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课程改革教师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03-02 17:50: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怎么办?

《新课程标准》讲座材料

主讲:刘瑞庆

管公小学.2002.12

新课程改革实现了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新的跨越,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的教育形势和新的课程任务,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教师要转变角色,加快、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一、教师要走下传统的圣坛,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做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需要为满足,我们要求学生是对的,但有些要求是不合适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角、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再是师道尊严者,而是教材的平等参与者)。合作意味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具有了自主求知、自主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欣赏鼓励的语言教育学生),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在平等的对话中,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有权选择发言权,学生有权拒绝教师的提问‘如学生已经会了的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将不断让位于教学互动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是相等的),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高高在上的地位(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掌舵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而是有所加强。因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场),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建立起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今后学生的学习活动不需通过举手可自主的参与活动,教师不要压抑学生,教师要大张旗鼓的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解答,不要把学生的思维模式化),激活学生自主求知的热情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走下圣坛的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也可以分享学生创造的快乐。教师只有适应新的课程任务,重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才能使新的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教师要丰富素质内涵,重新进行形象定位

传统教育是‚遗传‛式的,主要在于传承人类文明,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新的课程功能正在发生着深广的变化,创新教育、人文教育已经成为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仅有教育的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清醒地面对未来教育的需要,理性的认识教育中的问题和疑难,破除教育教学中的诸多理念误区,做好鲜活理念的先行者、完美人格的感召者、知识能力的创新者,重塑教师新形象。

三、教师要具备创新素质,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先行者

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基础。在当前教学活动中,我们几乎随处可以看到如下景象:老师手中握着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所采用的方法却是传统上一些老而又老的教育模式,新教材本应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却变为‚事倍功半‛。如在一次小学一年级课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副动画画面:左边是一条小河,右边是干涸龟裂的秧田,一颗小水珠奋不顾身地从河里跳出来,一蹦一跳地去救干枯的禾苗,可是还没走到半路,就被晒的奄奄一息了。这时候无数的小水珠都流了出来,和这颗小水珠一起把禾苗救活了。老师问:‚小水珠们团结起来救了谁?‛孩子们纷纷回答:‚救了小禾苗!‛这时,坐在后排的一个小男孩迫不急待地站起来:‚老师,小水珠们也救了那颗小水珠。‛可是,老师对这位小男孩的话未置可否:‚好,你坐下。‛ (学生都有获得教师认可和欣赏的需要。学生参入活动后教师未对其活动做出合理的鼓励性评价,这将挫伤学生参入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的一句话可能成就学生一生,也可能毁坏一个学生的前程。)接着按既定的教学思路,继续讲‚集体的力量大‛了。一个多么精彩的答案!一朵多么富有创见的思想火花!可在未能以科学教育理念武装的教师手里被扼杀了。

《新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课程定位,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强调人文精神,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必须掌握新课程理念的本质内涵,并转化为教师的行为,方能形成全新的课程实施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设计者和实施者。

四、教师要具备健康的人格素质,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感召者、推动者、示范者、指导者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与培养,注重学生的

自主发展与完善。因为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品质、思想道德、意志品格、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往往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无疑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需要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所以新时代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求知精神,认真读书,从人类生活和科学发展中吸取一切优秀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在课堂上才能高屋建瓴,才能满足不断提出各种问题的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让学生从老师的身上得到感召,唤起进取的追求。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理解、宽容与尊重。在师生间矛盾产生时,教师恰当的管理与情绪的调整,最能表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如一个学生的一次冲动,顶撞了老师,令老师很难堪。如果老师不是大声地训斥,而是适当的加以引导:‚老师也曾年轻过,也有冲动的经历,但我曾因冲动而后悔过,我相信你也会后悔的,会改变这种冲动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学生会因老师的理解、宽容与尊重而自责,从而走向人格的健全。老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大胆展示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老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则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老师宽容地对待学生,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教师在理解、宽容中会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向孩子的心灵撒播阳光,从而赢得最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台湾平溪中学校长李惠玲老师在‚海峡两岸21世纪学校经营与教学创新学术交流会‛上的一段话:‚成绩不是我衡量教师的主要标准,一个教师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我更看中教师是不是拿一片真心,一片爱心对待学生,以及他是不是愿意不断地提升自己。‛这道出了提升教师人格素质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五、教师要具备开放型和研究型素质,成为在研究状态下的学习者,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这次新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的最大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在研究状态下的学习者,然后才能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教师来说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挑战。一方面教师进一步发现了学生的潜力,从而反思自己的

教学。另一方面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比如文科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时,发现自己懂得的还不如学生多,科学素质急需提高。而理科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或研究调查报告时,感到自己的人文素质严重不足,会促使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研究型素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不论是学习中问题的筛选发现,对问题的研究讨论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结合学校实际、生活实际、学生实际、课程实际,开展探究型、研究型课程的实践性探索与研究,对新课程的教育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的组织、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积极开发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特点的新的教学素质,逐渐进行探索、体验、积累和反思,提升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认识,提高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能力,以获得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权,使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实现同步成长。

六、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成为时代发展的推动者

著名教育改革人士魏书生曾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的自我,每天都有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这应是每一名新世纪教师永不松懈的追求和必须具备的品质。新的课程体系,强调加强课程的纵横联系,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这种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所有问题已成为不可能,教师之间必须更加紧密地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可以说,新课程增加了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因此,教师只有具备合作素质,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综合课的学习。

七、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重新进行教学方式的定位

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强调突破学科中心(我国与外国的教育的最大差异在于教学方式,西方的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往往设计多种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而中国的教育重在教会学生知识‚如:中外两节‚蚯蚓课‛),让学生死记住多少知识,死记是熟的过程,虽熟能生巧,但熟能生厌、熟能生笨、熟能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以致影响学生的思维的发散。),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方式定位。

教师必须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课程形态。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门课程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今后我们要求教师根据任教学科的特点要布置一些适量的实践性课外作业,如实验小学的教师就做的很好)。比如,让学生自主研究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自己寻找调查对象、自主设计调查问卷、自主综合调查内容,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然后评价学生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调查任务,能否独立思考,提出较深刻地见解,并就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探究式学习内容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操作、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确立活动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使教师成为构建学生学习体系的得力助手。

(完)

教师新课程改革演讲稿

教师新课程改革演讲稿

教师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教师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教师与新课程评价改革[推荐]

新课程改革教师怎么办
《新课程改革教师怎么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