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一图带你看懂国外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5: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提纲:

一、全世界军民融合产业现状的概述 ①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体系 ②各国军民融合国防创新机制

③各国对于军民融合提供的基础条件建设 军民融合的发展历史

二、世界各国现阶段军民融合的深入分析 ①美国

美国的政策、美国的管理、美国的技术、美国的资金支持、采办、

②日本

③俄罗斯

④欧洲各国

三、对于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启发

①我国最早期、远期、近期的军民融合状况(解放战争时期或者抗日战争时期)

②我国现阶段军民融合的发展势头

③我国军民融合的瓶颈和前景。带大家看看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史。

森克虏伯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中国便已大量购买了蒂森克虏伯的军工和民用产品。蒂森克虏伯在中国已成立了不锈钢、塑料、机械、电梯等方面的合资或独资企业。

德国国防部系统不设兵工厂,也基本不设兵器科研机构,兵器科研与生产任务均由民间企业和一部分民间科研机构承担。一般从事兵器研制与生产工作的民间企业也都从事民品生产。德国的做法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典型。这样有利于军工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相互转换与促进,也有利于开展广泛的协作。同时,军内不设兵工厂可使国防部摆脱管理兵工厂的繁重任务,减轻国防部装备部门的负担。

斯奈克玛公司,全称法国国营飞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是一个国际航空航天集团,世界500强之一,主要为军民用飞机、直升机、导弹、卫星和运载火箭提供广泛的航空发动机。公司有两大子公司,主要从事发动机、飞机机械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以及发动机维修活动。公司业务按推进和设备两个核心业务领域管理:前者包括民用、军用、火箭发动机以及相关业务,后者涉及起落架、刹车系统、动力传输系统等业务。

运载火箭推进系统是斯奈克玛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20世纪60年代,斯奈克玛公司就开始采用低温推进技术,当时是用在“钻石号”和“欧洲3号”运载火箭项目上。后来,该公司又设计和研制了“阿里安”1~4火箭系列所用的HM7低温发动机。随着“阿里安”5计划的实施,斯奈克玛公司又研制了“火神”发动机。21世纪以后,又研制出一种可重新点火的新型低温发动机“芬奇”。 斯奈克玛公司不仅可提供成套航天器推进系统,也可提供近地轨道和低地轨道的各类航天器(包括小卫星、载人和不载人航天器)所需的推进器和其它器件。 斯奈克玛公司在生产与航天推进相关的设备和器件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包括涡轮机械、阀门、复合材料喷管等

马特拉公司是法国著名的军工企业。该公司成立于1945年,最初只制造导弹,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众多分支的工业集团。主要涉及军事工业、宇航工业、交通运输、电子元件、电信、控制与自动化、信息处理、汽车电器、汽车、钟表等。1990年,由马特拉公司和马可尼公司合并。1996年5月,英国宇航公司和马特拉公司的导弹业务部分合并,形成了欧洲最大的制导武器公司——马特拉BAe动力公司,主要生产各种导弹。

同时沃尔沃公司也为瑞士生产的著名鹰狮战机的发动机提供商,

土星发动机、米高扬、苏霍伊、

俄罗斯在航电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战斗机雷达在90年代还在使用巨大的晶体管、据说功率能把几百米外的一只兔子烤熟,地勤人员维护起来都小心翼翼。

苏联解体后,受国内经济萧条的影响,俄罗斯的军工综合体纷纷陷人困境。近年来、尤其是在普京上台执政后,俄罗斯军工综合体逐渐走向复兴。最近,“仪器”联邦科学生产中心、“礼炮”莫斯科机械制造企业、红宝石中央设计局和苏霍伊飞机军事工业集团等四家军工企业获得了独立的对外出口权。这将对俄罗斯军火贸易和军工技术合作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陷入困顿

俄军工综合体走向衰落是从苏联解体前开始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极力推行“改革与新思想”,幼稚地宣扬“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向世人做出和平解决地区冲突的姿态,苏联大量地削减武器生产和出口,军转民也出现了偏差和过激行为。军工综合体则深受其害。自从1986年起,苏联主动减少向亚非拉地区传统军贸市场出口武器装备,军火出口额持续走低。

