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二战期间美英对法的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16:15: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英美对法国崩溃后政权政策的演变

二战期间美英对法的政策分析

[摘要]二战中法国败降,组成以贝当为首的维希政府统治着剩存的法国领土。而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则流亡伦敦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在与反法西斯盟国关系中,英美对法国时局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英国处于战时及战后自身安全的需要积极支持戴高乐;而美国则为了战后称霸,肢解法国及占领法属殖民地,所以更愿看到一个四分五裂的法国,坚决抵制坚持抗战的戴高乐及其自由法国。美法矛盾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美国对夺取战后世界霸权的战略追求,削弱孤立英国、防止英国与己争霸的考虑,控制法国殖民地、属地的意图,对法国政治现实和未来走向的判断失误,信息不全、情报不确导致决策的盲目性以及罗斯福和戴高乐之间不和谐的个人关系等因素。

[关键词]英国;美国;自由法国;戴高乐;维希政府

法国作为大国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在二战中号称有三百万军队的“欧洲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纳粹德国的进攻下,不到六周就面临军事上的崩溃,最后只能体面的投降。主战派被压制,最后流亡伦敦组织自由法国运动。面对法国这种时局,英美出于各自国家利益采取了各自对法政策。

一、英美对法国崩溃后政权政策的演变

纳粹德国的闪电战狂扫欧洲,法国军事崩溃。鉴于此,1940年6月11日丘吉尔在布里亚尔英法首脑会晤后预言:“法国正接近有组织抵抗的最后阶段。法国人能有某些方法继续斗争,甚至将来可能出现两个法国,一个是媾和,另一个是从法属殖民地进行有组织的抵抗[1]。”事实证明英国首相是 [1]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伦敦:卡塞尔出版社, 1948年。

一、英美对法国崩溃后政权政策的演变

言之不谬的。

6月6日主战派雷诺总理辞职后,法国总统勒布伦授权副总理亨利·贝当元帅组阁。新政府上台后第一个新行动就是通过西班牙大使向德国转交照会,探寻法德停战的条件。翌日,贝当在波尔多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时表示:“法国应该停止战斗,在不丧失尊严的情况下寻找结束军事行动的方法[1]。”6月22日贝当政府与德签订了停战协议,规定:法国北部和西部工业发达地区的三分之二领土为德军占领,剩余地区划为非占领区,由设在维希的贝当政府管辖,法国舰队集中在土伦等港口,在德军监视下解除武装。这样德国占领当局通过贝当政府间接控制了法国舰队和海外领地。

法国投降和新政府的上台揭开了英美与法国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在英美两国产生了不同的反应,也考验了英美的统治集团。在法国贝当政府向德国请求投降的当天,不甘做亡国奴的法国国防部和陆军部次长夏尔·戴高乐飞往英国伦敦,图谋在英国伦敦组建“自由法国”运动,在海外树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帜,以重新恢复法兰西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当时,戴高乐孑然一身来到英国伦敦,“我双手空空。我的身边连一个军队或组织的影子也没有。在法国,我没有人拥护,也没有声誉;在国外,我也没有名望和地位[2]。”法国驻英大使馆也拒绝收留戴高乐。戴高乐将军能否在英国立足以完成其宏愿,关键取决于英国政府的态度。

英国在欧洲推行的传统外交政策是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便于英国推行其欧洲霸权政策。如今,纳粹德国横扫大半个欧洲,欧洲大陆的均势已经完 [1]马岱熙,《试论1940—1942年英美与法国维希政府的关系》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

