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1:51: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劝学》

1、构思与主题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丰富知识,懂得道理,提高修养。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对比强烈鲜明,分析透辟。体现了荀子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论证逻辑严密的特点。

2、片段鉴赏(第三段)

第一层:阐释学习的方法——学习在于积累

比喻论证:积土、积水、积善(正面)——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反面)(正反对比)

第二层:阐释学习的态度——学习要有恒心

比喻论证:锲而不舍、蚓食黄泉(正面)——锲而舍之、蟹无可寄托(反面)(正反对比)

3、写作素材提炼

(1)【写作素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角度点拨】①学习的重要性;②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③人只要坚持学习,就可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相关拓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写作素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角度点拨】①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智慧而明达;

②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

③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

【相关拓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3)【写作素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点拨】①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②善于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④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相关拓展】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4)【写作素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角度点拨】①“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②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③积累。

【相关拓展】①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②陶罐积累资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③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1 (5)【写作素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角度点拨】①持之以恒;②优势与劣势;③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④“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

【相关拓展】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二 《师说》

1、构思与主题

这是一篇有破有立,有论有证,篇幅短小,立论全面的说理文。文章从立论入手,借阐释老师的职能,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然后联系实际分别反面“师道不传”和正面圣人从师的不同角度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本文所说的从师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以能者为师,向身边人的学习,同样是提高自己思想修养的重要途径。

文章善于从道理和事实两方面说理,巧用对比、排偶展开议论,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2、片段鉴赏(第二段)

作者联系实际,通过三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体现了韩柳“文章合为时而作”的文学主张。

第一组对比:圣人出人远,从师而问焉(正面)——众人下圣人远,耻学于师(反面) 观点:圣益圣,愚益愚

第二组对比:爱其子,择师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观点:小学而大遗

第三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居而笑之 观点:其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

3、写作素材提炼

(1)【写作素材】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角度点拨】①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②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 【相关拓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写作素材】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角度点拨】①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②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③自信自强。 【相关拓展】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3)【写作素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角度点拨】①互帮互学,虚心求教,必有进步;②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③合作。

【相关拓展】清人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写作素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角度点拨】①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②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④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2 【相关拓展】闻者,博采众长,从无知到已知。思者,乃是对百家之言理解和评价的过程,固然“三人行必有吾师”,但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抉择。

三、《赤壁赋》

1、构思与主题

苏轼在人生失意时,通过赤壁空阔、壮美风光和游览和感受,抒发了寄寓山水,永恒人生的人生感悟,表达了作者情志高远,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

2.片断鉴赏

第1段赏析:风清、水柔、人和;月圆、露横、水亮;

扁舟随波、任意飘荡;远离人世,飘忽若梦;

―――景空阔、瑰丽、人飘忽、梦幻;

融入自然,物我两忘,乐此忘忧

第4段赏析:作者比较了水与月,得出未尝去、莫消长的永恒道理;又从“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来阐述物我无尽的道理;最后阐明了人应当不求功利,而应当寄情山水,情志高远的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生命哲理。

3、写作素材提炼

(1)【写作素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角度点拨】生命不在于长短,只在于能否活得精彩。不要哀叹生命的短暂。若真有永恒的生命,那快乐与悲哀的含义就会被时间损耗殆尽。

【相关拓展】昙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展现了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由此可想,大千世界中,真正能让人动心的美丽,莫过如昙花一现般的瞬间。

(2)【写作素材】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角度点拨】

1、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我们要选择积极的一面。

2、只有当个体融入到整体当中去才能获得永恒。

【相关拓展】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春水》 冰心

(3)【写作素材】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角度点拨】

1、音乐具有感天动地的力量。

【相关拓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李贺

(4)【写作素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角度点拨】

1、自然是人们心灵的最后的栖息地,失意彷徨时,向自然寻求心灵的寄托,耳得目遇之乐,实为心得之乐;

2、君子所取,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

【相关素材】阳春假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

1.构思与主题

作者以极细腻的笔触,摹写了西山的“怪特”――高大险峻、辽阔无际,和游览过程的情趣,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融合的境界。表达到作者处困忘忧的超脱明达的精神世界。

2.片断赏析

第2段赏析:因坐法华寺,始指异西山――形成对比

过、缘、斫、焚、穷、攀援、箕踞„„将游览过程动态显现,表达了急切的心情与游历的情趣

在西山与其它山的对比中,作者感到西山之雄伟壮丽、辽阔奇特,充满了情趣与乐趣,产生了人与西山物我两忘、乐而忘忧的情怀与境界。

3、写作素材提炼

(1)【写作素材】始得西山宴游记

【角度点拨】

1、遇见西山才开始真正的宴游,人需要有了解自己的知己,生活才会丰富多采。

2、获得只有在辛苦寻觅之后才会真正让人们体会到惊喜和快乐。 【相关素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写作素材】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角度点拨】酒是传达喜悦的媒介,更是疗治伤痛的良药。悲时、乐时、聚时、别时均以酒抒怀。 【相关拓展】“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苏轼《洞庭春色》)古时诗人借酒激发诗兴,解忧消愁,故称酒为“钓诗钩”、“扫愁帚”。 (3)【写作素材】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角度点拨】追求真理的高峰,追求道德的高峰,并非轻而易举,需要矢志不移的勇气。

【相关拓展】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钴鉧潭西小丘记》

五、《六国论》

1、构思与主题

本文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一前221)“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2、片段鉴赏

第4段赏析: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6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六、《阿房宫赋》

1、构思与主题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片段鉴赏

4 第1段赏析: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第4段赏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三)《念奴娇 赤壁怀古》

1、构思与主题: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2、片段鉴赏

第六、

七、八句赏析:第

一、

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最后五句赏析:“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四)《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构思与主题: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2、片段鉴赏

前六句赏析: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最后三句赏析: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汇总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必修一文言文会考复习教案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4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5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