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观潮教学实录(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8 09:08:4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观潮》教学心得

《观潮》教学心得精选

《观潮

》是一篇写景课文

,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

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

1 / 6 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赏”这一环节,通过看录像,我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此时再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这还不够,我又及时抓住学生心态,让学生走入情境,也成为观潮人群的一员,抒发自己情感。这样,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

、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检测反馈中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也很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四、恰当地使用远教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

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

2 / 6 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3 / 6

4 / 6

5 / 6

6 / 6

推荐第2篇:初中语文观潮测试卷

初中语文观潮测试卷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雷霆( ) 艨艟数百( )( ) 罗绮( )

僦赁看幕( )( ) 渡万仞( ) 如履平地(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方其远出海门 ⑵仅如银线

⑶吞天沃日 ⑷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⑹随波而逝

⑺珠翠罗绮溢目 ⑻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

⑵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

⑶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 )

【综合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解释词语(2分)

鲸波

心寒

2.翻译(2分)

而旗尾略不沾湿。

3.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及农历等常识来看,“既望”指的是哪一天?( )(2分)

A.初一 B,初五 C.十六 D.二十

4.文中从听觉角度来写潮水的句子是

5.文中从视觉角度来写潮水的句子,先用比喻写潮水的变化,初时 ,后如 ,又用夸张手法写出白浪滔天景象。此句是 。

6.文中写弄潮儿挺立潮头,搏击巨浪的奇观,用了一处细节描写展示出他们高超的技艺,句子是 。

【拓展练习】

一.阅读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②,号焉。有渔者以舟行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③,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人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④,舟薄于石而覆⑤,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①济阴:济水南岸。贾人:商人。 ②浮苴:水中浮草。 ③巨室:世家大族 ④吕梁:地名。 ⑤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覆:翻,这是指翻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贾人急号曰 号:

(2)予尔百金。 予:

2.选出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有渔者以舟行往救之:有个打鱼的划着船去救他

B.我济上之巨室也:被我救上岸的人很多都是大户人家

C.渔者载而升诸陆:渔夫把他拉上船后,就自己跑上岸去

D.立而观之,遂没:站在岸上观看的人,也慢慢的被水淹没

3.按要求填空。(4分)

(1)与“向许百金”中的“向”相对的词是

(2)与“舟薄于石而覆”相呼应的语句是

(3)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

(4)渔人见死不救的原因是

4.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本文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而酬十金,最终逃脱不了灭顶之灾的事。

B.本文揭露了商人奸狡巨猾,许金不酬,同时也讽刺了渔夫见利忘义,贪得无厌。

C.本文借一巨商翻船落水求救的故事,批判了渔夫的唯利是图、乘人之危。

D.这则寓言讽刺了只重钱财、不守信用的商人,告诫人们“言必信,行必果”,而不能出尔反尔,失去信用。

E.本文写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贾人许金不能酬,说话不算数;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

5.翻译句子

(1).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2).是许金不酬者也 。

二.作文

文学大师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北京一位大学教授说:“我小时候读过一篇童话,它影响我一辈子,那就是《海的女儿》,我被那种献身精神深深感动,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予’……”

亲爱的同学,你学过的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文学作品,至于语文课本外的文学作品就更多。哪一篇课文或哪一本文学名著令你感动,激起你感情的波澜?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围绕“文学的启迪”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要写出真实情感,不说假话、空话。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③全文不少于600字。

第二十八课 观潮

【基础练习】

1.略

2.(1).指潮 (2).几乎,将近(3).用水淋洗 (4).年 (5).穷尽 (6).消失 (7).满 (8).高

3.(1).比喻、夸张 (2).引用、比喻 (3).比喻;夸张

【综合练习】

1.比喻巨大的波涛 此处指心中害怕恐惧。

2.但旗边几乎一点没被沾湿。 3.C 4.大声如雷霆

5.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 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6.而旗尾略不沾湿

【拓展练习】

1.(1)呼号,大叫 (2)给,给予 2.A

3.(1)今 (2)渡河而亡其舟 (3)认为渔夫不应一下得那么多钱 (4)贾人许金不酬(商人说话不算数)

4.A D 5.(1)你是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 (2)这个人就是许诺给别人金钱却不给的人。

推荐第3篇:观潮改写记叙文600字

观潮改写记叙文600字

每当回想起看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心中就不禁如潮水般地激动澎湃。

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两岸总是人山人海的,全都争着看这天下之伟观。远处的潮水如一条横着的银白色的长线。潮水渐渐涌近,以汹涌澎湃之势铺天盖地地扑来,如银子堆砌的城郭,又如给浙江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那吞天沃日的浪水把沧海蓝天连成一片

四面八方传来的鼓声应和着大如雷霆的潮水声,把浪水推向高潮。

弄潮的健儿站在汹涌的波涛上,傲视着那张牙舞爪的潮水,手持红旗向猛烈的巨浪挑战。待潮水近身,弄潮健儿们大吼一声,争先恐后地逆流迎上澎湃的激流,万仞高的巨浪顿时吞没了他们,只留红旗仍在水面。健儿们的身影在鲸波中忽隐忽现,犹如一条条勇猛的鲨鱼在与激流搏斗,不时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巨浪怒吼着,试图吞噬他们,但健儿们不为其所难倒,依旧高举着红旗,在波涛中游仞有余,那红旗竟没溅上半点水珠!

那惊心动魄的表演如梦似真,令人瞩目,心随健儿们的起伏而起落。“轰,轰,轰!”响起一阵震天的鼓声,健儿们吆喝一声,随着鼓声跃上浪头,乘风破浪,如履平地,两岸人声人声鼎沸,同为健儿们助威。

忽然鼓声嘎然而止,健儿们也如游鱼般消失于巨浪中,顿时两岸惊叫声彼此起伏。突然,数十名健儿从水中冲天而起,两岸刹时又响起了赞叹之声。

钱塘江那壮观的涨潮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推荐第4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

1.观

教学年级:四年级

教者:范巧巧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篇课文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近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4、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板书: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推荐第5篇:教学实录



《浣溪沙》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学习古诗 

二、学习《浣溪沙》

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5.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三、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

对:黑出:来

对:去出:美

对:丑出:是

对:非出:蓝天

对:白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推荐第6篇:教学实录

《夹竹桃》第一课时 青岛太平路小学 王冬宇

一、交流预习内容,梳理疑难问题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先看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 生:夹(jiā)竹桃 师:也请你读。 生:夹(jiā)竹桃 师:两位同学读对了吗? 全班学生:读对了。

师:多音字“夹”,在这里为什么读一声啊?

生:夹一声的意思有夹杂和掺杂的意思,夹竹桃这种植物叶子像竹叶,花像桃花,夹杂着两种植物的特点,所以这个字念夹(jiā)。 师:你的预习非常充分,根据字义判断了多音字的读音,我们都来看字典中的解释。(出示字典中的解释)我想请你再来说一说,为什么夹在这里读一声?

生:因为夹它是夹杂、掺杂的意思,而夹竹桃都很像两种植物,所以它念“jiā”

师:对啊,你看(出示夹竹桃图片)花像桃花,叶子像竹叶,夹杂二者的特点,所以夹读一声。你再来读读课题。 生:夹(jiā)竹桃 师:全班读。 全班学生:夹竹桃。

(二)交流预习

师: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哪个生字你最想给同学提个醒,我们都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结合预习卡,实物投影)

生:我想给大家提醒“藻”这个字。先请大家来跟我读一遍。藻。 全班学生:藻

生:这个“藻”,它是一个上下结构,这个草字头要尽量写得长一点,把下面盖住。请大家再来跟我写一遍。

师:写在你的学习题纸上,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 全班学生书写“藻”。教师巡视。

师:给大家看一看你写的字。你看,她提醒了我们把字写漂亮的关键笔画,赶紧在生字表上把它标注出来。还有谁也想讲一讲? 生: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这个字,请大家先跟我读,“凄”。 全班学生:凄。

生:凄,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右上部分的竖下面不要出头,并且要写在竖中线上。底下女的这个横要写得长一点,这样才能使字美观。请大家来跟我练习一下吧。 全班学生书写“凄”,教师巡视。

师:你看,竖要出头,“女”横拉长(手指),她就做得很好。另外,老师也想给同学提个醒,这个横再长也不能超过两点水,注意这可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咱们再来写一个。 全班学生:再次书写“凄”。教师巡视。

师:(实物投影展示)你们看,这次就写得更好看了。

(三)梳理问题

师:生字我们交流到这里,课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不明白的问题都写在了预习卡上,按照惯例,小组长应该把你们组集中的问题进行汇总,来,我们展示一下。

(组长上来摆问题条,实物投影出示) 出示小组问题。

师:我看到同学们已经开始浏览这些问题了,你有什么发现? 生:大家都提到了“作者为什么都爱上了夹竹桃?”这个问题。 师:是啊,你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几乎每个小组都提到了“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板书:喜爱?)还有吗? 生:我发现只有一个组提出了“夹竹桃为什么只开三季?”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无法在这节课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书中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师:说的有道理,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探究。你看,我们不仅会提出问题,还会筛选问题了。下面,那我们就来先解决大家都关注的这个问题。

二、探究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可以圈圈画画,做批注。

全班学生默读,思考,圈划作者喜欢夹竹桃的原因。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我从第四自然段中体会到夹竹桃的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韧性的可贵,所以我认为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师:(出示第四自然段)是这段吗?同学们,刚才她提到“韧性”“可贵”(屏幕上圈出词语)都是这段中的词语。抓住关键段落中重点词句,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其中的原因,非常好。(板书:抓重点词)但是还不够全面,还有没有补充?

生:请大家看第六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夹竹桃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夹竹桃富有韧性,另一个原因是月光下的夹竹桃能够引起作者许多幻想。

师:嗯,你的方法很好,关注到了中心句,也能够帮我们解决问题(板书:找中心句),还有补充吗?

生:我还发现它的总起段,就是第一段“夹竹桃不是什么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话,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的值得留恋,值得回忆使得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师:你从字里行间看出了这份爱。对作者喜欢它的原因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第二段看出来,作者家里的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十分有趣。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原因。 师:哦,你说的这些是花的—— 生:颜色。

师:你看,有时候我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也能够解决问题(板书:颜色),我们的同学很会学习。三个同学们齐心协力,共同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梳理出要点,列一个提纲,这样就能避免答题有遗漏,或是不全面了。现在我们小组合作,梳理要点,列出个提纲。写在组长的学习题纸上。

全班学生小组合作梳理要点,列提纲。教师巡视,收集值得学习的小组提纲。

师:这个小组先派个代表说一下。

生:我们总结的夹竹桃它有三个特点,第一个它的花色,红白相间(jiān)(教师纠正“间jiàn”)十分有趣。夹竹桃的第二个特点是富有韧性,表现在花开三季,无不奉陪。夹竹桃第三个特点是月光下它可以给人带来许多幻想,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师:这个小组把要点梳理了出来,而且很有特点,像一幅画一样深深记在我们脑海中。回答得也很全面。老师还想推荐给大家看看这几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实物投影) 图片1

很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个小组是用列提纲的方式,要点梳理全面。 图片2

我们把要点梳理出来了,现在同位两个互相说一说,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全班同学同位互查。 师:请你来说一说。

生: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它还十分有韧性,并且能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所以作者十分喜爱夹竹桃。

师:回答得很完整,并且也很流利,非常好。刚刚我们梳理要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板书擦去“?”) 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份喜爱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先来聚焦写它韧性的第四自然段。

三、领悟表达方法,尝试实践运用

出示学习要求(师念):

默读第四自然段,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画出来,想想好在哪儿? 全班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重点关注了这一段的第一句“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我重点关注了这里的“一”和“又”,可以更好的让我们体会出夹竹桃的韧性,可以更好的让读者想到,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

师:非常好,你关注到了词语的正确使用。还有吗?

生:我关注的是这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不管是在和煦的春风里,还是在盛夏的暴雨里,亦或是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每天都迎着朝阳开放。” 师:你找到了这句话,还有这句。别的同学也关注到了吗? 生:我发现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更生动的写出了三季开花,夹竹桃强韧的韧性。

师:还是这个句子,除了排比,你还关注到什么?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这种表达方式很特别,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无”和“不”都是否定词,更强调了夹竹桃韧性的可贵。 师:有两个否定词,你的发现很重要,火眼金睛。还有吗? 生:我发现它表示每天都的意思。

师:你还发现了它的意思。如果我把它换成“每天都”行吗?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把这个句子里的“无日不”换成“每天都”那这个句子的强调作用就没有那么重了。用上“无日不”这样的两个否定词可以起到强调它要表达的意思。

师:你还关注到了它的表达效果。两个否定,强调了肯定的意思。那“无日不”到底怎么把对韧性的喜爱那么强烈的表达出来呢?自己先读读看——

全班学生自读句子。

师:我们再来联系着前文,合作着读一读。

春天,院子里的花都开了,繁花似锦,此时的夹竹桃,请你读——

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夏天,夜来香熏透了整个院落,花开的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此时的夹竹桃,请你——

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秋天来了,当大部分的的花禁不住秋的凄冷,纷纷凋零之时,夹竹桃却依然——请你

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同学们,这可是3个季节,9个多月,270多天啊,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我想问问你此时什么感受?

生:我想夹竹桃是真的不能跟院子里那些其他的花比的,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真的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师:看来你也喜欢上了夹竹桃。能不能把这句话完整的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师:是啊,不管怎样的环境,不论怎样的天气,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夹竹桃在春天、夏天、秋天都开放,韧性很可贵。 生:我感受到作者对它的韧性的喜爱。

师:对啊,就是因为太可贵,太了不起,作者太喜欢了,所以就用了“无日不”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将这种感情有力的表达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这句话。

师:这一段中有一个句子也用了这种表达方式,能找到吗?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这也是表达强烈的情感啊!让我们都来读读这句话。 全班齐读。

师:作者太喜欢夹竹桃了,连用了两个“无不”。咱们如果在生活中也想表达一下这种强烈的情感,也可以试着用“无不”来写一写。请同学们也尝试着用上“无……不……”写一句话。提笔即练字,请大家工整的写在方格里,注意写字姿势。 全班学生写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写的句子。

出示:从春天一直到秋天,270多个日日夜夜,夹竹桃无不没有美丽的姿态。

仔细读一读,看“无不”,他用对了吗?(学生没有发现)我们刚刚提到,无不两个否定词。 生:这句话里有三个否定词。

师:三个否定词,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去掉一个否定词,怎么改?

