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南阳市生态市建设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22:27: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南阳市生态市建设思考

王静 马晓 刘航 王燚 杨哨爽 耿长香 (河南省南阳市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站 河南南阳 473056)

摘要:虽然人类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离不开自然界。城市的存在不仅依赖于城市以外的生态系统,更需要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的支撑。生态系统的存在对城市的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生态系统 生态市 建设 思考

城市生态系统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渐加快。据1997年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61%。因此,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地已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从前一样离不开自然界,城市也必须依赖于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并可接纳其“代谢”废物的生态系统才能存在。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使城市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木材等林产品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1、以南阳市建设生态市为例,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1.1背景

当前,南阳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仍很脆弱;二是全市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容量和直接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三是随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生态产品和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 1

突出;四是我市作为一个人口大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五是我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加大生态建设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高度,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标准和质量,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

1.2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加快发展,增加效益,实现生态大市,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1.3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高标准绿化南阳大地,建成山川皆绿、森林绕城、林网如织、碧水蓝天,经济社会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南阳。到2012年,全市新增有林地207.9万亩,达到1597.94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5.2个百分点,达到40.93%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44%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8%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96亿元。所有县(市、区)实现林业生态县。

1.4建设概况

南阳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耕地1312万亩,总人口1075万,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中心城区建成面积4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已达到60万,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热岛效应、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的生态环境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南阳是一个林业大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647.28万亩,其中有林地1390.04万亩,疏林地11.36万亩,灌木林地84.6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6.05万亩,苗圃地3.81万亩,无林地111.29万亩,森林覆盖率35.71%。全市有湿地(不包括水稻田)面积187.5万亩。

根据南阳市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及其主导功能差异,依托自然的山地、平原、河流、水库、道路等地貌地物,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理念,构筑“三区、两城、一点、一网络”的生态建设格局,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三区”是规划建设伏牛山生态屏障,建成中原植物王国、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桐柏淮河源防护体系,建成千里淮河一颗生态明珠;规划建设平原生态体系,形成林茂粮丰的新盆地。“两城”即绿化美化市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乡镇),建设生态宜居型城镇。“一点”是绿化美化村庄,使全市5000多个村庄成为千里沃野上的绿色明珠。“一网络”是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铁路、公路的生态廊道网络建设。

1.5存在的主要问题

1.5.1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全市自然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农业稳产高产和农民增收;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41.5%,严重威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山区有近110.6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需要造林绿化,这些荒山荒地大都分布在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偏远山区;平原丘陵区仍是我市造林绿化的薄弱环节,适宜造林的荒滩荒地达60万亩,平原绿化的标准相对较低,农田林网控制率不高;通道绿化林带较窄,部分地段尚存在缺档断带现象,生态效能亟待提高。

1.5.2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全市有林地以纯林为主,其中纯林占80%,混交林占20%,混交林比例偏低,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过多,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1.82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5.2立方米/亩)的三分之一多,占全省平均水平(2.83立方米/亩)的三分之二;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有400多万亩的残次林

分和灌木林,30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平原造林多以杨树为主,结构单一。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十五”以来,中央、省投入我市林业资金8.2亿元。2001年以来六年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林业配套资金仅2400万元;全市尚有220万亩国家、省级公益林没有纳入补偿范围,市级公益林重点工程因投入不足,尚未启动。森林资源监测手段落后,控制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等灾害的能力不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的案件呈上升趋势,林政、林业稽查、森林公安执法力量薄弱,经费严重不足,与我市艰巨的林业建设任务不相适应;林业基础设施滞后,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2、从南阳生态市建设情况来看城市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2.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保障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各级政府要把林业生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落实有关保障措施,指导和协调解决重大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大力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市林业主管部门要制订林业生态建设综合检查与考核办法,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建立重大造林工程质量事故、违规使用资金案件等责任追究制度,对违犯规定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3.2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各级政府要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及林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投资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优先安排并逐年增加。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的政策和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经营方式,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切实落实林业建设的信贷扶持政策,加大贴息扶持力度。强化工程投资管理,严格投资决策责任制,实行“谁决策、谁负责”,建立有效的投资评估制度和专家参与制度。

3.3深化林权改革,增强林业活力

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为目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生产格局。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我市林业发展由“投资推动”为主向“投资推动”和“改革拉动”并重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靠机制调动各类主体经营林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我市林地的生产潜力,全面提升林地的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途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3.4实施科技兴林,推进技术创新

继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提高林业科技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抓好林业科研、科技推广机构设施建设,稳定队伍,搞好科技指导和服务,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加强林业重点实验室、野外重点观测站、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林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强林业标准、质量监督和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发展数字林业,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网络,科学监控森林资源的消长。

3.5坚持依法治林,强化资源管理

严格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强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以林业严打为重点,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严格用火制度,强化检疫执法,有效防范林火发生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进一步深化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林业执法体系,提高装备水平,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制保障。

4、结论与建议:

如果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而道远,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参考文献:

[1]崔雪松、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2).

[2]陈天鹏、陈雪丽: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主体研究[J],商业时代,2007(13).

[3]张国明、卞延彬:建设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4).

[4]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台州生态市建设

生态市建设工作报告

生态市建设工作报告

厦门生态市建设

加快生态市建设[全文]

市生态文明村建设情况汇报

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

生态市建设调研报告

市生态文明村建设情况汇报

南阳市生态市建设思考
《南阳市生态市建设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