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池塘养鱼部分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0:33: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池塘养鱼复习参考(2015年整合处理后)

一.名词解释

7.养殖 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8.池塘 一般系指陆地表面小型的积水洼地或面积较小的封闭型静水水体。就水产养殖而言,池塘应是一种可用于人工控制养鱼,并有完好进排水设施的浅小水体。

9.池塘养鱼 在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池塘)内进行鱼类养殖的一种渔业生产形式。 10.单养 在一个池塘或水体,只养殖一个品种的渔业生产方式。 11.混养 在一个池塘或水体,同时养殖两个或以上品种的生产形式。

12.套养 是一种特殊的混养类型,即同种异龄鱼的混养或大鱼池里混养小鱼的生产形式。 13.粗养 依赖天然饵料,不人工投饲施肥,产量取决于天然生产力的渔业生产形式。 14.精养 人工施肥投饲,并辅以各种强化措施,以求在最小的水体产出最多产品的渔业生产形式。

15.鱼类人工繁殖 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使鱼类达到性腺成熟,并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使其产卵、孵化而获得鱼苗等一系列过程。 16.亲鱼 用于繁殖的雌鱼和雄鱼之通称。 17.仔鱼 鳍褶尚存,全长8-15毫米的鱼苗。

18.稚鱼 鳍褶消失,鳞片出现至全身披鳞,全长15-70毫米的小鱼。 19.鱼苗 刚孵化出膜,全长10毫米左右的仔鱼。 20.鱼种 全长3厘米左右至食用规格以下的幼鱼之通称。 21.乌仔 全长2厘米左右的稚鱼。 22.夏花 全长3厘米左右的稚鱼。

23.仔口(新口、片子) 全长10-17厘米的一龄鱼种。 24.老口(过池) 体重0.2-0.5公斤的二龄鱼种。

25.主养鱼 即主要养殖鱼类,是指在放养量上占有较大比例、是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产量高低对单位面积产量起着关键作用的饲养鱼类。

26.配养鱼 是指混养中处于配角地位的养殖鱼类,其放养量相对较少,是能以主养鱼残饵及天然饵料为食而很好生长,并能有利于主养鱼的混养鱼类。

27.鱼苗培育 将孵化后4-5天的鱼苗培育成夏花的生产过程,一般需历时20天左右(主

1 要生产指标 ①成活率80%;②规格均匀,3cm左右;③鱼体健壮,肥满度大)

28.肥水下塘 通过施肥培育水质,待轮虫、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大量繁生后,再放养鱼苗的生产过程。

29.适时下塘 包含两层意思:既指鱼苗下塘时,池内轮虫正好处于繁殖高峰期;同时,下塘鱼苗本身也正好处在不嫩不老,即腰点出齐、卵黄囊基本耗尽之时。此时放养鱼苗即称之。 30.四定投饲 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饲料投喂方式。

31.四看施肥 看天气、看季节、看水质、看鱼类动态,以此为根据决定施肥与否的方式。 32.单位投饲量 放养单位重量鱼种全年所投的饲料总量。 33.饲料系数 增长单位鱼体鲜重所消耗的干饲料量。

34.饲料效率 单位干重饲料所产生的鱼体湿増重的百分比;即饲料系数倒数的百分比。 35.日投饲率 每天的投饲量占池鱼总体重的百分率;

36.水域生产力 即水域生物生产力的简称;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生物产品的能力。

37.鱼载量 水体单位面积或体积中在测定的当时鱼类的重量。(反映的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38.鱼载力 水体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能维持的最高鱼载量。(反映的是潜在的生产能力)。 二.问题简答

1.今后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

(综合效益的提高;土著品种的开发;水域环境的保护;全价配饵的研发;养殖病害的防治;精养技术的深化;增殖技术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

