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塞罕坝精神为林业科技工作导航

发布时间:2020-03-02 07:28: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塞罕坝精神为林业科技工作导航

塞罕坝精神为林业科技工作导航

——记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日前在成都召开的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上,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春延作的《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和时代要求》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热烈的反响。

营造林业科研的良好氛围

林业青年学术年会的主会场邀请塞罕坝林场场长讲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和时代要求,会议组织者的这一安排是出于什么目的,有何深层次的考虑,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林学会秘书长赵良平。

赵良平这样回答记者: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上不断有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的负面新闻出现。中国林学会作为林业科技工作者之家,有责任在林业科研领域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优良学风。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国家赋予林业更加重要的职能与更加艰巨的任务,这其中林业科技工作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重大,更需要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科研队伍。因此,林业科技工作者需要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林业科技工作者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才能啃硬骨头,打攻坚战。

赵良平说,日前他参加了国家林业局在塞罕坝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意识到这次大会提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正是林业科技工作者需要发扬的精神。林业科研工作周期长,条件艰苦,没有一种坚定信念与执著的精神,没有一种甘于奉献与踏实肯干的作风,是很难坚持的。

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心气浮躁、急功近利是很难在林业科研领域取得突破的,只有耐住寂寞,敢于求实创新,才能有希望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从事林业科研事业需要的刻苦耐劳与敢于创新的精神与塞罕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学习塞罕坝精神是提升科研人员的精神境界、净化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林业科研氛围的有效方法。正是出于这种初衷,我们在分会场开展学术讨论前,专门请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春延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作报告。

干林业科研要舍得付出

在第一分会场——“困难立地的品种选育”会场,中国林科院的研究员卢孟柱介绍了他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增加了杨树抗寒性的学术成果。记者问卢孟柱,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开展林木良种选育是一种全新的探索,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耐心吧?

卢孟柱沉静了一会,很有感慨地说:采用传统的林业科研手段做试验,比如测树高,两个星期的劳作总会给你一个结果,而搞基因工程分子育种,大量的投入可能是没有结果的,自己经常周

六、周日都在实验室里度过。搞我们这行的还真的需要恒心与毅力。

正是依靠这种恒心与毅力,近年来,卢孟柱采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法与理念研究了林木材性、抗逆、生长发育等重要性状的分子形成机理,并克隆出一批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

北京林业大学的树木生理学教授陈少良博士所作的《胡杨细胞盐胁迫信号途径与杨树耐盐机理研究》的学术报告属于国际前沿水平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陈少良近年来专注于木本植物抗盐机理的研究,他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胡杨耐盐生理机制的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陈少良告诉记者,他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实验室完成,大量的实验费时费力不说,很多的实验都会失败,然而自己必须坚持下去,从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累积经验,寻找突破。

“这种基础研究没有一种坚强的毅力与甘于寂寞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啊!”面对记者的感慨,陈少良说起了他的导师——北林大教授王沙生先生。他说,王老师治学严谨,一辈子孜孜不倦搞研究。老一辈林业科学家不畏艰苦、不怕挫折、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求实的科学精神励精图治,奠定了林业科研事业的良好基础,我们有责任将他们的事业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努力创造青春业绩

在这次青年学术年会上,中国林学会为第三届梁希论文奖的获得者举行了颁奖仪式。排在一等奖首个的论文题目是《分月扇舟蛾滞育激素和促性信息素合成激活汰的分子特征》。论文完成者为东北林业大学的青年教师景天忠。听完刘春延的报告后,记者找到景天忠,与他聊起了听刘春延报告后的感想。

景天忠说,搞科研必须发扬塞罕坝敢于创新的精神,而且搞林业科研还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景天忠告诉记者,2003年他就开始从分子生物学上研究森林害虫,他就是想打破传统的森林害虫防治模式,寻找新的防治途径。当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做起来困难很大,只能查大量的国外文献,做大量的实验,一点点地摸索前进。其中的艰辛只有自知。他说,他的论文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昆虫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上发表,说明他的研究有了良好的开端。他表示,自己要一步一个脚印,大胆求索,在未来的探索中争取不断有新的发现与成果。

在第二分会场——“高效森林培育技术与对策”会场上,记者与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梁芳聊了起来。梁芳告诉记者,她正在做森林抚育间伐对森林碳汇影响的课题。在树木成长最旺盛的季节也是天气最炎热的季节,这时候是她们开展课题外业作业的最佳时刻。外业作业她们在林区一待就是一个多月,为了测定森林抚育间伐的森林碳吸收与碳排放的各种数据,她们早上7时就背着沉重的仪器进了林地,晚上7时才离开林地,回到住地还要处理数据,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这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双重负荷,你们女孩子能坚持住吗?”梁芳答道,老师对她们很严格。要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必须进行严谨的数据分析。选择了这一行,就必须不怕吃苦。

北林大研究生席奔野也加入了我们的讨论。他告诉记者,他做的是三倍体毛白杨栽培水肥管理的研究课题。为了得到各种数据,他们要搭上架子到树顶上去测定,中午12时太阳曝晒,也得坚持测数据。搞林业科研与农业不同,林业周期长,要坚持多年的数据调查,要在条件艰苦的林区长期外业作业,搞林业科研必须有一种精神,也就是塞罕坝林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精神。

“艰苦的外业作业,枯燥的数据分析,你感到过乏味吗?”“不,在做试验中我倒是感到一种兴奋。一次又一次的测定,不断增加的试验数据让我感到离真理越来越近,因此,也就乐在其中。”

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

学习塞罕坝精神 奋力做好林业工作

弘扬塞罕坝精神

弘扬塞罕坝精神

学习塞罕坝精神

弘扬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弘扬塞罕坝精神(优秀)

学习塞罕坝精神演讲稿

塞罕坝精神为林业科技工作导航
《塞罕坝精神为林业科技工作导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