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红楼梦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14:17: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红楼梦赏析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自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其中饱含功与利,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

起初读《红楼梦》是冲着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去的,青春豆蔻的年华总对这些爱情故事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那时总为那个凄美的爱情遗憾惋惜时,再也没发觉曹公笔下的深意。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时间是个神奇的东西,它不仅仅具有催人老的作用,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积淀。所以再一次的捧起《红楼梦》就有着别于那时的另一番认识。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可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吾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至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往往只有悲剧才能让人刻苦铭心。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至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

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真相如何,只待未来的事实得以验证。

第三,我觉得高鹗续写的后40回有种狗尾续貂的感觉。他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楼梦》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但是,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他们这种竭力鼓吹完美的做法我必不敢苟同,个人愚见:正是后40回留下的迷才激起无数红楼梦爱好者们研究红楼梦的兴趣,正也恰恰印证了“完美并不美”的论点,正是有着那种扑朔迷离的结局,他们才会倾毕生之力试图揭开这层面纱,间接地也造就了现在红学界的繁华。总而言之,我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结局,我们不必太刻意追求全面的统一,否者就失去了文学的魅力。

第四,我就不得不谈谈书中的人物了。作为小说的灵魂,人物刻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小说写作的成败。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那么,他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现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的呢?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小说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

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宝玉对女子是非常亲近的,没有封建思想中男尊女卑的概念。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虽然我认为这话若是放在现在是一点过激了,用马克思的话说那就是“彻底的唯心主义”。但我认为这话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有一定的激进性的,也就是他很有“悟性”。这是他不同凡人之处。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在《红楼梦》中,林黛玉

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外在之凄美。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内在之凄美。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本是天外飞仙,何故凄凉如是?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至,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乎,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让人为她尽情的感伤痛心,耿耿而不能忘怀。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不错!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者历史学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用自己的笔触来绘画自己的红楼梦画面,以吾之心述吾之《红楼梦》。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赏析论文

赏析四大名著——《红楼梦》

红楼梦43回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 赏析、推介

赏析梦里《红楼梦》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赏析红楼梦 红楼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