2.池塘养鱼的生产流程(通过人工繁殖或天然采捕获得鱼苗;通过鱼苗、种培育将鱼苗培育成夏花至

一、二龄鱼种;将鱼种饲养成食用鱼,大部商品上市,少量留做亲鱼;其中:在各个生产阶段都包含有一个特殊的环节-----活鱼运输。) 3.养殖系统内细菌的作用及其管理

细菌参与水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使物质循环得以顺利进行;也是水生动物及某些鱼类的重要食物;但少数细菌厌气分解会产生有毒中间产物;并可使养殖鱼类染病;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实施有效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投饲施肥;合理增氧换水;合理施放石灰;不滥用抗菌素;创造条件促使有益细菌繁殖增生、有害细菌活动受抑。

4.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环节(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过程包括亲鱼培育、催情产卵、鱼卵孵化等三大承上启下的环节,且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具有同等的重要。

2 5.鱼类人工繁殖的优点(①鱼苗纯便于管理:②可按计划就地生产; ③避免长途运输、节省人力物力;④使选种育种成为可能)

6.鱼苗的基本特点(鱼体纤弱、取食能力低下、食谱范围狭窄;对水质要求较高、对环境变化应变力较差、对敌害侵袭抗避力较弱;新陈代谢十分旺盛等)

7.清塘的目的及主要方法(清塘的目的是为待养鱼类苗种的生存及生长创造安全舒适的优良环境。清塘的方法主要是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粕、巴豆、鱼藤酮、氨水等清塘药物对修整后的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可分为带水清塘和干池清塘。)

8.鱼类苗种培育(分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两阶段;是将孵化后4-5天的鱼苗培育成各档鱼种供池塘或大水面放养的生产过程。培育目的在于为食用鱼饲养提供数量充足、规格适宜、体质健壮的各档鱼种;中心问题是提高苗种成活率和生长率)。

9.鱼苗适时下塘的含义及好处(所谓适时下塘包含两层意思:它既指鱼苗下塘时,池内轮虫正好处于繁殖高峰期;同时,下塘鱼苗本身也正好处在不嫩不老,即腰点出齐、卵黄囊基本耗尽之时。适时下塘的好处也包括两个方面:不仅可使刚下塘的鱼苗有充足的适口饵料,而且还可保证鱼苗在以后的各个发育阶段也都能有丰富的适口食物。)

10.苗池分期注水的好处及注意事项(鱼苗池分期注水的好处:前期水浅可使水温快速提高,加速有机物分解,既有利于促进天然饵料生物的繁殖,也有利于提高豆浆等人工饵料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分期注水,有利于改善池水环境,满足鱼苗生长对空间的需求,并可为鱼苗创造“暴长”的机会。但注水需注意:a.进水要用密眼网片过滤;b.不可直冲池底;c.加水量及加水间隔时间应视水质、天气等灵活掌握。)

11.腾网锻炼的目的(增强体质,使鱼体“老练”结实;适应密集,提高适应缺氧能力;清除敌害,估算数量,以利安排)

12.二龄青鱼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培育要点(食性处于转换,食譜范围缩小、适口饵料稀少;对不良环境适应能力较弱;易发病、成活率可低至20-30%。培育要点 —— 提供适口食料;控制吃食数量;保证饲料质量;加强鱼病防治)

13.精养八字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水:环境条件;种:鱼种;饵:肥料及饲料;混:合理混养;密:合理密度;轮:轮捕轮放;防:病害防治;管:科学管理;其中:水、种、饵为池塘精养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稳产高产的物质基础,构成“八字养鱼经”的第一层次;混、密、轮是稳产高产的技术措施,构成第二层次;防、管是稳产高产的根本保证,构成第三层次。)

14.我国池塘养鱼的特点及其池塘功能(我国的池塘养鱼是属于静水、不排污、多种不同食

3 性鱼类高密度混养的类型。这样的鱼塘负有多项功能——鱼类的生活场所、天然饵料的繁育场所、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场所。将这三种不同功能的池塘合而为一,即“三塘合一”是我国鱼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特色)。

15.怎样形状的池塘养鱼效果最佳(养鱼池塘以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为宜,长宽比5︰3;这样的池塘具有日照时间长、风力作用强、寒流影响小,有利于养鱼高产)

