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15:47: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方案

2009-04-16 21:55:55| 分类:

3、课题研究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泽州一中学研处

常光明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人类对教育充满期望的世纪:期望有新型的学校,期望有新的高质量的教育,期望培养出适应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新人。显然,为实现这些期望,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打破现行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手段,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建立新的与新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几乎成为全世界各国的通识,也是我们中国教育界的共识。

2009年秋季开始,山西普通高中全面推行新课程实验。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全省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实验,是我省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延伸。进行新课程实验对于普通高中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等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发挥普通高中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和推进广大中小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和人才素质的各方面需要,提高我

省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

(二)、现实背景

目前的我校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1、教师方面,凭陈旧的教学模式施教,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不够,教学目标以应试为中心;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接受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能发展轻情商培养。

2、学生方面,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缺乏个性意识,缺乏参与意识,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苦学、倦学、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改革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促进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这些都成为广大学校和身处课改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关注且急需解决的课题。为此,我校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学——习——悟”三环节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新模式。经过近三个月的新课程实践,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新课堂实施和课堂教

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新课程改革只有走进新课堂,才是走进了新课程。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个什么样?如何追寻理想的课堂教学?当前的课堂教学都有些什么问题?这就需要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一种适合泽州一中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涉及的关键词是:学导式、教学模式研究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实施新课程以来,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我校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在落实课改精神实施新课程计划工作中,很重要的是优化教学过程。为此,就必须批判地对待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做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潜能开发、能力养成与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去设计课堂教学,去积极探索、构建、掌握与运用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平台与空间。而我校探索构建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恰恰体现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的教学观和各科的教学实践应该“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到注重学生内在变化的转变;从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转变;从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到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这一根本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推进新课程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组织全体教师,积极探讨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大量的实践与多次的研讨,对课堂教学如何改革取得了较为深切的认识与体会。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论

为指南,以丰富的实验结果为依据,提炼形成了切合我校校情、具有我校特点的、适用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深化“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工作,形成校本课堂教学理论体系,让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教育反思与专业成长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又以此模式拟定了《“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校本科研课题,更加切实有效地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并具体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人进行。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同时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思辨方法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

(一)科研目标:

1、探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的实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总结达到新课程要求,保证课堂教学实效取得的方式方法。

(二)具体目标:

1、探索转变教师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实效性要求相一致的途径。

2、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创新教师教育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3、总结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课堂教学主要成果,形成比较成熟的适应新课程

的课堂管理体系。

(三)总体目标

推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终生受益。

推动教师的发展。

推动学校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学道”编写的研究 1.“学道”中“启学”编写的研究 2.“学道”中“验学”编写的研究 3.“学道”中“固学”编写的研究 4.“学道”中“复学”编写的研究 5. “学道”的形式和内容的研究

2、“导学策划”的研究

6.“导学策划”中“导学目标”的确定及对策研究 7.“导学策划”中“导学流程”的研究 8.“导学策划”中设计与应用研究

3、“学道导学”的研究

9. 学生提前完成学道的方法研究

10.“学道”在引深学生文本阅读作用的研究 11.“学道”在“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功能研究 12.“学道”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13. 学生完成“学道”情况的调查

4、“学导式”教学模式中“学”的研究 14.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方法研究 15.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方法研究 16.学道展现方法方式的研究 17.落实生成问题的有效性研究

18.学生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研究

5、“学导式”教学模式中“习”的研究 19.互动探究方式方法的研究 20.“习”环节中导与学关系处理的研究 21.检测中方法与效果的研究 22.对话式互动的研究 23.学生自我评价研究 24.学生同伴评价研究

6、“学导式”教学模式中“悟”的研究

25.建构知识的方法研究

26.思维导图对深度学习影响的研究 27.思维导图对知识建构影响的研究

7、其他研究

28. 应用“学导式”教学模式前后比较的研究 29.“学导式”教学模式应用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研究 30.“学导式”教学模式应用中学生行为变化研究 31.“学导式”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备课方式的研究 32.“学导式”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研究 33.“学导式”教学模式与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与应用的研究 34.“学导式”教学模式中各教学环节衔接的研究 35.“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的研究 36. 多媒体在各环节中整合的研究 37. 导学策划范例研究 38. 课堂观察点的研究 39. 课堂教学情感研究 40. 学生实验操作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一过程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建构主义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体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权和学习机会。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等方面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国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学校教育与教育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注重学生7种不同类型智力的发展,重建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努力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突出多元化和个别化,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

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其特有的批判、反思精神成为21世纪学术界和文化界的显学,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观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不应该是“教师中心”,也不应该是“学生中心”,而是一种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即一种互动的平等交流关系。后现代主义教学的“去中心化”(学科选择、教学权威、学校地位),提倡对话与交流,崇尚差异性。教育应该是不同声音的倾听者、不同文化的聚集者、文化矛盾的协调者。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是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是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交换意见的参考者、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要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

4、发现学习理论。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引领20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构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核心,对我们今天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学习有着深刻的启示。“发

现学习”建立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过程,学生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教学过程看作学生的发现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在人格和智力上是平等的,是互相合作的关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发现者、探索者。发现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一定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他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冲动,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与文本的意义重建。

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都对我国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掌握学习”是一种以“时间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达成度=f(实际学习时间/必要学习时间)。这给我们的启示: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信任、鼓励每一个学生,实现差生转化。

6、思维导图(Mind Map)。托尼·布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Mind Map)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更加的清晰,计划更加周详,分析问题更加慎密,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智慧和更加聪明!