生:改成“夹竹桃无日不有美丽的姿态。”

师:能够把它改正确,能不能让它更通顺一些啊?你说—— 生:改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270多个日日夜夜,夹竹桃无日不拥有美丽的姿态。”

师:“拥有”这个词用得真不错,还有同学也想改吗?你来—— 生:我想改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270多个日日夜夜,夹竹桃无日不展现美丽的姿态。” 师:是啊,我们可以帮他把句子改正确,还能改得更有文采,真好。虽然这个句子有点小问题,可是他的字写得不错,很值得我们学习。也希望同学们勤加练习,写一手漂亮的字。 再来看看这个句子。

出示句子:我们的点滴进步,无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与汗水。

写对了吗? 生:对了。

师:希望我们都来想这位同学学习。有时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甚至表达自己的情感。写出来的句子思路更开阔。请大家拿起笔来或者修改,或者再写一个句子,不仅要写正确,写通顺,字还要写漂亮,思路一定要打开。开始吧

全班学生修改句子。教师巡视。

师:我刚刚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写的句子与众不同,我们也来听一听。

生1:每次站在领奖台上,人们无不流下激动的泪水。

生2:在场客人听了王勃的《滕王阁序》,无不拍案叫绝。

师:这两个同学的句子不仅仅局限于写夹竹桃或者植物,他们还能联系生活,思路开阔。

四、交流背诵方法,积累精彩片段

师:学到这里,看来这段话特别值得积累。背诵也要有方法,你有什么好方法把第四段背出来?

生:这段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来记住这个段落。 师:记住关键句子,也能帮助背诵。是个好方法。 生:理解这个段讲的东西和意思,把它记住。 师:嗯,围绕段意进行背诵,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背诵。

师:关键词语也能帮助我们背诵。老师也想推荐大家,有时候记住特殊句式,也是一种背诵的好方法。大家用喜欢的方法,练习着背一背。 全班学生自己练习背诵。 师:我们试一下。 全班背诵。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这堂课我们解决了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这个问题,关注了第四自然段的表达方法,学会了用“无不”造句,很有收获。课前,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第三自然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去写其他的花呢?”这些问题对我们的语文学习很有价值,留待我们下节课一起探究。

板书设计

夹竹桃

抓重点词 喜爱 花色 韧性 幻想 找中心句

红白相间 花开三季 ……

奇妙有趣 无不奉陪

推荐第7篇:教学实录

好大一个家

教材分析

祖国有多大。它包括祖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等教学内容,融合了热爱祖国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组材料:(中国行政区图、两段文字资料、地图周边的四幅小图和右下角小男孩的话),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的海域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进而为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划分,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辽阔疆域和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情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完成前置性学习调查表,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了解伟大祖国的幅员辽阔和民族的多样性。 教师准备:

1.设计发放前置性学习调查表

2.准备与祖国面积辽阔和民族多样性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视频,制作成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初步了解“家”。

1、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甜蜜的家,家里有舒适的房间、有可口的饭菜,更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充满了关爱。看,这是王老师的幸福甜蜜三口之家。你有一个怎样的家?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家庭。

2、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家,它有960万平方公里,位于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你知道她的名字吗?

生:中国

3、整体观察,初步感知“家”的形状。课件出示“中国政区图”, 师:“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你们看,它的形状像什么?” 生:大公鸡 师:“是的,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我们先用心来聆听一首歌曲(课件出示视频歌曲《大中国》,师生同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 生:大中国。

师:是呀,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吧。(板书课题:板书好大一个家并给家字加引号。)。

4、师:你对咱们这个共同的家了解多少呢?” 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56个民族、13亿人口)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尽快进入主题,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体验到活动的快乐。】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祖国有多大 活动一:计算比较,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调查比较,体会面积之广

1、结合山东地图,比较济南与山东的面积。

2、结合中国地图,比较山东与中国的面积,以突出祖国之大。

【设计意图:在比较活动中,让学生在感知家乡济南以及山东的大小,通过换算比较,也就是直观的进行空间上的比较,从而感受祖国之大。】

活动二:“徒步旅行”,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一是认识图例和看地图的方位标示,让学生能看懂图,知道什么是图例,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以及一些图例符号的含义,认识部分省级行政区的大体位置,为旅行活动做准备。

二开始旅行活动,先从辽宁出发,(为的是分清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出发前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出发地——辽宁处于祖国的东部地区,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来到上海,先沿着大陆海岸线,我们走到了浙江、福建、海南,到了海南停下问学生:广东在我国的哪边?(南部)它是不是我国的最南边呢?(不是的,我国的最南边在南海上的曾母暗沙。)走到这里,回顾一下大陆海岸线,问学生我国的大陆海岸线有多长?(板书:大陆海岸线 18400多千米)

继续旅行,来到了广西,这时我们走到陆地上的国界线了,到了云南,西藏,新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在祖国的哪边?(西北部)走到这,也就走到了祖国的最西边,在祖国最西边有个高原是帕米尔高原。

经过新疆,我们到了甘肃,内蒙古,内蒙古有全国最大的草原。我们到了祖国的北边黑龙江,这时让同学们看地图,找一找祖国最北边的城市在哪?(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最北边的城市.) 在经过吉林、辽宁,咱们就要走完陆地上的国界线了。走到这里,再回顾一下国界线,问:我国陆地上的国界线有多长?(板书:国界线20000多千米)

师:我们不可能不吃不喝不睡地走。假设我们一天走8小时,平均每小时走4千米,按这个速度计算,走完一圈我们至少要花多少天? 生:至少要用1200天。

师小结:在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任何阻碍的情况下,我们要花整整三年多的时间才能走完这一圈,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在模拟徒步旅行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的基础上,沿着大陆的边界走一圈,一是初步感受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组国的大体位置;二是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祖国边界的漫长,由此感受祖国的辽阔广大。同时,初步认识图例,了解国界线和海岸线的含义,培养学生会看地图的能力。】

活动三:比一比,从与主要国家的比较中感受祖国之大

通过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出示世界主要国家的面积比较表,对比感受。

让学生知道全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只有俄罗斯、加拿大,我国的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差不多同整个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面积相等,在和整个欧洲面积对比(1比40)充分感受祖国的辽阔。

(三)了解行政区划,进一步感受祖国的辽阔。1.读书中的小资料,了解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了解首都、省级行政中心等图例。

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3个省、五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板书:行政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看地图的能力,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有34个,并让学生记住其中的直辖市、自治区及两个特别行政区。】

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资料大搜集——祖国有多大

1、我眼中的祖国

师: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关于“祖国有多大”的资料,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还有个小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分类; (2)资料如有重复只保留一份;

(3)如果资料较多,只选择主要的进行汇报; (4)组长做好记录。

一会我们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最多,汇报时语言最完整。怎么样,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学生拿出资料准备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前置性调查活动,学生能获取第一手事实材料,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学习活动做好物质或知识准备。】

2、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在小组长的统一组织下,有序的汇报自己的资料,组长和其他成员注意倾听,并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整理分类、作好记录,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做好必要的指导工作。

3、全班汇报,教师适时评价。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热火朝天,想必收获一定不少吧!能把你们的信息展示给同学们吗?在汇报之前老师还有几个小要求:

(1)汇报时每个小组先给一次机会,可以先说自己收集的一个方面的资料,其它小组可作资料的补充。然后,进入抢答阶段,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最多。我们就把它评为优胜小组。 (2)交流时还要注意小组之间不能重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学生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都争先恐后,准备大显身手。 第一小组展示: „„

教师适时组织小组互评:你们认为这位同学汇报的怎么样?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第三小组展示: „„„

教师适时评价(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学习方法,第三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好,表现非常出色,这才是做大事者的胸怀)(君子不夺人之美)(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了)(你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祖国有多大:我国的海域、我们的邻国、世界上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行政区的名称、我们生活的区域属于哪个行政区、祖国的南北差异。

评价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每个小组,如:第( )小组回答的问题最多,第( )小组听得最认真,第( )小组最会整理资料等方面,对每个小组的成绩予以肯定。让每个小组都真实地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最伟大。

教师小结: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只要处处留心,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知识,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是我们学习、了解祖国有多大的第一手资料。收集资料的方式也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时,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小组汇报时,采取“这一个小组先说,其它小组还有补充的吗?”方式,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汇报,并作必要的补充,而不是重复别人的汇报内容,让学生的汇报更准确,有顺序、有梯度。】

4、教师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深情地诉说:从刚才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辽阔,真的让我们非常自豪,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吧!相信你们观看后会有更多的话要对祖国妈妈说„„ 播放课件:著名的风景区、祖国南北、东西不同民族生活等图片资料并配有音乐及视频

课件制作说明:(此处可插入祖国各处的著名的名山大川图片,三亚落日,黄山风景区、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不同民族的居住、服饰、生活等图片,学生对可以看得见、听到的东西,这样对学生才更有影响力)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件或图文的形式,及时补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资料,如三亚的热带风光、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不同民族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从分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5、祖国妈妈我想对您说„„

师:资料我们看完了,从同学们高兴的表情中,我感觉你一定有话想要对祖国妈妈说吧!

学生从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中受到了震撼,感受到祖国的大和美,深情地对祖国妈妈说„„(此时已经达到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功效。)

师及时对学生给予评价:你真是一个有爱心有上进心的孩子,祖国妈妈为你感到欣慰。

【设计意图:以材料为佐证,以交流为途径,以呈现画面为感染源,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学习,联系实际,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的辽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功效。】

四、活动总结,提升感知: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谁来评价自己或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哪位同学这节课表现有特别优秀的地方,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表示祝贺。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共同爱护、建设我们的祖国吧!最后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多元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课后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达成,又要关注学生体验。通过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和找哪位同学有最出彩的地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反思的能力,获得了成长体验。】

推荐第8篇: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板书《背影》。这篇散文因成功的描绘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广为传诵。那么朱自清是这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呢?

师:有信心将这篇课文学好吗?

生:有!(声音响亮)

师:那,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朱自清(一齐回答)

师:你还知道作者多少?

生: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春》。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目标展示:

1、掌握生字新词。

2、抓住“背影”展示人物

3、通过朴实的语言体会深沉的父爱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迅速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出下列字词,并给予解释

狼 藉、踌躇、蹒跚、迂腐、颓唐、琐屑、差事、举箸

2、文中共写了几次“背影”?(找出描写含有“背影”的)你认为哪次“背影”最生动?

3、提出疑难问题,并讨论解决。

生: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用9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以上题目的自学。

生:开始自学

(9分钟后)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将你发现的疑难问题互相解决一下。 生:互相质疑解疑

7、8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师:谁来写一下屏幕上的生字?

生1:黑板写。

生:错!老师他写错了一个字!

师:谁来纠正一下?

生2:狼 “藉”的“藉”写成了书“籍”

师:他纠正的对吗?

生(齐答):对!

师:请生1将这个词语读两遍,记住。

师:“蹒跚”是什么意思?

生3:走路缓慢,左右摇摆的样子。

师:很好。谁站起来,将其它的词语解释一下?

生4:表演。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于字词的掌握比较好,下面找位同学说一下几次背影?哪次最好?(众生举手)

生5:四次。

师:请你把含有“背影”的句子读一下

生6:读文中含有“背影”的句子

师:概括每次的“背影”并板书

①点题的背影

②买橘子的背影

③离别的背影

④思念的背影

师:你认为哪次“背影”写的最生动?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第二次。

师:同学们与老师一样也认为第二次买橘字

生:全体同学举手

生9:读第六段

写的好?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师:我来读一下,你们比较一下老师与他读的有何不同?

师:范读

生10:老师与刚才那位同学读的不同之处是,老师重读了许多动词。比如:穿过、跳下、戴着、布、蹒跚、攀着、缩等词。而且感情深沉、富有情感。读来的感觉让人觉得比较感人。

师:请学生再来读一遍

生10:读。

师:好,请坐。这个同学读的不错。

师:这些词为什么要重读?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1:用“穿过”、“跳下”、“爬上”

表现父亲买橘子显得费事。

生12:文中的“三布”写出了父亲家境惨淡。

师:你读一下好吗?

生:12读

学生齐读 师:好,那么家境如此惨淡父亲还想着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什么?

生13: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很好,那老师还重读了“蹒跚“

为什么?

生14:“蹒跚”写出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师:你造一个句子好吗?

生14:你瞧:“前面蹒跚走来一个刚学步的孩子。”

师:好!请坐。板书:蹒跚

师:文中的“攀”、“缩” 微倾写出了父亲了什么?

生15:写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努力

师:板书“艰难”、“努力”

师:找位同学读一读。并体会儿子当时的心情。

生16:读

然后齐读。(全体学生) 师:读得很好,尤其是读出了儿子悲伤的心情。

(老师针对板书小结这些字词 字里行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学生再齐读一遍买橘子是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父子深情)

师:文中还写了其他“背影”请你找出这些体现父子深情的句子。

(讨论、阅读6分钟后,让学生回答)

生:(争先恐后)回答。

师:你认为文中还有那些特色?

生17:“语言朴实”

特别是父亲说的那几句话?

(学生品读)

师;(随机小结)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伟大,谁说父爱不细腻,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师: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讨论解决。

生17:本文为何用“背影”为题?