16.食用鱼饲养生产对鱼种的总体要求(鱼种既是食用鱼饲养的物质基础之一,也是获取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优质鱼种在饲养中生长快、成活率高,其产量必定较高。鱼种质量可以规格、体质、遗传形状加以衡量。食用鱼饲养对鱼种的总体要求: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规格适宜、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17.有关混养(它反映了饲养鱼类品种之间及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提高池塘鱼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池养的一大特色;广义讲,混养不仅指鱼类之间,也包括鱼类同其它水生生物及陆生禽畜的混养或联养。单就鱼类而言,混养包括三个层次——不同品种的混养;同种异龄的混养;异种加异龄的混养)。

18.混养的基本原则(a.混养的鱼类能在同一水体和平共处、不相互残害和吞食;b.对水质和水温要求相似;c.栖息水层和食性各异,并能互利。)

19.合理混养的优点(a.可立体利用水体及水中饵料资源;b.可发挥不同鱼类的互利作用;c.可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养成的同时育种〉;d.可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即增加经济效益。) 20..草青鲤鲂鲫与鲢鳙混养的好处(前者为吃食鱼,后者为肥水鱼,将它们混养在一起,可以彼此互利。吃食鱼,摄食贝、草、底栖动物等,其残饵粪便可形成腐屑食物链和牧食链——为肥水鱼提供良好的饵料条件;肥水鱼,滤食腐屑、浮游生物可吊瘦池水、防止池塘水质过肥——为吃食鱼创造良好的水质条件)。

21.怎样化解鲢鳙之间的矛盾(鲢鳙同为肥水鱼,它们之间在食性上有所矛盾;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主食浮游生物,食性有相对不同,无绝对区别;在辅投精粉饲料的池塘,鲢抢食远远超过鳙;在不投人工饲料的池塘,浮动远远少于浮植;故在混养时,应根据这些特点决定鲢鳙放养的主次及适宜配比,通常应以鲢为主,搭鳙为辅;适宜配比3-5︰1。如拟增放鳙,则需增投精粉饲料;或一龄鲢配二龄鳙或通过捕大补小控制鲢放养及生长期密度)。 22.草、青鱼与鲤、鲫、鲂混养的好处(它们同为吃食鱼,但摄食能力及要求不同,混养共处可获互利;因为:草、青鱼个体大,食量大需优质饲料;对水质要求较高;而鲤、鲫、鲂个体小、食量小、能利用残饵;适水性强。将它们混养在一起,草、青鱼可为鲤、鲫、鲂提供大量适口饵料;鲤、鲫、鲂能为草、青鱼清除残饵改良水质;从而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4 改善水质;互利互促;通常,青鱼池可多配鲤、鲫;草鱼池应多搭鳊鲂)。

45.怎样化解鲢鳙与罗非鱼的食性矛盾(它们同属滤食杂食,食性上有所矛盾;鲢鳙滤食浮游生物、无机碎屑、细菌凝聚体;罗非鱼幼时主食浮游生物,成时碎屑、丝状藻等。混养时,可采取下列措施化解矛盾:交叉放养;控制罗非鱼密度;限制罗非鱼繁殖;增加投饲施肥)。

23.混养鱼类的主次确定(在如今的混养实践中,通常以1-2种鱼为主养鱼;同时放养若干种鱼作配养鱼。混养鱼类的主次及配比,取决于水、种、饵及气候条件和养殖传统。具体应综合市场需求、饲肥供应、池塘条件、鱼种来源等项因素而定)。

24.影响放养密度提高的主要因素(主要影响因素为饲料、水质和活动空间;其中:饲料是提高放养密度的物质基础;水质是限制放养密度的首要因子;而活动空间对放养密度的限制实际上源于水质的影响。)

