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以色列特种部队战例简介

发布时间:2020-03-03 01:34: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以色列特种部队战例简介

一. 以军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空降作战(1967.6.5—6.11) 二. 以军空降突袭偷劫埃军先进雷达(1969.12.25—12.26) 三. 以军破袭贝鲁特国际机场(1968.12.26—12.26) 四. 以色列特种部队从法国劫回导弹快艇(1969.12.24) 五. 以军突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营救人质(1976.7.3) 六. 以色列特种部队破袭法国为伊拉克建造的核反应堆(1979.4.6)

七. 以色列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1981.67)

以军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空降作战(1967.6.5—6.11)

战例评估:

以色列军队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空降作战,以破袭或夺占重要目标为主,充分发挥空降作战组织灵活、反应迅速、突击力强等特点,在六天的时间内共出动直升机100余架次,机降2500余人,各次行动均达成了作战目的。 1,、配属使用: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共有3个空降兵旅、1个独立空降支队,都是配属到各个陆军师作地面部队之用。只有当需要时,才派直升机进行空降作战,所以空降兵首先要做好地面作战的准备,然后才是空降作战。在空降作战中,出发机场均在本部队配置地域内,各师申请的空降兵力经上级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目标由各师师长根据战场情况临时确定。

2、反应迅速:

由于直升机机降具有组织简单、突击力强等特点,所以各空降兵旅通常配置在各师后方,一旦需要立即出动。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几次机降作战,空降兵从接受任务到出动,短的为2小时,长的也只有5小时。组织简单,反应迅速,是以色列军队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空降作战成功的关键。

3、战术灵活: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空降作战中,以色列军队直升机战术运用十分灵活,经常采取超低空进入的战术,在埃及和叙利亚军队

先进的战斗机、地空导弹和高射火炮的威胁下,直升机未受任何损失。另外,在空降作战目标上。以色列军队主要以突击对方火力目标、配合地面部队夺占重要地域为主,空降作战的目标和任务十分明确,行动上也十分坚决果断。

以军空降突袭偷劫埃军先进雷达(1969.12.25—12.26)

战争评析:

通过特种作战,实施敌后破袭,并不罕见。但此次以军出动特种部队,以空降作战的方式,深入对方阵地,成功将埃军一部先进的远程雷达完整的偷劫回来,堪称特种作战史上的一次新的成功实践。

1、情报信息准确是此次行动成功的前提

以军偷劫埃军雷达设备,是以色列统帅部组织实施的一次以破袭目标为主要行动的空降作战,也是空降作战史上第二次空降偷劫雷达的行动。这次空降作战计划的提出,得益于两名照片判读员。23日,照片判读员判定出埃军雷达站并上报空军作战部后,空军立即下令24日对其进行轰炸。但判读员再次向空军提出以偷袭的方式得到一部雷达的建议后,引起以军高层指挥人员的重视,经研究终于采纳了此建议,从此使以军获得了极为宝贵的苏军先进雷达技术。

2、以军高层重视是此次行动成功的重要保证

如同前几次空降破袭作战,以军统帅部对此次作战行动相当的重视,不但其作战计划由以军总参谋部提出,就是在指挥上也相当重视。当突击队员乘机出发后,以总理、国防部长、总参谋长、空军司令、步散兵司令、第35旅旅长都聚集阿布鲁迪斯空军基地指挥所,亲自指挥战斗。

3、强有力的支援保障是此次行动成功的重要条件

为了掩护突击队的行动,以空军派出15架战斗机,与直升机编队同时起飞,进入埃及领空,突击了埃及雷达站外围的兵营、阵地、油库等,吸引了埃军的注意力,有力的支援了突击队的行动,保证了突击作战的成功。

以军破袭贝鲁特国际机场(1968.12.26—12.26)

战争评析:

以军破袭贝鲁特国际机场,三军密切协同,作战计划周密,达成了作战的突然性,取得了很好地作战效果。

1、深入敌后研究,提高作战成功率

此次偷袭行动,主要作战任务不是杀伤对方或解救人质,而是破坏阿拉伯国家的民航飞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爆破飞机,然后又能安全撤回,是以军面临的主要问题。行动指挥官艾坦准将受领作战任务后,带领司令部人员认真研究了贝鲁特国际机场的航空照片和有关地图,并向到过贝鲁特国际机场的人员询问机

场情况,寻查了阿拉伯国家航班的时间表,了解了在贝鲁特国际机场降落的客机机型和降落时刻。然后,艾坦准将又带领有关人员到以色列卢德国际机场现场勘察了大型民航飞机的结构,并和爆破专家讨论了爆破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调查,以军掌握了大量有关信息,增加了行动了针对性,也为完成爆破任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2、隐蔽作战企图,实现了作战突然性

