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一部分__通识部分

发布时间:2020-03-03 03:16: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1年暑期培训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通识理论部分思考题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思考题

一、如何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面简称《纲要》)出台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三个关于教育的历史性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三个文件分别代表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不同历史阶段。

1、1985年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2、1993年的《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3.、2010年的《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0年的《纲要》是前面两个文件的必然发展,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国际上竞争日趋激烈;国内,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切都需要人才,需要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纲要》的研制过程(加粗的字为重要内容) 1.酝酿:2007年到2008年;运筹帷幄,周密部署

2.启动 :2008年8月,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为副组长的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刘延东国务委员为组长,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等14个部门为成员的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承担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具体工作。

3.调研:2008年9月开始调研,教育部规划司韩进司长任组长。广集众智、凝聚共识(1.11-2.6温总理) 4.推动调研2008年10月起草文本,反复论证修改 5.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 2009年1月7日到2月底

6.从调研到起草:2009年2月 7.教育部年度重点任务:2010年1月 8.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 :2010年2月 9.国务院审议 :2010年5月 10.党中央审议:2010年6月 11.第四次全教会审议:2010年7月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0年7月29日 • 2010年7月18日规划纲要正式颁布

三、简述《纲要》主要内容(《纲要》目录只需要了解加粗字,主要看《纲要》的亮点)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1 第三章 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第六章 职业教育 第七章

高等教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第九章 民族教育 第十章 特殊教育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 实施

《纲要》的亮点

亮点之一:学前教育纳入规划 亮点之二: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 亮点之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 亮点之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亮点之五: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 亮点之六: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亮点之七:高校分类入学考试 ◆亮点之八: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亮点之九: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激发教师积极性 ◆ 亮点之十: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

四、如何理解《纲要》提出的新的教育工作方针?

新的教育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首先要明确,这是“教育工作方针”而不是“教育方针”。它提出了教育的地位,教育的根本任务、目标和搞好教育的方法途径,以及对社会和谐公平进步的意义。是搞好新形势下教育进一步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

五、如何理解《纲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一)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

1.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2.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3.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4.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5.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二)战略主题 即三个坚持: 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对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的理解:战略目标是宏观上的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全党全社会

2 的目标和任务;而战略主题是微观的,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方针。

备考:

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对创新人才培养、高考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等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制定《纲要》的重大意义

1、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2、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迫切需要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4、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5、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6、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

三、教育工作睿语

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特色,辐射教育改革实验校优质资源;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教师

【二】《当代国内外德育理论与模式》思考题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中科尔伯格对教师提出了哪些建议?

(1)德育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判断水平,具有学生向往羡慕的公正意识和德性;(2)教师应具有尊重儿童发展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友好引导等正确的儿童观;(3)不能直接教给儿童道德判断;(4)不能用权威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5)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进行教学;(6)注重儿童的道德认知力的发展;(7)应倾听和尊重学生的道德决定。

2、体谅模式对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借鉴意义?

德育体谅模式以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为理论基点,倡导从青少年实际解答中评判成熟度,把促进学生社会成熟度作为教学依据,使情感教育与发展道德认知力结合起来,由此在学校德育中体现人本主义德育观。从道德教育过程的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的关注程度看,我国德育工作过分关注道德知识的传授,忽略道德情感熏陶和道德行为训练。体谅模式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情感教育为指导思想,它将道德教育生活化, 具有很强的课堂操作性和实效性;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关注人, 注重一定程度的道德训练;它不仅是一种德育模式,更是一种生活模式。这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3、价值澄清模式的积极价值是什么?

价值澄清模式关键是帮助青少年确定个人珍视而又愿意维护的价值观。教师首先必须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其次,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总之,价值澄清采用诱导性品德教育方式,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强硬灌输式教育,教师易于掌握,学生乐于接受,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直接导致道德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

4、社会行动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1)社会行动模式认为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这种提高学生理性干预社会公共事务的行动能力,不但是学生将服务、报效社会的理想付诸行动的基础,而且是这种理想形成的基础。

(2)我国学校为学生设计和组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活动,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形成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和报效社会的动力,这固然重要。而社会行动模式则为我们展示一种将社会行动与学科教学一体化的学科间课程。这种课程不但使学生的社会探究、社区服务及干预社会公共政策的行动得到学科教师的指导,同时也赋予学科教学更多的社会现实性及更鲜明的行动取向。

(3)社会行动模式中,既实施道德教育,又实施政治教育。这说明通过“公民教育”或“民主教育”综合实施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是当代西方学校普遍的做法。它们在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积极干预公共事务中,悄悄把社会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传递给新生代。就策略而言,不失为高明,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

经过各级各类学校的长期努力,德育工作收效显著,为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品德保障。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受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大环境以及教育对象变化的影响,还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和思想实际、缺乏实效的情况。主要表现:①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②德育教育方式落后于时代要求,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自觉性;③德育教育内容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只注重教材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思想实际;④德育工作忽视个体心理发展特征及个体的主体性;⑤德育管理的单调性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不协调性。(可大略讲一下,不必过细,要辨证看待)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应加强以下工作(可联系本学科教学工作予以整合):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渗透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体现德育工作,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建设,生活服务等;抓好行为规范教育。(2)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改变德育外部环境。(3)改变传统的封闭单

4 一的教育方式,把灌输教育与促进改变学生内部矛盾运动有机结合。(4)拓展德育内容,开发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增长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价值守望,教书育人。(5)根据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6)强化德育管理,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德育环境,营造良好校风,构建道德校园。

备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三】《现代学习理论与方法》思考题

1.学习理论主要要解答什么问题?

