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03版论中职生就业现状及误区

发布时间:2020-03-03 14:06: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中职生就业现状及误区

武汉第一轻工业学校周学斌

【摘要】:本文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职学生的来源、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来分析中职学生就业的正确目标定位、中职学生就业现状及中职学生就业的误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培养目标来源教学现状人才需求正确定位就业现状就业误区又好又快发展

在2009年6月17日,举行的教育部2009年第9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介绍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他说,从2005年到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就业率达95.77%。但笔者认为伴随全球的金融危机向纵深推进、面对沉淀的数百万末就业的大学生、面对还乡的农民工、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就业浪潮,中职生就业的拐点2010年就要来临,高就业率会急剧下降。现在中职生要理性地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避开就业的误区,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中职学生就业的正确目标定位:面向企业的生产一线、争做一线的蓝领工人,寻找脑力劳动的边缘行业、从事简单的中低技能工作,扎根中小企业、伴随企业的兴衰而成长。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中职生应该知道中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是蓝领阶层的摇篮,是生产一线的主力,也是体力劳动的提供者。合格的中职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只有同行业中级技术水平。因此,中职毕业生应该从这样的一个层次起步:在业务方面从简单的动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

在做人方面应该承认自己社会知识一无所有、虚心向他人学习,吸收他人的营养、使自己茁壮成长;在态度方面要认识自己,承认现实,努力进取,不气馁,不言放弃,通过奋斗、拼搏用过硬的本领赢得社会经济地位,赢得他人的认可、尊重。

2、中职学生主要为应试教育的末位者、中考成绩末达到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或位置值者。中职教育是一种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中职生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基础文化课要求都较低。不过分要求中考分数。中职生的主要来源:家庭经济困难者,理论知识学习困难者,行为习惯不良且难改者,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者,单亲或残疾家庭的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自卑(我家穷、我笨、我智商低、我是坏孩子、我没人要)、至少是不自信的心理,这种来源就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太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纪律松懈,对任何事情无所畏、不自信,对老师教的课不感兴趣,执行力极低,在课堂上爱出风头、爱做小动作,内心孤独、空虚,学习难入门,甚至是不想学的现象。那么这就直接影响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再加上中职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所需学的、所需补的课程又比较多、比较杂,中职学校的实训设备离生产企业的设备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是很高,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只能是具有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中职生毕业后只能是各行业的生产第一线工人。

3、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学实施等环节来完成。培养的学生目标岗位群为中小企业的生产一线。

(1)文化课程。中职学校文化课主要的教学遵循分类设置、分层施教的原则。分类设置指的是学校制定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要的、广泛的文化课程标准,开发满足相关职成专业大类的文化课程结构。中职学校的文化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的高中阶段水平为标准,基本导向是有用、管用就行。分层施教是在切实分析生源文化课素质的基础上,制定最低标准,降低难度,调整课时,贯彻使学生有进步、有提高就好的原则,废除简单的文化课统一考试,实行分层次教学,增强文化课教学的针对性,重点在于拓宽和夯实学生就业的文化基础能力。

(2)普适性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教学是终身教育和职业基础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学生普适性职业能力的培养。一般的职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伦理、职业法规,抽象的工作过程理论,均属于普适性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普遍性要求,是职业主体完成职业活动的基础性能力,中职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完成有关教学活动,实施必要的实际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具备基本的职业资格。

(3)未来性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生涯具有终身性、变化性、发展性的特点。学生的初次就业并非终身就业,任何一个职业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容、方法、工具等均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变化。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前瞻性,站在发展的角度,关注职业发展的趋势,把握职业发展的前沿,培养学生对于职业未来的适应和把握能力。

(4)具体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及工具使用的历史发展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中职教育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对学生具体职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谋得并占领职业岗位。中职学校切实加强具体职业的原理性知识教学和操作性技能培训。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生产一线。

4、我国的就业队伍可以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个体私营业主等几个层次。对于中职生加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队伍中在现阶段还不现实、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对于中职生做个体私营业主去创业、他们一没资金、二没经历现阶段也不现实。他们的绝大多数面向企业。对于企业可以分成四个不同的类型:国有企业、外资及中外合资、合营企业、由国有企业转制成的民营企业、大量新建的中小型私有企业。这四类企业中,劳资状况是有差别的,他们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不一样,劳资状况也不一样。国有企业就是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例钢铁、石油等,其企业内部有自己的培训学校,外招岗位一般需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职生很难进入。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是一般中职生就业的主要市场。这些企业愿意招收中职生,因为中职生能迅速上岗,不需要岗前培训。转制的民营企业一般技术含量不高,对员工的

