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劝发菩提心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6:34: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介绍作者:

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在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6年,他诞生在江苏常熟的一个书香之家。 从小他不吃荤腥,少年时代就有出离红尘的志向。父亲很早死亡,母亲十分贤明,知道他宿有善根,就叫他出家修道。

七岁时,他礼清凉庵的容选为师。他聪慧过人,读过的经典,都能过目不忘。十五岁剃度,他也精通世间典籍,擅长写诗和书法,但是片刻没有忘记过生死大事。 有一天,他在普仁寺见到一个出家人仆在地上死去,猛然觉悟人世无常,修持也比以前更加精进。他持戒精严,不离衣钵,日中一食,常常终夜不卧,终身都没有懈怠过。

二十四岁时,听闻教法,依渠成法师听讲《法华玄义》,又跟绍昙法师学习唯识和《楞严》。昼夜精进研读方等经典,经过三年,对于性宗和相宗都完全通达透彻。

二十八岁时,在崇福寺亲近灵鹫和尚,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功夫绵密。只不过四个月的时间,就恍然契悟说:“我的梦已经醒了。”从那以后,辩才无碍、善说法要。灵鹫和尚想传衣钵给他,但是大师无意接受。

后来他在真寂寺闭关,白天阅览三藏,夜晚专心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三年闭关圆满之后,大众恭请他开讲《法华经》。他升座开演,口若悬河,就像泉涌一样。从此他教化众生的事业越来越兴盛。

又过了几年,他到宁波阿育王寺瞻礼佛舍利。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集合很多的出家和在家四众,广修供养,而且他自己在舍利塔前燃指供养,发四十八大愿,感得佛舍利放光。大师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弟子共同发菩提心,这篇文章极其生动感人、字字血泪,念诵的人很多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所以这个《劝发菩提心文》非常有加持,而且在不可思议的大德相续当中已经完全清净圆满菩提心的修法,通过菩提心摄持下,为很多有缘者专门造了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当时以及后代人得到很多修行上的帮助。)

大师受请住持各大寺院,每到一处就使寺院清规整肃,模范一新。每天讲《法华经》、《首楞严经》等等,前来听经求教的人云集一处。

后来,大师退隐到杭州仙林寺,不出门精进修持净土。再后来受弟子祈请,住持凤山梵天讲寺。大师排除外缘,纯提净土(也就是专修净土),和大众结长期念佛会,严格制定规矩,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们都说他是永明大师再来。他先后十多年住持古刹禅院,度了很多人。

雍正十一年腊月初八,大师告诉弟子说:“明年四月间我要走了。”从此以后他开始闭关,每天昼夜持念十万声佛号。

到了第二年四月十二号,大师对大众说:“我又见到了西方三圣降临,是不是我要去净土了?”说完写了一首偈,上面说:“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身在莲花之中,阿弥陀佛现前,佛光照在紫金莲上,我的心随着佛往生,在无去无来中宛然而现。)写完之后又说:“十四号我决定往生。你们集合大众念佛。”

十三号,省庵大师不再进饮食,闭目端坐。到了五更,又沐浴更衣,面向西方结跏趺坐。快到中午时,远近的弟子都集聚到大师的身边,哭着顶礼请求:“愿大师住世救度众生。”

大师睁开眼睛说了一句话:“我去了就来,生死事大,各自清净心念佛。”就这样口里念着佛号安详地圆寂了。世寿四十九岁。

全文分成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分来讲。 先讲序分: 分两部分:

1、恳劝听察;

2、以教理劝发菩提心。

劝发菩提心文

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清)省庵法师撰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①,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这是省庵大师的谦虚之辞。“不肖”就是不像,比如父亲有学问、有道德,儿子不像父亲就叫“不肖”。“不肖”是说自己不贤,根本不像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那样,“愚下”是说自己没有智慧,“凡夫”是说自己不是圣人,“实贤”是大师的法名。

“泣血”是要把血哭出来。“颡”是额头,“稽颡”就是我把两个膝盖靠在地上,两手也按地,额头磕在地上,来给大家顶礼。这是表示以至诚恳切的心劝请大众发菩提心。

“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就是我哀痛地告诉现在在场的眼前大众,以及这个时代具有清净信心的善男信女等。

