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实录(湘教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7: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实录(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理解岩石圈及其与地壳和地幔软流层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判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教材文本材料,让学生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进行梳理,培养学生文本解析能力和综合、比较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还原地理学家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让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知识逻辑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地球的内部结构”。其知识逻辑结构是:了解地震波的性质(起点)―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中点)―理解各圈层特点(终点)。站在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视角,这些内容可以较好实现地理图像解析与表达、比较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起点:解析“阅读”材料,了解地震波的性质。地震波本身是知识难点,但不是教学重点。学习本课内容只需运用纵、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这一结论即可。因此笔者将地震波的概念、类型、纵横波特点设计为前置学习。选择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资源主要是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中点:解析“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理解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分布。人类如何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课文给出结论:两位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地球,确认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以此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该内容教学的关键点不在于记住“两个界面三个圈层”的简单知识点,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从两个界面地震波的突变来推测介质的差异,从而还原科学家的认识,了解科学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承载“读图能力”的培养。

终点:解析文本材料,比较分析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范围、深度、物质组成、状态等差异,进一步认识三个圈层的特点。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文字表述呈现,是学生学习文本解析、理解专业语言的载体。可选择自主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解读文本,抓住每一圈层的主要特点,并理解岩石圈、硅镁层、硅铝层等专业概念。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本环节提高了一个层次,即对三个圈层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并学会用不同形式(地理图像或表格)来表达地理差异。因此,该教学内容可较好承载“综合归纳”、“比较分析”等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教学进程按学习内容板块推进,将教学活动设计为三个环节,下面将各教学环节实施的主要过程实录如下。

二、教学过程实录

情景设计 导入新课

师:科技日新月异,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带来无限可能。想看看外太空,可乘坐载人航天飞船上宇宙;想看看海底风光,就坐潜水艇到水下世界去遨游。可要探知地球内部构造,却难以躬身亲历。而伟大的地理学家找到了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最好工具――地震波。

环节一:地震波及其性质

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阅读材料“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回答两个问题:①地震波分为哪两种?②各自的传播特点有何不同?

生:基本都能正确比较纵、横波的传播特点。(展示表1)

设计意图:该环节教学内容在课本阅读材料中有较详细的陈述。高一学生能通过自学了解地震波的种类和传播特点,准确找到纵、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地理学科中地震波的性质是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工具,所以高一地理教学中重在运用而非深度解析地震波。

环节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课件示图:“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图略)。

问题解析:①在地表以下哪两个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突变?②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趋势发生怎样的改变?

师:请同学们读图1-21“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首先观察左图中纵波和横波随深度增加传播速度的变化,找到两个速度突变的节点,说明其深度与速度的变化情况。

生1:地下2 900km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变小。纵波传播速度从约13.5km/s迅速下降到约8km/s,横波传播速度从约7.5km/s迅速下降为0。

师:这说明什么?

生1:说明在距地表大约2 900km深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趋势不连续。

师:对。地球内部距离地表2 900km深度处是一个明显的不连续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这一界面,故将此命名为古登堡面。

师:还有一个界面。它在哪儿?

生:地下33km处。在该深度以上,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略有增加,但变化不大;而在该深度以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说明地震波在该深度处传播速度的变化趋势不连续。

师:对。这个界面就是莫霍面。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1909年首先发现它,故以其名命名。

师:这两个界面的发现,让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变得可以感知,似乎可以看到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莫霍面以上薄薄的一层是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是厚厚的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请同学们再回到图1-21的右图中,认真感知地球内部两大界面与三大圈层,细细品味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神奇之旅。

设计意图:该环节教学设计突出读图过程和分析方法。可不急于告知学生地球的内部结构,而让学生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左半图,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找出不连续界面。再读右半图感知圈层与界面的关系。该教学过程既还原了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过程,了解科学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有效锻炼学生探究思维,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实录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地球爷爷的手》名师教学实录

3.4 湘教版数字地球学案(推荐)

湘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时间告诉我》教学实录

二年级美术上册《神鸟变树》教学实录 湘教版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教学实录[1]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实录王崧舟2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实录(湘教版)
《“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实录(湘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