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考历史时事热点练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09:28: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历史中考综合练习

1.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那一年颁布的()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

2.中国人的“中国梦”,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国之梦】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山。 (1)孙中山的“救国之梦”指导思想是什么?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建国之梦】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2)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为实现“建国之梦”探索出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什么?该道路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强国之梦】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3)邓小平是在哪次会议被确立为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核心?

【我的中国梦】

(4)中国人的梦想,生生不息、永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拥有怎样的“中国梦”?

3.中国8艘海监船于4月23日上午进入钓鱼岛12海里海域,对在该海域从事“海洋调查”的日本右翼团体租用的渔船实施了驱赶。日本海上保安厅调集10艘巡视船,与中国海监船进行了驱逐与反驱逐的较量,成为过去几十年以来,中日两国公务船在钓鱼岛海域最大规模的一次正面交锋。

面对今天的钓鱼岛局势,舆论争议一片:中国该不该“亮剑”?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1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她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凯歌。

读下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中共一大会址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遵义会议会址 (1)材料一中的图片记录了我党的革命历程,请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列。简述图B事件的意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整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一组图片

①凤阳四年跨栏四大步②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③经济特区示意图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纪念章 (2)材料二中的图片记录了我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图①“凤阳四年跨了四大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指出图③代表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字母。简述图④与图①、图③的关系。

5.建国6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史诗。中华民族怀揣强国之梦,不懈探索。

(1)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了哪些探索?导致这些探索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1979年以来,国际国内环境都为我国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进入一个完全与以往不同的历史时期。“完全与以往不同的历史”表现在经济和外交领域上是怎样的?分别用一例史实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崛起与复兴的梦想在1979年以来逐渐变为现实的国内国外因素分别是什么?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给你怎样的启示?

6、“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中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

(1)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新型工业的梦想”?简述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

(2)概述材料二中的“两种梦想”分别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末,为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举措是什么?

材料三: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正确的道路。 (3)请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4)梦无止境,有梦想就会有追求。现阶段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是什么?你认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

推动力是什么?

7、俄国历史发展:崛起与陨落

(1)成为俄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的是什么事件?

(2)苏联“意外陨落 “是指何事?这一事件给我国的社会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美味帮凶、英法为主凶一起洗劫了中国的皇家园林()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打败法西斯,中苏共同加入了()

2012---2013年度中、俄两国互办“旅游年”活动。 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伊始便出访俄罗斯。4月23日习近平感谢普京就中国四川芦山地震两次致电慰问:患难见真情 。

2012中国“俄罗斯旅游年”2013年习近平访俄

(5)上述材料反映出中俄两国关系的现状如何?两国举办各项活动有何现实意义?

8.海权(海防)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可以完全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中国,一个拥有一万八千里海岸线的国家,其海权(海防)问题更是紧密联系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安全。请你根据材料,完成探究问题。

材料一【古代的海上探索】

(1)上图的两位航海家(哥伦布、郑和)他们的航海目的有何不同?

【近代的有海无防】

材料二:“洋面水战,系洋人长技„„必须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

材料三:“内守既固乃御外攻。„„设厂造船,训练水师„„国之大计”。

(2)受林则徐和魏源思想的影响,在19世纪60年代中国提出什么主张来救亡图存? (3)材料中的“设厂造船”、“训练水师”指的是洋务派开办的什么厂?训练出了哪几支水师?

材料四: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于2011年6月发生溢油事故,康菲被指责处理渤海漏油事故不力;12月,康菲公司遭到百名养殖户的起诉。2012年4月下旬,康菲和中海油总计支付16.83亿元用以赔偿溢油事故。

(4)石油作为重要资源被大规模的开采和利用是源自于第次工业革命。

材料五:2012年10月12日早上6时许,“辽宁号”在9月25日正式交接入役后首次离港出海试航 (5)你能结合时政谈谈我国首艘航母服役的意义吗?

9.在近现代史上,中美日三国的外交关系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佩里率舰队到达日本图二 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1)为了摆脱图一所带来的民族危机,日本进行了什么改革?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理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2)试结合所学知识,对列宁的上述观点加以论述说明。

材料三:(中美)双方必须充分汲取历史经验,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对话、互信、合作,使巨大合作潜力进一步得到发挥;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精神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有效管控分歧,确保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习近平在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3)你认为中美之间 “敏感问题”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四,放眼未来,你设想中美两国应构建一种怎样的外交关系?

