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栖山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分析[定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14:17: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栖山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分析

栖山镇地处沛县西南部,总面积9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941亩,且80%属于土质偏下,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万人,占总人口的88%。随着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处于不断增长状态,因而造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科学合理的配置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是在现有的耕地和生产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之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指农业领域剩余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领域的转移,包括产业转移与地域转移。

我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98万人,占全社会总劳动力的30.5%,占农业劳动力的34.73%。按边际理论分析,这部分人的边际效益为零。

目前,栖山镇农村劳动力一方面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又以种植业为主,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一头沉”的经济格局,严惩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合理配置。2004年全镇

一、

二、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结构为62.1:20.0:17.9,这个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就大了,在第一产业劳动力上,我们高出了20个百分点,

二、三产业劳动力却低了很多;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无论是务工还是经商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而现在绝大多数农民并不具备这些素质,有些人既使进了厂、进了城,也只能找些脏、累、差的体力活干。事实上,劳动力文化素质与转移比重也有较强的相关性,那些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的一般从事

二、三产业劳动,相反,那些文化素质较低、无一技之长的大都滞留在了农业。

二、制约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镇第

一、

二、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GDP增长速度连续4年超过10%,特别是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开辟了就业空间,吸纳了较多剩余劳动力。但是农村劳动力供给量也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形势严峻,综合分析制约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是:

——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我镇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这不仅抑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降低了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水平,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呈正相关,非农程度化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越多。

—— 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2013年我镇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5000元,仅为

二、三产业1/5—1/6。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越多越快,同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 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城乡产业的结合点。城镇化的提高,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几年,我镇城镇化水平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其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来,仍显速度慢、规模小。2010年全镇镇区总人口1.26万人,镇区总面积1.43平方公里,分别占总人口、总面积的19.38%和1.5%,镇区

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也较少。

—— 城乡、工农“二元”体制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的产生当然有农业生产本身的因素,但是在我国城乡长期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更加快了其膨胀的速度,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这两种制度体系包括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低保制度、公共服务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等。这种有意安排的社会力量的不平衡性,导致“城乡剪刀差”、“工农剪刀差”的不断拉大,使大量的农业剩余无偿地转移到了城市和工业。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高,数字较大,就业压力越来越突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应积极探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趋向合理的方法,努力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 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发展

二、三产业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途径和工作重点。在发展工业方面,一是要加大引资力度,鼓励国外资本、市外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工业产业,努力实现工业的规模扩张;二是要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新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三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资源过度消耗、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发展相关产业。我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农业示范区域,发展旅游业有着独特的优势,

要尽快把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 确立适合我区农业发展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区人多地少,且大多为山岭薄地,推行建立在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基础之上的规模型的大农经济,显然不切实际,坚持建立在生物化、技术化、保护型、劳动密集型基础之上的家庭制小农经济模式是必然选择,也是正确选择。要加强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名、优、特、稀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 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废除各种制约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制定倾斜于农村、惠及农业及农民的政策。要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民享受到较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城市也应建立为农民工服务的体系,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运行机制。要加强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同时严厉打击坑农、骗农、害农的行为。

—— 强化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本地消化和地域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着重抓好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农民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使农民知法守法。要促进农民工合理流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在提供就业信息、维护权益、改善用工环境、解决后顾之忧等方面搞好服务;要加大地域转移力度,合理有序的向外地输送“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农民工;要切实搞好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向高中教育努力、直至普及,切实提高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的文化素质。

栖山镇基本情况介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论文)

象山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新形势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策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证分析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分析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栖山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分析[定稿]
《栖山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分析[定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