“惟愿慈悲,少加听察”:我唯一希望大家慈悲我,抽出一点时间来听听我说的话,同时也作一点思维。(“听”字后面为什么加一个“察”字呢?因为单是听不观察,只能产生闻慧,不能引起思维,也就不会重视菩提心,把菩提心作为大乘最核心的心要来时时顶戴奉行,所以要“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法华经》里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众生都恭恭敬敬地磕头,口中说:“我不敢轻慢你,你们皆当作佛。”这时候省庵大师的心情,就好像常不轻菩萨一样,以一片赤诚感动人心,让有缘者的大乘善根苏醒。

“泣血”,是大悲心的反应。得不到名位、财富,失去轮回中的圆满,并不值得哭泣。该悲泣的是有情本来具足大乘佛性如来藏,却从无始一直轮回到现在,受尽了辛苦还不愿回头发无上的菩提心,这样下去还要千生万劫漂泊生死。看到轮回苦海无涯无底,省庵大师不忍众生沉沦,感同身受,才泣血哀劝。

“稽颡”是顶礼诸佛,省庵大师向众生顶礼,因为众生本来有佛性,只是暂时迷乱,不知道发心。大师行常不轻菩萨行,愿意尽未来际劝导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恢复佛性。他不只劝请当时的净信男女,而且劝请未来的一切众生,一直要劝到所有的众生觉醒为止。 为什么要依圣教和正理来劝发呢?菩提心和成佛度众生有什么关系,不发菩提心会造成哪种结果,菩提心能有什么作用?这些都是非常深奥、秘密的问题,只有依靠佛的圣教和真实的道理,才会生起认识。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确实诸佛菩萨在经论当中都是这样说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唯一的补处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说:“信解大乘为种子。”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讲,发心的当下就已经成了佛子,诞生在佛的家族当中。密续当中也说要进入密乘,首先要发起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是没有资格修持密法的。阿底峡尊者说:“大小乘以发心而区别。”(也就是说没有发菩提心,只有出离心、人无我空性等等的修法,属于小乘人修小乘法而已。一旦发了菩提心,在菩提心摄持下,一切的善法都属于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资粮。所以大小乘的区别是是否发无上的菩提心。)《广论》当中讲上士道,最初是抉择什么是入大乘门,认定唯一就是发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说:如果能通过勤修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即使布施乌鸦一点饮食,由此摄持也属于是菩萨行。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把珍宝充满三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也不能入菩萨行。像这样没有菩提心,所谓的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以及修持本尊、气脉明点等等,都不能入于菩萨行。

再回来看“入道要门,发心为首”,这个道指的是成佛之道也就是大乘道,发心是指发菩提心,“首”是第一位的意思,也是最开始的意思。把菩提心布施、持戒乃至智慧等等的法放在一起,哪一个是进入大乘的首要的法呢?就是发菩提心,没有它,都不算是大乘。往后要入无量的波罗蜜多,要以什么为首呢?还是以菩提心为首。没有菩提心,什么波罗蜜都没有。

“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意思是修行最紧急的事,就是要发大愿。“立愿”和“发心”都是指菩提心。修大乘,大愿一定先发起来。如果不发愿,那是不可能修菩萨行的,因为你连度众生、成佛的愿都没有,能修什么大乘呢?先有了愿菩提心才有所谓的行菩提心。没有愿,不论你说修什么大乘,都是骗人的假话。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立了誓愿,众生就可以得到救度;发了菩提心,就能成就佛道。这两句蕴含的缘起道理非常深广、非常秘密。圆满的利他,是从发菩提心而出;圆满的自利,也是从发菩提心而出。所以,《入行论》当中说,“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其实,发了菩提心或者建立大愿,这就像种子一样。后来一切的根茎枝叶花果都要从种子而出生,没有种子,什么也不可能有。那么,成佛、度众生的种子是什么呢?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的种子是什么呢?佛的三身、四智、相好、净土的种子是什么呢?利益众生的事业的种子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菩提心。所以《华严经》当中说“菩提心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菩提心具有两种德相,就是希求利他的心和希求佛果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具有这两种德相的菩提心一旦发起来了,就是种下了一切佛法的种子,必定会度众生成佛道。以这个誓愿的力量,会一步一步地履行诺言,去利益一切众生和成就无上的佛道。换句话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就是一个誓言,这个誓言对于众生界有多重要呢?实际这是能带给众生无量利益、无尽利益的源泉。发心的菩萨只要不舍弃誓言,誓言就会一直起作用,以这个“愿轮常转”就可以救度众生。到了初地时,以这个愿会去度众生,到了二地还以这个愿度众生,这样一直往上,愿会越来越坚固、广大、圆满。最后从这个菩提心当中,可以圆满地出生一切修证、出生一切利他的事业。到了成佛,以往昔的本愿力在无勤作、无分别中任运地度化众生。