五、课题研究基础

(一)学校开展该项研究的现实基础

学校始终把“科研兴校”作为一种战略方针,专门成立了学研处,具体负责学校情况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推广等工作。承担了山西省“13150”工程的子课题——“高中新课程学科资源库创建”、晋城市《学校校园文化与学生行为习惯之研究》等课题。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科研工作,我校特与中央教育科学研

究所联系,申报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子课题——“高中有效课堂教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并成功立项,我校成为中央教科所的课题试验基地。聘请专家多次到我校进行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培训与指导,使我校科研工作走上了科学规范的轨道。结合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每学期都制定有科研计划,学期末都有科研工作总结,教师人人承担有课题,在学研处总体安排下,各大课题组都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方案和科研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学期末,学研处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评估,课题研究结束后,进行结题报告、总结,优秀的科研课题成果进行表彰推广。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展开,形成了制度化、经常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在中国教育学会上获得集体一等奖,其中语文教师张前亮等人撰写的论文获一等奖7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5人;承担的省级课题《班主任工作魅力之研究》在山西省德育教育工作会议上获一等奖的论文5人,二等奖的论文8人;省级课题《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教师发表、交流论文百余篇,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省级课题《电教媒体在各科教学中的应用》也有数篇论文获奖。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末,为进一步深化“学导式”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真正变化,推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了“学导式”课堂教学科研论文评比。全校教师,除两名请婚假外,其余148名代课教师全部参加了本次论文评比,最终评出了论文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20篇,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导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主要参考文献

1.韩立福,《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基础导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3.陈旭远,《推进新课程》,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5.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18.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和预期成果

以本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实验周期为2年半(2009.02------2011.08)

1、准备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7月)

----制定课题方案:由学校学研处牵头,组织学校各学科主任,充分讨论,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申报课题:由学校学研处组织课题申报资料,与中央教科所联系,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和审批;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落实成员;

----准备工作:A、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

B、制定课题管理制度及课题实施管理办法;

C、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措施。

预期成果:教师优秀课例、实录、

2、实施阶段(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

----组织全体课题人员进行课题实施基础知识培训;

---- 邀请专家或优秀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力争质量高,内容全面,使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长足进步。

----结合校本研修,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获得更为专业的知识理论,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本阶段做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实验研究过程进行了全程记录。

预期成果:教师优秀课例、实录、专题网站,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电子档案。

3、总结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做好实验结论的总结、实验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和自检等工作。并进行反思,以备以后继续深入研究。

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包括阶段实验成果):

总结本课题研究开展所得各子课题的有关论文,最终可获得《“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综合性论文。

1、课题研究报告

2、子课题经验总结

3、典型案例集

4、优秀论文集

5、研究过程实况录像和照片集

6、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荣誉成果集

7、教师专业化成长个人电子档案

七、课题组人员

1、课题顾问:陈有瑛 (原城区教育局长)

刘玉新(原县教育局长) 赵元龙(原县教研室主任)

2、课题领导小组

长:李海勇校长

副组长:张前亮副校长

成文荣副校长

3、课题研究小组

长:常光明(课题具体实施常规管理)

焦晋霞(语文学科主任)

冯彦表(数学学科主任)

刘瑞琴(英语学科主任)

宋志胜(生物学科主任)

赵静美(化学学科主任)

陈爱梅(物理学科主任)

刘国萍(历史学科主任) 原陈霞(地理学科主任)) 都先梅(政治学科主任) 蔚人权(体育学科主任) 白丽敏(艺术学科主任) 董

研(信息技术学科主任) 马雪琴(通用技术学科主任) 赵元龙(综合实践学科主任) (课题所涉及各学科具体实施管理)

八、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优质课、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经验总结、中期总结报告。

终结性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及《“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专著。

九、保障条件

人力保障:以课题组为核心,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与校内外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队伍。

组织保障:以校长为领导,以学校教研中心为基础,以学科组为实施单

位,建立上下一体、内外结合、协作攻关的研究组织;选定课题研究协调人,代表总课题组对课题研究活动进行策划和直接管理;设立课题研究指导组,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监测和指导,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物力保障:学校为课题研究自筹经费,并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

各位课题组成员,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大家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动我校教科研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新课程的推行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学案导学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学导式”课堂教学结构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导学课堂教学实验阶段总结

三学三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例谈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导学式教学模式解析[推荐]

“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方案
《“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