特种作战,贵在发起突然,出其不意。为了达到作战的突然性,保证这次破袭行动的成功,以色列军队在隐蔽作战企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为了保证直升机在越海飞行中,不被黎巴嫩方面侦察到而暴露作战企图,以军直升机距离海面15米的高度沿距海岸线5公里的航线飞行,基本上是在黎巴嫩军的雷达死角之内,这样即可以用海岸线导航,又不至于被黎巴嫩军队发现,从而使以军空中机动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起飞后,直升机保持无线电静默,以防止被黎军电台侦听。通过采取这一系列的隐蔽措施,以军突击队能够隐蔽地接近目标,达到了作战的突然性,为破袭行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3、指挥员现场指挥,确保了指挥通畅

此次破袭行动,以色列指挥官始终在现场、在一线指挥作战,这对保证整个战斗指挥的不间断性,提高战斗指挥的正对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指挥官艾坦准将和和他的指挥所人员乘坐“贝尔”直升机首先在机场降落,随即指挥各突击分队突然、迅速地发起

行动,使黎巴嫩方面措手不及。当任务完成后,艾坦准将又指挥各部突击分队迅速撤离。可以说,以军指挥官的现场指挥,对这次袭击行动能在20多分钟内顺利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色列特种部队从法国劫回导弹快艇(1969.12.24)

行动评析:

以色列特种部队在情报机构“摩萨德”的配合下,凭借过硬的素质和高超的技能。从法国成功地将五艘导弹快艇偷运回国的行动,创造了特种作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1、情报机构工作出色

以色列特种部队能够瞒天过海,在法国人的眼皮底下将导弹快艇偷运回国。首先要归功于以色列情报机构的出色工作,特别是莫迪凯·利蒙将军的不懈努力。为了及时掌握法国政府的动态,利蒙将军利用个人魅力,以及以色列情报机构和法国情报机构以往建立的友好关系,积极争取法国人对以色列的同情和支持,并从中获取有关情报。特别是在得知法国总统要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后,利用法国政府的惰性,迅速将2艘即将完工的导弹快艇运送回国。在以色列实施“诺亚方舟”行动过程中,法国的情报人员偶尔听到“挪威海员”中有人用希伯来语交谈起了疑心。利蒙将军又一次迅速这方面的情况,从而决定尽快将这批导弹快艇弄走,以免夜长梦多。总之,以色列情报机构的出色工作,为这

项行动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2,、劫艇行动策划周密

这次劫艇行动是在法国境内实施的,不仅需要逃脱法国人的视线,而且还要跨海远距离航行3000多海里,任何一个地方出现疏漏,都有可能前功尽弃。因此,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准确掌握法国政府的动态外,还必须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不能出现丝毫的差错。为此,以色列情报机构进行了精心策划。一是偷梁换柱,首先要求法国人退货和偿还预付款,尔后成“挪威”的船舶经纪人表示愿意出高价购买导弹快艇。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但在以色列情报机构的精心策划下,却成功的迷惑了法国人,打消了法国人的顾虑。二是制造错觉,以色列特种队员装扮成挪威海员每天旁晚为导弹快艇加满油,并出海试车,造成法国人的错觉。三是精心选择了节艇时间,利用圣诞节之夜爱过人回家团聚、狂欢之际行动,大大降低了劫艇的风险,从而使劫艇行动一举成功。

3、特种队员素质过硬

在以色列实施“诺亚方舟”行动过程中,以色列特种队员过硬的素质和高超的驾驶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利用挪威官方语言进行交流,并顺利办理了船只和技术档案的移交手续;每天晚上给快艇加满油出海试车,特别是在每艘导弹快艇上不到20人,快艇上既没有安装精密的导航仪器,也没有自卫的武器,而且航线上有暴风雨的情况下,能够连续航行3000多海里,成功地将5艘导弹快艇偷运回国,充分显示了以色列特种

队员过硬的素质和高超的驾驶技术。

以军突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营救人质(1976.7.3)

行动评析:

此次以军营救人质行动,具有跨国行动、长途奔袭的特点,以军通过巧妙周旋争取了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准确掌握情况,通过临战训练进行了充分准备,最终以较小代价达成了作战目的。

1、采取多种手段麻痹对手,争取营救时间

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营救准备,以色列通过积极地外交活动,有效地麻痹了对方。首先通过法国外交部不断与劫机者取得联系,故意放出风来,表示可以考虑劫机者的要求;进而假意表示可以用关押的巴基斯塔人交换人质,并列出了移交名单。劫机者在以色列的欺骗下,先后于6月20日和7月1 日分两批释放了147名非以色列的人质,并同意将“死限”时间由7月1 日延长到7月4日,为以色列提供更多的准备时间。知道袭击前2小时,以当局还通过法国驻乌干达大使打电话给乌干达总理阿明,要阿明从中周旋,再次延长人质的“死限“。在以色列军用飞机抵恩培德机场上空后,还用法航和东非航空公司的名义与机场指挥塔进行联系,诡称“运来了劫机者要求的巴基斯坦人”。飞机降落后,以色列突击队乘劫机者和乌干达士兵不备,对机场进行了突然地袭击。