比如说,观世音菩萨因地发了十二大愿,这个愿在五道十地当中都在发挥作用,辗转不断地利益众生,到了成佛的果地,更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这都是菩提心的流现、都是大愿的作用。又比如阿弥陀佛因地发了菩提心,结成四十八大愿,祈愿成佛度众生。这四十八大愿最终确实都一一实现了。所以,心是无比微妙的,发什么心愿就会按那个方向不断发展。发了誓愿要度众生,当然就可以度众生;发了誓愿要成佛,当然就可以成佛。什么样的发心成什么样的结果。

《金刚经》中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修般若法门的菩萨要发无上的菩提心,度化所有的众生,度化的范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就是指欲界的所有众生,“若有色”就是指四禅色界天,“若无色”就是指空无边处天,“若有想”就是指识无边处天,“若无想”就是指无所有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就是指非想非非想处天,为了度化这些就发无上的大愿。)由这样的菩提大愿,就可以度尽无量的众生。

反面想一想:如果不发愿,怎么能普度众生呢?因为你连度众生的愿望都没有,怎么会有行动呢?所以发愿在前,是引导行动的前提。

“发心,则佛道堪成”:发了心,那就能够成就佛道。菩提心是一个“一有则一切都有,一无则一切都无”的无上如意宝。有了这个菩提心,一切佛法自然会到菩萨手中来,(所以我们从教证、理证或者利益众生成就二利功德圆满的角度思维一下就会明白,真正想修法、真正想解脱、真正想利益众生的话,最初不发菩提心是绝对没有希望成就的。好像一个人彻底断了命根一样,拉一个尸体来做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发菩提心,确确实实没有办法进入大乘道,没有办法圆满五道十地的种种功德。所以有了这个无上的菩提心,一切佛的功德法自然而然会到菩萨的手中来的。)在这个发心当来自然会出现五道十地、六度四摄,出现修证、出现成佛。如果不发心,再怎么也没有希望进入菩萨道、不可能现前一丝一毫的大乘功德。以上从正面讲了“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原因是发心是佛道的种子,立愿是利他的源泉。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苟”是假使的意思。)

广大心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心,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讲的那样,“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的大愿无有穷尽”。这叫广大——所缘的众生无边、所成的佛道无上、所发的愿力无尽。

坚固誓愿就是“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即使热铁轮在自己顶上旋转,也终究不以这个苦,退失菩提心,这叫做坚固。)

为什么说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呢?这个问题严重到极点,这是没有丝毫可含糊的,缘起就是这样断定的。因为我们只求一种人天福报包括求现世的财富、功名,求后世的升天等等,这些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陷,就是最终都会灭尽。从这个“灭”的结果来看,为求世间一切圆满,付出的努力,都是徒劳辛苦。在《四百论》的注释当中讲到一个比喻,就是愚人很努力地在山尖上堆石头,最后都在无勤当中一时全部崩溃。

轮回当中的事就是如此,劫末时一切须弥山都倒塌,地上的花草树木都烧毁,江河湖海全烧干,三禅天以下全部化为空无。这样大的灭相,不是在说明追求三有都是徒劳辛苦呢?费尽辛劳去追求一个终究会毁灭的事,这不是智者的作法。

如果我们不发起广大心、不建立坚固誓愿,最终一定会徒劳辛苦的。

想想看,没有成佛的愿望、没有度众生的愿望,剩下来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发心,想追求的说穿了,就是轮回当中的事。这样真的能让我们得到实义吗?