需求是中职生或未经过培训的初中文化程度学生都行。小型私有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与转制民营企业差不多。

中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就业现状。做好两个定位(即就业形势的正确定位、就业心理的正确定位)克服一个误区。

1、就业形势的定位

中职生就业的主要岗位目标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岗位为整个职业金字塔岗位群的最底层。人数需求量最大,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最低。前几年这些岗位大学生不愿加入,伴随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普及教育,大学生的就业观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二类大学和三类大学的大学生就业目光转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一线工作岗位也并非中职生独自享有。金融风暴加速产业升级、机器淘汰工人的局面越来越普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有好型社会的建设使得粗放经营的企业逐渐淘汰,高技术含量企业越来越多、对劳动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且对劳动者的需求逐年上升,导致中职生就业的目标岗位群越来越少。

2010年中职生就业将出现拐点,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就业岗位竞争对手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高职生,有因金融危机回家的具有实践经验和强健体魄的农民工的双层压力,以往中职生高就业率可能会出现大幅下降。就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总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每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的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劳动力数量庞大对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55万人,增幅达11% ;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2007年7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0%。2008年65%左右的就业率基本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3)“十一五”期间年均7.5%的经济增长指标较“十五”期间的年均9.5%有所下降,如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没有较大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将下降。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处于“买方市场”,直接威胁中职生的就业。

(4)在经历了连年的大幅扩招后,每年的中职毕业生数量都在迅速增长,2009年中职生在校规模已达850万;如今大学生

们不断降低就业期望值,也开始成了与中职毕业生抢饭碗的“竞争对手”。

过去,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就业心态普遍较高,但现在不一样了。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以前只想从事精英岗位的大学生,现在都纷纷降低自己的薪酬、岗位期望值,以求找到一份工作。过去,银行柜台、电信营业厅里的服务人员,大部分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大学生普遍嫌“工资低”、“不够体面”,而不愿从事这些基层的服务性岗位。但随着大学生们不断地降低自身的薪酬、岗位期望值,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愿意从事这类职位了。现在不少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值也已与中职毕业生基本持平,不再象以前那样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了。这意味着中职毕业生将面临与大学生们“争饭碗”的局面。

一方面,大学生的薪酬、岗位期望值不断降低,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的必然结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从事生产制造、服务行业中的低端职位和基层岗位,今后“大学生同中职生抢饭碗”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过去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重理论,轻实操”,造成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很多企业更乐意聘用动手能力较强的中职毕业生。但近年来,很多高校(包括一些211的大学)都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同样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就业心态比较踏实、也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面前,中职毕业生变得毫无优势可言。”

2、就业心理的定位

当今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和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中职毕业生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必须在心理上准备同“铁饭碗、大锅饭”的传统告别;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3、中职生就业误区

中职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它所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他所需要的学生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好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较

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好多单位都愿意在从农村来的学生,就是因为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吃得苦,比城市学生勤快,比城市学生好管理,服从意识强一些。还有一点,员工的工作态度是大部分企业最为看中的,老板把工作态度看得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但工作态度很大部分是受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影响的。一旦养成,很难改变。

中职生毕业后,由于自身年龄偏低,身心发展还不很成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受社会上的各种择业观念的影响,会产生一些择业误区。主要表现在:盲目从众,随波逐流。中职生择业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追求热门职业,盲目从众,而不从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等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做长期的考虑,结果在求职竞争中遭遇失败。贪图轻松,害怕吃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总是希望找一个轻松、自在的工作岗位,不愿劳心伤神、害怕吃苦。这类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即使运气好找到一份工作,也极不稳定,不会持久,结果还是被淘汰。找大城市、片面强调地区观念。一些同学找工作把眼光瞄准大城市、沿海城市、经济特区,欠发达地区不去。

总之中职生就业的拐点在2010年或许就会出现,高就业率或许成为了历史。现在中职生只有认清自我、解剖自我、了解就业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克服就业误区,坚持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立足中小企业、立足一线工人、扎根基层、不计报酬、吃苦在前、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中等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 《中职生职业生涯辅导与能力训练》 2007年8月第一版

2.吴芝仪 《生涯教育与全人发展》2006年第一版

3.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3版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论中职生就业新形式

中职生的就业现状与误区

中职生就业心理准备

中职生就业调查报告

中职生就业指南

中职生要正确认识就业

中职生就业准备[1]

中职生就业分析小报

中职生就业前景广阔

中职生就业面试技巧

03版论中职生就业现状及误区
《03版论中职生就业现状及误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