[2]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1年。

一、英美对法国崩溃后政权政策的演变

全被打破,甚至连英伦三岛在法国败降后也面临法西斯进攻的全面威胁。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后,英国需要一个人站出来代表法兰西民族继续对纳粹德国作战,即使法国本土停战,也要设法在海外培植和支持抗德力量,以免抗击德意法西斯的全部重任落在英国的肩上,增加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负担。当戴高乐将军来到英国伦敦时,英国政府对是否支持、帮助这位“不速之客”却是意见分歧。英国政府中的多数成员对戴高乐持观望立场,或主张另寻地位和名望更高的人选。战时联合政府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陆军大臣安东尼·艾登力排众议,主张支持和帮助戴高乐,在英国给戴高乐一个立足之地。在丘吉尔首相的支持下,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使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台在伦敦发表了著名的“六·一八”讲话,号召凡是抗德的人士同他进行联系,相信“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兰西抵抗的火焰不应该熄灭,也绝不会熄灭。”6月22日,法国贝当政府同纳德国正式缔结停战协定后,戴高乐又立即在伦敦发表广播声明,严正指出贝当政府由于投降敌人已经失去了正统性,并正式宣布成立“自由法国”,发誓“要把自由还给世界,把荣誉归还祖国!”6月23日,英国政府发表声明,不承认贝当政府。英国政府还撤走了驻法国的大使,并与维希法国政府断绝了外交关系。6月28日,丘吉尔首相承认了戴高乐为“自由法国”抵抗运动的领袖,支持戴高乐建立一支由自愿人员组成的武装部队,支持法兰西帝国任何地方的抵抗运动。

1940年7月3日,为阻止法国舰队落入德国人手中,英国发动了“弩炮行动”,突袭法国大西洋舰队。这一事件导致英国与维希政府关系的破裂。维希政府甚至扬言要报复英国,于是英国开始全力支持自由法国运动。8月7日,丘吉尔首相和戴高乐将军签署了在英国组织、建立和使用法国志愿军

一、英美对法国崩溃后政权政策的演变

的协议,确立了“自由法国”的军队在英国领土上的地位,并规定由英国政府“垫款”提供训练和装备。戴高乐将军表示“自由法国”军队“准备参加反对共同敌人的战斗”,宣布他作为法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只接受英国最高统帅部的“一般指示”,从而保持了“自由法国”军队一定的独立性[1]。这一协议成了英国政府和“自由法国”相互关系的法律基础,是英国政府支持戴高乐将军抗德的一个重要而又实际的行动。它表明英法两国在战时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反法西斯同盟的新关系。

美国与英国相反,对戴高乐采取了冷淡态度,不承认自由法国的合法性。在法国败降后,维希政府成立,戴高乐在伦敦高擎起法国抵抗运动的火炬时,他明确地告诉法国人民:“你们要记住,法国不是孤单的。它没有被孤立,在它的后面是一个广大的帝国,并且它还可以与英帝国结成同盟,大英帝国控制着海洋,正在继续战斗。和英国一样,法国还能够充分地利用美国的取之不尽的资源。”这表明,戴高乐最初深信美国会支持他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会支持法国人反对纳粹和投降纳粹的维希政权,他也确信,尚未投入战斗的美国“更为强大的机械实力将给我们带来胜利”。[2][8]但是令戴高乐失望的是,6月底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宣布:“美国将继续保持与维希政府的外交关系。”他解释说:“在没有人首先承认法国新现状的情况下,经常保持关系这意味着事实上承认了这种局势。”[3]随后美国的做法遭到了众多的非议,但在当时美国特别是罗斯福总统有着不便说明的动机。后来丘吉尔首相也承认了这一做法。因为维希政府有利用的价值,美国关注的是法国舰队、[1]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1年。

[2]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1年。

[3]马岱熙, 《试论1940—1942年英美与法国维希政府的关系》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

一、英美对法国崩溃后政权政策的演变

法属殖民地和对美国安全有至关重要的海外领地的命运。美国长期认为维希政府是唯一能顶住德国的压力,维护法兰西实体的政府。这也许是美国长期拒不承认戴高乐及其领导的自由法国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由于戴高乐从事着反法西斯的活动,美国仍愿意为其提供援助,以减轻自身的压力。1941年11月11日,美国开始把英国租借物资的一部分转让给戴高乐,但只是“作为一个军事单位”,而绝不是作为一个主权国的政府接受这些物资的。[1]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仍与维希政府保持着外交关系,而与自由法国关系并没有改善,反而因为自由法国占领法国海外两个岛屿——圣皮埃尔与密克隆,而进一步恶化了两者的关系,因为那两个岛屿有大功率电台为德国潜艇提供消息危胁着美援英物资,美国希望与维希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英国同意自由法国武力占有。美国对此极为生气,美国国务院更是对戴高乐恨之入骨。

