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弟子规(教案)第九课

发布时间:2020-03-03 08:42: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九课

一、在你们的骨髓里,原本就有这样的血液。然而,这种文化若没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光是声称属于这个种族,也不一定起什么作用。就像一个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从小对那里的文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汉族传统在他脑海中会一无所有。即使他自称是中国人,除了DNA能表明他的血液里有老祖宗的印迹外,身上也找不到任何东方文明的影子,这是非常可惜的。

二、汉地文化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第一是禅宗思想,因为禅宗的公案及顿悟教言,与密宗成就者的事迹非常相似,所以相当有价值;第二是净土宗思想,因为它简便易行,便于成千上万人行持,可令念佛法门广弘于世,这种弘扬方法很值得随喜;第三就是现在所学的圣贤教育,这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虽然它未涉及出世间道理,但今生做人做事的基本礼节、规范和行为,也是极为深奥的一门学问;第四是素食观,汉传佛教所重视的这一理念,尤为值得其他民族借鉴。

三、佛教智慧涵盖了世间一切优良学说,不管是行为、心态,甚至极其深奥、无法言说的境界,都从不同角度阐述得非常圆满、究竟。

对饮食,勿拣择

食适可,勿过则

一、解:“对饮食,勿拣择”:在饮食的过程中,不可以挑剔。“食适可,勿过则”:在吃饭的过程中,不能吃得过多,也不能吃得过少,应该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二、但若因此就说“吃肉对身体好”,这是没有依据的。就营养而言,如蛋白质,其实肉中的蛋白质对我们并不好,因为里面有大量怨气、病菌、毒素,容易引发各种疾病,而谷物豆类中的营养,实际上足以补充人体所需。

三、科学家爱因斯坦就说:“我认为素食者所产生性情上的改变和净化,对人类有相当好的利益,所以素食对人类很吉祥。

四、从古代有价值的文献中看,素食不但可以开智慧、长寿、健康,还可令思路敏捷、清晰、不浑浊、不易昏沉……

五、有个教授就写到:“现在的市场上,一个权威人士说某某食物对身体好,无数人便去争相购买。过段时间,一个专家又说这个食物不好,最好是吃那个,人们的方向一下子变了,又蜂拥去买另一种食品……”这只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在外人眼里,那些厂家和员工也很可怜,自己的产品本来卖得好好的,可一下子就没人要了。但不管怎样,我们这里要讲的,不是市场经济或营销利润,而是关注人体健康。

六、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种垃圾食品:

1、油炸类食品:油炸的东西含致癌物质,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元凶。(我这样说,学院有些“经济部门”会不会受一些打击啊?

2、腌制类食品:导致高血压、肾负担过重,对肠胃有害。像泡菜、咸菜,有的人特别爱吃,但里面加了很多防腐剂、添加剂,对身体很不利。

3、加工类肉食品:如火腿肠、香肠、干肉、腊肉等。含致癌物质,并有大量防腐剂,加重肝脏负担。

4、饼干类食品:严重破坏维生素,营养成分低,食用香精和色素过多,对肝脏功能造成影响。

5、汽水可乐类食品:含磷酸、碳酸,会带走体内大量的钙;含糖量过高,喝后有饱胀感,影响正餐。尤其是西方流行的有些饮料,书里讲得很可怕,说是加了某些原料或调料,不但刺激人们的感官,还会像吸毒一样上瘾。当然,饮料中有一部分是水果汁,里面虽然也加了防腐剂,但不是很严重。

6、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商店的人可能气坏了!不过不要紧,就算我说了,还是有人会买的。)尤其是方便面,加了大量防腐剂、香精等,甚至有人说,吃了方便面,男人也容易怀孕。这可能是假的,不过一般来讲,它对肝不好,而且只有热量,没有营养。

7、罐头类食品:不管是水果罐头,还是鱼肉罐头、猪肉罐头,都加了防腐剂,而且破坏维生素,营养成分低。没有过期的罐头,可能稍微好一点,但很多厂家不信因果,加了什么东西也不好说。所以,我看了这些书以后,除了吃大米和蔬菜外,肉类以及其他食物,什么都不敢碰,有点害怕。

8、话梅蜜饯类食品:例如果脯。含防腐剂、香精等,损伤肝脏。(我看商店发心人员有点撑不住了。但这不是我说的,是世界卫生组织说的。

9、冷冻甜品类食品:如冰淇淋、雪糕。含糖量过高,极易引起肥胖。

10、烧烤类食品:像烤鸭、烤鸡。含大量致癌物质,导致蛋白质炭化变性,加重肾脏、肝脏负担。世界卫生组织的另一份报告还说:吃一个烤鸡腿,就等同于抽了六十支香烟。

七、古人虽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粮食要越细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八、《论语。学而》篇:君子食无求饱。

九、例: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十、例:唐,郑浣huan,看吃相,孙子求当县慰。