(1)学习结果(学习要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什么);(2)学习过程(为实现学习的结果,学生头脑中所进行什么样的信息加工活动);(3)学习的规律和条件(为顺利进行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形成特定的结果所需的条件)。总之,学习理论主要解答的问题也是教学活动开始、进行中和结束时要回答的问题。

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1)小的步子(2)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 (4)自定步调(5)低错误率 ▲3.负强化与惩罚有什么区别?

负强化是在所期待的行为出现后,把不愉快的刺激撤销或者减少,以增加行为的频率。惩罚是用某种方式使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减少,即行为之后给予厌恶刺激或撤销正面刺激。

或: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1)操作与未操作:负强化是去掉一个刺激,惩罚是给予一个刺激;(2)刺激的性质:负强化去掉的往往是好的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增加的刺激),惩罚给予的是坏的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减少的刺激)。相同点:都能减少消极行为的发生率。

4.什么是连续接近技术?

连续接近技术是指: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5 ▲5.为什么说接受学习不能等同于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是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硬背。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多偏重于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取决于学习发生的条件:①学生要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②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可利用的有关的旧知识相联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6.奥斯贝尔认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

▲7.怎样使接受学习更有效? (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8.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9.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10.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随机通达教学设计(2)支架式教学设计(3)抛锚式教学设计(4)自上而下教学设计

【四】《课题研究》思考题

一、教育研究课题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加粗的字为重要的)

1.依据研究目的划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探索研究、描述研究、解释研究。

2.依据研究性质划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3.依据研究范围划分: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

4.依据研究资料来源和时间划分: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

5.依据研究的内容划分:综合研究和单一研究。

6.依据研究方向划分: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二、教育研究课题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记忆以四个小标题为主)

1、价值性原则:课题必须有意义,值得去研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课题的价值一般表现为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方面。

2、科学性原则: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科学依据,并且是十分明确的。一方面,选题要有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关的教育科学理论即将对课题的选择起到定向,规范和解释等作用。

3、创新性原则

(1)选择体现时代特点的新问题。

(2)选择有新意的课题。这里的“新”有三层涵义:一是全“新”,指他人没有研究过或很少研究的课题;二是“半新”,指他人虽研究过但未完全解决的课题;三是“推陈出新”,指他人已研究解决过的但仍可深化发展甚至相悖的课题。

(3)寻找新角度构成新课题。对前人、他人进行过的研究或某一时期的“热门”话题,进行思考,赋予新意,从新的角度去研究,从而构成新课题。国外已有研究,甚至国内一些地区有过局部研究,但需要结合本地实际,填补本地区空白的课题。

(4)采用新的方法。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方法上的难以突破,往往是一些课题得不到理想结果的重要原因。对某种方法的突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4、可行性原则

一般来说要考虑以下方面:(1)现实可能性;(2)有浓厚兴趣;(3)能发挥业务特长;(4)课题大小适当;(5)有占有资料的条件;(6)能得到指导;(7)要考虑限制的时间和实施的范围。

选题时要实事求是,不可好高骛远,可先从小课题、小范围的研究入手,逐渐扩大;或将选定的大课题划分为若干个子课题,各个击破,最后加以集成。

三、教育研究课题中的概念界定有哪些基本方式?(解答中的“案例”是为理解概念而用,不必记忆,下同)

1、抽象定义:是对概念或命题共同本质的概括。

2、操作定义:是用具体的、可感知的或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对概念、命题作界定。

案例:解题策略训练影响小学生智力的实验研究

抽象定义: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操作定义: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IQ)。

注意:(1)同一概念在不同的研究中其操作定义是不同的;而抽象定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变的。(2)操作定义是抽象定义的具体化。只有了解了概念的抽象定义,才能使操作定义更加准确。

四、教育研究课题的内容分解有哪些基本方式? (1)研究进程分解式

指按研究工作进展顺序分解研究内容的类型。

案例:

“关于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研究”课题

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分解研究内容为:

1.探讨责任感的新内涵(先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

2.探索责任感培养的新内容与途径(再搞清楚为什么的问题);

3.探讨责任感实施的新方法(最后搞清楚怎么样的问题)。 (2)同步逻辑分解式

指按研究的内在逻辑关系将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并同时由不同人员实施研究的分解类型。

案例: “协同发展教育——区域性中小衔接研究”

具体的研究内容涉及教学、教育、管理和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

1.开展教学方面的研究;

2.开展德育方面的研究;

3.开展管理方面的研究;

4.开展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 备考:内容分解的“五要五不要”

一般地说,不同类型的课题研究内容分解的程序与方法有所不同。 一要紧扣课题研究目标,不要让研究内容偏离研究目标; 二要把每项研究内容表述明白,不要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三要注重研究内容的整体完备性,不要出现重大缺漏;

四要保证每项研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不要产生雷同或交叉现象; 五要调控每项研究内容的难易度,不要使各子课题的任务悬殊。

五、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目标有哪些表述方式?

研究目标表述的基本用语:(通过研究)揭示……;整理总结……;验证……;获得……;建构……;形成…… 。

研究目标表述的两种基本方式:(1)条目式

(2)整体式 备考

研究目标的基本要求:研究目标应具体、明了、简练,并具有可评价性(可鉴定性) 。 研究目标应突出:通过研究将得到什么新理论、新理念、新观点、新认识、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新对策等。

8 常见问题:不写研究目标;目标与内容混合在一起;目标定得过高;目标制订不具体,难以进行评价;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把研究目标停留在教学目标的层次上。

通识部分《教育规划纲要》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考核通识部分

通识课

通识答案

通识答案

尔雅通识课部分课后题答案

暖通专业分部分项划分表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通识课程设置

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__通识部分
《第一部分__通识部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