2、通过多种渠道,准确掌握情报

通过多种渠道,准确掌握情况,是此次突袭行动成功的重要前提。作战方案制定后,以色列情报部门即通过各种渠道广泛的收集情报。比如:由于恩德培机场原是以色列帮助修建的,劫机事件发生后,以当局专门召集曾参与修建机场的技术人员,详细了解设施情况。以色列还向被释放的人质广泛了解劫机者的活动规律,并特派以政府反恐怖活动顾问泽维少将专程前往巴黎,了解到劫机者撤除了在机场布置的地雷、关押人质的候机楼未放炸药,以及劫机者在晚上警戒非常松弛等重要情报。还派出谍报人员四处活动,有的潜入乌干达境内,搜集机场兵力部署、劫机者的特征等情报;有的从被释放的乘客中广泛了解劫机者的活动规律和候机楼的警戒情况,并从美国获得了由卫星拍摄的机场最新照片,从而收集到了有关机场设施变化情况及乌干达军队在机场的兵力部署、防空设施等情报。还通过以驻内罗华机场工作人员,调查了保证袭击顺利进行的安全航线。这一系列全面准确的情报,为突击队迅速而准确的攻击目标实施空袭创造了条件。

3、周密策划、反复演练,充分做好准备

周密的策划、反复的演练和充分的准备,是此次作战行动成功的又一重要条件。为制定武装袭击恩德培机场的计划,以色列当局专门成立了以总理拉宾、国防部长佩雷斯为首的“应急指挥部”,并就突击队的组成、飞航线、袭击方式及行动的协同等作了详细的研究,制定了名为“闪电行动”的军事营救计划。指挥

部队从35空降旅和“戈兰”步兵旅中精选了200多名官兵组成了应急突击队,在西奈半岛南部沙姆沙伊赫附近的空军基地,制作了预备恩德培机场相似的模型,供突击队们进行临战训练,其他班各种准备也都进行的非常周密。并且,突击队按任务分工进行了周密的训练。其分工是:营救分队,主要训练冲入关押人质的楼房,识别劫机犯和人质,打死劫机犯,救出人质;掩护分队,主要训练压制乌干达士兵的回击;破坏分队,主要训练炸毁雷达和“米格”战斗机等;救护分队,主要训练救出伤亡人员和治疗伤员。为了保证成功着陆和强行起飞,突击队C-130运输机进行了3个小时的强行起飞和着陆训练。7月2日,参加袭击的突击队根据恩德培机场的实体模型,反复进行了演练。行动开始前,内塔尼亚胡中校还在恩德培机场的大幅示意图前,以关押人质的旧候机楼为中心,向突击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还一张一张地让队员们看了劫机犯的照片。充分的准备使整个行动非常顺利。实际作战过程中,整个行动几乎全部是按计划进行的。突击队的1号机在恩德培机场降落,是23时01分(以色列时间),23时03分打响第一枪。23时54分载着人质的2号飞机起飞。从第一架飞机着陆算起,整个行动只用了53分钟,比原计划的55分钟还提前2分钟。

以色列特种部队破袭法国为伊拉克建造的核反应堆(1979.4.6) 行动评析:

以色列特种部队在其情报机构“摩萨德”的配合下,远赴异国,成功的将法国为伊拉克建造的核反应堆炸毁。作为一次特种破袭作战,其成功之处在于情报准确、地形熟悉、爆破技能高,即达到了破袭目的,又不殃及其他。

1、及时掌握情报并进行了精心策划

以色列特种部队的这次破袭行动,是在法国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两国关系变得紧张之际在法国境内实施的。因此,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进行精心策划和严密的组织。根据以色列情报机构掌握的情报,以色列精心制定了行动方案:第一行动方案是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在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关键部位装上炸药,彻底将核反应堆摧毁。以色列要想将核反应堆运回国内,必须等到核反应堆建成后才能实施,早了没建成,晚了就可能交付伊拉克使用,这就必须掌握及时可靠的情报。其情报机构“摩萨德”及时掌握了法国为伊拉克建成核反应堆并即将交付使用的情报,随即他们在内线的配合下,立即实施了“空运行动”,确保了破袭行动的一举成功。

2、通过现场勘查充分熟悉敌情和地形

尽管以色列情报机构及时掌握了必要的情报,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以色列的特种队员在法国境内又进行了现场勘察,进一步