苏联解体后,最初,俄罗斯领导人也天真地认为,俄美关系可以在一夜之间化敌为友。因此,军工综合体失去了往日的重要性。同时,作为“休克疗法”的一部分,俄大量压缩军工生产,实行“雪崩式”的军转民。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俄罗斯施压,逼迫其以减少武器出口为条件来换取外来的经济援助。

由于国内政策和国际压力的双重作用,俄罗斯军工企业陷人困境:1991年至1998年,俄民用工业部门的生产下降了55%,而同期军工综合体的产量下降了8O%。

转轨冲击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这给俄军工综合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一,从需求方面来说,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的终结,这些导致了俄罗斯国内军工产品的需求锐减,各军兵种都压缩了军品采购。而且,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困难,1998年又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浩劫,政府的国防拨款一减再减。1988年至1989年,前苏联的国防开支占GDP的16%。到1999年,俄罗斯这个比例下降到了4%。不仅如此,国防采购大量以代金券的形式支付,政府对军工企业负债累累,加剧了其生存的难度。

第二,在前苏联时代,军工综合体生产空调、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由于当时苏联“扬军抑民”型经济的影响,这些产品供不应求,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选择余地有限。这种局面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得到改观。俄罗斯奉行经济自由化的政策,进口限制放松,大量生活日用品从国外舶来,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在与进口产品的竞争中,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所产民品的质量和价格方面没有优势,不得不压缩生产。

第三,在前苏联军转民的过程中,一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军工综合体转向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比如,有些生产战斗机的军工企业转而生产三轮车、锅盖等,结果荒废了主业。苏联解体后,军工综合体不得不削减这部分产品的生产。

第四,在前苏联,军工综合体可以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从其他企业获得大量的特殊钢、有色金属、合成纤维等优质军工原材料。引人市场机制后,军工综合

体与军工配套企业同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有时,在利润的驱动下,这些军工配套企业更倾向于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用于出口,以换取高额收人。

第五,从人力资源方面看,苏联解体后,大批军工技术人才流失,有的甚至为伊朗等国家的军工企业效力。此外,由于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成千上万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向民用产品生产部门。1991年至1996年,军工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是其他工业企业工人平均工资的60%一65%。从1990年到1997年,俄罗斯军工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减少了40%。

走向复兴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军工综合体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并生存了下来。许多军工企业的经理都是原苏共的高官,与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新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使它们能够借经济自由化之机,建立直接的对外联系,开发、生产并出口武器装备。然后,再用出口的收人购进消费品。所以,尽管俄罗斯的军品产量下降,出口额却从1992年的23亿美元增加到了1997年的3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使俄军工综合体基本上保住了军工生产能力。

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的复兴是有一定基础的:首先,前苏联的军工生产体系庞大、技术先进、基础雄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的复兴起点高,并非从零开始。其次,在俄罗斯,遭到缩减的军工生产并非技术先进的军 品,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精、尖武器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基本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根据俄罗斯经济学家的统计,1990年至1997年,虽然军工综合体的总产量下降了大约80%,但高技术产品的产量只下降了50%。第三,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俄政府对军工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拨款急剧下降。其他国家想方设法利用俄罗斯的军工技术人员为自己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美国从1992年至1996年间向莫斯科国际科学技术中心捐款2500万美元,为美国开发民用技术和军民

两用技术。印度也积极寻求与俄罗斯专家的合作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恰好 为俄罗斯保存了难得的军事科研力量。

俄罗斯的军工综合体出现复兴的征兆是从1998年开始。1997年3月17日,叶利钦签发了《关于完善俄联邦权力机关的机构》的总统令,将军工综合体的管辖权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经济部。这标志着军工企业开始走向市场化、私有化。到1998年,已有45%的军工综合体归私人所有。与此相应,私有化带来的决策权的分散化使俄罗斯的出口数额大大提高。但是,军品不是普通的商品,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俄罗斯国家仍然在军工生产和出口方面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卢布的贬值是导致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复兴的另外一个因素。随着 卢布的贬值,俄军工产品价格变得更加低廉。这增强了军工综合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卢布的贬值也意味着进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俄罗斯对于国内生产的产品、包括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为军工企业的民品打开了销路。1999年,俄罗斯军工企业的民品产量比前一年增加了29%。还有,车臣地区的动荡局势也增加了俄军对于武器装备的需求,使军工企业的日子好过一些。