25.放养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放养密度既指尾数,也指重量;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生长及其产量。而鱼产量是收获时鱼的尾数和每尾鱼在饲养期内增重的乘积,;鱼产量 = 收获尾数 × 尾增重。从理论上讲,收获尾数和尾增重任一提升,均会使鱼产量增大。但密度与产量的正相关只在一定范围成立;一旦超出合理,密度与增重就会互为矛盾、相互制约。密度过大,饵料、空间、水质影响增重;鱼多个体小,产量不高,且品质及饲料报酬下降;密度过小,增重大,尾数少,群体产量不高且会造成水体及饵料浪费)。 26.套养及其注意事项(套养是在轮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混养方式;即成鱼池套养鱼种;它是解决成鱼高产需要与大规格鱼种供应矛盾的有效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①一龄鱼种力求大规格(草青4寸、鲂3寸以上);②年底出鱼种应至少等于翌年该池大规格放养数;③确保成鱼池80%食用鱼上市;④及时稀疏饲养密度,使池鱼保持正常生长;⑤轮捕网目适当放大,以免小鱼挂网受伤;

⑥加强饲养管理,对小鱼予以特殊关照)。

27.轮捕轮放的作用(①有利于鲜鱼均衡上市,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数量;

③有利于促进鱼类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5 ④有利于增放品种规格数量,提高池塘利用率; ⑤有利于套育优质大规格鱼种,为稳产高产奠基)。 28.轮捕轮放的前提 ①年初放足大规格鱼种; ②备有多种不同规格鱼种; ③同种同规格均匀、异规格差异大; ④饲肥供应充足、管理措施配套; ⑤捕捞网具适宜、操作技术娴熟; ⑥鱼货能够及时销售)。 29.轮捕轮放的技术要点

轮捕特点:时间在炎热的夏秋季节;WT高、鱼活力强、不耐密集、捕捞困难要求高;入网之鱼多数的回塘。

注意事项:①合理确定捕放次数;②提前停食减肥;③适时轮捕;④操作细致、熟练、轻快;⑤捕后立即加注新水或开机增氧)。

30.池塘施肥的主要形式及其基本原则(根据施肥时间,施肥可分:施基肥和施追肥。施基肥:是放养前一次性大量施肥;目的在于改善底质或培育水质;施追肥:是放养后分次少量施肥;目的在于不断补充营养盐确保水中饵料生物所需。池塘施肥的基本原则: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抓两头、带中间”)。

31.人工投饲的作用及其关键(投饲是池塘养鱼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高产技术措施。投喂量多质优的饲料是池塘养鱼高产、优质、高效的根本保障。投饲具有两大作用:直接为吃食鱼提高人工食物;通过肥水间接为肥水鱼提供天然食物。合理投饲的关键在于确定适宜的投饲数量和掌握科学的投饲技术)。

32.“四定”投饲的基本涵义(①定时:溶氧较高时段投喂,促进摄食消化利用; ②定位:固定投喂地点,使鱼形成条件反射;③定量:连续不断足量投喂,避免饥饱不匀、忽多忽少;④定质:根据饲料种类确定质量要求

6 草料:鲜嫩喜食无根无泥;贝类:纯净鲜活适口无杂质;精料:粗蛋白含量高;颗料:营养适口稳定不散失>)。

33.池塘管理的基本要求(池塘养鱼涉及气象、饲料、水质、营养、鱼类个体与群体变动等;所涉因素各自变化、相互影响处于动态平衡。因此,实施池塘管理,首先须了解养鱼生产的全过程及各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同时得紧抓管理关键并促使其向有利转化。所谓池养生产的全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解决水质管理与饲料投喂这对主要矛盾的过程。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设法促使这对矛盾向有利的方面转化和发展。从生态学分析,这种转化的本质就是物质循环——一次转化、一次循环、一次能量流动,使池内一部分能量转化为鱼体蛋白、获取一部分鱼产量)。

34.解决池塘水质与投饲矛盾的基本做法(分别要求、缓解对立、促进统

一、良性循环:对水质,采用合理使用增氧机械、适时注加新水、及时更换老水等措施,改善水质,使水质保持肥、活、爽);对投饲,采用“四定”投饲、“四看”施肥,合理掌控投施数量及次数等措施,适时适量,使投饲达到匀、足、好)。