熟悉了地形、地物和所要面临的种种情况。他们搞到了一张地中海造船厂的平面图,通过这张地图,基本掌握了所要破袭目标的地理方位和确切位置。尔后,他们装扮成游客白天在造船厂外进行了现地勘察,进一步熟悉了所要破袭目标的实地位置、形状、大小和颜色,并做了夜间行动的必要准备。另外,由于破袭目标比较偏僻,法国造船厂内没有严格的安全措施,也没有特别严格的警戒制度,再加上以色列特种队员有内线的接应,所有这些都为破袭行动取得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3、特种队员具有高超的破袭技术

由于地中海造船厂的厂棚内还放着法国为比利时建造的一座核装置和莱茵河下游卡尔卡的核反应堆所生产的产品,为了即达到破坏伊拉克核反应堆的目的,又不进一步破坏与法国甚至和其他国家的关系,要求以色列特种队员能够精确计算出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的炸药剂量,既要达到摧毁这座核反应堆装置的目的,又不殃及旁边的核反应堆部件。事实上,以色列的特种队员做到了这一点,充分显示了特种队员高超的破袭技能。

以色列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1981.67)

战例评析:

以色列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的特种作战行动,不仅组织的天衣无缝,而且创造了“外科手术式“空中打击的先例,其

组织之严密、飞行员技术之高超,在世界空战史上都是很少有的。

1、进行了周密计划和模拟演练

以色列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巴比伦行动”策划周密,蓄谋已久。为了达到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的目的,以色列情报机构构想出了种种办法。最后,当以色列从美国收到订购的F-16战斗机,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在其航程范围之内时,以色列立即研究制定了一个详细周密的空袭方案。然而,这个方案想要获得成功,难度是相当大的。不仅要求有远程飞行的轰炸机,更要求飞机在长距离没有标记的沙漠上空飞行,且不被对方雷达发现。为了确保空袭作战的一举成功,以色列的空军突击队在西奈半岛地区的“月亮山谷”进行了模拟训练,并在以色列与埃及接壤的内格夫沙漠,按照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实际大小建造了一个同比例的模型,由空中突击队员驾驶F-16战斗机对核反应堆模型进行模拟攻击,熟悉飞行路线,研究飞机队形,掌握投弹技巧。以色列情报机构的周密计划和空军突击队的精心准备,为空军作战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2、精心选择空袭时间

为了顺利实施空袭作战,以色列精心选择了空袭时间。1981年6月7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日,一色列之所以选择星期日进行空袭,主要是为了避免伤害这家工厂雇佣的150

名法国技术人员、50名意大利技术人员和其他西方工人员。由于星期日工厂停工,大部分工人和技术人员都在家休息,在这一天进行空袭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时候查明,在空袭的当日,除一名法国技术人员因正常工作不幸被炸身亡外,其余西方技术人员安然无恙。另外,空袭的时间选在下午18时左右,阳光有足够的亮度把炸弹准确的投向目标。其后,太阳下落,夜幕迅速降临,便于以色列空军突击队安全返航。另外,下午18时也是一天中伊拉克空军和防空部队最容易松懈的时刻。事实上,当以色列空军突击队对核反应堆进行轰炸时,没有一架伊拉克战斗机起飞拦截,守护核反应堆堆的防空部队也没有发射一枚导弹。当目标周围伊拉克的高炮部队进行猛烈还击时,以色列的空中突击队早已在返航途中。

3、突击队员具有高超的飞行和投弹技巧

以色列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的行动,要求飞行员驾驶飞机在没有标记的沙漠上空长距离飞行,且不被敌方雷达发现。为了减少雷达反射波,突击队员驾驶机群采取密集飞行的办法,使这些飞机反映出来的集群图像,像一架大型商业飞机所显示的大亮点,以达到欺骗和迷惑对方的目的。在进入伊拉克领空后,突击机群又采取超低空飞行的办法,钻入伊拉克军队防空雷达的盲区,躲避了伊拉克的对空警戒雷达。此外,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彻底摧毁伊拉克的核反应堆,以色

列的空中突击队员驾机进行了模拟演练,专门练习低空飞行,掌握投弹技巧,以平直弹道扔炸弹,使炸弹能穿透外壁,在里面引起爆炸,从而把核反应堆的圆顶掀开,彻底摧毁里面所有的东西,从而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彻底摧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

粗略探析特种作战:

特种部队是一支组织灵活、反应迅速、有超强战斗力的并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任何条件下完成高难度任务的影子部队。

一、特种部队的组织形式

特种部队组建的网格化和影子化。特种部队不是一种部队,他是掌握各个领域特定本领的各种人才的集合体。特种部队像一张巨大的网,覆盖着几乎所有的领域,这也是他可能面临的作战地域。平时,特种部队

狼牙特种部队简介

特种部队

以色列ITP医疗集团简介

特种部队手语

利刃特种部队

特种部队训练

特种部队训练方法

历史上经典战例

历史上经典战例

世界十大特种部队

以色列特种部队战例简介
《以色列特种部队战例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