(讨论解决)

师: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师:下课,

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评析: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就设下疑问:给学生设置了悬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展示目标,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学习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

习题在设计上强化了基础知识——字词的学习,注重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如本课中习题

1、

2、

3、的设计就着重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巡回走动,而是参与学生的自学活动,掌握学生自学情况的一手材料,一来有利于教师操作后面的课堂教学;二来可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教他们查字典解决字词,将疑难问题做好批注等。

注意了基础知识的反馈和矫正,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不流于形式。

学生读,表演训练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强烈的表现欲。

引导学生饱含真情的朗读句子,有利于学生积累好的语言,有利于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更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在读中将文章的主题理解地更透彻,体会地更深刻,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

不同水平的学生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暴露出的问题或者不足,适当给以启发和引导,并作示范读,读出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教给他们读文章要把握感情,通过读体会伟大的、深沉的父爱。并让学生读之后概括 “通过写……的事情,表现了……的主题。”学生阅读及概括效果明显较好。

注意了基础知识的反馈和矫正,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不流于形式。

教师有意要设计这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父亲的五句话①体会父子深情②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在学生质疑解疑过程中,学生独立解决。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学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是很必要的。

抓住取材、构思两个环节,让学生模仿课文,抓住人物的典型闪光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手法进行写作,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体会:

在教学中,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能够让学生自主、交流、拓展。充分体现学生 的自主性。新教材的知识点包含在课堂活动中,在学生活动中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的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使用新理念,重在教会学生做人。对学生的回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认识。本节课我能够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较好的体会文章的主题。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推荐第9篇:《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是高一新生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他们一下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给予突破。

附:学文言文之前,已经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一些语法知识,以帮助解读文言文。 【教学实录】

今天是语文早读,任务是背诵和默写《劝学》。早读结束,开始上语文课,师生互问礼毕。 师:同学们,我想调查一下你们在初中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请大家毫不保留地说一说。 生:基本上都是背。

师:背是要背的,翻译是如何处理的?

生:是老师念一句,我们抄一句,然后背下来。

师:这种死记硬背能行吗?过一段时间不就全忘了? 生:是的。现在已经都忘了,中考前背了好多好多。 师:那中考考的文言文是书本上的吗? 生:是的。

师:怪不得,原来背是有效果的。看谁背得牢,谁就进梁丰了?(学生笑) 生:我们这届是考书上的,下届就考课外的了。(露出庆幸的神态) 师:哦?你们真幸运,你们要为自己考进梁丰好好庆祝一下!(我边说边笑。这几天跟学生开了不少玩笑,学生也习惯了)但是高中可不能这样学习文言文了,大家要改变学习方式,重新对文言文建构认识。我知道,从一种旧习惯到一种新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甚至会遭到反对,但不管你适应快还是适应慢,你们都得改变,只有改变,才有进步。前面我跟大家讲了些语法知识,请大家一定要掌握好,这也是用来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如果我还看见有同学像初中那样学文言文,我定会批评他(她)的。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靠的是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有了能力,你才能学好任何一篇文言文。我这个作老师的也很失败,失败在这些年里,没有教出一个能完完全全翻译一篇课外文言文的人。我想在你们身上能有所表现。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首先是一种语言,是古人用的语言,那我们要能明白古人语言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的文言现象,这些在讲解的时候,大家要学会分类整理;另外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致趣,还有行文的方式。说这些,可能太抽象,我们还是接触文言文来具体感知吧。请大家打开必修一35页,今天我们来学习《劝学》。请问“劝学”的“劝”字是什么意思?

生:劝告。

师:不对。它原本不是劝告之义,而是勉励、鼓励之义,这是它的本义。“劝学”就是勉励学习的意思。比如这个“劝”字就是我们要记录下来的,因为你们刚才解释错了;“学”字就不要记录了,因为谁都知道它的意思。下面请大家把文章的第一段齐背一遍。

生背,发现其中有一字读错。 师:“虽有槁暴”中的“有”字应读通假的音,即读成“又”。“君子曰”三字中“曰”字人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了,还要记录下来吗?显然没必要!那“君子”要不要记录呢?“君子”在我们的意识里就是那些有品德有学养的人,而且现在也说“君子”,所以“君子曰”就简单了,不要你记录一个字。这就是与初中学文言文的区别。不过,有的文言文里的“君子”可不都是指有品德有学养的人,也可指“您的儿子”,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辩别,不要一见“君子”就以为是品行高尚有学养的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我们只要理解哪个字就

1 / 4

可以了呢?

生齐应:“已”字。

师:对,大家一下子就从初中的状态转变过来了。那么“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下面有注解,是停止的意思。 师:这句话的翻译大家说一下! 生齐应:学习不可以停止。

师:嗯,掌握得非常快,还有谁不能懂呢!这个“已”字的意思请大家记录下来!其实,如果今后遇得多了,见惯了“已”字的意思,这里也不要记录了。这是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它是作停止讲,如是在其它语言环境里,它还有别的意思,我在这里就不延伸了,希望大家去积累吧。请问“学习不可以停止”是什么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生:祈使句。

师:祈使句往往是用来干什么的?比如“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不要破坏校园环境”等。 生:表达一个人的观点的,也有劝告作用。

师:非常正确!表达观点的语句还有判断句、否定句,如“你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你不是一个坏人”,这些都是发表的看法,是观点型的语句。照这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观点了。

生:对。

师:好。我们再来看下一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大家觉得句中哪些词是重要的词。

生回答不一,有人说“青”,有人说“之”,有人说“于”,有人说“而”,等。 师:看一下注解吧,“青”是一种染料,名叫“靛青”,看来这是个事物的名称,难度不大,可以不记录,与之相同的还有一个“蓝”字,是蓝草之意,也不用记录;“取”是提取之意,难度也不大;“之”是代词,代指“靛青”;“于”是外语中的“from”,“从”的意思,这是前“于”。“青于蓝”的“青”是表示颜色的深度的,是个形容词;“于”用在形容词后,如“好于我”是“比我好”之意,所以“于”就是“比”的意思,表比较;“蓝”就不用多讲了。那么这句话的译文就是:“靛青,提取靛青从蓝草中而青比蓝草。”大家觉得这样译对吗?

生:不对。(学生笑) 师:那怎么译呢?

生: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还要青。

师:嗯,这样听上去,非常顺耳。这就是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的“达”,就是要通达、通畅。那这个“而”如何译成但是的呢?

生:“而”字前后的意思有点相反,所以译成但是。

师:对,这也是语感,说明你们的语感也很强。还有一个地方,原文“取之于蓝”“青于蓝”在翻译的时候,为什么要把“于蓝”都拿到前面去呢?

生:这是介宾后置或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放到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去。

师:对,在前面我们讲过这样的语法知识,大家记得非常牢,很不错!其实,这些就是古人的语言现象,大有点象我们所学的外语,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把地点状语放在后面,译成中文的时候却要提前。用外语一对照,大家就明白文言文是怎么一回事了。(在这里,我讲得非常细,也非常慢,目的是让他们慢慢掌握文言文特点,提升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好,大家再看下面一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与上一句有什么特点?

生:是骈句。(我有点纳闷:骈句大家都知道?!) 师:对,是骈句。所谓“骈”,你们看是“马”“并”在一起,多整齐!骈句就是把整齐的句子放在一起,读起来有节奏感,有力量,有气势。既然与上一句整齐了,那你们来翻译一下这一句。

2 / 4

生:冰,是水结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

师:非常正确!看来大家真是聪明,一学就会了。我在这里补充一下,骈句是古人最常用的语言现象,以后遇到这样的句子,大家完全可以从互译的角度来翻译文言文。我们在这里先停一下,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观点是“学不可以已”,而后面却说“靛青”“冰”什么的,这与“学习”有关系吗?卞明延同学。

卞:是说靛青、冰怎么来的?

师:我是问靛青、冰与学习有什么联系? 卞:不知道。 师:芮天琦同学。

芮:感觉是说经过了提炼,靛青就超越了原来的蓝草;经过冷却,冰就超越了水。所以说人只要经过学习也就能超越原来的自我。

师:大家说他理解的对不? 生齐应:对。

师:非常正确!其实作者在这里没有紧承学习直接议论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却是利用比喻来说明学习能够提高人,可以超越原来的自我,证明后天学习的重要。芮天琦同学的理解能力很强嘛。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那样。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木直中绳„„糅使之然也”。请大家先对照下面的注解把这一长句中的词意弄清楚,然后翻译一遍,可做适当的记录。(这里我想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了)

生:木头直得与墨绳相合„„(学生的翻译很好,只是省略的地方没把握好) 师:“糅以为轮”句是个省略句,大家试着给它补出来。 生:糅之以为轮。 师:还有一处。 生:糅之以之为轮。

师:正确。这里的“以为”与我们的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以为”就是认为的意思,文言文中的“以为”一般来说各是一个词。请把这一句翻译一下。

生:把木头放在火上烘烤,使它弯曲并把它作为车轮。

师:嗯,很好。那么这里又用“木头”来说明什么呢?邹丹同学。

邹:表面是说直木经过弯曲后能作为有用的车轮,实质是说人,一个像木头一样的人(学生笑)只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就能成为一个有用、高素质的人才,如果这时再让他回到木头状态,就不可能了,这是“学使之然也”。

师:说得相当好,只补充一句,这也是作喻。现在只剩下“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请大家来翻译一遍。

生译,出现的问题是:“就”,两个“而”,“乎”译得不是很准确。 师:我们生病了,要就医,“就”是什么意思? 生:到„„去,靠近,走近。 师:这里的“就”,也是靠近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直译,要意译才恰当,其实,注解上的翻译就非常恰当了。请大家记住:如果在直译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就要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意译,如“金城千里”不能译作“金子做的城墙有一千里长”,而要译成“坚固的城防有一千里长”或“钢铁般的城防有一千里长”:这就是意译。两个“而”,前“而”用在“博学”和“日参省乎己”之间,也就是用在两种活动之间,请大家来看看这两种活动,前后有什么关系?

生: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目的关系„„ 师: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释为“并且”;如果是递进关系,则可译为“而且”;如果是目的关系,表明后一活动是前一活动的目的,可不译。到底是哪种关系呢?

3 / 4

生:递进关系! 师:为什么?

生:这句的意思是说“不但要博学,还要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 师:对,这种理解我赞同,那就译为“而且”。那后“而”呢? 生:并列关系。 师:何以见得? 生:“知明”和“行无过”是两个并行的结果,所以是并列。 师:我也赞同了,译为“并且”。看来“而”字的意思,是要根据它前后的关系来确定,还如前面的“而青于蓝”“而寒于水”是表转折,会了吗?

生:会了。

师:那好,我们在下文还会遇到“而”字,到时请你们来解释。那么“乎”这个词就不难了吧?文言文中的“乎”有两种情况:一种用在句中,一种用在句末。句中的就相当于“于”,句末的表达疑问,相当于疑问词“吗”。这里的“乎己”还是介宾后置,也请大家注意。在这一长句中,又用了“木”,还用了“金”,在这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也是设喻。

师:对,是设喻,来说明什么呢?

生:如木头、如钝金的人,只要一经学习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就会变成高素质的人了。

师:你们这种说法很形象,理解得很透彻。看来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确实很好呀,它能把学习说得那样形象生动,具体可感,而且还增加了文章的蕴味。请问大家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议论文。

师:议论文中也能用比喻,它的目的在于化抽象为具体,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这样也使文章形象生动,蕴味无穷呀。希望大家学会这种写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中。那么从“青,取之于蓝”到“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些文字在说明什么呢?与观点“学不可以已”是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文字在说明“学习”的重要,论证观点“学不可以已”。 师:它们和观点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呢?

生吱唔,可能他们对议论文的写法,行文逻辑不是很明确。

师:你们看,学习原来如此重要——可提高人,可让木头一样的人变成高素质的人,所以要学习而且不可以停止了。是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

师:对,这就是议论文的行文写法。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后,就得论述“为什么学不可以已”了。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来学习下一段。这一段的学习,我想让大家自主学习,我先给大家把一些重要的词、句挑选出来,大家做上记号。然后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在一起互相翻译,互相交流这些作记号的词的词意。

4 / 4

推荐第10篇:《珍珠鸟》教学实录

《珍珠鸟》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对可爱的鸟儿,请看—— 你们喜欢它吗?它就是——珍珠鸟。(齐读题目)

二、新授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生:学生汇报,主抓三个问题。 A、珍珠鸟是一种怎样的鸟? B、我是怎样悉心呵护珍珠鸟的? C、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二)解决第

一、第二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按要求找出句子。 (1)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红嘴红脚、、、、、、、、、、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学生说特点——抓住“好肥”、“球儿”指导朗读,读出可爱的感觉。 师:你觉得那是一只怎样的小鸟?该抓住什么词语才能读出它的可爱?

生:红嘴红脚、好肥、球儿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看看够可爱吗? (两生读,评价)

师:多么可爱的小鸟呀!难怪作者一开头就是——(课件)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你能读出兴奋的感情来吗? (学生自由读,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师:探是一个怎样的动作,你能做一下吗?是啊,珍珠鸟真的是非常的机警呀!我们来读一遍,注意,它可是很怕人的,轻点!

(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1)解决第二个问题

师:这么怕人的珍珠鸟,我是怎样照顾它的呢?

生1:我把这对鸟儿放在一用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子里还有一种干草,那是小鸟舒适而又温暖巢。

师:是啊,珍珠鸟本性怕凉,所以你看,作者多用心呀!多么温暖的巢,多么温暖的家啊!你能读出来吗?(齐读)

生2: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师:它可是很胆小的,别吓着它们。(小组读)

(三)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生:这么怕人的鸟,在我的细心照料下,它的胆子是怎样变大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动画)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圈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2、生默读圈词语, 生:起先、随后、最后

师:是啊,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明鸟的胆子是逐渐变大的。老师利用这些词语把这一自然段分成三层。

3、师范读第一层,学生评议。

师:老师抓住了哪些词语,你听到了吗?(学生汇报:笼子四周、屋里、柜顶、书架、灯绳。)

师:为什么要抓住它们呢?(学生汇报) 生:因为这些词语体现珍珠鸟的胆子越来越大。

师:刚开始的时候,它只在笼子四周活动,是那么的胆小,所以我们要读得清点,胆子逐渐变大,声音也要逐渐变大了,来谁读读?