35.“肥、活、爽”的涵义(“肥”:水中有机物及营养盐丰富、浮游生物量多;“活”:水色和透明度常有变化;“爽”:水质清爽、透明度30cm左右、水色浓而不混)。

36.“匀、足、好”的涵义(“匀”:一年中连续不断地投以足够数量的饲料;“足”:投施数量适当,使鱼足而不饥、饱而不余;“好”:饲肥营养全面、质量上佳)。

37.有关人工投饲(投饲的最高目标:满足养殖鱼类营养需求,确保健康、快长、产量最佳、废物最少。投饲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饲料质量及其投喂技术。一般而言,饲料质量越好、投喂方法越合理,则投饲效果必定越好。具体表现:饲料系数越低、生长速度越快、单位产量越高、健康状况越好、得病机会越少、患病程度越轻、产生废物越少、水质环境越好、增氧换水越少、鱼体异味越少。在饲料质量确定的前提下,投喂技术即成为影响投饲效果及水环境的主要因子。在以“三定”为标志的现行投饲技术中,重中之重就在于确定合理的投喂数量及投喂次数。从理论上讲:在集约化的水产养殖中,最适投饲量通常应是接近于100%饱食量的投饲量--即停食前,能将所投饲料吃光、且刚好吃饱。在实践中:能确保生长需要

7 和饲料系数处于平衡的最佳投饲量则为饱食量的90%左右)。

38.池塘水质的演变趋势(通常,养殖水环境除初始阶段受制于水源外,在此后的饲养过程中,水环境的质量好坏主要受底质变化和饲养管理的影响。任何养殖单元的水质演变趋势大致相似:水源水质 →→水体富营养化 →水质、底质变差 →水质恶化)。

39.我国池养管水的常规方法(采用机械增氧来提高DO水平;采用水体交换来降低浮游植物密度,并减少有机物质及代谢废物;采用清除淤泥和曝晒池底来改善底质状况)。 40.池水环境的作用及管理意义(养殖水环境不仅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天然饵料的繁育场所和有机物质的分解场所;与养殖生产密切相关,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在饲养过程中,各项措施的实施都要通过水环境才能发挥作用;养殖对象死亡、疾病流行、生长不良、饲料效率低下及类似问题的出现也大多与水环境条件相关。养殖水环境是养鱼者与鱼类沟通互动的“桥梁”。改善不良环境因子、实施有效池水管理,可以:①维持最适生态环境;②促进鱼类健康生长;③消减泛池发病隐患)。

41.池水管理的重中之重(DO是养殖水环境中最最重要的化学因子。只要维持水体DO充足——就可以维持养殖生物的生理健康、正常摄食和快速生长;就可以促进水中饵料生物及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就可以加速池内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和物质循环;就可以消减有毒物质的产生和积累;就可以确保良好的养殖水环境、确保正常的人工投饲、确保预期的稳产高效)。

42.食用鱼池注加新水的四大作用(提高池塘水位,扩大有效空间,稳定池塘水质;增加池水透明度,增加光线入水深度、增加光合作用造氧水层、增加溶氧;

稀释藻类分泌的有害抗生素,消减对其它藻类的抑制作用,促进易消化藻种大量繁生;直接提升水中溶氧,促使池水水平、垂直流转,改善底层DO状况、有效预防浮头)。 43.食用鱼池注水的基本原则(注水与否应根据水位及水质变化而定;力求及时、适量、灵活、经常;注水时间宜掌控在下午14︰00-15︰00之前;严禁傍晚注水)。

44.池塘增氧的常用方法(除注换新水改良溶氧状况外,更直接有效的增氧方法还包括:生物增氧、物理增氧和生物物理综合增氧)。

45.“生物增氧法” (就是设法维持健康有益的浮游植物种群,以达到生物造氧、池水高

8 DO的目的。其经验标志是:透明度≥30cm。此外,合理搭配放养品种也是十分有效的配套措施)。

46.“物理增氧法” (就是采用专用机械设施或注换新水等措施以达到直接快速增氧的目的。特别提示:当水体溶氧很低时,机械增氧和换水是管理上的最佳选择;冲水、注水和换水均能不同程度改善DO,但以先排除部分底层水后再加补新水效果最佳;增氧机械必须根据其工作原理合理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既有功能)。

