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下基地感受

发布时间:2020-03-02 05:09: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下基地”实践活动感受和体会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和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7月2日,我校红色育人工程“下基地”实践活动全面展开,我们2011级学生、学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辅导员共6000余人将分两个批次,四条线路,8个团,155个连,分赴临沂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在展览馆,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解说,在一幅幅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座座历史遗迹面前,纷纷驻足、凝神观看,进一步了解了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投身革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以及伟大的沂蒙精神诞生的光辉历程,不仅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在革命烈士墓前,我们更是怀着崇敬之情,瞻仰烈士墓碑,缅怀革命先烈;

7月2日,我们怀着崇敬之情,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我们知道早在1927年到1929年间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就点燃了革命的烽火,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8年抗战中,山东党政军首脑机关在这里领导山东军民作战2.6万次,消灭敌人50余万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先后在这里组建,领导华东军民进行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战役。在历次革命斗争中,无数中华优秀儿女英勇地牺牲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战争的年代照就了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成栋梁的机会。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榜样!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7月3日,首先我们来到莒南县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相继参观中共山东省政府如教育厅、交通厅等旧址,肖克办公室以及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队员们着重参观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深刻认识了山东革命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成为执政党的历程。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到我们的民主政权能够从无到有成为人民拥护和满意的政府的经验,以及我们的军队能够转战大江南北,由弱到强成为胜利之师的重要因素。下午我们来到“淮海革命烈士陵园”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首先参观了抗日山革命纪念馆,了解了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和抗战故事,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体会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7月4日,我们来到“九间棚景区” 我了解到,1984年,以刘加坤为首的党支部开始

了架电、修路、整地、栽树的五年规划。架电自筹资金1.5万元 ,一千八百多斤重的水泥电线杆硬是被九间棚人用20天时间抬到山上;筑路平常用5年的时间,九间棚人只用5个月就干完了;在治水上,实现高山水利化;有水后,九间棚人治理了2,100亩山滩,整治450亩耕地;栽植水土保持林8万亩,人均果树120余棵。九间棚人从最贫困的起点起步,勒紧腰带搞工程,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经过6年的奋斗,投资23万元,投工10万个,奇迹般创造出新时期的典范;进入九十年代,九间棚人抓住机遇迅速发展,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立足于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克服困难,完成了前人未能完成的伟大事业,这就是九间棚精神”九间棚村的巨大变化,体现了九间棚人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充分运用当地自然资源,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7月5日,首先我们来到“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大青山山势陡峭,海拔696米。

在杭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这里经历了一场坚片卓绝、震撼沂蒙的浴血奋战。1941年11月,日寇对我沂蒙山区根据地实行了惨无人道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抗大”分校及一一五师师直一部,在大青山遭到日寇5万重兵的合围,我根据地军民前仆后继,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在这次战斗中,太平洋学会记者德国友人汉斯·希伯,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和他的夫人——山东纵队姊妹剧团团长辛锐等300余人壮烈牺牲。“忆往昔峥嵘岁月我们踌躇满志,展未来光辉前景我们任重而道远”,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在向人们昭示历史,同时也在鞭策着人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保卫和建设好我们来之不易的家园,通过全民族的不断努力,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相信同学们这次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之游,一定受益匪浅。通过此次参观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活动,使得我深刻了解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光荣革命历史,我一定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先烈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孟良崮革命根据地”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

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纪念馆前面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红色花岗石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役》长诗,两位将帅的雕象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 纪念馆后面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00多名烈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烈士的遗骨

共和国元帅陈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

养了革命,是他们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尤其是1947年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环

宇的惨烈战争,使沂蒙山的孟良崮,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也是沂蒙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 ”的沂蒙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体至今让人动容。“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就成为沂蒙精神的内涵。这是一块坚韧的大地,更是一块奉献的大地,抗战时期沂蒙山的每一处村庄都成了抗战的坚强堡垒,人人都是消灭日寇的无畏战士,这里有数不清的孤胆英雄王玉玺,这里有数不尽的视死如归的武善同,这里有无数英雄,明德英、张志桂这样的大嫂,用自己的乳汁救治伤员,抚养八路军的后代,这里有数不尽的祖秀莲、王换于等沂蒙六姐妹,用她们摊的煎饼碾的小米为战士添足了杀敌的力量。翻看记忆的长河,似乎又回到了那起伏连绵的群山的怀抱,又听到嘹亮的号角,隆隆的炮声;似乎看到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军民用小车推动历史潮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我走进了您的怀抱,沂蒙。感受当年您的儿女是怎样为了信仰奋不顾身,用热血描绘着求解放、求胜利的恢弘蓝图。今天您悄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是那般坚挺,那般圣神。您用您的静默,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那些平凡的人们,是怎样用血肉之躯换取了今天的胜利。

雨,静静地下着。群山巍峨,大地一片葱嵘。它仿佛知道,我们的到来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缅怀先烈们的英灵。山还是那座蒙山,河还是那条沂河,沂蒙人却是一代又一代继续传承着老区人民的质朴与善良。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唱响了沂蒙小调走进红嫂的故里。穿过马牧池城墙,常山庄就在眼前。路,还是那条石板路,今天被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就是当年,这条路上,被裹着小脚的女人们踏出了一条带血的救命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坚韧,看到了不屈,看到了大义,看到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她们大多数识字不多,但是她们的信念只有一个,跟着共产党走,才能找到一条幸福的道路。走在这条石板路上,我们的脚步放得很轻很慢。似乎感觉,她们的气息依然存在;当我们走入她们曾经住过的房间时,她们仿佛就在眼前,正在向我们讲述那个年代的感人故事。为了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她们不惜一切送夫、送子参军。前线有她们的亲人浴血奋战,后方她们在坚守阵地,

用柔弱的双肩挑起重担。支前、纳鞋、存粮、保护红军骨肉,救助伤员,她们以宽阔的胸怀,谱写了一曲曲人世间圣洁之歌,战争造就了她们坚强的体魄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听着她们的故事,触动我们心灵的不仅仅是她们的伟大和无私,还有对革命胜利的期盼与求索。如果没有她们大义凛然的壮举,没有舍生忘死,敢于冲破旧势力的精神,哪能换取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在这里,在常山庄。我们聆听了一次生动的党课,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心灵做一次彻底的洗礼。通过游览沂蒙山根据地广场、红嫂崮、沂蒙风情园等景点,你会切实的感受到最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人民,人民的奉献是一座真正的丰碑。

我们所讲的沂蒙精神,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光荣传统。我们都知道,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8年,党中央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指示建立沂蒙抗日根据地。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到达沂蒙山区之后,山东党、政、军机关,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相继在沂蒙山区建立;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当时的沂蒙山区成了山东乃至华东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这样的历史背景,这样的历史实践,就是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今年是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建立沂蒙抗日根据地73周年,也是建国63周年。为了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先进文化,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胡锦涛书记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实践发挥沂蒙精神的巨大推动作用,我校进一步开展弘扬、宣传沂蒙精神活动,举行“下基地”实践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事。,通过对临沂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考察和实践,给我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团课,开展一次全面的党情、团情教育,让我们感受沂蒙精神,重温革命历史,锤炼思想,磨练意志,我们会努力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我们来说,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沂蒙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沂蒙精神,建设沂蒙老区。这不但是每个当代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沂蒙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沂蒙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下基地实践感受

下基地演讲稿

下基地总结

下基地总结

下基地心得体会

下基地心得

下基地心得体会

下基地心得体会

“下基地”心得体会

下基地心得体会

下基地感受
《下基地感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