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布时间:2020-03-03 00:32: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数学教学资源还存在总量不足、形式较为单

一、缺乏活力等诸多问题。这些教学资源的缺陷和沉寂阻碍了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前进步伐,很难适应当今数学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势必要求数学教学扩大内需,不断增加数学教学资源总量,以达到适应目前数学教学日益发展的需求,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堂中各个领域的教学资源。

一、正确使用教材资源

数学实验教材为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内容依据,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是一种公共的教学资源。可是同样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师却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现象的产生与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现行的数学实验教材内容丰富且具有新意,呈现的方式多样化,并且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景和数学问题情境。此外,教材里还隐含着一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想象元素,具有启发思考创新的效应氛围。正因为如此,教师不是简单机械地完成教材内容教学,而是更深层次、多维度地开发教材资源。

1、吃透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地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理清教材前后的联系。不仅要正确理解教材的内涵,还要适当考虑教材产生可能的、隐性的外延。如在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认识圆”中的设计图案的教学环节设计时,我想如果让学生用圆来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是否会出现奥运五环标志呢?这是可能发生的情况,也是教材编写者始料未及的。

2、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要避免受到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敢于质疑和批判,善于提出合理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教材含两个主要内容例

1、例2,按教材安排的顺序应是先例1后例2,可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却不是这样安排,而是先教学例2,因为例2的内容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实例,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很容易知道沏茶该做那些事情,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理清工作思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并且很快知道怎样做用时最短,从而总结出:合理地安排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这样的安排也是处于整体教学的考虑,毕竟学生对生活中的烙饼还是有些陌生,特别是烙3张饼用多长时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一开始就马上进入例1的教学,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可是有了例2的教学作为基础,学生就容易明白:在相同的时间里同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最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烙饼的方法,总结数学规律。这样以例2为铺垫,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教学例1,先易后难的教材处理方法,不但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而且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善于激发学生内在资源

1、情感资源。人的感情是丰富而又细腻的,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表扬和欣赏,特别是儿童,他们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在教学中,教师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触动孩子的心灵。这些鼓励会让更多的孩子点燃学习的热情,更加自信,走向成功。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善于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察言观色,通过多种手段适时地刺激学生的神经器官,酝酿情感,使之升华,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愿学、乐学。

2、认知资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时是正确的,有时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善对正确资源,也要正视错误资源,认识它的价值,灵活巧妙地利用,变废为宝。在教学中,通过“错例”引发大家的反思,在反思中教育大家,在反思中提升认识,促进大家的共同

发展。如在“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讨论“比的后项能为0吗?”“可以!昨天电视直播排球比赛,中国队3:0赢了古巴队,”一个同学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个错误的认识,但我不急于评价,而是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里的比分和今天我们学习的比所表示的意义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比分是比赛结果的记录方法。”这样通过错例产生比较,就可以清楚地把比与比分进行区别,加深了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布置有梯度的练习作业等。

三、合理开发生活资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充满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正因为数学源于生活,所以它为数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从形象到抽象,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教师了解到学生都有沏茶、煮饭、做卫生等一些生活体验。教学时,教师提出数学问题:怎样才能使客人尽早喝上茶?因为有了类似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同一时间里能做的事情越多就越省时”的道理。因为有了生活经验做铺垫,学生有了更深层的体验: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合理安排时间。

2、为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利率”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问题情景:“王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然后让学生到生活中收集相关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就解决了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四、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准备好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外,还要重视利用教学过程中所闪现出的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但稍纵即逝,所以我们往往会忽略它的存在,其实这些生成性资源对推进教学过程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当面对这些“不速之客”时,教师应善于及时捕捉,巧妙转化,顺势引导,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和升华,让课堂锦上添花。如:教学“圆柱”时,在认识圆柱的侧面教学环节中,师:“同学们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大多数同学都是沿着圆柱的高剪,展开后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正当教师要总结时,有一位学生迅速举起手来,生:“我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是平行四边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结果,同学们一脸惊讶,我也故做吃惊的样子问:“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我是斜着剪的,所以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说完我让其他学生按照他的方法去做,证明他的说法是否正确,这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的精彩和高潮也随之不断地出现。其实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非是与课堂教学不协调,而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师生思维活动积极发散的结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功效,使数学课堂焕发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五、整合迁移学科资源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综合性。数学不仅有其内在的联系也有与其他学科之间密切的外在联系,居于这一

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1、合理运用知识迁移。其他学科中有数学,数学中也包罗万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其他学科中的数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来思考问题,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如教学“百分数”时,我利用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积累的成语:百发百中、百里挑

一、十年九旱等,让学生用刚学习的百分数来表示成语,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中有数学、数学中有语文的知识联系性,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巧妙创设情境。其他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及时代信息,呈现许多科学真实的数据,如加以整理后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则是一个优质的教学资源。如从《品德与社会》中引用一组知识信息:我国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通过信息加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求出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并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知识的基础上,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资源的有机整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数学课堂真正实现了“小课堂大容量”的目标。

数学课堂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只有善于挖掘、整合、创新、运用,才能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学教学中资源开发与利用

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品社资源开发与利用

论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论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