47.“生物物理综合增氧法” (就是利用相关机械的搅水功能,在适宜时段运转机械,克服水层热阻力,使生物造氧与机械输氧人为地结合,及时将上层过饱和的DO送往下层,提高整体溶氧水平。)。

48.池水运动及池水对流 (池水运动相对较为微弱,但其基本形式也包括:波浪、混合和对流。池水对流是池水运动的特殊形式,主要由风力作用和上下水层密度差引发。池水对流虽然微弱,但作用不可小视:促进水中O2的溶解和传递;加速池塘的物质循环;清除水中的有毒物质。另据测定,池水运动可使O2溶入速度较静水快100倍。池水对流通常只发生在晚上)。

49.池水对流的形成(白天上层水温度较高、水分子较轻,而下层情况则相反;这样上下水层间的热阻力较大,池水不易发生对流。到了夜间,当气温低于表层水温时,表层水温随之下降、分子密度变大、变重下沉;而相对温度较高、密度较小、比重较轻的下层水开始上浮;对流即由此形成,并随着全池密度及温度趋于一致而结束对流)。

50.池水对流的利弊(池水对流,可以使池水上下流转,本该有利于下层环境的改善;但由于发生时机大多在晚上,故而在自然状态下其常表现为弊大于利。 利: 改善下层水质、加快物质循环;弊:白天不易发生对流,上层过饱和的DO无法及时输往下层造成浪费;夜间对流发生时,水中溶氧本身已不很足、补充下层的能力有限,对流结果只会加速全池耗氧、极易导致全池缺氧)。

51.人工控制池水对流(基本含义:在晴天中午或午后开增氧机或搅水机,使池水在密度差造成对流之前,提前克服水的热阻力而发生对流,将上层水中饱和的和过饱和的DO及时送

9 往下层;使下层DO状况提前得到改善;与此同时,上层水在下午仍可通过光合作用继续增氧。主要作用:在人工控制下上下层水提前对流,生物造氧与机械输氧有机结合,就可使全池DO大大增加,以利于鱼类生长和产量提高)。

52.增氧机的作用及主要类型(增氧机是现代池养中重要的专用养殖机械;增氧机具有增加DO、改善水质、防止浮头、提高产量的作用。目前生产上可供选用的增氧机类型:喷水式、水车式、管叶式、涌喷式、射流式、叶轮式等;其中:从综合效果看,养鱼池塘以选用叶轮式最为理想。增氧机的基本功能:增氧、搅水和曝气。虽然在其运行时,三大功能同时完成;但在不同时段、不同条件下,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不同。增氧机的增氧效果,同功率成正比,同水中溶氧饱和度及负载面积成反比)。

53.增氧机使用不当的后果(特别强调:增氧机若使用不当,不仅不能达到增氧目的,反而加速全池耗氧。所谓“使用不当”是指:使用者对增氧机的作用原理缺乏全面认识,或仅把增氧机当作“救鱼机”使用;或使用时间不当使增氧机变成“耗氧机”、“浮头机”;或未能使增氧机充分发挥既有功能,不能使其真正成为“增产机”)。 54.增氧机合理使用及最佳开机运行时间(增氧机的合理使用原则:根据水中DO状况、缺氧原因以及增氧机的作用原理,确定合理的开机时间和运行时间。增氧机最适开机及运行时间是:因时、因塘制宜,根据天气、水温、池塘实况、机械功率等因素综合确定。牢记三点:①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晴天午后开机2h左右;

②运用预测浮头技术,力求在池鱼浮头前开机;③切忌傍晚开机!把握两条:夜间开机越早,运行时间相应越长;水面大或负荷面积大,运行时间随之较长)。 55.池鱼浮头与泛池:

浮头:鱼类因水中缺氧浮到水面,吞吸空气的现象 ;

泛池:随着浮头加重,大批鱼类因缺氧窒息死亡的现象)。 56.池鱼浮头(即导致缺氧)的原因

(①上下层水温引发急剧对流; ②光合作用微弱生物造氧不足;