一、妙师讲:贪嗔痴三种人的吃相。

十二、例:唐玄宗叫儿子唐肃宗,把羊脚切开,用馍擦手,吃。

十三、老子说过:“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吃饭,只求内在的饱腹,不为外在的美观。

十四、吃饭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也没必要加太多佐料。南方的口味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一会儿加盐、一会儿加糖,能加的好像全加在里面了。那种滋味,实在是一种证悟相——不可言说。

十、三国时嵇康写的一篇《养生论》,内容非常好,里面就讲:保养身体不但要注意饮食,而且要有所节制。没有节制、没有规律的饮食,定会导致不健康,从而出现百病之累。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心态,如《黄帝内经》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十五、例:金碧御水山庄:老人

死。

年方少,勿饮酒

饮酒醉,最为丑

一、解:年少时千万不能喝酒,酒喝多了会伤身体。一个人酒量再好,还是会醉,酒醉之后,丑态百出、不堪入目,难以形容。

二、《礼记》等文献中记载:古时候,酒是当作药来用,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即使偶尔喝点酒,也是用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就像密宗会供一样,只是沾一沾唇,表示一下而已。但到了后来,饮酒就开始没有节制了,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三、一份报告中说:据陕西省针对大中学生的调查资料显示,学生中有饮酒史的平均高达82%;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广州市中小学生中有24.9%曾有过喝酒的经历。如今的孩子们,家人不教,老师不管,想什么做什么,这样就把他们给害了。

四、中国法律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但现在的学校对此并没有严格监督,以致这种规定不过是一纸空文。

五、解:“饮酒醉,最为丑”:不管孩子还是成人,喝了酒会烂醉如泥,像发了疯一样,非常难看。

六、例:我读小学四年级时,有个老师叫拉特,他是藏族人,好像教语文的,我没印象了,只记得他天天喝酒,醉了就到教室来,让我们产生很大的恐怖心,每个学生都想逃,但又不敢。他喝醉了的话,一个字都不教,只是把我们一个个地教训。当然,在他的迷乱显现面前,不需要犯什么错,他随便就能找出有力的理由来刁难你。

有一天下午,记得那是冬天,他醉得特别厉害,刚进教室就骂很多学生,把他们打得也很凶,许多人都哭了。放学后是他值班,他吹哨让我们集合,又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把大家训了一顿。最后他说“解散”时,我们大喊一声:“杀——”就四散跑开了。他马上又要求集合,说:“你们这样是不是故意对我……”我实在受不了,一会儿他说“解散”,我又高叫:“杀——”他气红了眼,猛地揪住我的领子:“你是不是想杀老师?今天要给我说清楚!”当时我胸前的衣服,都被他抓烂了。

那时乡政府就在学校隔壁,他把我带到那里。公社书记扎西旺嘉正在烧树丫丫生火,但火始终燃不起来,他就一直点。拉特老师说:“这个学生不听话,他欺负我,学校没办法管,我把他交给你们乡政府。”刚开始书记比较在意,以为我真的犯了错,后来见他是喝醉了,就没再理他,只顾着自己生火。这样呆了很长时间,他又把我带回来,我也规规矩矩地跟着。他罚我一个人站在球场上,自己就回去了。他走以后,我猜他可能去睡了,反正天又冷,我也没犯什么错,偷偷就回家了。本来我怕他第二天打我,但到了第二天,他好像什么都忘了,见到我就跟没事一样。

这事过了这么多年,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后来我又见到这位老师,他已经改行了,在林业局工作。谈话之间,我本想提那件事,但最后也没有提。

七、例:酒醉之人不但行为丑陋,有时还会招致杀身之祸。如三国时期的张飞,在关羽被害后特别伤心,每天不断地喝酒浇愁。有一次他喝得酩酊大醉,把范疆和张达两个手下叫到面前,限他们三日内制办好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以祭关羽。因时间紧迫,二人请求宽容几天。张飞大怒,让士兵把他们绑在树上,狠狠地鞭打,然后对他们说:“要是准备不好,就要你们的脑袋!”两人被打得遍体鳞伤,回去后非常害怕,商量不如先下手为强,把张飞杀掉。于是在晚上,他们趁张飞喝醉睡着了,一刀刺死了他。这样的现象,在历史上不可胜数。

八、例:我爸。

九、例:司机酒后脚伤。

十、例:酒池肉林,青铜内有铅,铅中毒而亡。

一、例:楚恭王,大司马打仗,天败我也。误国。

十二、洒文化: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王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曹操;李白《将进酒》。

十三、酒徒的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其食,陈留高阳人,刘邦起义,六十多岁求见,“高阳徒”来访。

十四、例:杯酒释兵权,赵匡印。

十五、鉴于饮酒有种种过患,佛陀曾在经中规定:“佛教所有四众弟子,一滴酒都不能沾。”若能真正不喝酒,对行为就有控制能力。佛教其实有很多好的教言和行为,如果想做一个好人,只要能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就肯定没有问题。