罗斯福在与丘吉尔商讨《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时,丘吉尔建议将宣言文中“各国政府”一词改为“各国政府和当局”,目的是使自由法国在未获得承认为一个政府的情况能够在宣言上签字。美国拒绝了这一建议。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其中包括荷兰、比利时、波兰等流亡政府代表,但是却没有自由法国代表。戴高乐对此愤愤不平,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2月里,联合国家宣言讨论通过,接着由26个国家的政府签字,而我们并不在内[2]。”接着美国在占领北非的“火炬”计划中执行了超越和排斥自由法国的政策。美国与维希政府驻北非的总司令达尔朗达成协议,法军停止抵抗,法属北非归达尔朗管辖。美国期望这 [1]赵克仁,《试析美国对法国抵抗运动的态度》,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2]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1年。

一、英美对法国崩溃后政权政策的演变

样可以减少因法国的抵抗而出现的巨大损失。但是这又冒犯了自由法国和其他抵抗组织。他们怀疑这不是纯粹的权宜之计。无论如何,罗斯福是不相信达尔朗的,不久,达尔朗被刺杀,罗斯福才如获重释。美国1942年10月6日在租借法中提出对法国进行直接的援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承认戴高乐。占领北非后,美国又扶持了吉罗将军以钳制戴高乐将军,同时开始装备吉罗的军队;而英国支持戴高乐并通过其中东司令部装备效忠戴高乐的部队,使英美对法政策陷入严重分歧。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英达成妥协,要求戴高乐与吉罗讲和。但被戴高乐拒绝。随着战斗法国的影响扩大,迫使吉罗主动与戴高乐和谈。两者出于时局考虑共同组建法国民族委员会来领导法国国内外的抵抗运动。戴高乐与吉罗同任主席。但是由于吉罗的平庸,最终失去影响被赶出委员会。这使美国极为恼火,更加深了对委员会的厌恶感。民族委员会成立后,以取得盟国的承认为外交的中心任务,美国在法属北非的最高军政领袖艾森豪威尔、墨菲认为只有承认民族委员会,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在法属北非的利益和地位,有助于美国下一步在意大利和法国北部的军事行动,建议政府迅速承认民族委员会。苏联亦表现承认意向。但是罗斯福仍拒不承认。虽然美英为此召开魁北克会议但仍不能达成共识。1943年8月26日,苏联率先承认了民族委员会的合法性。

随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英国一再督促美国改变对戴高乐的态度,由民族委员会接管法国解放区。但美国拒不同意,甚至秘密制定了筹建法国占领军政府,培训有关人员并试发行军事法郎。罗斯福私下表示:“我唯一感 6

二、英国支持戴高乐的原因

兴趣的是,不要任命戴高乐和民族委员会为法国政府[1]。”

美国这种企图撇开戴高乐和民族委员会的做法遭到戴高乐的抵制。1944年3月26日戴高乐公开把民族委员会改称法国临时政府,并为接管法国解放地区做准备。

1944年6月6日,盟军开始在法国北部登陆,戴高乐领导的法国国内抵抗力量给予登陆盟军大量的、极其重要的支持与协助,这不仅使美国人看到戴高乐的战斗法国在盟军进攻法国作战中的巨大价值,而且也使他们看到法国民众热烈支持和拥戴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在另一方面,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的代表迅速进入盟军解放地区,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鉴于上述情况,加上来自英国、苏联方面要求承认法国临时政府的巨大外交压力,以及法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巨大政治影响,只有戴高乐势力可以与之抗衡。罗斯福权衡再三,决定改变对法政策。1944年7月6日,戴高乐应邀访问美国。7月11日,美国政府承认法国民族委员会是法国人民事实上的代表。10月23日,美国、英国和苏联同时宣布承认法国临时政府。

二、英国支持戴高乐的原因

戴高乐能从孑然一身最终成立自由法国,组建一支正规的法国志愿军,并最终代表法国光复巴黎恢复了大国地位。同时能以战胜国身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一些可以说都因为英国的帮助。当然戴高乐及自由法国的努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英国之所以帮助法国,是因为经过二战,旧的国际格局遭到了破坏,大 [1]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下册, 商务印书馆, 1984年。