10、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仅1960年非洲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A.纳米比亚独立年B.非洲独立年C.南非独立年D.埃及独立年

11.美国总统奥巴马2012年1月5日宣布推出一项新军事战略,表示将美国军事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安排”这一地区,美国曾倡议召开了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D.万隆会议

12. 2012年叙利亚内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日本在中国钓鱼岛进行挑衅。这些问题说明当今世界() A.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B.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C.地区冲突主导国际关系D.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13.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从深圳、珠海、到广州,轻车简从,探访民生,倡言改革。有人说这是踏着20年前邓小平的足迹,酝酿新一轮改革。这一“足迹”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不包括()A.经济特区开始建立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建立

C.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4.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评价中国改革说:“(邓小平)改革改变了中国社会,最显著的成功是在农村,农民现在可以将他们的收成的一部分在市场上公开出售。“农民的这一权利获取是在()A.三大改造期间B.人民公社期间C.”文化大革命“期间D.改革开放之后

15.有学者称:20世纪最大的反危机经典案例罗斯福“新政”表明任何危机中都可能孕育着新的“机遇”。这一结论得出的主要依据是罗斯福“新政”()

A.遏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C.避免了美国主义走上法西斯道路 D.铲除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中、日两国均为世界重要国家,中日关系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某班要出一期黑板报,板报设计如下。假如你是黑板报的设计者,请你在

一、

二、

三、四的板块的括号内分别填上适当内容(重大事件)概括反映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历程。 抗日战争中的标志性事件

(2)硝烟散尽,回望历史,抗战精神永恒。你认为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材料一: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呈敌对状态„„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

中国。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两国也已经将今年定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但中日两国间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一是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东海油气田)。中日之间现在真正的矛盾冲突,对于中日关系最致命的冲突,可能还不是历史认知的问题,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摘自新华网

3)材料二反映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4)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处理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17.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孔庙题词“温故创新”,对孔子的“温故知新”做一字之改,使人不禁联想到一波三折的中日关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日关系之温故篇】 材料一:

图一1853年美国舰队抵达日本港口图二日本1926—1937年出口额

(l)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是日本曾经面临的两次危机,面对危机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分别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针对此前日本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受到中韩两国强烈批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称,向为国捐躯的英灵表达尊崇之意理所当然,日本内阁成员不会屈服于任何威胁。 材料三: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4月2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如果日本领导人为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历史而“自豪”,日本将永远走不出历史的阴影,同亚洲邻国的关系将没有未来。

(2)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日本现任领导人对待侵略历史持何种态度?你认为日本怎样才能“走出历史的阴影”?

答案

1、D

2、答案:(1)三民主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分)(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分)(3)十一届三中全会3分)(4)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答案只要符合“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即可得2分

3、看法:观点一,要敢于亮剑。理由:只有强大的军事压力,南海诸国才会同我国进行接触,承认我国的主权。http://www .xkb1.co

观点二,不要亮剑。理由:现在的局面一般不会升级为军事冲突,在坚持主权的情况下,还是以和平谈判为主,可以加强军事威慑力以显示军事存在,也可采取宣示主权的行动。(任意一种观点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答案:(1)ADCB。(2)原因: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字母C(1分)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推动了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对外开放。(2分)

5、答:(1)探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2)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等。外交领域:加入WTO,参加APEC会议等。

(3)国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启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艰难曲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赢得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等.

6、答:(1)洋务运动;积极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答: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推动力是:改革开放。

7、答:(1)1861年改革(2)苏联解体。启示: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关注民生,加强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5) 和平共处,友好合作。意义: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信

任和友谊,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8、答案:(1)哥伦布;寻找黄金,进行殖民掠夺。郑和:宣扬国威,加强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2)师夷长技以制夷。(3)福州船政局;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4)二 (5)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服役,不仅加强了我国的海防力量,维护我国岛屿领土主权,也威慑了周边国家争我岛屿的妄想。

9、答案:(1)明治维新;实行了全民族抗战(2分)(2)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限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损害了日本的利益,美日矛盾不断加剧;(2分)(3)台湾问题;(1分)相互理解和尊重,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加强联系与交流,共同发展;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等。(2分) 10—15:BBAADB

16、答:(1)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七七事变;

4、日本投降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3)变化:从敌对到建立外交关系。主要因素: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4)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7、答:(1)图一:面对民族危机,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强大以后的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开始进行戊戌变法。

图二: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2)否认侵略,美化侵略,为殖民扩张“自豪”。正视历史问题,以史为鉴,深刻反省。

中考历史热点解析及答案

中考地理时事热点

地理中考时事热点

中考时事热点专题

中考时事热点汇总

中考地理时事热点

思想品德中考时事热点

地理中考时事热点

中考历史热点

《醉翁亭记》中考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历史时事热点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历史时事热点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