③池水过肥或水质败坏致溶氧入不敷出; ④浮游动物过度繁殖使浮游植物被耗殆尽;

10 ⑤存塘鱼数量过大潜存缺氧隐患。

57.鱼类浮头的预测(化学测定法:傍晚测定池水溶氧,以8㎎/L为基准;> 8㎎/L,一般翌晨不会发生浮头; < 8㎎/L,有可能发生浮头;DO测定值越小,浮头出现越早。经验判断法:根据天气、季节、水色、鱼类吃食判断。①天气:正常天气,水中DO充足,不易发生浮头;浮头大多发生在异常天气;②季节: 5月前,WT低、池鱼少、很少浮头;5月梅雨季节,光照差、造氧少、易浮头;6月-9月夏秋高温,极易浮头;10月后,WT渐降,很少浮头;③水色:久晴无雨、水色浓、透明度小,易浮头;④吃食:正常天鱼无病而明显减食,缺氧征兆)。

58.“八字精养法”的综评 (“八字精养法”是用八个概念,构成三个层次,并通过概念及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及相互制约而联成关系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它简单而形象地勾画出池塘食用鱼饲养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对于池养生产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八字精养法”并非完美无缺,如用原始方法,由经验加工提炼,反映的信息多为定性的描述,缺乏定量的规律等)。

59.“八字精养法”充实提高的方向(通过大量科学研究,赋予现代化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测试手段,开展受控生态系统的实验研究;把现有大量的定性描述资料加以提炼,使之上升为定量的规律——以数学模型及定量数据来表示各概念之间以及各概念中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理论水平、确保稳产高产高效益)。

60.鳗苗驯养的目的和主要任务(鳗苗驯养,即鳗苗的一级池培育,是鳗苗种培育成败的首要关键,其目的在于改变鳗苗的生活习性和食性;主要任务是完成三个改变,即改夜间摄食为白天摄食;改分散摄食为集中摄食;改摄鲜活饵料为摄配合饲料。)

61.渔用配合饲料的优点(扩大饲料来源;减少养分散失,提高利用率;减少发病;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产量及品质;便于运储并适合自动化投饲。)

62.鱼种隔冬放养的优点(冬季水温低,鱼种活动弱,易捕易运,不易损伤,成活率高;可以提早适应,提早开食,延长生长期;并可减轻越冬管理。在大水面,冬放还具有:水位低,不泄水,鱼种外逃机会少;水温低,凶猛鱼类食欲减退或开始停食,对鱼种危害性较小。) 63.WT对养殖鱼类的主要影响(影响养殖鱼类的新陈代谢;影响养殖鱼类的性腺发育并决定产卵的开始时间;影响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影响养殖系统的物质循环。)

11 64.提高水域鱼产力的主要途经(a.増殖鱼类饵料基础;b.合理放养和移植驯化;c.合理捕捞;d.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増殖;e.控制或消灭凶猛鱼和野杂鱼;f.改善水域环境。) 65.池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池水运动包括波浪、混合及对流等形式;其中以对流最为主要,其多在夜间发生,有利有弊。)

66.影响饲料系数的主要因素(饲料系数或饲料效率是饲料营养质量和饲养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饲料系数的大小或饲料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饲料本身的营养成分组成和加工制备方法,而且也同鱼类的遗传性状、生理状况、生长阶段、摄食条件和投饲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67.怎样使肥水下塘与适时下塘相统一(肥水下塘和适时下塘都是提高鱼苗培育成活率及生长率的重要措施。在生产实践中,要使两者得以统一,关键在于准确掌握水质培育的施肥时间,确保鱼苗达到下塘标准时池中正好出现轮虫繁殖高峰期,从而使它们在时间上相互吻合。)

68.生石灰在池塘养鱼中的作用(生石灰是池塘养鱼中最为常用且效果最为全面的传统清塘消毒药物。除了可以彻底清除各类敌害生物外,其还具有净化水质、稳定pH、释放N、P、K、提供Ca质等多项功能。)

