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政策与法规 重点 江苏高等教师资格考试

发布时间:2020-03-01 20:58: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政策与法规

单选10*2+名解5*3+简答5*7+论述15+案例分析15

一、名解

1、教育法治化:通过法律规章来协调、规范和引导教育关系及教育行为,从而保障教育秩序,实现教育目的

2、

二、简答

1、教育法治化包含内容: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守法

2、教育法治化特征:①教育法治的权威化(体现为在教育领域法的权威化和法制的权威化)②教育治理的法律化(任何主体对教育的干预和影响都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③教育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教育关系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和职责必须明晰、规范并加以保障和保证)④教育法治化的核心是法治精神(蕴含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价值,也体现主体的自由平等意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及权利义务观念)

3、“双一流”建设目标:“两个一百年”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4、教育改革主要任务:①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③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④提升科学研究水平⑤增强社会服务能力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⑦促进高校办出特色⑧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5、高校设置专业基本条件:①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②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③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④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⑤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⑥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6、我国教育目标

①教育是社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为社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②人才培养是教育中心,必须注意四个统一:一培养的人才该为社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二内容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三人才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人才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教育法基本原则:公共性、平等性、平衡性、扶持特定地区和特殊人群原则。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权利

①按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惩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⑥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惩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受教育者权利

①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国家规定获得奖、贷、助学金③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④⑤

三、论述题

1、怎样理解并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

理解:公民的法治素养是公民在社会实践中关于法治的认知、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①教师作为公民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的法治素养要求:法治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既是公民也是教育者,双重属性对教师的法治素养要求更高:1)教育的育人本质指向教师法治素养的提高,育人的本质特性决定教师更该知法、守法和用法才能培养有法治素养的学生2)教育的复杂性指向教师法治素养的提高,高等教育面临更多复杂性的问题,只有教师法治素养提升了,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教育问题②教师法治素养与知法、守法、用法:教师的法治素养主要表现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1)法治意识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前提。(教师的法治意识是教师在日常行为中法制观念先行)2)法治思维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的重点3)法治精神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保证 提升:①加强法治学习,树立法治意识②加强法治实践,锻炼法治思维③塑造法治文化,提升法治精神。

2、2015年修订的教育法,增加了哪些作弊条款

新法第79条规定“非法获取考试答案,携带或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抄人答案,让人代考,其他手段获得成绩的作弊行为”属于考试作弊

第80条规定“组织作弊、通过提供作弊器材等帮人作弊、替人考试、考前泄露、传播试题或答案、其他扰乱考试秩序的行为”属于组织或帮助考试作弊。

第81条规定:举办国家教育考试,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即社会主义性质

其一,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思和建设有中特社义理论体系

其二,教育必须坚持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坚持依法治教,发展社义教育事业 其三教育内容必须坚持社义导向

其四,教育必须坚持党领导,党是领导核心和保证,是发展和成功的根本所在

四、未定题型

1、学术不端行为

①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②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③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

④未参加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多人共同完成而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⑤申报课题、成果、奖励等过程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⑥买卖论文、有人代写或为人代写论文 ⑦其他学校或组织制定的规则

P129高等教育法第28条规定章程应当记载以下事项· (一)学校名称、校址 (二)办学宗旨 (三)办学规模;

(四)学科门类的设置; (五)教育形式 (六)内部管理体制

(七)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 (八)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 (九)章程修改程序

(十)其他必须有章程规定的事项。 P131章程内容分为三类:

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法律规定章程必须记载的事项,缺少其中任何一项或任何一项记载不合法,整个章程则无效。

相对必要记载事项,则是指虽然法律规定这些事项,但是否记载于章程中,可以由当事人决定,若不予记载,也不影响章程效力。

任意记载事项,则是除上述两类之外,在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当事人认为有必要载入章程的事项。

P131高校章程制定程序(选择题)

高校章程制定的程序中规定制定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了,成立起草组织、形成章程草案、征求意见、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校长办公室会议审议、学校党委会讨论审定、报批准机关、核准机关进行审查、以学校名义发布章程。

