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7:58: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

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则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6.22时40°N的昼长=12.22时的夜长=14时51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

如:12.22时40°的昼长=6.22时的夜长=9时09分

4、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小时

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如:6.22时20°N的昼长+20°S的夜长=24小时

或20°N的昼长=20°S的夜长=13时13分

5、在某地,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这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后的这一天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大致相等。 如:在摩尔曼斯克,4月21日与夏至相差约两个月,则夏至后的两个月8月23日,那么4月21日与8月23日这两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都大致相等。这两天约2点日出,22点日落,昼长20小时,夜长2小时。

同理,在某地,与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与春分(或秋分)后多少天的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大致相等。

6、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最多。南北极点除两分外,要么是极昼,要么是极夜。

如:某日,太阳直射在10°N,则从70°N开始出现极昼,从70°S开始出现极夜。

7、正午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除外);午夜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出现极昼现象。

如:夏至,66°34′S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则从66°34′S开始出现极夜现象

某日,80°S的午夜太阳高度为0°,则从80°S至90°S出现极昼现象

8、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24-夜长

昼长=昼弧÷15

二、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此时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呈同心圆状递减,至晨昏线上为0度。

(1)图中圆心O点为直射点,左侧弧CAD为晨线,右侧弧CBD为昏线,且左侧晨线的中点A点必在赤道上,地方时6时,右侧昏线的中点B点也必在赤道上,地方时18时,OC或OD(视直射点O在哪个半球而定)地方时为12时

①若此时为两分,则A、O、B三点的连线为同一纬线,即赤道;C点为北极点,D点为南极点

②若此时非两分,则A、O、B三点不在同一纬线上

a、若O点在北半球,则沿OC线北极点在C点以南,图中没有南极点,且C点所在经线与OD所在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b、若O点在南半球,则沿OD线南极点在D点以北,图中没有北极点,且D点所在经线与OC所在经线也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2)沿着COD线,太阳高度与O点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E点与O点相差30°,则两分时,E点为30°S 夏至时,E点为30°-23°26′=6°34′S 冬至时,E点为30°+23°26′=53°26′S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半年,夏至(北半球)时,北回归线以及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则达到最小值;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夏半年,冬至(北半球)时,南回归线以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则达到最小值

(3)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的纬度

如:某日太阳直射20°N,则90°N的正午太阳高度=20°

(4)当极点出现极昼时,在同一天,极点的太阳高度终日不变

如,6.22时,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午夜的太阳高度也时23°26′,这一天,极点太阳高度终日不变

再如,某日太阳直射20°N,,则北极点在这一天的太阳高度始终为20° (5)某纬度出现极昼时,

该地午夜的太阳高度=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2 =直射点的纬度-(90°-当地纬度) =极点的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

如,6.22时,70°N的午夜太阳高度=43°26′-(90°-70°)×2=3°26′ =23°26′-(90°-70°)=3°26′

再如,某日太阳直射10°,

则85°B的午夜太阳高度=15°-(90°-85°)×2 =5° =10°-(90°-85°)=5°

(6)南北半球两地纬度互余,则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也互余

三、日出日落时间分布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夏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日落时间越来越晚

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日落时间越来越早

2、季节变化规律 夏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6:00前日出;日落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18:00后日落

冬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6:00后日出;日落时间先逐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18:00前日落

3、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出时间=12-冬至日时该地的日出时间

如:6.22时20°N是5时23分30秒日出,则12.22时该地的日出

时间=12-5:23′30″=6:36′30″

4、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落时间 =36-冬至日时该地的日落时间)

如:6.22时60°N是21:14′30″日落,则12.22时该地的日落

时间=36-21:14′30″=14:45′30″

5、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小时

6、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该日夜长的一半

7、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8、赤道总是6:00日出,18:00日落

四、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判定

1、直射纬线的判定

(1)晨线(或昏线)与过晨线(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的那条经线交角为多少度,则直射纬度就是多少度

(2)与开始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度互余

(3)与正午太阳高度或午夜太阳高度为0°的纬度互余

2、直射经线的判定

(1)地方时为12的经线

(2)过切点的那条经线,大部是昼

(3)与0时经线正相对的那条经线

(4)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或平分昼半球的经线

(5)俯视图上,与太阳光线平行或重合的那条经线

五、季节的判定

1、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只要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夏半年;只要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冬半年

3、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4、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5、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

高一地理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地理教案[全文]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测试题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