二、英国支持戴高乐的原因

国力量的消长发生了新变化。尤其是英国被削弱,法国被击溃,而美苏实力增长。要想在欧洲立足,英国需要法国的帮助。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两个世纪的时间内凭借其强大的实力,一直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的势力虽然已经衰落,经济上被美苏德等超过,但它还掌握着一个庞大的殖民体系的财富,有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军,控制着全球水道上一些关键性的战略据点,加上苏联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美国回复到孤立主义的状态,在20年代和30年代的国际关系中,英国仍然起着重大作用。但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不可能与美苏抗衡。如果说英国在战后还够得上是世界级的大国的话,那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第二流的。如何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如何使英国在战争结束时赢得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是英国政府时时关注着的。现实的问题是:

(一)在希特勒德国被打败以后,苏联的势力毫无疑问地要向西边发展,欧洲大陆上将没有一支能够与之抗衡的军队,欧洲大陆上的均势会被打破;

(二)结束战争以后,美国会不会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样,迅速回到孤立主义状态?美国准备在战后的欧洲下多大的赌注来抗衡苏联?美国在欧洲的驻军能维持多久? (三)战争结束以后,即使美国打算在欧洲长期存在下去,美国会不会特别注重英国的作用?是不是会把英国凉到一边与苏联来瓜分欧洲和世界? 所有这些问题和疑虑,都需要英国去寻求新的盟友和力量,以尽力保持战后欧洲的均势。抗衡苏联也好,反对美国控制与美国讨价还价也好,英国需要在战争结束时取得十分有利的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采取了许

二、英国支持戴高乐的原因

多措施,英国对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的态度和政策,也服务于这一总的目标。英国希望保存一个完整的法国,保存法国的海外殖民地,由它所扶植的人员掌握解放以后的法国政权,并希望各派武装力量能够在戴高乐的旗帜之下联合起来。

1943年7月,陆军大臣安东尼·艾登就英国对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的政策向丘吉尔递交了一份长长的备忘录。艾登指出:英国战后的主要问题是遏制德国,在德国东边同苏联达成的一些条约协议,必须与在西边的强大法国达成谅解才能取得平衡。不论美国对维持欧洲的平衡是否采取合作态度,战后出现一个独立强大的法国,对英国的安全来说是完全必要的。战后英国不得不同法国一道工作,甚至应该比同美国合作得更密切。英国对戴高乐的政策必须以恢复欧洲较小盟国的独立和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为目标。艾登在1943年5月同戴高乐会谈时表明了与此相同的观点。他告诉戴高乐:“这些年来,我们的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我们愿意看到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法兰西在世界政治中发挥作用”。[1]艾登还在各种场合批评了美国对自由法国运动的政策,说罗斯福对戴高乐太残忍。麦克米伦也批评了美国的对法政策,强调了英国与法国搞好关系的重大意义。他在1944年3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担心美国人把他们的对法政策搞得一塌糊涂,并且还拉我们去支持他们。我很能理解英王陛下政府在这个微妙时刻决心同他们抗争的困难,但是我担心这会在法国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恶感。麻烦的是,这在战后不会真正有损于美国人,然后随着俄国力量的日益增长,我却感到我们非依靠法国和其他中 [1]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清算》中册,商务印书馆 ,1976年。

三、美国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矛盾成因分析

欧国家同我们合作不可”。[1]英国政府积极支持戴高乐目的就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塑欧洲大陆的均势,利用具有强烈民族主义的戴高乐同苏联抗衡,同时牵制在西欧影响日深的美国势力,即利用戴高乐来反苏制美,重新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使英国成为欧洲大陆上的“主人”,便于战后继续控制欧洲事务。战后在欧洲大陆上崛起一个强大的法国,防止德国势力东山再起,对于英国的安全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法国败降后,只有戴高乐飞赴伦敦希冀重新恢复法兰西民族的荣誉与尊严。虽然英国政府鼓励法国反对停战的持有不同政见的人士在法属非洲另组流亡政府。但不幸的是,搭乘“玛西丽亚”邮船前往北非的25名法国议员在到达当地被当地总督洛盖将军软禁,同年十月被押回维希受审。而英国发动的“弩炮行动”,使维希政府在海外的舰队丧失战斗力。法国舆论哗然,扬言报复英国。从伦敦召回大使,正式与英国断交。此时美苏尚未参战,英国孤军奋战,只有支持一些流亡政府从道义上赢得胜利。更重要的是希冀这些国家虽然本土停战,但是在海外的殖民地仍继续与德战斗减轻英国的压力。丘吉尔首相曾致函贝当元帅,说道:“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没有一位法国领导人到非洲与我们携手合作。”[2]所以英国只能选择戴高乐将军,这是历史的选择。