(点名两生后齐读)

师:刚才老师抓住了这些表示活动范围的词语读出了珍珠鸟的胆子越来越大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方法。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朗读比赛好不好?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最喜欢的那一层,先讨论好该抓住哪些词语来读,然后自由练读。

4、练读剩下的两层。

5、汇报、评议。

师:是啊,那是一只可爱的鸟儿,顽皮的鸟儿,一只放肆的鸟儿,可是我却给予它无声的关爱,没有去惊动它,就像是爸爸妈妈一样去宠爱自己的孩子,多么深情的爱呀!珍珠鸟逐渐成为了我的好朋友,白天——傍晚——(引读)

以至于有一天——

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生1:我看到了一幅和谐的图画。 生2:我看到了珍珠鸟舍不得离开我。 生3:我看到了珍珠鸟越来越信赖我。

师:(轻柔地)这小家伙睡得这么熟,这么香,这么甜,那它的梦一定也很美很美,想象他会梦到什么呢?(生自己想,同桌交流)

生1:梦到和作者快乐玩耍的情景。 生2:梦到自己穿上了新衣服。

师:我相信同学们脑海中的梦境该是多么美丽、温馨,不要说出来(师用手压住嘴唇)把这美好的梦境留在心里,用你们的朗读领我走进这美好的境界,好吗?(生读课文第六段)

多么温馨的图画呀,你能给它改的名字吗?(学生说,相机评议) 生1:《小鸟伊人》。 生2:《信赖》。 生3:《和谐》

师:多么富有诗意的想法,真令人遐想,作家此时也不由自主的发出一声爱的呼唤

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齐读——个别读) 师:小鸟伏眠于我的肩头,神色安祥的睡着了,此时,小鸟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由于我对小鸟的悉心呵护,珍珠鸟就逐渐信赖我,从而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指板书,边说)这美好的境界又何止发生在我和小鸟之间呢?孩子们请看——

三、拓展

师:是啊,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能拉近我们的距离,信赖还能——想想——(学生思考——汇报——写在书本上——汇报)

生1:信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生2:信赖,给世界增添一抹温柔的色彩。 生3:信赖是抚慰心灵的良药。 生4:信赖能创造奇迹。 生5:信赖是搭建友谊的桥梁!

四、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在作者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来的奇迹。“信赖”是一种关爱,一分宽容,一片呵护,是彼此的尊重,只要心中充满爱,老师相信不仅在作者的书房,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中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11篇:诉衷情 教学实录

《诉衷情》教学设计

一、导入:侯老师很喜欢一首词,大家想不想一块来分享一下: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的确,这首词慷慨激昂,令人振奋,同时也表现作者炽热的爱国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时期另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明确:陆游(1125——1210)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小组内两两为一组互相诵读这首词,互相纠正字词的读音,并作点评。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请一个同学朗读,教师点评,纠正字音、字形和节奏错误。教师总结:1.衷:衷——衰——哀; 2.戍shù:横戌点戍戊中空 貂裘diāo qiú 鬓bīn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3、教师范读,请同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并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明确:悲伤、郁闷、无奈——

明确: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二、品味词句,入境悟情

(一)自读感悟。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下发链接材料以及注释进一步阅读这首词,别读别在哪些最能触动你的内心,你有所感悟和体会词句做批注)4分钟

(二)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与感悟。4分钟

(三)班内交流

1、对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梦”字,感悟诗人的报国之梦。

(1)陆游年近七旬,回忆起当年的戎马生涯,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想像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

(2)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朗读这首诗。 (4)这两篇诗作中,都有一个“梦”字,它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板书:梦) (5)读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英姿勃发„„) (6)在“鬓先秋,泪空流”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人老体衰、无奈)

[师:英姿勃发也好,老态龙钟也好,唯一不变的是什么呢?通过朗读来体会陆游报国之梦吧。] (7)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诉衷情〉。

2、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会“泪”字,体验诗人的忧国忧民。(1)诗人的梦想实现了吗?

(2)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什么而流啊!(板书:泪)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自己而流,这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3)在那个时代里,流泪的不仅仅是诗人,我们再来看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明确:为百姓而流,这是同情的泪,痛苦的泪;也为昏庸无能的权臣、皇帝而流,这是失望的泪,气愤的泪。

[学生有所体会,老师就会让他带着感觉去读〈诉〉 (4)学生齐读

(5)到此刻,你理解陆游的心吗?陆游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3、对比《示儿》,体会“空”字,倾听诗人的满腔激愤。(1)指导朗读,

[《诉》一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会少一些悲剧的色彩,陆游的情感多么强烈呀!是呀,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生);本来是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把遗憾融进去,读。 (2)《诉》二读:

再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呀,可惜,一——齐读〈诉〉后阙] (3)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空)

[67岁,而他活了85岁,算算还要空流多少年,整整18年,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千古绝唱——读〈诉衷情〉] (4)十几年过去了,陆游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临死之前,他给儿子留下了一首诗,就是千古绝唱〈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齐读

(6)如果说“泪空流”是泪白白地流,这里“万事空”的“空”又是什么意思?

(7)浓缩成三个字,“梦”使我们联想到„„;“泪”使我们联想到„„;“空”使我们不得不联想到„„

三、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1)齐读三首诗

(2)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这三个字:衷——衰——哀,其实这三个字的意思都含在〈诉衷情〉这短短的44个字里面,衷情——衰败——哀伤,试着用一段话,说出这三个字。 (3)回扣题目:诉衷情:愤恨、失望、痛苦、浓浓报国之情

(5)陆游逝世后69年,(1279年)忽必烈就踏碎了南宋王朝,陆游已感知无法体会,但是,正是他的〈诉衷情〉让历史天空璀璨。[品味历史] (6)齐读〈诉衷情〉。

第12篇:《自然数》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重视自然数、奇数、偶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开展数学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情景比较熟悉,在认识自然数上并不陌生。但是奇数、偶数的特点总结方面会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认识奇数、偶数,并能正确区分。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然数

师: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花生。

师:一共有几袋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生一起数:1袋、2袋、3袋、4袋、5袋、6袋。一共有6袋。

师:想不想知道每个袋子里装有多少呢?

生:想。

师: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小组发一袋,我们分组数一数,好不好?

生:好。

师分发花生,分完后,师:下面,同学们就把花生倒出来数一数,比一比,看哪个组数得又快又准确!

师:哪组来汇报一下,并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数的。

1组:我们组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数了26个。

2组:我们组是把每个人数的个数加起来,一共数了32个。

„„

师:各小组数得对不对呢?我们来检验一下。请同学们把包装袋的内标签撕下来,看看标签上的数字,你就知道你们组数得对不对了。

生活动。

师:数对的小组请举手。

师:都数对了!各小组表现得都很棒!

师:就像刚才数花生这样,我们平时在数物体个数时,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

1、

2、

3、

4、5„„这样的数都叫自然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自然数的奥秘。

板书课题:自然数。并用课件出示:像

1、

2、

3、

4、5„„这样可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盛花生的包装袋举起来,看看里面有花生吗?

生:没有。

师:一个花生也没有,用一个什么数表示呢?

生:用0来表示。

师:对,一个数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所以,在在这句话里(师手势),我们还要把0加上去。(课件演示填上0。)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句话。

生读:像0、

1、

2、

3、

4、5„„这样可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师:现在,同学们把花生收起来放进桌斗,课下再分着吃,好吗?

生:好。(生活动)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有过数星星的经历吗?

生:有。

师: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数一数呀?

生:想。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课件出示星空图,师生一起数:

1、

2、

3、

4、

5、

6、7„„(速度逐渐加快),师问:我们就这样一直数下去,能数完吗?

生:不能。

师:是啊,星星太多了,数也数不清。今天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它的个数就和星星一样,多的数也数不清。

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师:自然数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我们一起来看。

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介绍画法。

师:首先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意找一个点表示0,然后从0点开始,等距离点上几个点,然后按顺次写上

1、

2、3„„自然数太多了,就在直线右端画上一个箭头来表示。

画完后,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直线上的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直线上的箭头又表示什么呢?小组讨论。(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观察交流。

师:交流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1:我发现越靠右数字越大。

生2:我发现直线上的点是从0开始的。

生3;我发现最小的自然数是0。

生4: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生5:直线上的箭头表示直线可以向右无限延长,说明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真强!刚才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自然数的一些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用课件出示并齐读)

三、认识奇数、偶数

1.生活中的双数和单数。

师:自然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电影院来寻找生活中的自然数。(课件出示看电影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看后说说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生:电影院里有两个入口,一个写着单号,一个写着双号。

生:丫丫是12排7号,聪聪是12排8号。

生:左边那一排是单数的,右面那一排是双数的。

生:7号是单数,8号是双数。

生:单号门里的座位号是单数,双号门里的座位号是双数。

„„

师:你们觉得我们这两位好朋友能挨着坐吗?为什么?

生:不能挨着座。小女孩是单号,小男孩是双号,一个走单号门,一个走双号门。

师:这是你的意见,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们:同意。

师:的确,我们要看他们的座位号,7号因为它是单数,所以女同学走单号门比较合适,能够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8号是双数,所以男同学走双号门比较合适。电影院这样安排,能让大家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不至于出现拥挤的现象。

2.认识奇数和偶数。

师:刚才我们提到了单数和双数,单数都有哪些数?双数又有哪些数?谁给举一些例子?

生:单数有

1、

3、

5、

7、9;双数有

2、

4、

6、

8、10。

师:说得真好!谁还能再举出几个?

生:单数有

11、

13、

15、

17、19;双数有

12、

14、

16、

18、20。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单数又叫奇数(板书:奇数),双数又叫偶数(板书:偶数)。奇数与偶数都是自然数,0也是偶数。

师:现在,谁谁能举出几个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呢?

生1:奇数有

1、

3、

5、

7、9;偶数有

2、

4、

6、

8、10。

生2:奇数有

11、

13、

15、

17、19;偶数有

12、

14、

16、

18、20。

„„

四、尝试应用

1.再次联系生活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1)做游戏。

师: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奇数和偶数。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我请十位同学到前面来,站成一排。台上的同学有一个任务,就是像我们上体育课一样报数,一定要记清自己报的数,然后请你们按我提出的要求做动作。台下的同学看看他们做得对不对。

学生报数。

师:记清自己报的数了吗?好,现在请报偶数的同学向前迈一步。(生做动作)

师:现在请报奇数的同学举起手来。(生做动作)

师:最后一次,注意听完我的口令再做动作。请报奇数的同学向前迈一步,请报偶数的同学举起手来。(生做动作)

师:他们做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十位同学所代表的自然数,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自然数中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生: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用掌声欢迎这十位小勇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2)寻找生活中的奇数和偶数。

师:现在,我们想想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奇数和偶数呢?

生:电脑键盘上

1、

3、

5、

7、9是奇数,

2、

4、

6、

8、0是偶数。

生:电话上有奇数和偶数。

生:手机号码里既有奇数又有偶数。

生:一个东西的价格。比如150元,150是偶数。

生:钟表上的数字。

师:你能说说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吗?

生:

1、

3、

5、

7、

9、11是奇数,

2、

4、

6、

8、

10、12是偶数。

„„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当大家有机会随父母外出旅游住宾馆时,请你留心观察一下宾馆的房间号,你会发现一边是奇数,一边是偶数。

2.观察数列,探究奇数、偶数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奇数和偶数,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来巩固一下。

做游戏:开火车说出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奇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偶数。(生说)

生说完后,师用课件出示。

奇数有: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29。

偶数有:

2、

4、

6、

8、

10、

12、

14、

16、

18、20、

22、

24、

26、

28、30。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

师:哪个组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

2.师:是这样吗?我们看,师指点数字:如,9比1„„

生:应说在连续的奇数中,后面的数比它前面的一个数多2。

师:说得很严密,非常好!

生:在连续的偶数中,后面的数比它前面的一个数多2。

生:相邻的两个奇数相差2。

生:相邻的两个偶数也相差2。

生:奇数的个位都是

1、

3、

5、

7、9;偶数的个位都是

2、

4、

6、

8、0。

师:这一发现很独特,这就是奇数、偶数的特征。我们就根据这一特征,来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师:同学们清楚怎么判断了吗?

生齐:看这个自然数的个位上的数。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个位上是

1、

3、

5、

7、9的数就是奇数,如果个位上是0、

2、

4、

6、8的数就是偶数。(说奇数、偶数时,师生一起说)

五、课堂练习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课件出示练习题。

1.火眼金睛巧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

(3)最小的偶数是2。( )

(4)相邻的两个奇数相差1,相邻的两个偶数相差2。( )

(5)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

(6)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 )

2.我能行!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自然数?

6 25 8.3 1 47 0.9 3205 51 0.04 302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4.把下面的数填在合适的圈里。

36 77 103 29 44 88 307 520 6 893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好每个数,如果你认为是奇数,就把手拍一下,如果你认为是偶数,就把手拍两下。师读数字,生拍手,然后师用课件演示填数。

5、下列各数中,哪些是奇数,那些是偶数?(连线)

33 98 355 988 0 123 3/8 3678

8099 1000 655 5656 881 0.04

奇数

偶数

(做题方式同4题,生做动作,师用课件演示)

6、动脑筋!

用数字

2、

5、

7、

(1)组成一个最大的奇数是( )。

(2)组成一个最小的偶数是( )。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在做题的过程中,表现得都很棒。下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里都有哪些收获?(生自由说)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得不少呢!最后,老师再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用你们明亮的双眼和充满智慧的头脑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做学习的有心人。

好了,下课!

板书设计:

奇数

自然数

偶数

第13篇:《掌声》,教学实录

《掌声》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课

师:大家好!

生:老师好!

师:知道我是谁吗?

生:不知道!

师:告诉大家,我姓崔。大家叫我——崔老师!(生问好)(稍作停顿)初次见面,大家欢迎我来给你们上课吗?