步从容,立端正

揖深圆,拜恭敬

一、解: “步从容,立端正”:走路时要从容不迫,步伐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有些人走路慌慌张张、急急忙忙,有些人像跳舞一样扭来扭去,这些都不如法。而站着时应端端正正,不能七扭八歪,一付轻浮的样子。一个人有没有修养,从他走路、站立的姿势也看得出来,所以老人常教导我们:“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走路也要有走路的样子。”

“揖深圆”:遇到师长或是有学问的人,应当恭敬问候,把身子深深地躬下,不要像身体里有块木头那样僵直。有些人因傲慢而不愿意弯腰,就像那位教授所说:“内在没有恭敬心,腰怎么样也弯不下来。”现在许多国学教授,向人鞠躬是很自然的,而有些老师、公务员,因为特别傲慢,在有学问的人面前,不要说鞠躬,连低个头也不愿意。

“拜恭敬”:向人行礼时要发自内心,尽可能表现出你的恭敬,而不要流于形象。行住坐卧一切威仪,都是通过心来操作的,因此,《坛经》中云:“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有了“直心”,一切威仪才会如法,这对成办自己的事情,也有很好的利益。

二、例:张九龄,唐,站有站像。

三、例:曾国藩,望气。

四、例:单襄公,春秋时,预言家,相人高手,前574年;晋厉公,眼睛看远不看近,脚抬的高高的。

五、例:“鹤立鸡群”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嵇康的儿子,七贤之一)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六、例: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在散文、诗词方面有极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自幼就聪明好学,通达情理。12岁那年,他身背行囊去襄阳求学,由于路途遥远,到达时城门已关,只有一个老兵在城楼上站岗。欧阳修恭恭敬敬地向老兵躬身施礼道:“学生远道来此求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老兵见欧阳修礼貌周全,便起了爱怜之心,于是走下城楼,为他开门。

所以,从一个人的礼节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学识和修养。这种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无论是上班工作,还是弘法利生、行持善法,都会给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反之,一个人如果傲慢无礼、自以为是,那只会让别人反感。

勿践阈,勿跛倚

勿箕踞,勿摇髀

一、“勿践阈”:碰到有门槛的地方,绝不可以往上踏,一定要跨过去。由此可以引申为,不论别人的衣服、器具,还是三宝所依,凡是不能踩的就不要踩,不能跨的就不要跨。然而,现在的人根本不管这些,什么帽子、衣服、经书,统统随便踩、随便跨。尤其是学院刚来的居士,甚至从出家人的僧衣上跨来跨去、在经书上踩来踩去,一点执著也没有,非常可怕!例:清宣统傅仪,庞士纯,送自行车。

“勿跛倚”:站立时不能站一只脚,另一只脚斜放着,这种姿势不雅观。

“勿箕踞”:坐的时候,不能两条腿张开,像过去的畚箕一样,如此显得粗俗失礼。

“勿摇髀”:不能抖动大腿,让身子颤动。同时也不能跷二郎腿。否则,会让人感觉你很散乱、很傲慢,一点也不稳重。

这些基本行为,每个人都要值得注意,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没有教养。

二、《礼记》:立勿跛,坐勿箕。

三、例:几年前,上师如意宝在道孚灌“上师心滴”的顶,我和另一位出家人晚上去县上过夜。我认识一个领导,就在他家借住一宿。当时那个领导离婚后刚结婚,娶了一个刚毕业的小女孩。吃饭的时候,那个小女孩行为很不如法,在沙发上一会儿抱着他,一会儿使劲撒娇。她丈夫用眼神示意她坐好,但她装作没看见,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他忍无可忍,指着她呵斥道:“你给我坐好!”但她还是没什么感觉:“哎呀,你说什么呀?你过来啊……”

四、这些行为看似微乎其微,但古人非常注意。可是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想什么就做什么、说什么,不知礼貌恭敬为何物。

所以,现在人很需要学习古人的行为规范。我们佛教中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全部是对身口意三门的约束。若能如此行持,今生中身心得以调柔,堪能行持善法,也会为来世播下善妙种子。所以,我们对行为应该有所约束、有所规范,这不但要从内心接受,更要点点滴滴贯彻于实际行动。

五、老子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等人听了“道”,会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去做;中等人听了“道”,偶尔想起来就做,想不起就不做;下等人听了“道”,不但不接受,反而还大声嘲笑,行之若素:“为什么不能张开腿坐啊?这有什么嘛!” 所以,我们要做哪一种人?不妨考虑一下。

思考题

1、弘扬《弟子规》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必要结合佛教理论吗?你以后想怎么弘扬?

2、正确的饮食方式是怎样的?你做得如何?需要哪些调整?

3、古人与现代人对饮酒持什么不同态度?酒喝多了会招致什么过患?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4、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你是哪一种人?你对本论所讲的行为规范是如何贯彻落实的?请举例说明。

第九课弟子规二

第九课教案

第九课教案

九年级第九课教案

第九课完整教案

美术第九课教案

第九课教案报告

教案第八册第九课

第九课中华大家庭教案

五年级第九课教案

弟子规(教案)第九课
《弟子规(教案)第九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