三、美国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矛盾成因分析

在二战中,美国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一直处于矛盾中。但追究原因 [1]哈罗德·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商务印书馆, 1982年。

[2]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伦敦:卡塞尔出版社, 1948年。

三、美国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矛盾成因分析

应是美国的,美国出于自己称霸的野心而排斥戴高乐。

1、美国对维希政权重要性的考虑

贝当政府败降后,维希政权手中掌握了两张可以影响时局的王牌。一是法国海军。根据协议,维希政府接管了法国舰队和海外属地。而法国舰队是世界优良的海军之一,属于世界第

四、欧洲第二。无论站到任何一方,都能使战局逆转。试想法德联手,控制海洋,阻断运输,将使英国处于全面封锁的境况。事实上,希特勒也对法国舰队垂涎三尺。只是由于贝当元帅毫不退让,才使得法国舰队保留下来。二是法兰西殖民帝国仍完好无损,拥有众多战略要地,特别是法属北非。如被德国占领,德国就会轻而易举的在地中海上切断英国通过苏伊士运河与海外领地的联系,还可横行大西洋直接威胁到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安全。罗斯福总统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与维希政府保持了外交关系,并许诺只要维希政府保持舰队的中立和殖民地主权的完整,将保证在将来恢复法兰西帝国的地位和完整。反之,则等于送给德国一门直接瞄准美国的大炮,不仅法国复兴无望,而且有损法美的传统友谊。事实证明美国押在维希政权的赌注没有白扔。

同时美国还利用维希政府作为美国的情报基地,莱希留上将在中立国外交官的帮助下,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但丘吉尔曾对美国的做法大为恼火,视美国对英国的背叛。可后来他不得不承认“由于这种外交关系,我们得以确保观察员、情报员和监督员在法国。尤其是在北非的存在。”[1] [1]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伦敦:卡塞尔出版社, 1948年。

三、美国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矛盾成因分析

2、美国推行排斥、压制法国的政策,根本原因是夺取战后世界霸权

众所周知,自近代以来的几百年时间内,欧洲一直占据着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开始衰弱。美国试图问鼎世界,但威尔逊失败了。英法两个老牌帝国依靠传统势力和影响,通过国联,仍操纵着国际事务。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战争初期希特勒连连得手、法国溃败、英国独守英伦三岛的局势,使罗斯福敏锐地看出了这一事态演变的深刻内涵。他决心要紧紧抓住这一良机,在击败法西斯集团的过程中一举完成美国称雄世界、控制全球的霸业。1940年法国的溃败,在罗斯福看来,它作为一个大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美国关注的是,在政治上如何把法国和它的帝国控制在手,在军事上如何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而危及自己。美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严守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在美国进入非洲、地中海地区作战之前,法国及其属地、殖民地,法国军队特别是海军应保持中立。当然,这种中立是在美国的影响下并符合美国利益的中立。第二,在两个法国(自由法国与维希法国)并存的局面下,法兰西国家的主权已经引起争议。因此,美国在涉及法国的一切政治、军事、经济问题上,坚持只同相关的地方当局打交道,这两项原则同自由法国运动的精神和主张是根本对立。[28]戴高乐认为,鉴于维希政权已不能代表法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自由法国作为法兰西利益的捍卫者,有权暂时行使法国和法兰西帝国的全部主权。双方立场、观念和利益的完全相背,其结果必然是无穷无尽的冲突和矛盾。所以美国采取压制、排斥一个自由法国的壮大,甚至妄图分解法国以利于自己战后称霸世界。对此戴高乐曾经深刻地指出:“罗斯福的野心是极大的。他

