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00:55: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江苏省睢宁县高集小学

李泽民

邮编:221215

电话:13775826376 睢宁县岚山镇中心小学

健 【摘要】语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的重要内容。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该如何落实与推进?或者说,应该遵循一条什么样的逻辑线路深入展开呢?本文从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过程的展开、评价导航的运用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语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用背景 阅读教学 策略研究

语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近几年来语用教学应运而生并且方兴未艾。语用教学,就是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并获得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口头交际和笔头写作),达成交际目的的素养和技能。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该如何落实与推进?或者说,应该遵循一条什么样的逻辑线路深入展开呢?

一、学习目标,要适度

课堂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制订适切、清晰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丰富思维路径、生成言语智慧的关键。如果说学习目标的设计本身就有问题,不符合教学规律、准则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话,那么之后的学法设计乃至整个教学设计可以说都是无意义的,或者说是无效的。

从策略层面看,“语用”背景下的课时学习目标制定不可贪多求全,最好是“一课一得”;从操作层面讲,制定课时学习目标时切忌假大空,力求“接地气”,要切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地说,“语用”背景下设定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做足做好“备课功夫”:其一要钻透《课标》,明晰学段目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各学段目标内容往往隐含着各项课程能力的生长序列。深入研读、参透《课标》,能让我们明晰各学段的教学重心所在。其二,要研读教材,发现文本教学价值。首先要强化文体意识,熟悉文体个性。因为不同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行文个性以及不同的“文体图式”。唯有熟悉文体特质和文体个性,在其教学价值的把握上才能更精准。其次是揣摩文本特色,发现表达秘妙。如果说文体个性是从“这一类”的视角来审视文本的话,那么文本特色即是从“这一篇”的视角来解读文本。相同文体中的每一篇文章也是风格迥异,有着不同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忽视文本的特色,上出的课可能会导致千篇1律,千课一面。其三,对话编者,领会编写意图。仅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还不能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因为相同的文本放在不同年段或不同的单元,它承担的教学功能就不尽相同。因而从教学的层面来说,编者意图大于作者意图,教材是编者对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及内容的具体化。《课标》关于“教材编写建议”的第一条便是:“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可见,与编者对话,领会其编写意图,是我们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准确定位学习目标的又一重要因素。其四,切近学情,找准最近发展区。研读教材、对话编者,能让我们发现可以“教什么”;熟知学情,则让我们更清晰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什么,学习起点在哪里,进而进一步确定“学什么”和“怎么学”。当我们头脑中既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教什么”又熟知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文”和“目中有人”,学习才会真实地发生。如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一课,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综合考量,我将学习目标设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凭借关键词语,感受槐花香、槐乡美、体会槐乡孩子之乐。

4、体会叠词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槐花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课陷入了学习目标游离、拔高、乏力、分裂之误区,其原因是拿来主义、功利主义、经验主义在作祟。教学活动理应是一种基于学习目标而展开的专业实践活动,没有清晰、适切的学习目标,也就无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二、任务驱动,有深度

语用背景下的任务驱动教学,其实质就是在新课标指引下,以任务驱动式为课堂主线,推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热爱的情感,促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语文能力。教学中,教师把课堂学习目标物化为具体任务,让学生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中心,进行探究式、发现式、合作式学习,提高小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驱动有深度”即我们设计学习任务时要有价值、有探究性和牵引力。学习任务的形式丰富多样,这里仅以问题驱动为例,一个有价值、有探究性和牵引力的主问题,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影响学生能力的习得。但文选型教材中,读写的方法与规律,往往隐藏在“课文”里面,需要语文教师从中发现并提炼出来。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练就一双透彻文本的火眼金睛,还要充分考察学情,从而提炼出“有探究价值和牵引力”的主问题。

如苏教版六下《理想的风筝》一文,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描写,通过笑谈腿疾、写板书和放风筝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刘老师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品质。在学情前测时,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风筝和理想有什么关系?风筝究竟寄托什么样的理想?诸多问题,一连串的疑问,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渴求。据此契机,我和学生共同提炼出课堂的主问题:风筝究竟寄托刘老师的哪些理想呢?学生在对课文不断阅读、感悟中,通过抓住细节的刻画,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断丰厚了对刘老师的认识,很轻松地解决了教学重点。

再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下《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发现学生会把“生紫烟”误认为“升紫烟”。于是,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

师: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为什么不用升起的“升”而用生长的“生”呢?是不是大诗人李白一时疏忽用错字了?