生:欢迎!

师:既然欢迎,该怎么表示呀?

生:鼓掌(有一位同学,感觉好像是“头”说:鼓掌!大家就跟着热烈地鼓起了掌,真带劲!) 师:谢谢同学们!从你们的掌声里,我感受到了真诚,感受到了大家对我的欢迎!谢谢你们!今天,有很多专家、领导、老师来到咱们昭阳二小,来看同学们上课来了!我们该不该表示一下呀?

生:掌声。

师:后边的老师,都是你们的长者。面对长者,坐着拍掌,不太合适吧?(生稀稀疏疏地起立,面向长者)太好了!请站正!(稍作停顿)好,鼓掌!(掌声热烈)

太好了!同学们真有礼貌!(稍作停顿)孩子们,掌声呀,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可以把你心中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你们的掌声,就像镇定剂一样,大家一鼓掌,刚才还非常紧张的我,一下子就镇静下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叫《掌声》。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21 掌声)

师:(边写边讲)“掌”:上边一个党字头,中间一个口,下边是“手字底”。“声”:上边是“士”,下面是这样写的(教师示范)——,请大家一齐读课题。

生:二十一,掌声。(声音拖,不舒服)

师:哦!不对!这里的“21”应该读成“第21课”——掌声,而且声音不能拖,干脆点,好吗?(生跟读)

1 师:对了,读得好!干脆利落!学好课文,就是要从读课题开始。(稍作停顿)孩子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谁拍的掌声?

师:嗯。(做手势,提示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生2:掌声是在哪里拍的?(教师递话筒,轻挨着孩子,俯下身子,侧耳倾听。)

生3:热烈不?

生4: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

师:也就是在哪里拍的,和刚才这位小同学提的差不多。(师轻按学生头,示意他坐下。)

师:(没人举手了)还有问题吗?(刚才提问的第二个同学又举手了)哦,你还有问题,很好!

生2:课文为什么以“掌声”作为题目?

师:嗯!这个问题有点难!(师微笑着看着这位小同学,稍作停顿,评价)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提问的学生站着,没有坐下。教师轻轻地按一下小男孩的头,示意他坐下。)

(没有同学提问了,师轻退两步,站定,面向全体同学)

师:以后回答问题,回答完就坐下了,别站着。你只要注意大家对你的点评就行了,好吗?(稍作停顿)同学们,学贵有疑,俗话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走进课文,自由读文。

(师巡视,发现有不少学生把书平放在桌子上,边巡视边纠正拿书不规范的学生,并轻轻地扶了一下一位弯着腰读书的小男生)

(读书毕,师轻轻走到黑板前,站定)

师:(点评)好美的读书声呀,老师可享受了一回!老师不但听到了你们的声,我还看到了你们丰富的面部表情。太棒了!咱们三一班的同学真不错!(师翘起大拇指)

师:(稍作停顿)书读得好,现在我想检测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有信心吗?

二、达标检测

2 ( 课件出示词语)

师:谁先来展示一下你的才能——

(生1读,“落下残疾”错读成了“lào xià cán jī” )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把“落下残疾”读成了“lào xià cán jī”,应该读成“lào xià cán jí”。

师:嗯,对了!(低下身子,面向刚才读错的同学)你听清了吗?(稍作停顿)词语呀,要连起来读,就像一首诗一样,要有韵味。(面向读正确音的那位小女孩)你起个头,大家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有两个同学又把这里的“落下”错读成了“luò xià”) 师:(故作惊讶)咦?又有同学读错了,看来“落下残疾”还有问题!——你们知道这里的“落下”为什么读“lào xià ”而不读““luò xià”吗?

生:(有一个学生慢吞吞地举起了手)因为它是多音字!

师:(皱眉而笑)哦!既然是多音字,那它也可以读成“luò xià”呀?(生无人回答)

师:(面向全体)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它的意思来确定读音——(转身,面向大屏幕)“落下残疾”的“落下”,你们说是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腿有病。

师:对!就是小英的腿留下了残疾,是吗?(学生点头,师稍作停顿)这里的“落下”就是“留下”的意思,所以要读——“lào xià”。而树叶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师亲手比从上往下落的样子、动作),就要读“luò xià”,明白了吗?

(学生豁然开朗,齐读了两遍“落下残疾”。)

三、自主探究

师:(学生齐读了两遍“落下残疾”,教师话锋一转)现在,我们来看课文第一自然段。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

师:谁来展示一下?

(一名学生唱读,速度很慢。教师未作点评,学生坐。因为是竞赛,借班上

3 课,师生没见过面,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师:你觉得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师递话筒,低身、侧耳倾听)

生:不开心。

师:说完整话——

生:我觉得小英很不开心。 师:真会说话!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她总是默默地(”地“错读成”dī”)坐在教室的一角。”(师纠正:“默默地(de)”读音)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她经常都不开心。

师:是呀!这句话里有一个词语,就和“经常”的意思差不多—— 生:“总是”

师:聪明!掌声在哪里?(学生热烈鼓掌)

师:这位小同学说得实在是太好了——小英一直都不开心,课文第五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是说小英的不开心,你能找出来吗?

生:忧郁(一位小女生,把“忧郁”错读成“yóu yù”,学生立即对她进行了纠正。)

师:大家同意吗?

师:好!等老师把“忧郁”写在黑板上。(板书在左边:忧郁)

师:(转身,手指黑板,面向全体同学)“忧郁”就是——(生答)不开心。 师:对呀,大家在操场上打沙包,小英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得好,比刚才唱读的小同学进步了一大截。)

师:同学们在操场上跳皮筋,她——(生跟说)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同学们在大树下散步,她——(生跟说)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哎呀,好可怜的小英哟!好,请大家再读第一段,我相信通过你的朗读,一定能让我们感受到小英的难过、忧郁。

(生自由读。)

师:读得太好了!我感受到了小英的“忧郁”!(经过刚才的启发,学生没有唱读了,真好!)(师稍作停顿)那,后来小英怎样了呢?

4 生:她变了!

师:变得怎样了?

生1:她敢和同学们交谈了。

生2:她还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走进舞蹈房。 (教师传递话筒,面露赞许之色。) 师:(没有人举手了)还有吗?

(有人抓耳挠腮,想说却又表达不出来,正是教师启发诱导的最好时机) 师:同学们在操场上打沙包—— 生:(齐说)她也跟着打沙包。 师:太棒了!同学们跳皮筋—— 生:(一齐)她也跟着跳皮筋! 师:此时此刻的小英还“忧郁”吗? 生:(参差不齐地)不忧郁了。 师:举手说—— 生A:她很开心! 生B:她很快乐!

师:说得太好了!现在的小英已经由一个“忧郁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孩子!(生齐答)

师:等一下,让老师写下你们刚才说的词语。(师板书在右边:自信) 师:(板书完毕,转身)这是课文第几段描述的呀? 生:第五段。

师:谁来读第五段,让我们感受一下小英的自信—— (生C读)

师:读得好!你还真读出了小英的自信,祝贺你!(学生高兴地坐下)(稍作停顿)那,请问孩子们,是什么让小英由一个自卑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孩子呢?

生:是掌声! 师:对,是掌声!

(师抓住时机错下两排居中板书:掌声)

5 师(手指板书,小结):是“掌声”,使小英从一个忧郁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孩子!请问同学们,课文哪一段在重点写掌声呀?

生:第四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小英是在什么情况下走上讲台的? (2)教室里响起了几次掌声?

(3)你能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掌声的句子吗?划好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 (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教师巡视。)

师:小英是在什么情况下走上讲台的?

学生汇报:

生A: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生B:小英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教室里响起了几次掌声? 生:(齐答)两次。

师:谁来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生:(读)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小英怎么哭了呢?

生:是同学给了她掌声。

师:这掌声是想让小英感受到了什么? 生A:我想对小英说:别怕,我相信你! 生B:勇敢点小英! 生C:我们都相信你,小英!

师:对呀,你是在鼓励小英,你是想通过你的掌声鼓励她,对吧?好,请你来读这一句,读出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和信任,好吗?

师:谁来说说你画的描写同学们第二次掌声的句子?

6 生: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

师:如果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对小英鼓掌,是想告诉她什么? 生A:小英,你真棒! 生B:小英,你的演讲太好了!

师:所以,这掌声是同学们对小英的—— 生:赞美!

师:请你来读这个句子,把同学们对小英的赞美读出来。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小英,你又会对同学们说什么? 生A:谢谢你们!谢谢!

生B:谢谢同学们,你们让我找到了自信!

师:请大家再读第四段,读出你们对小英的鼓励、赞美,也读出小英对大家的感激之情!看谁读得好。(生自由读。)

五、拓展延伸

师:是呀!孩子们,我想说:你们的掌声,就像一剂兴奋剂,让老师克服了胆怯,镇定地和你们上了一课。掌声,像一轮太阳,温暖着你的心灵。掌声,像凉凉的秋风,吹走你的自卑与忧伤。在小英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同学们送给了她两次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难怪课文的结尾会这样说:“是呀,人人都需要掌声——(听老师读)

(课件出示长句子,师深情范读)

师:现在我们来同桌对读一遍这一段。(同桌对读) 师:同桌试背一下。(生对背) 师:来,我们一起试背一下!(齐背)

师:(铃声响起,师走上讲台,看着板书)孩子,掌声就像一颗爱心,你把 它奉献给别人,它能让一个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走向成功。别吝啬你的掌声,把它献给别人吧,同时,也要注意珍惜别人送给自己的掌声。今天,老师给大家留了两题作业:

1、把今天上课的感受说给你的家长听。

2、背诵并默写课文最后一段。大家能完成吗?下课。

第14篇:作文教学实录

作文教学实录

--- 七年级童话写作指导

阜康市第二中学 张秀英 一. 教学设想

1.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而童话选材范围广,时空调度自由,驰骋想象的空间很大,便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愿望和观点,学生通过奇妙联想,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七年级学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记叙文, 但初一学生作文体裁形式单一,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在表达形式上有新意,也为了让那些有想象力,擅长联想的同学大胆采用童话写作,发挥自己的长处,设计了本节课。

二.教学目标

1.领悟童话写作的基本规律,训练学生想象力,用童话形式作文。 2.使学生的作文在表达形式上有新意,在内容上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

3.借助联想和想象,扩宽写作思路。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童话写作的基本规律,通过奇妙联想想象,采用童话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难点:灵活运用童话形式写作。

教学流程: 一 .激趣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篇童话篇目吗?你还读过哪些童话?你最喜欢哪篇?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交流(各有个的喜欢理由)

二.童话写作方法指导

师:刚才大家都谈到了能从童话故事中得到启示,这正是童话写作的关键。

(板书)写作关键——给人启示,主题积极向上。

教 师:今天早晨我被小麻雀吵醒,起来一看原来几十只小麻雀在我家楼

1 后的两条输电线路上叽叽喳喳地闹着吵着。这么早,也许它们在讨论什么计划吧!

师问:这么早,同学们认为小麻雀在讨论什么呢?

生(1):它们在开会,讨论如何和人类和谐相处 。

生(2):西南地区正面临着干旱,小麻雀一定是在商议如何为灾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3):小麻雀一定是看到我们的书包太重,在讨论如何减轻作业负担;也许它们在选举头领种产生了分歧,所以一大早就吵了起来。 师:同学们的推测都有道理,然而以上这些行为是谁才会有的呢?

众学生:人类。

教师:对了,这是童话创作要用到的哪种修辞手法? 众学生:拟人。(板书)

教师:正当这群小麻雀叽叽喳喳吵个不停时,只见一只老雀横空而出,它轻轻地落在了输电线路对面的一棵树上。老麻雀会说些什么呢?

生:它可能在宣布最后的选举结果。也许在阻止小麻雀们的争吵。„„ 师:同学们,我们方才的对话用到了哪种思维方式? 生:想象。(板书)

师:对,童话写作通常要用到想象,有时还得合理联想。可以这样说,没有联想、想象就没有童话。

师:这时,有一只小麻雀扑打着稚嫩的翅膀,哭着飞出来,边哭边抹着眼泪呢,那泪水真有点像下雨,大雨滂沱,想想看,小雀为什么哭呢?

生:一定是受到老雀的批评或者是为刚才的吵架向对方道歉呢。„„ 师:我们在刚才的想象中,还用到了童话创作中的哪 种不可缺少的修辞?

生:夸张。(板书)

师:刚才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几个主要人物? 生:小麻雀和一只老麻雀。

师问:从刚才我们大家总结的童话创作方法及我们了解的童话知识,谁能总结一下童话的含义 ?

学生交流,总结明确:

童话: 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2 师:谁能说说《西游记》中猪八戒有什么特点?

生(1):好吃,能吃,一顿饭吃几桶。

生(2):他比较懒惰,经常在唐僧面前打小报告。 生(3):他还好色。

师:对呀,他身上这些特点和哪些动物特征相似? 生:猪的特征。

师:童话写作中,这一点很重要,童话主人公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或其他事物,童话人物一定要符合他们的性格特征。 故事虽然是想象的,但折射的是现实。

板书:人物的性格要和人物统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童话写作的基本方法,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篇童话。 三.佳作引路

1.朗读童话范文:《抬头挺胸站起来》

我是一粒种子。在半年前,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可我刚出世,却被埋在了厚厚的泥土中。看着身旁的哥哥、姐姐们都在努力地往上冲,我不禁问道:“哥哥、姐姐们,你们为什么要这麽吃力地往上冲呢?”“傻妹妹,你不往上冲,怎么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呢?”“外面的世界?”“对啊!你知道吗?外面可美了,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有请清的河水,绿绿的小草,我们要出去了,再见。“

“它们说完就往上冲,接着传来一阵阵的惊叹声,大概它们已经出去了吧!外面真的很美吗?我才不想出去呢,我在这儿又可以睡觉,又可以和蚯蚓弟弟玩,我才不出去呢!

