。”

韩少功喜欢古人的两个说法。一是“外圆内方”,指待人随和,又秉持原则;二是“识圆行方”,指看事周全,又行事果决。当年别人都在体制内循规蹈矩时,他来到海南,创办的《海南纪实》发行过百万;1996年,他担任海南省作协主席,“谋粮草、举人才、立规矩”,15年来,韩少功一直想着这九个字,并最先在文学评奖中推行评委实名制,推行项目的立项审评和结项监管等等,受到大家的拥戴。今年2月,他辞掉省文联主席和党组书记,欢送他那天,海南文艺界的同事们动了感

情,不少人掉了眼泪。

其实他的想法很朴实:希望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几件自己该做以及能做的事,比如有一两本畅销书。再降低一些标准:做到每个作品都是自己确实有话要说,都言之有物,也就可以了。

(选自《 人民日报 》)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韩少功任海南省文联主席时没有经过组织部门批准就到农村去买地盖房子,是希望自己能够写出一批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他扎根农村的强烈愿望。

B能够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起聊天,在韩少功看来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也是他能够写出作品的原因。

C.对于有人说韩少功“新左”,他显出自己不妥协的一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从来主张有话直说,最反对拉帮结伙。

D.韩少功对农村是情有独钟的,他当过农民,他认为自己的选择,似乎不仅仅是为了给文学创作重新找回活力,还应追究至早年的农村经历,也可以说是在“寻根”。

E.这篇文章巧借20多个农民到韩少功家做客的事情开头,通过对韩少功到农村插队、挂职等事件等的详细表述,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了作家只有扎根农村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道理。 (2)韩少功先生性格有何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3)韩少功很多的作品都与农村有关联,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4)有人说韩少功到农村去是为了创作,有人说他是消遣,用他自己的话说“既是退出也是出发,既是逃避也是开放”,你怎样看待他的说法呢?结合你对作品创作的了解谈谈自己的理由。(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会给一直备受冷遇的文学类专业注入一剂强心针,很多同学对北上广院校趋之若鹜....。 B.自石原高调宣布购买钓鱼岛计划以来,日方各种势力蠢蠢欲动....,从设立账户、国会质询,直至政客赴钓鱼岛“钓鱼”。

C.29日下午,国学大师南怀瑾于太湖边苏州去世,享年95岁。消息传至家乡浙江温州,前往悼念的家乡人不绝如缕....。 D.逍遥亭小区位于安徽黄山景区,风景秀丽,如今玉汝于成....,热烈欢迎各位购房者前来考察,选择自己中意的住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汉南区与世界500强企业上海绿地控股集团就“汉南新城”项目建设签署合作协议,约定未来5年内将共同完成投资400亿元。

B.本次会议加强了对外交流合作,让与会专家们了解了洞庭湖湿地水环境现状,为洞庭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合作。

C.开展文学作品解读与召开教学观摩研讨会,旨在以为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推进语文教育改革健康发展为目的。

D.湖南省张家界市旅游局副局长、正处级调研员郑亚平化身“稻草鸟叔”,几秒钟一段的舞蹈,让58岁的他一下子成了网络红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雨中偶尔小鸟啁啾,更是把听雨的感受推进诗意的境地,处在这样的雨景中,真是雨不醉人人自醉。

①随着伞的旋转,雨珠向四周飞溅,滴入水池中,游鱼也前来凑趣,吐着水泡时隐时现 ②在曲折回廊中,一步三景,漏窗之外,竹影婆娑

③凭栏小憩,听着抑扬顿挫的“沙沙”雨声,何止是春雨的细语呢喃,是歌声,是语声,还是掌声,又或者三者皆有之

④那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雨声,更为清晰,更为亲切,这是何等的惬意和愉悦呀 ⑤青草池塘蛙声彼起,唱着温情脉脉的情歌。

⑥撑着伞漫步在“之”字形的石桥上,尽管雨帘挡住视线,但并不妨碍雨点敲击在耳畔 A.④①⑥⑤③②B.④⑥①②⑤③C.⑥①④③⑤②D.⑥④①⑤②③

16.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6分)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青春是一首诗,应当多一些热烈的颂赞,少一些愁苦的悲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普通的大葱只能长一米多,而山东章丘县的大葱能长到近两米。原来从葱破土萌发的那一天开始,这里的农民就每天往大葱植株上培土,大葱长高一点,泥土就培高一点。只不过,每次培土的厚度只有几毫米,刚好让大葱露出头,又不至于因窒息而枯萎。大葱要想获取阳光和空气,就必须铆足劲儿往上拔个儿。直到植株上的土堆无法继续垒高,大葱方才停止了生长,而此时它们早就突破了自己生长的极限。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第三次周测答案 1.B(原文“懂一点国学可以培养自己的儒雅风度”,选项中说法过于绝对) 2.D(扩大范围,“除了学者努力,还需相关部门的推动”是将研究成果普及大众,不包括普及学术界)