(一句近似玩笑的话,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立刻议论起来) 生1:我觉得应该是“升”,因为烟雾是慢慢升起来的。 生2:我觉得是“生”,因为“生”给人一种有生命的感觉,感觉像活了一样。 生3:我也觉得是“生”,因为云雾是一点一点形成的,而且在不断地生长,就像在慢慢长大一样。

师: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诗中,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再揣摩揣摩,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边读边悟,然后讨论、交流)

生4:从诗句中可以看出,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如果用“升”的话,感觉烟是直线上升的,烟的浓度会变薄,用“生”的话,感觉那烟会盘旋环绕着香炉峰,更有意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间,需要老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提炼出具有探究价值和牵引力的主问题、真问题来组织、推进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积极地建构与运用语言。

三、展开过程,讲梯度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展开过程中应然遵循这一规律。笔者认为,“展开过程有梯度”首先是指各教学板块之间要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性和推进感,并使之形成一条教学主线或明或暗地统摄并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从而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如沪教版四下《晏子使楚》是一篇经典课文,取材于历史故事,情节精彩,内容生动。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很容易被内容吸引而忽视对语言的挖掘。《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明确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学情,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

1、运用关键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演一演“进城时拒钻狗洞”一节,学习转述人物语言(传话)。

3、指导质疑,根据关键词语思考,理解“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原因。三个板块之间逻辑关系紧密,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到品味人物语言、表演人物对话再到重返文本指导质疑、深入思考、完整表达,引领学生在《晏子使楚》里走了几个来回,获得语言的积累和表达的秘诀。

其次,要善于给学生搭建语言训练的“支架”。仍以沪教版四下《晏子使楚》为例,课文中“只好”这个词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的语境是不同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模糊,我相机为他们搭建语言训练的支架,引领他们理解语言、丰富想象、深入思考、完整表达。

(1)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2)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也只好陪着笑。 ..(3)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而自讨没趣了。” ..支架1:理解第一次“只好”的背后: 楚王琢磨:晏子说了,这是(

),不是(

);访问(

),才钻(

);要是他钻了(

),就说明我楚国是(

),岂有此理?算了,暂且让他进城吧!

支架2:理解第二次“只好”的背后: 楚王琢磨:晏子说了,访问上等国家(

),访问下等国家(

);他最(

),所以(

)。言下之意,不是说我楚国(

)?!唉唉!寡人一时大意,中了他的圈套。

支架3:理解第三次“只好”的背后: 楚王琢磨:什么“柑橘、枳”;什么“水土不同”,你不就是想说我楚国社会风气(

)吗?好个伶牙俐齿的晏子,我不得不服你!楚王咬咬牙,只好赔不是,说:(

教学时,聚焦“三次交锋三次‘只好’”,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反复朗读、仔细揣摩,然后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用语言表达理解:三次交锋三次“只好”,楚王的无可奈何尽在其中,晏子的能言善辩、家国情怀跃然纸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契合了语言训练的开展,学生的言语能力生长显现出看得见的力量。

四、评价导航,促效度

语用背景下的课堂评价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着力于思维和语言的交互,指向高阶层、高品质的言语实践活动。从“语用”的发生过程来看,一般经历由“表达意图”,到“语言构思”,再到“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情动而辞发”的过程。这个过程诚如郑板桥画竹那样的,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创作经历。因此,“语用”背景下的课堂评价不仅仅关注语言形式层面,更加重视从语用的储备、表达、立意等各个环节进行导航,从而提升小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效度。请看《鞋匠的儿子》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林肯这样的尴尬——比方说,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或者有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遭到别人揭短、批评、误解、羞辱,自己感到十分难堪,十分被动,十分生气„„

生(王同学):今年开学初,班主任老师发动同学们报名参加班长的竞选活动。我在爸爸的鼓励下报名参加,可是在进行竞选演说的那天,有个同学当众揭我的短,说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并不出色,怎么有资格做班长呢。

师(启发式评价):你真用心,你遇到的情况跟林肯当年还真有点相似呢!在那样难堪的情境之下,我们可曾像林肯总统那样,用真情睿智化解自己的尴尬,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摇头) 师(推进式评价):今天我们学习了林肯的讲话艺术,说话的本领应该增强了。假如让时间倒流到发生难堪的那一天的那个场景中,你会如何用有理有情有智慧的话语来化解尴尬呢?大家静心思考,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师巡视,大多数同学写得很好,注意了说话的艺术。然后交流) 生(刚才发言的王同学):谢谢某某同学的善意提醒!不错,我目前的学习成绩在班上还不是最优秀的。我会向最优秀的同学学习,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请大家相信:我一定能进步!我还要恳请大家考虑的是,即使我的学习成绩还达不到最好,也丝毫不影响我为大家、为班集体服务啊!因为班干部最重要的标准是,要有一颗真诚为大家服务的心。一个对别人、对集体漠不关心,而成绩领先的人,能做一个称职的班长吗?大家喜欢这样的人做班长吗?

(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追踪式评价):这位同学如果当初这样讲话的话,同学们还会拿他成绩不出色这一点来反对他做班长吗?

(大家摇头) 师(延伸式评价):那位当初揭他短的同学听了之后十分感动和后悔,感到难为情,他会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呢?

„„

实践证明,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老师、同伴或受众的有效评价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语用能力的提升。上述片段中,教师通过启发式评价、推进式评价、追踪式评价、延伸式评价等手段(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使王同学的发言有能动的主体感、有明晰的对象感、有明确的目的感、有充实的内容感、有真切的情境感,从而实现其特定的表达需要。

小学语文语用背景下的阅读教学

语用下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新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创新

谈语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