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以来,把俄军工综合体的振兴当作重振大国雄风的一张“王牌”。这为军工综合体的复兴带来了根本性的转机。他多次视察军工企业,并发表了有关军事工业改革的一系列讲话。2001年10月30日,普京在俄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说:“俄罗斯的军工综合体太陈旧了,不能适应现代军事、政治任务的要求。”为了扶植军工综合体,俄政府进一步放慢军转民的步伐,不断增加军费开支。此外,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的改革方向得到调整,所有军工企业都朝着国有控股公司的方向迈进。比如航空工业,俄罗斯成立了17个集团公司,国家持有51%的股份。虽然俄罗斯的许多工业企业都不景气,但赢利的军工企业却占

总数2/3。不仅如此,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各种金融机构对军工综合体的投人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军工生产已经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普京强调要做大军火生意,将军工出口作为获取硬通货的手段。1992年,俄对外军贸总额为13亿美元,名列世界第四,达到历史最低点。2001年上升到4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苏霍伊公司称,2001年是该公司自苏联解体以来经济效益最为乐观的一年,共创收入17亿美元。所以,普京在2001年12月颇有感慨地说:“只是到最近俄罗斯才重新抓住了军工技术合作领域里的机会。”2002年10月,俄罗斯4家军工企业获得独立的对外经营权,这有利于加快军火 交易的进程,及时了解并满足军事技术合作伙伴的需求。

近年来,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积极参加在新德里、科伦坡和柏林等地举办的武器装备交易会和航空展览会,利用各种机会推销自己的产品。此外,它们还探索出了一些新的贸易和营销方式。在俄政府的促动下,国防产品出口公司与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利用石油公司覆盖全球的组织和管理网络销售武器装备。其他国家如果购买俄罗斯的武器装备,可以受到石油价格减让的优惠待遇。

如火如茶的军火贸易使俄军工综合体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开发出了许多先进、尖端的武器。2001年8月23日,塔斯社报道说,俄罗斯开始生产一种新型的超音速巡航导弹X一22M,其射程为400公里,时速3600公里,据说世界上还没有可以拦截这种导弹的武器。2001年9月10日,俄罗斯国防部一位发言人宣称,俄成功地开发出一种超音速反坦克导弹,能够穿透1000毫米的装甲。同日,还有消息说,俄罗斯开始生产KAB一500Kr灵巧炸弹,并将从2009年起开始大批量生产第五代战斗机。

2001年7月,普京表示:“俄罗斯海军将出现于世界的四大洋。”可以预见,俄罗斯军工综合体走向复兴的趋势不会出现逆转。

红宝石中央船舶工程设计局是苏联 / 俄罗斯的潜艇研究设计机构,为苏联 / 俄罗斯研制设计了 4 代 20 多种型号的潜艇。苏联 / 俄罗斯的大部分弹道导弹潜艇、巡航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都是由红宝石中央船舶工程设计局设计的,世界上下潜最深的支克级攻击型核潜艇、世界最大的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世界作战能力最强的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和世界上最安静的基洛级常规潜艇。近年最新研制的北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水平。该局设计的常规动力潜艇出口到世界 14 个国家的海军。除军品设计任务外,该设计局从事一些非军品设计任务,如高速火车、非军用潜艇和旅游潜艇等。目前承担的与军事有关的设计任务约占全部业务量的 40% 。

但是,其间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主要是军队采购和装备维护资金的短缺。就拿海军来说,为了实现普京的理想,俄罗斯必须要在未来的10到15年里装备300至320艘现代化的各种舰只,其中潜艇95艘、大型水面舰艇95至100艘。而这在目前俄罗斯的经济形势下还是勉为其难的。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是俄罗斯的当务之急。

世界军工企业100强排名前列的大企业,基本上都能军能民、跨行业的集团,如排名第一的洛·马公司的业务覆盖飞机、航天、卫星、电子、计算机、通信等航空航天电子行业,都是军民两用的技术。

中小企业是国防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美国认为,各类小企业,尤其是参与国防预研的高科技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国防预研创新实体,它们是国防预研的重要创新源泉。为了支持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美国国防部的技术转移计划中就专门安排有两项小企业计划——“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和“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项目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推荐)

我国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创立

探索军民深入融合 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军民融合

人防军民融合发展(推荐)

成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

军民融合发言稿

军民融合现行政策

军民融合政策

一图带你看懂国外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
《一图带你看懂国外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