于是,两个月慢慢地过去了,蚯蚓弟弟也变成了蚯蚓哥哥。它整天忙着给我的哥哥姐姐们松土,也没有时间陪我玩了。孤独、寂寞也来到了我的身边。因此,我决定了,我也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终于,我冲破了泥土,微微地探出了头,明亮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暖洋洋的。可是因为我太晚出来,错过了时间,看着自己的哥哥、姐姐都长成了大树,我真是又妒忌又后悔。

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适应环境的关系,没过多久,我身上的叶子都枯黄了,我的身体也开始弯曲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告诉我,我快活不成了。

3 要求:用童话创作的要求及自己对童话的理解点评这篇童话。 “妹妹,你怎么了?”一位好心的姐姐问我。“姐姐,我想我快活不成了。”“傻妹妹,怎么回呢?只要你心中充满了坚强的意念,你就可以勇敢的活下去。我刚出来,也经过这样的事,可我现在不是一样好好地活着吗?听姐姐的话,抬头、挺胸,你就一定可以站起来! “嗯!我会的。”

听了姐姐的话,我抬起了头,挺起了充满自信的胸膛。没过几天,我真的好起来了。现在我已经长成了一棵强壮的白玉兰,为大家送来阵阵的芳香。

2.引导学生赏析、点评。

学生1:文章抓住了小草身上的闪光点,即坚忍不拔的精神并进行联想、想象。

学生2:作者借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来反映人生哲理:只要心存信念,不断努力,不断拼博,就会取得成功。

学生3:作者叙写小草的成长过程 联想、想象十分丰富,而且小草的性格也合情合理,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学生4: 拟人修辞的通篇使用,使小草有了人情世故,对话描写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想象。

教师强调:进行联想想象,必须来源于生活,依托于实体,就是说进行想象必须有生活原型,然后再进行加工创作。

四.写作训练

1.认真阅读《鼻子和嘴的一场对话》开头部分,然后进行合理的想象,采用童话形式续写后半部分。

鼻子和嘴的一场对话

一天,主人参加了一个盛大的生日宴会,嘴巴饱餐了一顿。主人睡着了,嘴吧还再细细回味那山珍海味。鼻子在上面,瞧着那一张一合得意洋洋的马嘴,心中一股怒火不由而生„„ 2.学生自主创作。 3.作品交流 。

4.学生点评,教师点拨。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作一篇篇有趣而又含义深刻的童话,从而使作文赢得老师深情的双眼,也避免了一般记叙文的简单记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

4 那些联想想象力强的同学,采用童话文体写作,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

第15篇:作文教学实录

1、《感受母爱·体验真情》教学实录

育才中学 管爱平

2、特别的祝福给特别的你——如何写祝福语

龙泉四中 叶淑珍

3、让细节亮起来——《关注细节,抒写真情》教学实录

龙泉三中 包立芬

4、“片段成篇”作文教学实录

民族中学 叶建芬

5、感动

道太中学 陈伟霞

6、《让生活充满感动》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兰巨中学 吴海燕

7、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悟亲情》作文指导课案例 龙泉四中 吴海花

8、捕捉细节,体验亲情

龙泉三中 周善花

9、春节的美丽画卷

查田中学 汤如鸾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教学实录 育才中学 管爱平教学过程: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烛光里的妈妈》,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多媒体展示《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

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生11:我每次来学校上学,妈妈总是有很多话跟我讲,而且要将我的用品全部准备好。

师:相信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母亲和MTV中母亲一样无私地深爱着我们,他们也同样的伟大。如果要求把刚才大家所说的感动情节写下来,该如何落笔呢?(停顿一下)别急,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好不好?

四、范文引导

1、多媒体展示范文一《妈妈的唠叨之歌》。

师:这是我们同龄人的一篇习作。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范文《妈妈的唠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妈妈爱唠叨。 师:你觉得作者讨厌妈妈的唠叨吗?

生12:不会,作者感受到妈妈的唠叨是对自己的爱,他把妈妈的唠叨称为“歌”。

师:说的好!你的母亲会唠叨吗? 生12(微笑):会。 师:你读的懂妈妈的唠叨吗? 生12:能,那是对我的关心。

师:其他同学呢,你的妈妈会唠叨吗?会的请举手。(全体学生举手)看来我们的母亲也是爱唠叨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小事体现了爱,原来唠叨也是爱呀!那么母亲的严格要求呢?

生:也是爱的体现。

师:对,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小作者写作时选取了妈妈的唠叨来体现母爱,这说明他平时对母亲的言行观察的很仔细。这是否也给我们启示呢?

生13:平时应多观察母亲。

生14:要多留心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妈妈的唠叨语言写出来了。

师: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观察母亲,多理解母亲,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母爱的材料。(板书: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2、发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这样我们有许多小事可以写,那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来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请推荐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谢谢!读的很好。看了本文后,谁能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动吗? 生15: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这个情节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作者不让母亲来,可他母亲还是来躲在角落里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为的是省下车钱。

师:那我就奇怪了,不让来就不来好了,干嘛还要来呢? 生16:因为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放心不下。 师:那为啥要偷偷的来呢?

生17:因为作者不愿让同学们看见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就叮嘱她别来学校。

师:说的好!这件小事足以体现母爱。如果我把原文改成这样呢。(多媒体展示改文:有一次,我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躲在角落里来看我,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妈妈,你真是太好了!)

师:你觉得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生18:原文好。因为原文讲了不让母亲来,可她还来。而改掉的没有讲“我”不让母亲来,这样不能更好的体现妈妈的爱。

师:分析的好极了。

生19:原文好,因为原文“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没有。

师:对。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选取的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 生(齐答):小事。

师: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呢? 生20:我们写作时可选取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 师: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现吗? 生21:应该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

生22:写作时把事情的缘由和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师:对,特别应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来,我们总结一下: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板书: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五、课堂练笔。

师:这样,不仅有事可写,而且能很好的表达情感。(板书:事;情。)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尘封的记忆,翻开你成长的历程,选取你认为最能表达深深母爱的一件小事,写一个片段,注意刚才我们总结的写作启示。能写吗?

生(自信):能!

1、学生当堂练笔(10分钟)。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身后有母亲注视的目光;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六、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 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 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多媒体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下课!

七、板书设计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 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教学反思: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 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例文的分析 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入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母亲的唠叨等),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通过第二篇例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如 何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写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从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 入手: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更好的表现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附例文: 妈妈的唠叨之歌

妈妈确实有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唠叨之歌”。清晨,她总捏着我的鼻子,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小懒虫,快起来,太阳都晒在 屁股上了。”你看,一大清早,就把我的好梦给搅了。吃早饭时,她又开始唠叨了:“多吃点,饿坏了怎么办?慢点吃,别噎着了。„„”真受不了,刚想去上学, 妈妈又跑过来,递上一件衣服说:“快穿上,着凉了怎么办?”走出家门,满以为听不见她的唠叨了,谁知她又在喊:“路上小心,注意安全,上课„„”这些,我 都背出来了。晚饭时,妈妈又唱了:“快点吃,吃完了快点写作业,早点„„”

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的思绪不禁飘散开来,飘向那远在大山脚下守着几亩地辛勤耕作的母亲。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整天玩耍在田野间,从未走出过大山。4岁那年,父亲随山里的打工队伍走了,去了深圳就再也没有音讯 了。后来父亲托人带来书信,逼着母亲与他离了婚。那一日,我孤独地守在破旧的小屋中,看见母亲跌跌碰碰地从村委回来。她抱着我,失声痛哭。那件事深深地震 撼着我幼小而纯真的心,我发誓,一定要为母亲争口气。10岁时,我来到城里的姑姑家,开始了另一种生活。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寂寞,是母亲一直给我生活的动 力。

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 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 自私了!

那以后,当我主动请母亲来学校时,她却怎么也不肯来。她一个人守着几亩田,为了我——她心中唯一的希望。母亲,我曾给了你太深的伤害,你却仍然一如既往,给予我你所能给的一切。好似我在你那儿存了一笔感情的巨款,可以随我尽情挥霍似的。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的母亲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当我在繁华的都市学习,受到嘲笑或极少的表扬时,我都在心里默念:你是母亲唯一的希望,你不可以后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着孟郊的《游子吟》,我似乎又飞回了那弥漫着泥土气息的大山脚下,依稀望见母亲伫立的身影。我在内心深处默念着: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我永远爱你、敬你!

特别的祝福给特别的你 ——如何写祝福语 龙泉四中 叶淑珍

一、引言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寻找突破口

这一次是作文教学评比。作文教学总是令人犯难,教些什么呢?我冥思苦想。时值圣诞节来临,学生都在忙着给亲朋好友老师送 祝福。对了,我何不教学生给自己的祝福语穿上一件美丽的外衣呢?教会学生运用简明、连贯、富有文采和创意的语言给亲朋、好友、老师送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 这也是“给学生创设学语文、用语文的环境。”,想到此心里一阵激动。

三、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祝福语没有现成的教案可供参考,但各种类型的祝福语倒是挺多。 繁忙的搜集工作开始了,网上的祝福语可谓多矣,可要找到好一点的还真的有些困难。网上多的是搞笑的祝福,弄不好还会误导了学生。好在本人一直来对祝福语比 较感兴趣,摘录了一些,这次派上了用场。经过几番筛选,去粗取精,我将搜集的祝福语归为八大类:修辞添文采、押韵显诗意、诗文妙化用、逆转增谐趣、谐音语 双关、数字巧串联、叠字增情意、形式出新意。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让

其进行仿写,从仿词到仿句,再到仿片断,使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是学以致用,让 学生用优美的语言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老师送上美丽真挚的祝福。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好!圣诞节已经款款地向我们走来,你给你的亲朋好友或老师送去祝福了吗?是怎样的祝福?(生说)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怎样用优美的语言送上我们最诚挚的祝福,给我们的祝福穿上一件美丽的外衣。

(二)、祝福归类

1、修辞添文采

⑴“您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您是石阶,承受着我踏实向上攀登的脚步;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学生齐读)师:这则祝福语写给谁,为什么?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三个比喻,突出老师的奉献精神,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有创意,有文采。

⑵“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浪花拍上岩石,我错过了祝福;故事讲了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人生只有一回,我庆幸没有错过你这个好友!今晚邀你共同赏月! ”

师:这是一位同学送给好友的祝福。好在哪?对,三个“错过了”构成排比,增强了句子的气势,同时又与后面的“没有错过”形成对比,显示出友情的深厚。

⑶“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喜悦,绵绵的喜悦里有我春节时轻轻的问候!”

(师读)师:你发现了什么?(顶真)这让你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哪首诗?(生背: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2、押韵显诗意

“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到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漾你心间;傍晚落日西斜,快乐伴你每天。”

(一生读)师:读了后有什么感受?

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有如一首优美的小诗。

3、诗文妙化用

“嘀嘀地我走了,正如我嘀嘀地来,我轻轻地按键,发送思念的光彩。” 师:有什么发现?你能背出原诗句吗?(生背)这给了我们启示:写祝福语可以引用诗句,古诗词中就有许多表示祝愿的句子,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可以化用诗句,甚至仿词创造。如“秋已至 天转凉 鸿雁下斜阳;红花谢 绿林黄 莫忘添衣裳;欲惆怅 享阳光 天籁语铿锵;桂树茂 菊散香 徐风携清凉。祝快乐!”本词抓住秋天季节的特点来写,非常得美。

另外,像童谣,谚语,歌词等都可以进行仿写,如“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菖藜挂在大门上,出门赶望龙舟欢,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你端午节快乐!”这是我的一个朋友端午节时送给我的,根据我们龙泉的地方特色改写的。

4、逆转增谐趣

新年到了,送你三个朋友:一个说陪你终身,一个说伴你左右,一个说永留你心中,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健康”、“平安”、“快乐”!

师:同学们猜猜它们是谁?这有点像相声节目里的抖包袱,在听众转不过弯的时候,陡然把结果展出,使听众获得一种感官愉悦,妙趣横生。

5、谐音语双关

“新的一年,心的希望;新的开始,心的收获;新的起点,心的快乐。愿幸福永伴你左右。”

师:心与新,巧用谐音,一语双关,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将春节的祝福表达得淋漓尽致。

6、数字巧串联

“祝你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男生读)师:在数字上大作文章,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7、叠字增情意

“亲人邻里和和睦睦,新老朋友开开心心,生活简单快快乐乐,处世稳重平平安安,天天心情愉悦,岁岁喜气洋洋。”

(女生读)师:叠字的使用,将祝福的情意表达得更深刻。

8、形式出新意

“送你一个粽子,含量成分:100%纯关心;配料:甜蜜+开心+宽容+忠诚=幸福;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法:珍惜”

师:在形式上来一些创新,会使我们的祝福更生动奇妙,多姿多彩。 小结:以上老师归纳出了八种类型的祝福语(学生齐读巩固),其实祝福语的类型还有很多,还可以进行不断的创新。

(三)、词句仿写

刚才学了这么多,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谁填得好又快!) ⑴填词:

“送你一件外套:吉祥是领子,

是袖子,

是扣子,口袋里满是

, 穿上吧,让他相伴你的每一天!新春快乐!” ⑵填句子:

祝愿你,一年四季季季平平安安,

⑶仿写句子: 示例:

思念,像一条流不尽的江河; 思念,像一片温柔轻拂的流云; 思念,像一朵幽香阵阵的花朵; 思念,像一曲余音袅袅的洞箫 ——愿江水、流云、花香、箫声 都乘着这淡淡的月色来到你的身边。 仿写: 友情是

友情是

友情是

友情是

(四)、学以致用

1、师:圣诞节已经向我们款款走来,新年已在不远处等候。在给你的亲人、老师、朋友送上祝福时应注意些什么?(生说)

教师总结:

主题突出 ;简明扼要;语言得体 ;构思别致 ;富有文采

2、学生写作

值此圣诞节、新年来临之际,你将给你的亲人、老师、朋友送上怎样的祝福呢?