三、美国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矛盾成因分析

的智慧、知识、胆量成了他的野心的资本。他的国家是一个强国,而他是这个强国的领导人,这就使他的野心找到了出路。而战争又给他的野心造成了机会。„„自从美国参战以后,罗斯福就认为和平(应)是美国的和平,应该由他独自决定如何安排,经受着灾难考验的国家应该听从他的定夺,尤其是法国,应该把他当做救星和命运的主宰。”[1]戴高乐这番话,是他多年与美国统治者艰难交往的切身感受,它确实抓住了美国战时对法政策的本质所在。

在战时关系中,美国不承认戴高乐政权,认为戴高乐政权不符合民族自决原则。民族自决原则是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著名的《大西洋宪章》中提出的,1942年1月在美、英、苏、中等26国共同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中又予以重申。针对当时溃败分裂的法国,罗斯福总统认为:法国的主权取决于法国人民,只有摆脱了奴役的法国人民才有权自由选择适合于他们的政府形式和国家领导人,任何国家均不得将任何政府、无论是临时的还是永久的,强加于他们头上。美国认为戴高乐政权赖以建立的“内在合法性”与该原则不符。不少人认为,贝当政府的行为虽然“背理”,但是“合法”;戴高乐的行为虽然“合理”,但是“违法”。表面上看确是如此,但表象不能代替本质。1940年的法国是受德国刺刀的保护的,根本没有自由可言,哪里会有民选政府。但是民族利益又要求有一个权力机构来领导法国战斗力量。而符合这要求的只有自由法国。其实,美国统治集团之所以对戴高乐及其政权死抱教条不放,真实意图绝不是他们要捍卫“民主自由”的原则,捍卫法国人民的“神圣权利”,而是藉此为挡箭牌阻挠法国的复兴。美利坚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囿于“法统”的民族。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1]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1年。

三、美国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矛盾成因分析

3、美国对法政策也是削弱、孤立英国

美国要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而英国则不甘心放弃这一地位。双方争夺最激烈的是由谁来控制欧洲。英国要维持在欧洲的传统影响,就必须要由欧洲大陆强国的支持,而这一强国只能是法国。所以必须复兴法国,它的对法政策的核心是:恢复法国的战前地位,使其成为英国欧陆均势政策的基础。1943年7月,艾登在一份备忘录中集中概括了英国关于欧洲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必须以恢复欧洲较小盟国的独立和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为目标。”“在处理未来的欧洲问题上,我们大概不得不和法国一道合作,甚至比和美国合作得更为密切。因而„„不应允许我们的政策受到他们(美国)政策的支配。”[1]对于这一点,英国人清楚,罗斯福更是清楚明了的。他不仅看到了英国需要利用法国在战后控制欧洲、平衡美国的企图,而且意识到英法两国在维护其殖民利益上是彼此一致的。所以,绝不能让英国掌握有关法国事务的主动权。那只会威胁到美国战后的霸权。于是美国千方百计的阻挠英法的接近,尤其是在对戴高乐的政策上,美英的矛盾和斗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战时美英同盟的始终。

4、控制法国属地来加强和巩固美国战后的霸权

在二战期间,美国以战时需要为由,抢占殖民地,企图摧毁欧洲老牌殖民帝国为本国的经济打开海外市场,尤其是战败的法国更是其首选。但是在戴高乐的思想中,法兰西“伟大”的根基之一就是法兰西帝国。失去帝国,法兰西就不成其为法兰西。在这方面,他的观点同丘吉尔完全一致,立场同 [1]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清算》中册,商务印书馆 ,1976年。

三、美国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矛盾成因分析

丘吉尔一样坚定。戴高乐解放、复兴法国的目标、范围不仅仅是法国本土,而是包括整个法兰西帝国。在法国战败、分裂、被占领的情况下,戴高乐对殖民地的问题尤其敏感有高度戒心。每当他发觉英美有“不轨”图谋时,总是奋起反击,顽强抗争。

