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应掌握的基本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2 20:02: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应掌握的基本问题

中共党已经走过了八十九年的光辉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历史得出的结论。作为入党积极份子应该很好的学习了解中共党的发展史。本讲就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的基本线索以及怎样学好党的发展史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学习辅导。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共党的发展史

所谓历史是指过去已经发展的客观事实,历史是一面镜,历史对现实具有很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中国党的发展史反映了中共党成立以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我认为之所以要学习中共党的发展史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够增进对党的了解,提高对党的认识。 只有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才能很好的、系统的了解党的过去和现在。比如中共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怎样成立的、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历了哪些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哪些路程,有哪些成功经验、有哪些权利等只有通过全面地学习党史才能了解。

只有了解党,才能认识党的光辉、热爱党、拥护党。 只有了解党为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革命英雄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付出的巨大牺牲才能珍惜今天,珍惜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维护她。

只有了解过去的历史,才能总结经验教训。 有经验方面、也有教训方面。比如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作风。

教训方面,有很多惨痛教训。

如出现反围剿失败于“右”错误。五八年大跃进等告诫我们党要坚持实事求是。

二是通过学习能够加强自我教育。

只有通过学习党的光辉历史才能把过去好的东西继承下来,才能珍惜过去。

三是通过学习能够坚定政治立场。

通过学习党的历史能够客观的了解党的过去、明辨事非,拥护党坚定政治立场。

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一)五四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过程:

首先,宣传社会主义思潮和革命刊物出现。 其次, 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宣传社会主义的团体.1920年3月,李大钊、邓中夏等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毛泽东在长沙建立了“俄罗斯研究会”等。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转变。1919年5月,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中国第一篇比较系统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章。1920年9月,他发表了《谈政治》一文,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主张中国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

意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群众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和筹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条件。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

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酝酿组织共产党。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实际上承担了筹建和组织中国共产党的任务。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选举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四)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即:(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确定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有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10个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926年5月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北伐战争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的主要对象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和从直系分化出来的军阀孙传芳及奉系军阀张作霖。

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重大胜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发动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纲领,在军事上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其次,北伐军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的政治工作人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再次,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工农群众的有力支持。另外,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

从五四运动到1926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召开一系列会议和党的领导人先后发表文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探索和论述,初步形成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初步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即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争取部分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以军阀政权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大买办、大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三)“八七”会议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结束

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的任务。

八七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点,它为处于严重危机中的中国共产党指出继续斗争的目标,这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开辟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总观念。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必须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说明了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的正确关系。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根据地。党在城市的工作方针是: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大革命失败后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五)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

1930年12月,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4月,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7月,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1932年5月,坚持实行毛泽东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运动战中打击敌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5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撤离中央苏区, 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六)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在于解决了当时党所面临的最迫切要求解决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长达4年之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已从幼年走向成熟。

(七)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1935年12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深刻分析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

(八)延安整风

1、目的:为了同心同德战胜困难,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实现党内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和行动上一致,中共中央从1941年5月到1945年4月在延安开展了全党整风运动。

2、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主观主义是中心内容。

3、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问题的决议》,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了结论,标志着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4、意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达到了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作了重要准备,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为加强党的建设创造了新经验。

(九)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七大的主要历史功绩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指出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二,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第三,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到败到重新崛起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政治领导作用,得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支持。抗日战争结束时,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空前成长壮大,这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重要条件。

(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全会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由城市领导乡村,而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准备,也为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指明了正确方向。

(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主要的是:第一,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个党必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联系人民群众的,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党。第二,必须以武装斗争为革命的主要形式,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第三,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帝反封建人们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争;第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形势:在国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得到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承认,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十分仇视和恐惧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们对我国的政治上采取不承认政策,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上实行包围,而且还指使和支持国民党残余势力对大陆进行骚扰、破坏,妄图把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在国内,国民党反对派残余军事力量还盘踞着西南、华南的一些省份和台湾省及沿海岛屿,国民党在大陆遗留下来的土匪、特务以及其他反革命分子,还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破坏和捣乱,企业颠覆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全国约有3 亿人口的广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尚未进行。经济上,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资奇缺,市场混乱,工厂停工停产,大批工人、知识分子失业,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另外,由于战争还在继续,军费开支浩大,全国有九百多万军政公职人员需要负担,财政开支猛增,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十分严重。不法资产家又乘机囤积居奇,更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和财政经济的困难。总之,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上的困难很大。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消灭残余反动势力,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稳定市场,控制物价,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意义: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解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于当前的革命和建设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纲领。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系统的社会主义的改造。首先,通过集体合作化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其次,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途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所设想的对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提出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迈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步。