要求:⑴适合特定情境;⑵感情真挚;⑶语言简明、连贯、有文采、有创意;

3、学生习作展示

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祝福语,其他学生加以点评。教师将卡片发给写得好的同学,让学生在上面写下美丽的祝福送给亲朋好友和老师。

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

a、老师,您犹如一个辛勤的园丁,不断培育祖国的花朵; 老师,您犹如一枝红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老师,您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祝愿老师新年快乐!青春永驻!

b、今天虽然没有洁白无暇的雪景,没有香气扑鼻的晚餐,没有五光十色的烟花,没有丰富多彩的礼物,但今天有我们一片诚挚的祝福。老师,祝您新年快乐!

c、如果你问我,朋友是什么?我会用一台电脑来告诉你:

朋友是鼠标,帮助我导引方向; 朋友是音响,为我驱走寂寞;

朋友是显示器,指点我了解世界;„„

d、朋友,我想为我们的友谊唱一首歌,来祝福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朋友,我想为我们的友谊画一幅画,来祝福我们的友谊多姿多彩;

朋友,我想为我们的友谊跳一支舞,来祝福我们的友谊蓬勃欢乐。 „„ „„

(五)、教师祝福

师:老师也胡诌了几句,大家想不想听?(生:想!)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愿同学们:乘着心愿的风,扬起快乐的帆,起航着祝福的船,驶向成功的彼岸。预祝大家:圣诞快乐!

五、教学反思

人在比赛中成长,每参加一次比赛,总能带给我诸多感受,这一次也如此。 这一次比赛是作文教学评比,而且只有短短几天的准备时间,确实令人犯难。可事后发现人是需要多参与竞赛的,比赛促人成长。

写祝福语,教学内容切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发言也特别活跃。这启示我们课堂应是鲜活的,应多注入一些时代的源头活水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跃起来。

课堂上,学生思维广阔,想像丰富,有些问题的回答让老师始料不及。如何点评学生精彩的发言,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都值得我认真去思考学习。

经过这次比赛,我感到自己的教学不是驾轻就熟,更多的是心虚胆怯。面对课改新形势,面对个性纷呈的中学生,教师作为导航者的担子更重了,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了。

第16篇:猫教学实录

《猫》

师:同学们好!(屏幕显示“猫”,标题下配有猫的动漫图像及作者姓名)喜欢《猫》这篇文章吗? 学生齐应:喜欢。

师:真好!里面写了几只猫啊? 学生齐应:三只。

师:这三只猫各有什么特点?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相关课文,大家边听边识别,圈出关键词句,作出评判:我最喜欢哪一只,最不喜欢哪一只,要用文中重点词句来说明。

学生主动自荐,有语文课代表随机组合为三组。

A组诵读第一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三妹”(女同学)。 B组诵读第二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三妹”(女同学)。 C组诵读第三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张婶”、“夫人”、“三妹”(分别为女同学)。 师:哪一组读得最好? 生齐:第三组。 师:好在哪里?

生1:不同人的心情与性格区别开了,像演戏一样。 生2:他们读的部分本来故事性就强,他们讨巧。

师:不无道理。三个组读得都不错,都值得表扬,掌声祝贺!相对而言,人物多,故事强,配合默契难度更大,所以第三组更值得祝贺,大家同意吗?(掌声四起) 喜欢哪只的选择势必已经有了,理由未必充足,再整理一下个人的感觉,两分钟以后交流。

生1:我喜欢第二只猫,因为它“更有趣,更活泼”。 师: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1:它乱跑,它会爬,它会捉。 师:再具体点。

生1:不仅在园里跑,还上街跑;会爬树,还会爬墙;会捉老鼠,也会捉蝴蝶。 师:“跑”、“爬”、“捉”三个关键词,将“更有趣,更活泼”的特点落到了实处,好!你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二只猫态度如何? 生1:特别喜爱。 师:你凭什么断定?

生1:无论是“跑”、“爬”,还是“捉”,作者都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在欣赏猫。 师:非常好!作者的态度通常侧显在描述的感情色彩之中,把握了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生3:我更喜欢第一只猫,它活泼天真,不像第二只猫放纵而自惹麻烦。(笑声起。)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3:它“像雪白的毛球”,“滚来滚去”;它抢三妹的红带,“扑过来,又扑过去”。总之,它不乱来,既活泼可爱,又懂事好乖。(听课老师报出掌声。) 师:你的品味,为师也自愧不如,因为你在“活泼”当中,又分别出了个性与品质的高下,掌声褒奖了你的精彩。同学们借助他的思路,想像一下文中所写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活泼不同的个性。(同学们在座位上相互动作体会,寓理解于活动之中)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态度了吗?

生4:喜欢,只是不像对第二只猫那样偏爱。 师:依据是什么?

生4:第二只猫作者写了好多好多,第一只猫写得好少好少。 师:你是说文字的详略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亲疏,对不对? 生4:是这个意思。

师:你这个意思揭示的正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又一种基本方法。

生5:我觉得作者偏爱第二只猫是为了对比的需要,他越是偏爱,他对偷猫的人越是愤恨,因为后来这只猫被人偷走了嘛。

师:这么说,作者这么写不仅是喜爱猫,还有批评小人,劝诫社会的深远意义了?高明!这也是我备课没想到的。我向你表示敬佩!(举手示意,掌声响起。) 生6:我最喜欢第三只猫,尽管它的前面的颜色、样子没有一点是讨人喜欢的,但主人收养它,它就不忘感恩,即使被冤屈、被驱赶,它躲在别人屋顶上,也始终望着主人的房子不愿离去,直到冻死饿死。 师:你是说它有情有义,无怨无悔的精神感动了你? 生6:对的。

师:第三只猫感动了你,你感动了我,你的人性化理解也会感动大家,大家说是不是?

生齐:是!(听课者报以掌声。) 师:主人怎么会冤屈第三只猫的呢?

生7:这猫老瞅着笼中的鸟儿引起了家人的怀疑。 生8:我觉得它是想和鸟对话,因为它太孤独、寂寞。

生9:我觉得那猫想保护鸟,因为它知道那鸟是主人的宠物,很寂寞,所以它一动不动地瞅着它。 师:请问笼中有几只鸟? 生9:两只。

师:它已经成双成对了,还孤独吗?

生10:我觉得那猫想吃笼中的鸟,因为它看到鸟那么受主人喜爱,它气不服。 师:这么说“我”怀疑那猫是吃鸟的凶手,是对的了?

生11:有没有吃鸟的动机并不重要,这猫长得既不好看,又懒惰,更不会讨主人喜欢,被怀疑被冤屈在所难免。

师:假如是第二只猫吃了鸟,“我”会怎么样呢?

生11:“我”非常喜欢第二只猫,至少他是不会首先怀疑它的。 师:照你这么说,第三只猫受冤屈是咎由自取了?

生12:我坚决反对。第三只猫受尽冷漠与苦难,是受害者,让被同情者还去承担责任,这不公平!

生11:不是要它承担责任,是说它应该反思,知道自己有缺点,就应该争取机会改变自己。

生12:你说它怎么去争取机会?(笑声起。)

生11:至少可以改变一下自己,比如让自己开心一些,越愁眉苦脸,主人越不喜欢你呀。

生12:主人老是看它不顺眼,根本不给它改变的机会。而且,这第三只猫是被原主人遗弃新主人捡来的,它的身世和它的不漂亮已经够它自卑的了,全家人对它的鄙视更使它的性格遭到扭曲,它能改的了吗?

生11:能不能改得了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改又是一回事。(掌声。)

生 12:对于第三只猫来说,改不改结局都是一回事,它的遭遇决定了它的悲剧。

(掌声。)

师:请大家表决,赞同该反省的举手(占绝大多数),赞同不该担责的举手(占小部分)。绝大多数赞成反省,我也赞成。(对生12)这位同学的环境逼迫、性格 造就的分析,有思想有个性。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只猫没有做好自己,它的冤屈自己是有责任的,从避免类似悲剧发生的角度看,它也该反 省。

生11:我倒是觉得“反省”的意义不在于猫而在于人。 师:惊人之语!说说。

生11:这篇文章写的是猫,其实写的是人,像第三只猫那样不受欢迎的人,经常反省自己,不断改好自己,才能不被冤屈。(掌声。)

生12:我想到上个月班主任老师读的那篇文章中一句话“未来社会需要智商与情商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那第三只猫情商太低,不注重改变自己,协调自己与主人的关系,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什么时候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生10:不讨人喜欢,就是合作能力不够,这就是最大的缺点,甚至是致命的缺点。

师:高见!你们这么一联系,文章思想内容的空间得到了质的拓展,意义深刻起来了。写景物写动物落脚点还是写人写社会,即表现人的思想情志,提升做人,补益 社会。由物及人,读出景物背后的人世,才是阅读的高境界。大家要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吸取做人的教训,遇挫先从自己找原因,千方百计学做有益于人的人,做大 家喜欢的人。

生13:我们没必要在猫本身兜圈子。我认为主人更应该认罪。 师:啊!为什么?

生13:因为他不仅在精神上歧视它,而且直接导致了猫的死亡。 师:文中不是说猫死在邻家屋顶上的吗?

生13:是啊,因为主人打它骂它,猫不敢回家,这才冻死饿死在邻家屋顶上了。 师:这么说,第三只猫的惨死,“我”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我”有无这方面的认识?

生14:很强烈的。作者说“十分难过”,比起第一只猫的病死,第二只猫的被偷,对第三只猫死,他“更难过得多”,而且“痛悔莫及”,“良心受伤”,甚至发誓“我家永不养猫”。

师:你回答得真全面,够精彩,掌声祝贺!(掌声响起)“我家永不养猫”话中有话,谁来品品?

生15:第三只猫的冤死太伤“我”的心,他不愿再触到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生16:我认为不仅如此,文中写了“我”三次养猫,不是死了,就是被偷,引发他的都是不愉快。所以他发誓永不养猫。(掌声。)

师:(对生15)你抓住了要点,(对生16)你说得全面,你们俩点面结合,答案就完美了。大家说对不对?(生齐:对)回头探究一下“我”当初收留第三只猫处于什么考虑?

生17:是担心它“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师:这么说是出于以生命的爱惜,是不是?(生齐应:是)当“我”发现第三只猫有咬死芙蓉鸟嫌疑时,便加以“惩戒”,同样表现“我”的善良、正直和憎恶邪恶 的性格,对不对?(生齐应)这么说“我”是无意误伤第三只猫。既如此,死一只猫有什么大不了的,有必要如此伤心反责吗?也就是说你从作者的伤心中看出了他 为人的哪些品质?请大家讨论一下再交流。 (前后座位 4人一组,讨论热烈。4分钟后交流。)

生18:看出“我”不伤无辜,勇于自责的精神。 生19:不欺侮小动物。 生20:真诚认错。 生21:书生气十足。 师:怎讲?

生21:善良的书呆子才会这样想这样做。 师:你欣赏这样的“书呆子”吗?

生21:这样可贵的“书呆子”现在太少了!(掌声。)

师:这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大家是否听说这么一个故事。2003年世界网球锦标赛的一场晚间赛上,匈牙利的一位选手接球时不慎将一只飞 过来的小鸟打死了,他立即停下比赛,双膝跪倒地上,屈死的鸟儿默默祈祷。赛场立即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这位选手的敬意,是对珍爱生命、反省自 责这种崇高品格回归的呼唤!

将我们刚才研讨的情况总结起来,大致如下,请看屏幕(媒体显示)。

第17篇:ZCS教学实录

z c s》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学会z c s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 c 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z c s的音、形以及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2、让学生掌握z c s与单韵母的拼读。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z c s与单韵母的拼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单韵母小朋友啊

学生:6个

老师:它们都是谁啊

学生:a o e i u ü

老师:非常好,现在老师背后还有一些拼音小朋友,它们是(老师展示拼音卡片)

学生:b t m f t n l k h j g q x

老师:小朋友们记得真牢固,这些就是我们所学的声母小朋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个声母小朋友

(老师板书z c s,这是已经有小朋友叫出它们的名字了 )

老师:哦,已经有小朋友认识它们了,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它们好不好

二、认识形状以及拼读

老师:请小朋友们抬头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是z c s 的图片,随机表扬一下表现好的小朋友),请小朋友们找出z c

s 藏在哪里

学生:小朋友写的就是z

老师:小朋友的眼睛真厉害,跟老师读z (多读几遍)看老师的嘴形,牙齿不要咬舌尖,舌头伸直,抵在牙齿上,z

师:好,这排小朋友开火车读

师:真好,我们接着找c

生:小刺猬弯腰的形状就像c(同上)

师:会读了吗

师:好,那老师就考考你们,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有一些声母,z c s就藏在其中),请同学们把z c s找出来。

(学生一一的把他们找出来)

老师: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并且会读了,下面就看看小朋友能不能把它们准确而漂亮地写在四线格中。

三、准确书写

老师:请小朋友抬头看黑板(多次组织课堂),首先看z,它的家住在中间一格里,横折横,要写饱满,好写五个。

(此时,学生写,老师巡视,并纠正坐姿)

老师:写完的小朋友请抬头,恩,已经有很多小朋友写完了,下面写c,它的家也住在中间一格里,像个半圆,写五个。(同上)

四、拼读

老师:抬头,小朋友写得真漂亮,现在,咱们已经和z c

s交上好朋友了,但是张老师知道它们还有其它好朋友,咱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看大屏幕。

(大屏幕上是zā cā sā 及四声调)

老师:哦,已经有小朋友会拼读了,谁来试试

老师:好,跟老师读zā,zá ,ză ,zà

学生:zā,zá ,ză ,zà

(多让学生读)

老师:好,请小朋友坐好,都会拼读了吗,下面来玩个抽奖的游戏好不好

老师:在老师的两只手里分别有一些卡片,你分别抽取一张,看看它们能不能凑成一对好朋友,谁先来

(学生来抽取)

老师:你抽取的能不能凑成一对好朋友,

学生1:能ze

老师:请小朋友跟他读

学生:ze

老师:你还想读几声的

(找三四个同学,规则同上)

五、三拼

老师:哦,小朋友还想玩啊,咱们下节课再玩好不好

老师:小朋友,两个音节在一起咱们会拼读了,看看三个音节咱们会不会

(黑板上出示三拼,zuo)

老师:下面同桌之间互相练一练,看看哪个同桌读得最好(一分钟练习)

老师:好,哪个同桌先来(点几对同桌读读)

(剩下的cuo,suo同上)

老师:请同学们抬头,这节课咱们学了三个声母小朋友z c s,并且会拼读了,下课之后好好练一练,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下课。 儿歌:

你拍z,我拍z,小2小2zzz, 你拍c,我拍c,半圆半圆ccc, 你拍s,我拍s,半个8字就是s。

第18篇:解方程教学实录

解方程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师:前面我们通过天平游戏知道了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天平怎样变换仍然保持平衡呢? 生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物品,天平任然保持平衡。 生2:天平两边的物品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

师: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课件演示) 根据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等式左右两边怎样变换仍然相等呢?指名说后课件出示规律及相应练习。

师: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适用,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图.师: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盒子里有X个球,外边有3个球,一共有9个球。 师:这些信息有什么等量关系? 生:盒子里的球+外边的球=9个球。

师:怎样列方程?(根据学生回答的等量关系师板书出方程,得到x+3=9)

师: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要求出x+3=9这个方程的解。X+3=9这个方程怎么解呢?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2.演示课件

师:老师用方块来代替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任然保持平衡呢?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3.师: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X+3-3=9-3 师:我们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就是解方程。注意:解方程的时候必须要先写“解:” (板书:解:X+3-3=9-3)强调等号对齐。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方程任然平衡。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2任然平衡吗? 生:任然平衡。

师:那为什么方程左右两边要同时减3,不减2呢?