比如你发心想做一个总统,总统本来是一个会破灭的法,你拼命努力追求做总统,最后总统做了也一定会没有的。这不是徒劳辛苦吗?或者,你是为了当大老板而发心,最后成是成了大老板、发也发了财,但是到来生呢?不是都没有了吗?这不是徒劳无义吗?

反面你再看,你为了成佛而发心,最后成菩提,这个会坏灭吗?这不是得到究竟的

实义吗?

从不同的方面你来作观察,你为了自私自利来做,却成了衰损的根源。导致在微尘数那么多的大劫当中上上下下地轮回,到现在还是一个苦恼众生。但是你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发心做利他的事,早就成了佛果。所以不发菩提心,就是这样一个结果。

所以,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多说也没有必要,确确实实看一看佛和凡夫众生的差别,凡夫没有利他的心,全都是自私自利的一种发心;佛陀呢,全心全意一种利他的心推动下行持六度万行最终成佛,而且成佛以后也是常转法轮,任运自成地度化一切一切的众生。那么想一下,大乘的佛菩萨利益众生或者转法轮来让世间人们离苦得乐、了脱生老病死,趣向真正的解脱安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要靠发无上的菩提心成就的。无论是自利还是他利,一切二利圆满的功德都要依靠发菩提心才能真实成就。)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云何审察?

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云何去取?

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

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父母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云何念师长恩?

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

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

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生死苦?

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洋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云何尊重己灵?

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云何忏悔业障?

经言:犯一吉罗②,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③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④。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

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

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⑤,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注解:

① 稽颡(qǐsǎng):屈膝以额触地礼拜。

② 吉罗:即突吉罗,所有犯戒种类中最为轻微的一类。

③ 泥犁:即地狱。

④ 尸罗:即戒法。

⑤ 忏摩:发露自己所犯过恶。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1)

媒体:心地家园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发布:方便

2009/7/13 15:27:23

省庵大师[著]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全部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daodoc.com/book/newsview.php?id=134

介绍作者:

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在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6年,他诞生在江苏常熟的一个书香之家。

大师从小他不吃荤腥,少年时代就有出离红尘的志向。父亲很早死亡,母亲十分贤明,知道他宿有善根,就叫他出家修道。

七岁时,他礼清凉庵的容选为师。他聪慧过人,读过的经典,都能过目不忘。十五岁剃度,他也精通世间典籍,擅长写诗和书法,但是片刻没有忘记过生死大事。

有一天,他在普仁寺见到一个出家人仆在地上死去,猛然觉悟人世无常,修持也比以前更加精进。他持戒精严,不离衣钵,日中一食,常常终夜不卧,终身都没有懈怠过。

二十四岁时,听闻教法,依渠成法师听讲《法华玄义》,又跟绍昙法师学习唯识和《楞严》。昼夜精进研读方等经典,经过三年,对于性宗和相宗都完全通达透彻。

二十八岁时,在崇福寺亲近灵鹫和尚,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功夫绵密。只不过四个月的时间,就恍然契悟说:“我的梦已经醒了。”从那以后,辩才无碍、善说法要。灵鹫和尚想传衣钵给他,但是大师无意接受。

后来他在真寂寺闭关,白天阅览三藏,夜晚专心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三年闭关圆满之后,大众恭请他开讲《法华经》。他升座开演,口若悬河,就像泉涌一样。从此他教化众生的事业越来越兴盛。

又过了几年,他到宁波阿育王寺瞻礼佛舍利。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集合很多的出家和在家四众,广修供养,而且他自己在舍利塔前燃指供养,发四十八大愿,感得佛舍利放光。大师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弟子共同发菩提心,这篇文章极其生动感人、字字血泪,念诵的人很多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所以这个《劝发菩提心文》非常有加持,而且在不可思议的大德相续当中已经完全清净圆满菩提心的修法,通过菩提心摄持下,为很多有缘者专门造了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当时以及后代人得到很多修行上的帮助。)

