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突出学术贡献奖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7: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17年突出学术贡献奖

获奖项目(个人)介绍

重要贡献奖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鱼类分子遗传育种(31721005)”(胡炜等) 胡炜,朱作言,孙永华,肖武汉,崔宗斌和汪亚平联合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鱼类分子遗传育种(31721005)”,这是我国水产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赤潮与低氧等生态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早期预警和应急保障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周易勇等)

环境生物化学学科组和藻类资源与藻类毒理学学科组联合境内其它4家和境外7家学术机构,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赤潮与低氧等生态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早期预警和应急保障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为主题,牵头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 并于2017年10月23日正式启动。此项目是迄今为止第一项由我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项目的实施体现了我所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施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优秀论文奖:

1、DNA双加氧酶Tet1在低氧信号转导中的功能(肖武汉等)

DNA双加氧酶Tet1是近年来发现的、在DNA去甲基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基因。申请人通过对低氧耐受与敏感鱼类品系间的比较分析,筛选到Tet1是一个受低氧调控的重要基因之一。它通过与HIF蛋白结合增强HIF的转录活性。通过斑马鱼和小鼠模型发现:Tet1能增强动物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经过进一步的分子机制分析发现:Tet1通过干扰脯氨酸羟化酶PHD2与HIF-2a的结合,抑制HIF-2a蛋白的降解,从而增强HIF-2a蛋白的稳定性。而对于HIF-1a,Tet1通过干扰其C-端赖氨酸的泛素化来增强HIF-1a的稳定性。此外,还发现:Tet1调控低氧信号转导不依赖于其双加氧酶活性。

这项研究工作揭示了Tet1在低氧信号转导中的功能,并初步阐明了它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结果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7, 45(22): 12700-12714.

2、不依赖外显子连接复合体的四膜虫NMD途径研究(缪炜等)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通路(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通过识别和降解含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l codon,PTC)的转录本对转录产物的质量进行监控,是真核生物中的重要调控通路。申请人以单细胞真核模式生物嗜热四膜虫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组学分析技术及基因功能实验鉴定和研究了四膜虫NMD途径的关键因子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证明了NMD途径与可变剪切之间的紧密偶联关系,进而提出了四膜虫NMD途径以不依赖外显子连接复合体(Exon-exon junction complex,EJC)的方式识别位于终止密码子下游的剪切位点而激活mRNA降解的分子模型。

这项工作首次阐明了纤毛虫NMD通路的组成和作用模型,为全面认识NMD途径分子机制及其起源与进化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结果分布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7, 45(11):6848-6863。

3、增强脂肪利用可以促进鱼类个体生长(殷战等)

申请人先后在Enodocrin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Frontier in Endocrinology、Cell Reports等杂志发表4篇系列文章,展现了对鱼类IGF-

1、SOCS1a、MSTNb、CYP2R1等多个内分泌调控分子的生理功能的研究,尤其是通过首次报道的2种单基因突变促进鱼类个体生长的实例,表明促进鱼类腹部脂肪组织的利用,将为鱼类蛋白合成代谢提供额外能量,以此减少蛋白分解为机体提供能量的消耗,从而达致促进鱼类生长的目的,该系列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为促进鱼类生长的代谢调控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另一方面,申请人的研究也表明在脊椎动物中,激活的维生素D3可以促进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氧化利用,这也是首例动物体内关于维生素D3促进脂肪代谢的实验证据,从而为维生素D3在调控矿物质代谢之外的生理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4.近自然条件下高氮的生态学效应(王海军等)

水生态系统中,氨氮过高产生的负面效应长期以来是国际上关注的焦点。然而,已有研究基本为室内小尺度毒性实验,难以反映自然条件下氨氮对水生生物的真实影响。为此,申请人选择了代表性鱼类和沉水植物各3种,在10个面积约1亩的经过湖泊化改造的实验池中实施长时间的全生态系统模拟实验。发现:1)自然条件下高氮的毒性效应远弱于短期室内或小尺度野外实验;2)水生动物良好生长的氨氮水平与其室内急性毒性实验所得的半致死浓度相当;3)水生植物可耐受的氮浓度也远高于一般的富营养化湖泊水平。这些研究提出了对氨氮的生态效应全新认识,对地表水氨氮基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等提出了重要的补充和新的思考。相关多篇文章发表在Water Research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青年科技奖:王晶

申请人主要集中于鱼类低氧耐受与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采用动物模型(斑马鱼和小鼠),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系统分析了DNA双加氧酶Tet1和低氧通路核心蛋白E3泛素连接酶pVHL在低氧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发现:Tet1通过竞争羟化酶PHD2与低氧诱导因子蛋白HIF-a蛋白的结合,稳定HIF-a蛋白,从而增强斑马鱼和小鼠的低氧耐受能力(Nucleic Acids Research,2017); 受低氧诱导的pVHL结合雄性激素受体并抑制其功能(Molecular Endocrinology,2014)。同时,还建立了斑马鱼的肝内胆管腺癌模型(Scientific reports, 2017)。此外作为主要参与人发表论文7篇。

技术能手奖:汪艳 申请人基于分析测试中心已有小型分析型流式细胞仪上完成的仪器功能升级,采用微流控芯片来实现分析型流式细胞仪的分选功能并拓宽分选细胞种类范围,从而完成大粒径生物样本(10-50µm)分选如巨噬细胞、卵细胞、花粉、大型藻类细胞等。借用临界水力门控,建立了一套基于简单“十”字型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分选方法,此方法可高度灵活定制,对于细胞的直径要求较少,可应用于特定的生物大样本或较大真核细胞的分选,并能保证回收细胞的纯度及活性,可满足目前学科组小规模细胞分选的需求。

“建立流式细胞仪分选大生物样本的平台装置研制”院功能开发创新项目,对水生生物特殊性来源样本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仪器在硬件和特殊领域应用的扩展与延伸,对我所在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增添了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复试规则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黄开耀博士研究员为我系做学术报告

突出贡献奖先进事迹

突出贡献奖申请书

校园文化突出贡献奖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突出学术贡献奖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突出学术贡献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