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全)

发布时间:2020-03-01 15:58: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校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

1、

2、

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

3、

4、

5、6题)

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答案:1.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首先,在设计理念上要明确分类体系和标准的指引性、多元化和适应性。解决同质化最根本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多样化且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合理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其次,在具体问题上要格外关注两种分类。一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分类。二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分类。2.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转变。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方式重点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进行分类评估。第二,吸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以体现多方利益诉求。第三,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提高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与素质。

3.以“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首先,只有使“学术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去行政化主要是去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防止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而不是去必要的行政管理,更不能动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答案:1.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通过经济稳定发展,提振就业信心和促其“功能”释放的投资欲望。2.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政府要形成统一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为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3.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4.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岗位管理,促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岗匹配”。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引导毕业生科学配置。5.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救急思维”,着力高等教育规划,宏观把握人才的供需关系科学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6.深化高校课程及教学的内涵和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力”。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以便毕业生能够有效进行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整合,快速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7.引入“经济手段”,构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多元化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对促进个体功能的持续释放具有重要作用。8.加大工资福利政策向西部、基层的倾斜力度,降低毕

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答案:1.神学与传统大学为教会服务功能。中世纪基督教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组织,以经院哲学人员与神职为主的大学人员结构、以神学和人文课程为主的大学课程结构无法形成大学的文化功能和政治经济功能,更无法释放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政治经济功能,也不能引领社会精神的发展。2.启蒙思想与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18世纪德国的大学不仅具有了培养人才的使命,也具有了发展科学的使命。19世纪的柏林大学,学术自由、注重科学研究、注重现代科学和哲学等成为现代大学特征。此后,高等教育不仅兼具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的功能,它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更突出。3.经济学思潮与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放大。20世纪经济学思潮夸张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掩蔽甚至抑制了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使大学沦为商品经济的一部分,丧失了大学“学术自由”和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典范的品格。除此以外,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思潮,如全球化浪潮、绿色环保运动、新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新资本主义、新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形成了一个无形而强有力的巨网,遮蔽或彰显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答案:1.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这一不正之风大多发生在那些被动执行课改的区域和学校。当课改的内在动力不足时,一方区域也好,一所学校也罢,为了迎合或讨好上级,势必会选择做那些表面文章,做形式大于内容的事情,其结果也必然使课改出现“夹生饭”。2.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对高等教育领域课改典型采取拿来主义,盲目照搬,一味模仿,不知变通。忽略了经验背后的核心精神和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的研究,结果是原本好的经验却学得四不像。3.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课改推进过快,让课改蒙上了一层浮躁之风,今天的课改需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得更远。

4.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课改需要创新,但拒绝伪创新,更不能陷入创新的泥沼,在创新中迷失方向。一所学校的经验大致要经历模仿——改造——创新三个阶段。而真正具有创新基因和创新能力的学校凤毛麟角。其实,教育哪有多少新花样,改革原本就是重拾常识的过程。当你执着于创新的时候,请回过头来看一看教育的原点和学习的本质。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

(一)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教学资源建设要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从教学主体来说,按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整合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发挥教学主体的科研特长,设计教学内容,推动团队授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说,教学资源建设的精品意识还应当注重探索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教学信息化的系统探索,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提供可靠的品质保障。

(二)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教学资源共享意识要求高校教学改革的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要在精品建设的基础上,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出去,形成品牌效应。这是高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应当进一步突出学习范围的社会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是适应社会变化、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举措。高校教学改革在教学资源建设上,突出资源共享意识,除了面向专业人才培养之外,应当注重面向更为广泛的社会受众和更为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答案:高校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挑战 1.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2.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3.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改革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 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4.改革考评制度促发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

1.试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新思路?

答案:1.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心理研究、心理咨询的本地化进程。二是要强化对象研究。研究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动态等。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重点探索既切合大学生既有心理的有效健康教育手段与方法。2.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首先,在网上传播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内容,真正能够使互联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大学生交流与互动的纽带。其次,要重视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协作,联合网上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宜的服务。3.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自律与他律,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自我管控、自我教育为主,他律与外部教育为辅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4.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高校应该在课堂内外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促使大学生强化网络道德自律,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还应该把基本网络道德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将之与学校原本的德育考评挂钩,形成一套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2.浅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2.高校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导向和核心内容。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有机统一于“育人”的根本目的。4.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5.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同质性。6.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功能互补性。

3.新时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什么为新内容?

答案: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弥补了我国关于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空白,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日常生活以及校园建设之中,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强调理想信念教育。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由于理想是高于现实的,从而让人的心理产生距离感,产生对理想的怀疑和对个人能力的质疑,这种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理想的实现。所以与理想教育相比,信念教育更加重要。信念是理想实现的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普及和推广,成为全体大学生的一种精神品质。所以,高校要开展信念教育,尤其是要将信念教育与大学生当前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相联系,从实现个人理想上升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

4.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答案: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补充。对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高校应将环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纳入教学计划,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通过各种纪念活动进行舆论宣传,形成讲究生态道

德的社会风尚。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现象,并激发他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知识传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则更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直接唤起生态伦理良知,并能使其责任感和价值观发生质的飞跃。如开展和生态环境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3.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渗透。一是将生态伦理知识与现有德育课程相结合,使原有道德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对应起来,以相互渗透的方式进行。二是开设生态伦理学方面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恰当选择、合理组织生态伦理学方面已形成共识的内容。三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和情感,合理规划校园布局,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精心布置教育场所,使他们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环境的感悟和启迪。

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

黑龙江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

黑龙江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作业

黑龙江省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解答

黑龙江省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答案

黑龙江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题目

高校教师思考题

高校教师思考题

高校教师思考题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全)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