大师受请住持各大寺院,每到一处就使寺院清规整肃,模范一新。每天讲《法华经》、《首楞严经》等等,前来听经求教的人云集一处。

后来,大师退隐到杭州仙林寺,不出门精进修持净土。再后来受弟子祈请,住持凤山梵天讲寺。大师排除外缘,纯提净土(也就是专修净土),和大众结长期念佛会,严格制定规矩,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们都说他是永明大师再来。他先后十多年住持古刹禅院,度了很多人。

雍正十一年腊月初八,大师告诉弟子说:“明年四月间我要走了。”从此以后他开始闭关,每天昼夜持念十万声佛号。

到了第二年四月十二号,大师对大众说:“我又见到了西方三圣降临,是不是我要去净土了?”说完写了一首偈,上面说:“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身在莲花之中,阿弥陀佛现前,佛光照在紫金莲上,我的心随着佛往生,在无去无来中宛然而现。)写完之后又说:“十四号我决定往生。你们集合大众念佛。”

十三号,省庵大师不再进饮食,闭目端坐。到了五更,又沐浴更衣,面向西方结跏趺坐。快到中午时,远近的弟子都集聚到大师的身边,哭着顶礼请求:“愿大师住世救度众生。”

大师睁开眼睛说了一句话:“我去了就来,生死事大,各自清净心念佛。”就这样口里念着佛号安详地圆寂了。世寿四十九岁。

全文分三: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一、序分

分二:

(一)恳劝听察

(二)教理劝发

(一)恳劝听察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这是省庵大师的谦虚之辞。“不肖”就是不像,比如父亲有学问、有道德,儿子不像父亲就叫“不肖”。“不肖”是说自己不贤,根本不像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那样,“愚下”是说自己没有智慧,“凡夫”是说自己不是圣人,“实贤”是大师的法名。

“泣血”是要把血哭出来。“颡”是额头,“稽颡”就是我把两个膝盖靠在地上,两手也按地,额头磕在地上,来给大家顶礼。这是表示以至诚恳切的心劝请大众发菩提心。

“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就是我哀痛地告诉现在在场的眼前大众,以及这个时代具有清净信心的善男信女等。

“惟愿慈悲,少加听察”:我唯一希望大家慈悲我,抽出一点时间来听听我说的话,同时也作一点思维。(“听”字后面为什么加一个“察”字呢?因为单是听不观察,只能产生闻慧,不能引起思维,也就不会重视菩提心,把菩提心作为大乘最核心的心要来时时顶戴奉行,所以要“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法华经》里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众生都恭恭敬敬地磕头,口中说:“我不敢轻慢你,你们皆当作佛。”这时候省庵大师的心情,就好像常不轻菩萨一样,以一片赤诚感动人心,让有缘者的大乘善根苏醒。

“泣血”,是大悲心的反应。得不到名位、财富,失去轮回中的圆满,并不值得哭泣。该悲泣的是有情本来具足大乘佛性如来藏,却从无始一直轮回到现在,受尽了辛苦还不愿回头发无上的菩提心,这样下去还要千生万劫漂泊生死。看到轮回苦海无涯无底,省庵大师不忍众生沉沦,感同身受,才泣血哀劝。

“稽颡”是顶礼诸佛,省庵大师向众生顶礼,因为众生本来有佛性,只是暂时迷乱,不知道发心。大师行常不轻菩萨行,愿意尽未来际劝导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恢复佛性。他不只劝请当时的净信男女,而且劝请未来的一切众生,一直要劝到所有的众生觉醒为止。

(二)教理劝发

问:为什么要依圣教和正理来劝发呢?

答:因为像发菩提心和成佛、度众生的关系、不发菩提心会造成何种结果、菩提心有何种作用等等,都牵涉到极深奥的缘起,只有依靠佛的圣教和真实的道理,才会生起认识。

问:如何劝发呢?