生:如果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2,方程左边还剩下X+1,就没有求出方程的解。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你能概括一下解方程的方法吗?

(引导发现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去掉数字,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 4.书写规范要求及验算。

师: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

师: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过程;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进行口头验算,养成口头验算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5.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师: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

师: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先看课件演示,然后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 生: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

师: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师: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

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指名板演。 订正。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强调验算。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的性质。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四)课堂作业: 1.“做一做”第2题。 2.连线。 3.练习十一第6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解方程时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第5题。(任选两题写出验算过程。)

第19篇:穷人教学实录

《穷人》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穷人》,板书课题。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说说作者是谁?生:托尔斯泰,他是俄国伟大的的作家,

师:以前我们读过托尔斯泰的什么作品?

生:《跳水》>

师:他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长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名著。本文写的是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和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的穷? 师: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请同学把主要人物写在黑板上。板书(桑娜渔夫) 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托尔斯泰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出示生词,生认读。 师:课文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最后写的什么?快速浏览课文。 生:(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师:托尔斯泰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生:故事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

师: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贫穷的家庭。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感受渔夫家的“穷”体会桑娜和渔夫的善良

生⑴:从屋内的摆渔夫家设看出“穷”。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生⑵: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生⑶:从桑娜和渔夫的勤劳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呼,感到心惊肉跳。”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师: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桑娜和渔夫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说“温暖而舒适”“ 谈谈对“温暖而舒适”的认识。

生⑴:“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生⑵:“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生⑶:外面狂风怒吼,又黑又冷,小屋里还生着火炉,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所以跟外面相比,家里相对来说还是温暖舒适的。小屋里温暖而舒适是渔夫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换来.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感受西蒙家的穷,体会西蒙 伟大的母爱。

生:“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生:“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师: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生想,交流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师当你看到这一幕,你的心怎样

生:太心痛!太难受!

生:西蒙太伟大了!

生:母爱太伟大了!

师: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生:觉得他们可怜,很同情他们。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你同情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生读,

师:从你的同情的语气里我感受到你是个善良的孩子

师: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然而,就是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我们等下节课再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

师:《穷人》的作者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穷人》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不幸的家庭:渔夫家和西蒙家。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描述一下这两个家庭的不幸。

生:渔夫家的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是啊,他们缺衣少食,真不幸。

生:为了养家糊口,渔夫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

师:为了生存,辛苦奔波,真不幸。

生:桑娜从早到晚地干活,全家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师:不管多么勤劳,都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真不幸。而他们的邻居西蒙,又是怎样的境况呢?

生:西蒙是个寡妇,没有了丈夫,拖着两个孩子,她的境况肯定更差。

师:是啊,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个家庭是多么的不幸。难怪,托尔斯泰说——

生齐读: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师: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艰辛不幸,他们就叫——

生读课题:穷人。

师:是啊,从这些环境描写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两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在不幸的物质生活的挣扎中,让我们再一起走进那个寒风呼啸的夜晚,通过桑娜、渔夫的心理、语言描写一起走进穷人的精神世界。(课件出示: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的妻子桑娜正在焦急地等待,等待一早就出海打渔至今未归的丈夫。桑娜再也坐不住了,提着马灯到海边,可什么也看不见.后来,却看到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出示西蒙的屋子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西蒙仰面躺着,一动不动,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想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带学生一起读 师:读到这儿,从大家的神情中看出都在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师: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师:默读8~11自然段。找出文中概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

生:忐忑不安的。

师:仔细读。想想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桑娜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再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生:“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课件出示)

生::当桑娜发现西蒙死了自己想都没想就把两个孩子抱回了家,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学到这儿,你就是桑娜,此刻只想把孩子抱回家,没有想到······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生:没有想家里多了两个孩子,生活更苦;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 师:这些都没有想。用一个出来形容,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

生::毫不犹豫

生::不假思索

师: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

生:善良,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朗读【读出坚决、读出善良】

(课件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这一段心理描写,把桑娜内心的忐忑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段中除文字外,还能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找到了吗?

生1:省略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桑娜联想都是断断续续的复杂心理。

师:让我们走进她断断续续的复杂内心,看她忐忑不安的内心想些什么?

生:桑娜想到了自己早出晚归的丈夫,他那么辛苦,如今又加两个孩子,他能受得了吗? 生:桑娜害怕丈夫会打她,因为她的做法太疯狂了。

生:桑娜既爱丈夫,又不想看着西蒙的孩子不管,她很矛盾。

师:对啊,桑娜的心潮就如屋外的海一样“汹涌澎湃”,她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感到“心惊肉跳”。她是那样“忐忑不安”。你能试着读出桑娜这种复杂的感情吗?

师:我想和你们合作一下,想读的站起来。我读旁白。

(师生合作)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抬头看我,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

(男生女生合作)

师:读了这一段,有哪一个字会让你感动,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生:揍

师:请读这一句话。

生: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你的揍读得很好,重音。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后面是感叹号,所以应该读重一点。

生:揍是最严重的后果,所以应该重读。

师:对,读书的时候应该联系语言环境并注意观察标点符号。

师:你们能用宁愿——也不——说一句话吗?

生: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扔下西蒙的孩子。

生: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让西蒙的孩子和死人住在一起。

生:桑娜宁愿自己挨揍,也不把西蒙的孩子送回去。

师:是的,读读这段,再看看课题,桑娜是一个穷人。她担心渔夫不同意,渔夫知道西蒙去世的消息后,他是怎么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是一段语言描写。(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这段语言描写里,你觉得渔夫都想到些什么?

生:渔夫想到了这件事情很麻烦。

生:渔夫在短暂的矛盾后就决定收养西蒙的孩子。

生:渔夫也想到了自己这个家庭的困窘。

生:渔夫还想到了收养这两个孩子会更加加重自己的生活负担,但他觉得他能熬过去。 师:对呀,尽管渔夫想到了自己的困难,但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收养这两个孩子。他和桑娜一样,宁愿_____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西蒙的孩子没人管。

生:渔夫宁愿自己受苦难的煎熬,也不让西蒙的孩子没人管。

师:与桑娜的愿挨“揍”同样感人的字是这一段里的哪个字?

生:熬。

师:熬什么?

生:受贫穷的煎熬,表示将来的日子将更难。

生:受生活的煎熬。

生:勉强过日子叫做熬。

师:是啊,渔夫完全清楚收养这两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愿意。在抱回孩子的这这件事上,桑那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叫什么?(不谋而合)这一对穷人,为了照顾别人的孩子,他们一个愿意挨揍,一个愿意熬受苦难。读到这里,我们的内心肯定腾起一股崇敬之情。渔夫和桑娜虽穷,但很________________

生:虽穷,但很善良。

生:虽穷,但很有爱心。

生:虽穷,但很高尚。

生:虽穷,但心里有爱。

生:虽穷,但很伟大。

师:托尔斯泰说:爱和善就是真实的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课件出示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桑娜和渔夫物质生活是贫穷的,但他们拥有爱和善,他们在底层生活挣扎时,仍不忘用自己的爱和善去温暖他人,用自己的爱和善成就自己精神的高尚、富有。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怎么“熬”日子呢?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学生独立思考。

生(1):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

生(2):第二天,庄严地安葬了西蒙。

生(3):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

生(4):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5):西蒙的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生(6):渔夫比以前起得更早,出去打鱼

师:从大家的续想中,看出大家对桑娜和渔夫家的关注和美好祝愿。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

生:穷人。

师: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

出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

生: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师:穷人不穷,改个课题。

生:富人。

生:好人。

师:好人——一生平安。

好人——有好报

布置作业。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续写《穷人》。(运用课文中用环境、心理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其他作品。

第20篇:穷人教学实录

《穷人》课堂实录

里庄中小祖晓莹

【教材分析】:

课文《穷人》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预热:

师:课前我想出道题考考你们,谁敢举手。

师:你为什么敢在不知道题目的情况下举手?

生:因为我有充足的勇气。

师:好。看题。

师:板书5+2=?

生:7

师:我要问的就是这个问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刚刚没举手):我没想到会是这么简单的题目。

生:说明我们不够自信,很多简单的问题也不敢回答。人生中有很多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可能都这样错过了。

师:出这样一道题我想说明两点:第一有缘相见——一个人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机会,有的人会抓住机会,而有的人会与机会擦肩而过。机会是给勇敢、智慧而且有准备的人的。

师:第二在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节课中,5+2指的是——

生:课文中的桑娜原来有五个孩子,后来又收养了两个孤儿的意思。 师:是的,老师相信拥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的你语文成绩一定很棒。看老师写课题《穷人》

这道题在数学里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在语文里的答案或许是多种多样的。接下来,请同学自由的细读课文,注意读准滋阴、读通句子,在让你的心情起波澜的句子旁边做做批注。

认读生字词 重点强调易读错字 多音字 易写错字 复习学习生字词的方法“忐忑不安”切入课文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师:桑娜收养了西门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生: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师:请一位学生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边划划,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生1:他会说什么呢?

生2:这是闹着玩的吗?

生3: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生4: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生5: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师: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

(学生交流)

出示: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

师: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生: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

师: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师: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师:再读9——11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 生1:桑娜脸色苍白„„

生2:是他来了,不,没有人。

生3: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师: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又读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师: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自己先练——个别)其他人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

生(读)

师:找到了吗?还能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

生1:省略号。

师:为什么?

生:因为桑娜连想都是断断续续的。

生2:还有她的幻想。门嘎吱一声„„

师:这么多的感叹号、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生3: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师: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

师:我想和你们合作一下,想读的站起来。我读旁白。

(师生合作)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抬头看我,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

(男生女生合作)

师: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心里是如此的忐忑不安,那她心中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二、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和学生说说课文第二自然段,回忆他们家的生活状况)

师:“受”的意思是?

生:够他忙的了。够他苦的了。够他干的了。够他熬的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担心他养不活我们了。

生:生活更加艰难了。

生:虽然穷困,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孤儿。

生:桑娜很关心他的丈夫。——是的,这是妻子对丈夫对特别的爱。

师:既然已经够他受的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也要()。 师: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生: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师: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生: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

生: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生: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

生:那个活着的桑娜会心理不安。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生: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生: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生: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生:出自善良。

生: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

生: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

师: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生: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三、解度丈夫心理想法

师:抱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把它划出来。 (一个学生读)

师:这里有个字让人听了掉眼泪,哪个词?

生:熬

师:能给“熬”换个词吗?

生:挺——坚持——挨——撑

师: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

生:善良和伟大。

生:渔夫坚强的性格,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抱过来。

师:将来将更苦,他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

生2:他搔搔后脑勺。

生3: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师:其实,渔夫心里也曾想到很多,赶快动手把他写下来吧。

(学生写渔夫心理想法)

生1:自己虽然有五个孩子,但这两个孩子也是生命,

生2:

生3:孤儿一定要收养,但桑娜和我会更苦了,我苦没关系,但要苦了桑娜„„ 生4:如果不把他们抱过来,我的良心会受到谴责的,这两个孩子也是生命。

生5:不把他们抱过来,违背良心,如果抱过来,我们的生活会雪上加霜,咳,我们穷人的生活好苦啊,将来还是走一步不算一步吧。

师:这就是渔夫的心理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师:这个结局是微笑中带着泪光,泪光中透着微笑。

四、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师:再来看开始时的算术题:5+2只等于7吗?

生:等于更艰苦的生活。

生:等于美好的心灵。

生:等于沙俄王国的残暴制度。

生:等于桑娜和西蒙的深厚友谊。

生:等于桑娜的朴实、善良。

生:等于在困难中乐于助人的精神。

生:等于同情心。

生:是母爱的伟大。

生:是爱护每一条小生命。

生:是坚强。

师:这就是5+2答案,是我们用语文的方式得出的。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

生:穷人。

1、师:本篇文章作者没有写一个穷字,却让我们深刻的懂得了桑娜和丈夫生活的艰难,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呢?

板书:神态环境语言心理

师:同学们真聪明,课下利用这些学到的描写方法写写桑娜和丈夫以后的日子是怎么的?

2、听老师来给你朗读几个句子出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师:同学们,桑娜和丈夫虽然日子贫困、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但是他们穷吗?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

生: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师:穷人不穷,改个课题。

生:富人。

生:好人。

师:好人——一生平安。

好人——有好报。

观潮教学实录
《观潮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