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黑龙江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叙事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0:47: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高度的行政化问题是制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桎梏。要解决高等教育的行政化问题,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政府、高校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有效调整高等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因此,必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通过制度设计与实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如何满足社会需求,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的基础环节,专门设置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的程度。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各企事业单位往往又面临着人才荒。这种就业难和人才荒的交错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大问题。从教学改革看,这种矛盾的基本病征为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从专业就业率的统计看,存在者专业过时与专业过新、专业过宽与专业过窄矛盾并存的问题。如何按照社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专业设置的复合意识和大类意识应当突出。

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看,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一社会需求,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设置作为基础。

专业设置要注重复合性,首先要避免专业设置的重合。目前,高校部分专业的设置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重合性。部分高校的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课程设置重复率较高的问题。这导致专业区分度不高,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这种相近、相类似的专业,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整合专业资源,回归到上一级专业目录进行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的大类意识,是要强调专业设置的基础取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在挪移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国家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因此,这种专业设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但是,由此导致中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越分越细。到1978年以后,这种专业设置过分细化的弊端逐渐显露,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专业交叉整合能力较弱,导致很多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需求满足收到限制。

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是强调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

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从教学资源共享意识的突出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强化双向的资源共享意识。双向共享意识是要求教学资源的优化首先要有拿来的精神,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在网络上的集中免费开放,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国外大学名校名师的课程。中国教育部推出的精品课程网站、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将中国各高校的名师、精品课的教学资源公开化,这一举措推动着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提升和质量改善。

进一步,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拿来的阶段,各高校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如果你只满足于从外拿来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不能推出优质的教学资源,这意味着在未来的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你将失去话语权,失去必要的竞争力,失去吸引学习者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学资源共享意识还要求高校教学改革的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要在精品建设的基础上,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出去,形成品牌效应。这是高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教育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直接要求。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来说,必须正视这一基本现实,为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应是未来未来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在思维方式转变上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第一,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启示辅导为辅助的学习方式将是高校教学改革需要落实的重要理念。从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自主学习的以往进程看,随着终身教育理念日益成为人们共识的时代,来临,在高等教育中,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将越来越突出,与此相应,高等教育将日益改变当前的课程教学比重过大,教师灌输过多的教学模式。将来教师主要作用是提供学习资源,设计教学程序并使之网络化,在教学环节中,侧重启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遇到的具体问题和难点已经应当注意的重点内容给予具体提示和必要指导。

第二,鼓励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等教育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通过具体的举措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应当推进学生自主性的体制建设。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实习实践、创新实践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基本平台,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积极的引

导和必要的保障。这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在普及性和落实上还有待进一步推进。例如,通过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通过实习参与社会生产和科技研发、通过社会实践培养社会适应性,等等,通过这些多样性的活动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结构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高校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手段与教学内容结构等。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要求改变过去“讲授一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民主式、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改革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与学生共享资源和想法。这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与教学手段、方式,以应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一种接受式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多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积极性。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和教师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挖掘和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学习方式向主动性、独立性、问题性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当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进行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如果教师教学行为与能力不能够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直接参与者,课程改革只有获得教师的认同,教师才会把课程改革的价值理念内化,并付诸于实践。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从自我做起。教师要转变教学观、课程观, 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开发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能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要开展探究式的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讲授—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开展开放式、民主式、对话式的课程教学,实现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转变。其次,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师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向学生提供新鲜而富有营养的涓涓细流。同时,教师要主动为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为课程改革付出更多的努力,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 题,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课程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中唱主角的主要是学校的各个行政部门,而教师仅仅是以上级政策的执行者的身份出现的。正如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所指出的,很多课程改革“在制定其教育决策的时候,很少考虑教师的经验。教师只不过是些公仆,其职责是将别人做出的决定付诸行动”。甚至很多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学校领导及行政部门的事情,与教师自己的关系不大。这种课程改革中教师地位和角色的错误定位导致了改革结果背离改革初衷的后果。“教育改革不只是技术的工作和行政手段,必须关心教师对创新的认同感、情绪和理解。”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应该是教师能够做到也愿意去做的。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改革中教师主观能动作用是否得以发挥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充分调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使教师能够在改革中真正找到自己主人翁的位置。这样不仅使课程改革更加容易被教师接受,而且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确保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让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利用改革来监控教学行为,而是要真正实现教师与专业的对话,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专业自强、自主。

课程改革从实质上讲,其实就是对教师以前做法的一种修正,甚至是一种否定。所以课程改革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还是课堂教学手段方式的转变等都需要教师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首先要充分

分析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之间的距离.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发展计划,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向老师们提供在国内外知名学校进行在职短期或长期深造、培训、发展的机会,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及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提高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不仅要向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培训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还要健全学校的评估、考评机制,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首先,将教师完成教学职责和任务的情况作为业绩考评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并以其作为教师津贴、晋升、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尤其在评价教授时首先要评价其教学职责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不仅要通过诸如督导组听课、各个院系、教学组内部进行听评课的方式进行,而且要通过学生评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由过去以教为中心、注重教育结果的外在质量评价体系向以学为中心、注重教育过程的内在发展性质量评价体系转变。其次,针对目前一些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实现情况,应形成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考评机制。在教师业绩考评体系中可以纳入“是否像重视科研项目一样重视教改课改项目”、“是否将教改课改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等条款,使得教师重视并积极参与教改课改项目,以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展开。

课程是由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方法与手段、课程评价等形成的复杂系统。相应地,当前的高校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更要求我们重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估。当然,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因素,课程改革不仅要依靠行政推动,更要依靠教师自觉角色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也表明,课程和教学改革中没有一线教师的直接参与,支持和理解,再好的课程改革方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如何使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内容,并使他们能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课程改革对高校教师提出的种种挑战,不仅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而且高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开发,完善学校的考评体系,引导教师主动为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为课程改革付出更多的努力。

黑龙江省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答案

高校教师第二次作业继续教育教学叙事

黑龙江省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解答

继续教育培训教学叙事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高校教师)初中级两次作业答案

黑龙江省继续教育第二次作业答案

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作业答案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第二次作业答案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第一次作业答案

黑龙江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叙事答案
《黑龙江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叙事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