69.影响效应时间的主要因素(亲鱼注射催产剂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的时间,称之为效应时间。其长短与催产剂的种类、水温、注射次数、亲鱼种类及年龄、性腺成熟度以及水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70.増氧机的主要功能及影响因素(増氧机均具有増氧、搅水和曝气三大功能。増氧机的増氧效果同功率成正比,同水中溶氧饱和度及负载面积成反比。)

71.増氧机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増氧机可以起到增加氧气、解救浮头、提高产量的作用;而如果使用不合理,则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在生产上必须抓住不同天气引起缺氧的主要原因,根据増氧机的作用原理,做到合理使用。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浮头的原因、天气及池塘的具体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开机时间和运转时间。)

72.精养鱼池鱼类浮头的主要季节及原因(浮头的主要季节为夏秋高温季节。这是因为该季节水温较高,水中溶氧饱和度较低,含氧量较少;而各种耗氧因子的耗氧量且大増;因而很容易出现溶氧的入不敷出,导致池鱼浮头。出现耗氧大増的原因主要包括: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新陈代谢强度增大,耗氧增多;生长旺季,投饲施肥多、排泄物多,有机物耗氧大増;池鱼存塘量增大;气候多变,傍晚多雷阵雨等等。)

73.合理放养密度的确定(从理论上讲,放养密度可以根据计划亩产量、鱼种成活率和食用

12 鱼出塘规格三项要素加以计算确定;但事实上,由于影响放养密度的因素错综复杂,因此,对计算所得的放养密度还必须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正,即还应参考池塘条件、品种及规格、饲肥料供应、管理水平等相关因素,并将其与往年的实际成效进行对照综合确定;此外,在饲养期间及收获之时,也可根据生长速度、浮头次数及程度、饲料系数、出塘规格等实际情况判断放养密度的合理与否。)

74.池塘溶氧的主要来源及其消耗(来源: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大气氧溶入、随水源进入;消耗:有机物质分解作用及水生生物呼吸作用。)

75.池鱼批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其主要特征(导致养殖鱼类批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发病、缺氧和致毒;

(1)发病:仅某种鱼或其某个年龄段的鱼死亡(暴发病除外),鱼体常伴有病灶; (2)缺氧:多种鱼按窒息点高低顺序而死,体表少见异常,多在缺氧时段发生; (3)致毒:各种鱼均会在短时间内相继死亡,且会在死亡前出现垂死挣扎的异常现象。) 76.何谓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 (“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迄今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通常它是指一种适用的水产养殖生产技术系统;这一系统的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可行性可以不受限制的持续下去。换句话说,在这样的系统中从事水产养殖,生产对系统本身及其周围环境不会构成污染,因此,可以在其中持续地从事生产,不断地获取效益)。

77.养鱼程序 答:

(1)亲鱼培育:

(2)鱼苗培育:清塘、整塘、注水、施肥、鱼苗放养、拉网锻炼 (3)鱼种培育:

(4)食用鱼养殖:清塘、整塘、注水、施肥、放养、饲养管理、运输

或者

(1)通过鱼类人工繁殖 取得鱼苗; (2)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 培育成鱼种; (3)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 养成食用鱼;(每种鱼的生殖周期不同) (4)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 繁殖用的亲鱼; (5)一般,还包括运输与越冬等环节。

78..鱼病共同特征 答:(1)活动情况时常。离群出游,身体失去平衡侧卧,或在水中打转,水中狂游。

(2)身体的形态和外表颜色发生一定的变化。头大身小,体表颜色变淡或变红,发黑。

(3)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

13

池塘养鱼方案

池塘高效养鱼技术

池塘养鱼技术要点

池塘养鱼考试试卷

池塘养鱼考试试卷答案

春末池塘养鱼注意事项

传统模式池塘养鱼的困境

浅谈池塘条件与养鱼水质

春季养鱼池塘消毒要“四改”

池塘循环微流水高产养鱼技术

池塘养鱼部分复习资料()
《池塘养鱼部分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