2、党的八大的历史功绩

1956年9月召开的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八大,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一步展开。

第一,大会正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大会围绕经济建设这个重点,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第三,大会提出,必须进一步健全和改进国家政治生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严重失误,集中表现在1958年至1960年期间的“大跃进”活动和人民公社运动。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影响:由于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严重损坏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有秩序和内部比例关系,从而造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和紧张局面。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遭到破坏。由于在1959年7月召开的庐山会议上, 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运动,使“左”倾冒进思想再度升温,使错误更加发展并且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1961年1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从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缩小重工业和基本建设的规模;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协调各行各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援;增加轻工业生产,尽可能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八届九中全会的召开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有计划的调整阶段。

2、为了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党中央于1962年1月2日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和团结全党同志认真贯彻“八字”方针,做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四)“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1、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的观点,标志着党在政治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2、1963年5月,中央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9月又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这两个文件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3、1964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刘少奇主持修改后的《后十条》, 对形势估计更加严重。

4、1965年1月, 中共中央发布《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这就为“文化大革命”中把阶级斗争矛头指向党的各级领导核心提供了依据。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左”的错误也发展起来。

5、1965年11月,在江青、张春桥秘密策划下,《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序幕和舆论准备。

(五)“文化大革命”及其经验教训

什么叫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其经验教训,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彻底抛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左”倾错误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不应该通过激烈的阶级对抗和冲突,而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解决。

第二,无产阶级夺取了国家政权,特别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后果。

第三,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不容许任何个人凌驾于党的组织和群众之上。

第四,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决不能让类似“文化大革命”的*在任何范围内重演。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为了结束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

1、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2、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

3、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内容是:首先,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对建国32年来党的历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科学分析和正确总结。总结了建国32年来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它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三)党的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党的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制定了全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2、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党的十二大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逐步全面展开。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阐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目的和基本任务。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①、工业方面的改革。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第一,简政放权、政企职责分开的改革。第二,财税制度的改革。

②、商业方面的改革。搞活了城乡市场。 ③、经济管理部门的配套改革。

(四)党的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党的十三大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党的十三大在理论上最主的贡献是党中央第一次郑重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初级阶段的理论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五)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建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于1989年6月在北京召开。

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新中央领导集体,重申和强调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对于当时进一步稳定全国局势具有重大作用,对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中全会后,党中央进一步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实现了全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六)党的十四大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党的十四大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十四大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③、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大会同意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建议,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具体化和系统化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由五个环节组成。①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②统一的市场体系,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又是现代企业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③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④宏观调控体系;⑤社会保障制度。

(七)党的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1、党的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在北京隆重召开。

①、这次大会的灵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②、大会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全面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③、大会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2、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经济方面的部署,就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②、在政治方面的部署,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部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在党的建设方面的部署,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就是在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在新的历史任务面前,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⑤、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八)、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九)、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夺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目标。

三、怎样学习好党的发展史 怎样学习好党的发展史着重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学习方法,二是要注重学习目的。

在学习方法方面一要认真学习中共党发展史的历史线索、搞清基本脉络、历史过程、了解各个时期重大事件问题、矛盾斗争焦点和结果。二要善于从事件、过程及矛盾问题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和问题。

在学习目的上,即学习党的发展史的落脚点上应方在以下几个几点:

1、深刻认识党的光辉历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这就是要深刻认识党的历史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 ①中共党史是一部战斗的历史。中共党英勇不屈、打不垮、压不倒、不低头、不屈服。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 善于联系群众,善于解剖自己。

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

③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位人民服务的历史。

2、正视现实问题,应对新的挑战

学习党史就是要不忘过去的历史,用过去的成功经验总结、正视现实问题,吸收和借鉴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今天所用。

党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和挑战,如: 贫富差距问题:目前的差距情况严重。

其问题的严重性在于:造成社会成员分层扩大横沟 ,形成社会积怨和仇富心理。

还有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造成社会成员心理扭曲、人心浮躁、反腐倡廉问题。

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 面临巩固执政地位的考验。

党如何坚持与时俱进这些无疑是一个重大考验。

3、学习党的发展史要紧密联系个人实际,加强自我教育,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

要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增强党性,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做一个高尚的人。

学习党章应掌握的基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条 文 部 分

党员八项义务、八项权利 党的组织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制度。

党的组织:分为党和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干部: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党的纪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学习党章思考题:

1、学习党史、党章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实践的问题?

2、联系个人思想实际谈谈如何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问题。

3、如何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2010年9月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

最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观后感

学习隶书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小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策略

农村干部应学习掌握的法律法规

论中国共产党的曲折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第二门)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你应掌握的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应掌握的基本问题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应掌握的基本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