3.C(混淆关系,原文“不只是„„还”,表递进关系,而选项““不是„„而是”,表选择关系) 4.D5.B6.D

7(1)后来他与高郢刺探贼军的虚实以及用来攻取的办法,把这些情况报告给朝廷,德宗亲笔下诏褒扬答复。(刺,所以,诸,句意2分)

(2)李鄘派兵二万分别驻扎在郓境,军费不依赖有关部门。(壁,仰,有司,句意2分) 8.乱,即心绪纷乱。“乱”字这里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一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9.(1)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的场景描写也得分。)(2)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姐妹间绵绵的深情。(3)“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头,既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

10.10.(每空1分,共6分)(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夜深忽梦少年时,梦啼妆泪红阑干。(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1) 选C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A.虽然平淡无奇却又简洁真实,吸引读者一睹为快。D.“所有的脚趾都在蠕动”这一细节,恻隐地揭示了农村学校的运动环境差的实际情况。E.用委婉暗示的手法将生活窘迫和生命挣扎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 (2)其深刻含义为:“鞋子”不仅是那个年代的廉价凉鞋,也是那个年代的人们贫困、窘迫生活的真实写照和象征,“诉说”不仅是“我”对那段贫困生活的追忆。更是“我”对当年贫困生活的反思和批判。

(3)不愿再过贫困生活,立志刻苦学习来争取幸福美好生活的志向,而绝不仅仅是只争取让父亲能给自己买一双“黄胶鞋”,这从上文“我”对黄胶鞋羡慕不已等情节的描写也能得到印证。 (4)①暴露出山区某些学子的粗鲁,暴露出山区学校教师乃至校长面对学生的挑战而无可奈何,②借以表达当时的某一学生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叛逆,以及我对当时的生活的一种否定,③但更重要的是由那“四百余双”鞋印吻合的“鞋子”所暗示的含义:幼稚和叛逆。12.(1)选D项3分,选B项得2分,选A项得3分,(A项中“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他扎根农村的强烈愿望”的说法欠妥;C项中的“我从来主张有话直说,最反对拉帮结伙”与前面的“对于有人说韩少功‘新左’”无关联;E项中的“通过对韩少功到农村插队、挂职等事件等的详细表述”从文中找不出依据,并且“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了作家只有扎根农村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道理”的说法是拔高的)

(2)○

1为人随和。十多年前在农村认识的农民朋友到家中做客,闹腾了一晚,说笑了一晚。○2秉持原则。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争议,他不妥协,提倡有话直说,反对拉帮结伙。○

3看事周全,又行事果决。当别人都在体制内循规蹈矩时,他到海南创办刊物,并且最先在文学评奖中推行评委实名制等。

(3)○

1韩少功认为绿遍天涯的大地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2他在农村生活很多年,对农村有一肚子翻肠倒胃和泥带水的记忆。(每点3分)

(4)观点一:我同意韩少功的观点。

理由:○1韩少功到农村去失去体验生活,这种做法符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说法。○2韩少功所说的“退出”和“逃避”实际上是指逃离应酬加会议再加点小玩乐小贫嘴的生活。“出发”

和“开放”是指为了给文学创作重新找回活力。

观点二:我不同意韩少功的说法。

理由:○

1韩少功是在为自己的做法开脱,按他的说法,他不去农村他让然可以写出关于农村的好作品,因为他曾长期生活在农村。○

2艺术创作的领域是广泛的,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城市也有很多的内容可写。

13.B(A项,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含贬义。C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可改为“络绎不绝”。D项,玉汝于成,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14.A(B成分残缺,在句末加“机遇”;C句式杂糅,删去“旨在”或“以„„目的”;D语序不当,“几秒钟一段”改为“一段几秒钟”) 15.D(抓住关键词“撑着伞”“ 随着伞的旋转”“ 凭栏小憩”,依据时间顺序即可排列) 16.国际法则(或:先占原则),相关资料(或:纳入版图),行使主权(或:有效统治)

17.青春是一幅画,应当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青春是一支歌,应当多一些高昂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 18.立意指导:

(1)压力就是动力。一个人没有压力,就会懒散拖拉;一个人没有压力,就会不思进取;一个人没有压力,就会得过且过。一个人只有承受生活的重压,才会克难奋进,才会努力打拼。才会有所作为。

(2)竭尽全力,超越自我。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竭尽全力,奋力拼搏;一个人要想获得巨大成功,就必须全力以赴,奋发向上。只有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实现人生的飞跃。

(3)不走寻常路。不走寻常路,就是打破常规,开辟新天地;不走寻常路,就是求异创新,谋求新发展;不走寻常路,就是转换思维,获得新方法;不走寻常路,就是善于钻研,发现新思想„„我们只有不走寻常路,才会在努力探求中,找到自我最佳的生长点。

高三语文周测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习心得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习心得

石家庄精英中学简介

石家庄精英中学观摩学习心得

民乐一中届高三周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石家庄精英中学期末统考成绩优异

石家庄精英中学《背影》公开课感悟

石家庄精英中学高效课堂学习体会

西安中学高三语文试卷

石家庄精英中学高三第三次周测语文试卷doc11
《石家庄精英中学高三第三次周测语文试卷doc1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