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历史中考热点专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15:56: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1年历史中考热点专题(一)

1、关于西藏问题

(1)唐朝与西藏(吐蕃)的友好往来: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之一。

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为*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为*额尔德尼;雍正帝时(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乾隆帝时,规定驻藏大臣和*、*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课本八下)。

(5)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区(课本八下)。195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6)1959年,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7)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8)我国对少数民族实现的两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

(9)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藏族:《弦子舞曲》;现宗教首领:十一世*(经中央政府批准)。

2、关于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

联系。

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

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

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10)、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需坚持什么原则? (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交流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11)、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的对台湾基本方针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认识:祖国的统一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历史趋势,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

以谈。)

(12)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有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什么认识?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是什么?

(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事实说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海峡两岸同根同祖,都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信仰习俗,共同的传统文化。)

(13)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4)假如海峡两岸中学生在暑期举办联谊活动,请你为其写一条宣传语。

(两岸一家亲,本是同根生,同为中华兄弟姐妹,怎能两岸骨肉分离。)(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携手共创美好明天。)(同

庆两岸联谊,齐盼早日团圆两岸是一家,相聚手足情。 )

3、关于新疆问题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

(2)唐朝时,唐太宗在天山以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在天山以北设立北庭都护府。

(3)清朝时,乾隆帝平定了新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地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本八下)。1955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我国对少数民族实现的两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

(6)从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2011年历史中考热点专题(二)

4、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忘危负年华”。

(3)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4)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5)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6)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7)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8)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9)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0)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6、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2)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战国商鞅变法,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七上)。

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自足”。 日本大化改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

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3)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7、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所讲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飞跃”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1)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邓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011年历史中考热点专题

(三)

8、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9、执政党建设(党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成立。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资产所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11、列举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1)秦朝:焚书坑儒。

(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

(3)明朝:八股取士。

(4)清朝:文字狱。近代:

(1)新文化运动。

(2)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12、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列举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的斗争(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归纳列举)

(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联系。 (2)康熙帝时,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之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加强对西藏管辖:中央政府册封*和*,1727年设驻藏大臣。

(4)加强对回部(新疆)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哨所。

(5)乾隆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国。

14、历史旅游、考察活动

(1)重访丝绸之路(课本七上地图;课本七下甘肃:敦煌莫高窟,飞天)。

(2)重走长征路(课本八上地图)。

(3)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导游、北京(故宫、长城)

年广州黄埔军校。

北京:元都城,明(故宫),清都城,二次侵华战争入侵过北京(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6、三次科技革命

(1)

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

(1)最早提出人权观念: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人权立法: 法国《人权宣言》;

美国独立战争的《独立宣言》。

(3)列举法西斯国家践踏人权的罪行:日本——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德国——反犹狂潮。

2011年历史中考热点专题

(四)

18、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1)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一战爆发(1914—1918年)。

(2)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

(3)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37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

(5)当今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总之,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19、为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颁布了哪些文献?

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独立战争——19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法国:《人权宣言》。 《拿破仑法典》。

20、美国历史上发生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其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什么?两次革命途径和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解决问题:

(4)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5)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华盛顿会议(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6)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7)开辟

d、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e、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f、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设计反战宣传标语,如: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2011年历史中考热点专题

(五)

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

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

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

(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

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

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

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科技是

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 科学技术是

中考历史热点

中考历史热点预测

历史中考热点中日关系

中考历史十大热点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整理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历史中考热点专题
《历史中考热点专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