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4 02:03: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节,课题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我说课从教材、教法、学法指导与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学习对象。第一单元是“从宇宙看地球”目的在于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本节主要讨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包括自转的一般特点,昼夜交替的产生,时差的产生以及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了解昼夜变化,学会地方时的计算等有重要意义。

第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江苏省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以及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等心理特征,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运动,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差生的原因;

3、以河流、风、洋流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地球自转的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2、对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可能有哪些?并在班级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认识地球自转的规律,形成科学的时空观。

第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以及地方时的计算,因为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是考试的重点。我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仪等教具的使用以及板书板画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以突出教学重点。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地方时的含义及计算,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直观教学已突破难点。

第四说教材组织和处理。

本节教材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使难懂、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节课共分四目,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目和第二目为一个课时,第三目和第四目为一个课时。

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特点,我将运用直观性教学法,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我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仪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部分说学法指导

在认知方面,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内容,对地球自转形成正确的认识,了解昼夜交替及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特点,对趋势形成初步了解;在记忆方面,对地球自转概念,一般特点,昼夜交替的特点,区时的划分及地转偏向力的南北半球差异等知识点进行深入记忆;在知识的运用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区时的相关计算,通过晨昏线能够判定一些特定地方的地方时。

第四部分说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材共分两课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只说第一课时。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课。通过上节课学习的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外部环境形成整体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进行复习巩固,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二个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那为什么太阳从东面升起西边落下,而不是西面升起东面落下呢?

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启发学生从平时坐车的经历中寻找答案。给学生2分钟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以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学习新课。 具体步骤是: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 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 (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

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

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

(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

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第四个教学环节是归纳总结。

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归纳以下几点为: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周期;

3、地方时及区时的相关计算;

4、地表物体运动发生偏转的原因及特点。

第五个环节巩固应用。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预习第三目产生时差这一部分的内容,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时、区时的概念,及地方时和区时的相关计算方法。本节课虽然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进行教学,但我仍然采用纲目式板书,将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和昼夜交替的相关知识以及它们之前的联系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总体的概念,便于学生笔记和记忆。

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2浅谈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教案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自转教案

高三地理上学期教案集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说课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