P134~135名词解释

聘任制一般又称聘请制或合同聘任制,指用人单位以合同形式聘用工作人员的一种任用制度。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主体自主性;二)关系的合同化;三)形式的可选性。

P140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选择或案例分析)

一)高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 1)如果高校以行政主体的身份行使行政权与学生发生权利义务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是行政法律关系。

2)但可依据行为的特征、对学生权利的影响判断出高校对学生做出开除、退学处分,,不予颁发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决定,及其他严目影响学生权益的行为。

二)高校与学生的民事法律关系:1)高校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2)主要涉及侵权损害赔偿问题。

P144名词解释

权利救济:当人们的权利收到侵犯后所给予的法律上的弥补、补救以使其合法权益恢复至受侵犯前的状态。

高校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犯后所能寻求的申述包括两类:

1)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诉-简称校内申述;2)向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简称行政申诉。

P145

1、校内申诉的受案范围(选择或案例分析)

受理学生对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不服提起的申诉。

2、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构成

学校相关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血代表、负责法律事务的相关机构负责人等组成,可以聘请校外法律、教育等方面专家参加。

3、校内申述的程序:(简答)

1)申诉的提出;2)申诉的受理;3)申诉的复查;4)复查决定的做出。

P147 行政申诉制度(选择题)

学生对校内申诉处理不服,可以向校内行政机关提出行政申诉。

P148 名称解释

三、教育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并由行政复议机关对被申请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的法律制度。 教育行政复议包含以下三种情形:

1)对学校处分决定不服,以高等学校为被申请人的; 2)不服高校处分和复查决定,又对行政申诉决定不服,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被申请人;3)申请教育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受教育权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 60日提出行政申请复议,学生自知道学校处分侵犯其合法权益60日内提出; 5日内审查,行政机关自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5日内审查;

6个月内:高校学生对纪律处分不服直接提出行政诉讼,要在6个月内。

15日内:高校学生对行政复议程序不服复议决定的,15日内可向法院提出诉讼。

P154教师的权利: (简答或论述)

1)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3)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该项权利可称为学生管理权。

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即民主管理权。 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P157教师的义务(简答、论述、分析)

教师的义务指《教师法》等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职责,表现为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

1,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宪法是国家规范所有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

2,教师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果教师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造成损失的,所在单位或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做出行政处分或解聘

3,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宪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主要是规范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思想内容方面的义务。

4,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5,教师负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教师应当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P162教师资格的限制和丧失: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P163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 P174 教师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集成电路布图涉及权。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所谓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作者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 专利权是指发明人或权利继受人依法获得的一定时期独占使用期发明专利的权利。 P176简答或论述/依据《著作权法》规定,非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本人,而教师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则按照下列规则确定。

1,教师为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著作权由教师享有,但法律有规定的除外。但学校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比如,教师上课的讲义、课件 2,由学校组织,根据学校的意志创作,并由所在学校承担职责的职务作品,学校视为作者。著作权由教师所在学校享有。教师作为事实作者,仅享有依聘用合同关系而产生的报酬请求权,而不享有该著作权中的任何权利。

3,主要是利用学校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学校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学校享有的职务作品,教师作为作品的作者仅享有署名权,其他权利由学校享有,学校可以给完成作品的教师适当奖励。

P195 职业学校教育(简答)

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1)中等专业学校;2)职业高级中学;3)中等技工学校 P197 职业培训(简答),主要形式包括:

1) 从业前培训;2)转业培训;3)学徒培训;4)在岗培训;5)转岗培训;6)其他职业培训。

P208 职业教育实施的经费保障(简答)

(一) 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

(二) 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经费;

(三) 开征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

(四) 适当收取学费;

(五) )其他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

P229所谓分类管理(名解),就是将民办学校分为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国家对两类学校的登记、收费、政府扶持、税收优惠、学校用地、剩余财产处理等均采用不同的管理标准。

江苏高等职业院校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高等)

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法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重点总结

教育政策与法规考试重点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资格证政策与法规重点

江苏会计财经法规重点

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

高等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要点

政策与法规 重点 江苏高等教师资格考试
《政策与法规 重点 江苏高等教师资格考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