5、情报失误,信息片面也导致美对法政策的盲目性

很难想象一个致力于世界霸权的国家在情报工作中漏洞百出。在战时美国情报主要来自驻外使节和地下秘密情报网。李海和墨菲是罗斯福钦定的对法政策的执行人。但是可悲的是与两人打交道的人几乎都是维希分子或亲维希的人。正如戴高乐所言,他们“认为跟他在城里常吃饭的人就代表法国”。[1]这就决定了他们所了解的情况必然是片面的、非客观的,只利于维希政府。美国正是依此制定政策的,对戴高乐横加指责,颇失公允。

而同时,在美国统治集团内,有一批对戴高乐持反对态度的人,他们的言行不能不影响到罗斯福;当然罗斯福本人对戴高乐也并无好感,这都影响了美国对法的政策。而美国国务院自一开始对自由法国运动就毫无好感,他们对戴高乐“简直是恨之入骨”。赫尔、韦尔斯总是怂恿和支持罗斯福对戴高乐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此外在美国的一些法国流亡者的诽谤与中伤。这批人大部分是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各界名流,法统思想很重,许多人虽不赞成停战,但也反对“由一个级别最低的将军来代表法国”。这些人也影响了美对法的政策。

此外,从戴高乐方面来看,他亦有自身的局限使罗斯福难以接受。戴高 [1]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1年。

三、美国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矛盾成因分析

乐是从一个军人逐渐成长为一名政治家的。战争爆发前,他始终埋头钻研军事理论与军事艺术,从未涉及政治活动。“六·一八”以后,他突然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事务,他的政治外交活动十分自然地受到军人素质的影响。戴高乐脾气暴躁、性格刚直、处事简单,在面对问题时,往往缺乏协商的精神、灵活的策略以及圆滑的技巧,总是像军人那样,习惯于不断地反击、挑战和对抗。这种方式,既使人容易误解,又让人感情上难以接受,加深和扩大他同罗斯福的冲突。

前面三部分论述了美英战时对法政策的演变及其各自采取政策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英国还是美国都是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来对待法国败降后的戴高乐自由法国和贝当的维希政权。英国支持戴高乐是为了将来联法对付实力已经扩张到东欧的苏联,同时牵制如日中天的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当然英国也有防范德国东山再起寻机报复。企图平衡各种力量恢复欧洲均势,使自己成为欧洲的主人。当然一个强大的法国也有利于英国与美国在殖民地的抗争,维护英国的利益。但从根本上讲则是戴高乐从事的事业是正义与伟大的,它必将赢得正义舆论的支持,英国政府只是歪打正着支持了一项正义的事业。

反观美国,美国战时目标是以美国最小的代价,最为迅速地击败法西斯国家,战后目标则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全面扩张美国的全球利益。一般来说,尽管美国的战时目标具有民族利己主义的特点,但在整体上还是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战后目标则明显带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国在战时政策都兼顾了这两大目标。决定了美国必将与英法产生矛盾,特别是自由法国。因为戴高乐是一个典型

[其他参考文献] 的民族主义者,他要复兴法国必将与美国产生冲突。战后五六十年代的事实证明了,戴高乐领导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始终高举民族主义旗帜,牵制了美国的霸权行径。

美国对自由法国政策一再碰壁、屡屡受挫的事实深刻表明,象美国这样的头号经济强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压力,都无法将自己的统治、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一个民族,都无法阻止一个以坚定意志维护独立自由的民族的前进。本来这一失败足以使美国有所反省、有所清醒,不幸的是,美国至今并未认真总结教训。

[其他参考文献] 张世均,《论二战时期英国对戴高乐政策演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周乾,《二战时期美国对自由法国政策的演变》,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11期。

诺曼·科根(美)罗小光,节译《美国对抵抗运动的政策》,世界史研究动态(京),1991年第9期。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

谌焕义,《战时英美对戴高乐政策的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2卷第4期。

哈罗德·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2年。 彪晓红,宋永成,《北非登陆前美国不承认自由法国的客观原因》,历史

[其他参考文献] 研究,1997年第7期。

严双伍,《二战期间美法矛盾成因析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7期。

宋永成,《民族自决原则与戴高乐政权的合法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肖美英

董美英

美英政治制度比较

二战

美、英、澳3家主流媒体奥运报道分析

马美英同志事迹材料

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

二战人物

二战时间表

二战期间美英对法的政策分析
《二战期间美英对法的政策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