答:首先标明发菩提心是大乘入门,其次由正反面的理由证明其成立,最后得出结论:欲学如来乘,必发菩提心,不可缓慢。

以下就按“立论”“理论”“结论”分段讲解。

1、立论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我曾经听到经论上说:进入大乘道的最重要门径,就是发菩提心。要想修行,最紧急的事就是在心里建立大愿。

确实诸佛菩萨在经论当中都是这样说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唯一的补处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说:“信解大乘为种子。”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讲,发心的当下就已经成了佛子,诞生在佛的家族当中。密续当中也说要进入密乘,首先要发起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是没有资格修持密法的。阿底峡尊者说:“大小乘以发心而区别。”(也就是说没有发菩提心,只有出离心、人无我空性等等的修法,属于小乘人修小乘法而已。一旦发了菩提心,在菩提心摄持下,一切的善法都属于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资粮。所以大小乘的区别是是否发无上的菩提心。)《广论》当中讲上士道,最初是抉择什么是入大乘门,认定唯一就是发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说:如果能通过勤修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即使布施乌鸦一点饮食,由此摄持也属于是菩萨行。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把珍宝充满三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也不能入菩萨行。像这样没有菩提心,所谓的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以及修持本尊、气脉明点等等,都不能入于菩萨行。

再回来看“入道要门,发心为首”,这个道指的是成佛之道也就是大乘道,发心是指发菩提心,“首”是第一位的意思,也是最开始的意思。把菩提心布施、持戒乃至智慧等等的法放在一起,哪一个是进入大乘的首要的法呢?就是发菩提心,没有它,都不算是大乘。往后要入无量的波罗蜜多,要以什么为首呢?还是以菩提心为首。没有菩提心,什么波罗蜜都没有。

“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意思是修行最紧急的事,就是要发大愿。“立愿”和“发心”都是指菩提心。修大乘,大愿一定先发起来。如果不发愿,那是不可能修菩萨行的,因为你连度众生、成佛的愿都没有,能修什么大乘呢?先有了愿菩提心才有所谓的行菩提心。没有愿,不论你说修什么大乘,都是骗人的假话。

2、理由

下面从正反面来说明“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先讲正面: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立了誓愿,众生就可以得到救度;发了菩提心,就能成就佛道。这两句蕴含的缘起道理非常深广、非常秘密。圆满的利他,是从发菩提心而出;圆满的自利,也是从发菩提心而出。所以,《入行论》当中说,“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其实,发了菩提心或者建立大愿,这就像种子一样。后来一切的根茎枝叶花果都要从种子而出生,没有种子,什么也不可能有。那么,成佛、度众生的种子是什么呢?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的种子是什么呢?佛的三身、四智、相好、净土的种子是什么呢?利益众生的事业的种子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菩提心。所以《华严经》当中说“菩提心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菩提心具有两种德相,就是希求利他的心和希求佛果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具有这两种德相的菩提心一旦发起来了,就是种下了一切佛法的种子,必定会度众生成佛道。以这个誓愿的力量,会一步一步地履行诺言,去利益一切众生和成就无上的佛道。换句话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就是一个誓言,这个誓言对于众生界有多重要呢?实际这是能带给众生无量利益、无尽利益的源泉。发心的菩萨只要不舍弃誓言,誓言就会一直起作用,以这个“愿轮常转”就可以救度众生。到了初地时,以这个愿会去度众生,到了二地还以这个愿度众生,这样一直往上,愿会越来越坚固、广大、圆满。最后从这个菩提心当中,可以圆满地出生一切修证、出生一切利他的事业。到了成佛,以往昔的本愿力在无勤作、无分别中任运地度化众生。

比如说,观世音菩萨因地发了十二大愿,这个愿在五道十地当中都在发挥作用,辗转不断地利益众生,到了成佛的果地,更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这都是菩提心的流现、都是大愿的作用。又比如阿弥陀佛因地发了菩提心,结成四十八大愿,祈愿成佛度众生。这四十八大愿最终确实都一一实现了。所以,心是无比微妙的,发什么心愿就会按那个方向不断发展。发了誓愿要度众生,当然就可以度众生;发了誓愿要成佛,当然就可以成佛。什么样的发心成什么样的结果。

《金刚经》中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修般若法门的菩萨要发无上的菩提心,度化所有的众生,度化的范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就是指欲界的所有众生,“若有色”就是指四禅色界天,“若无色”就是指空无边处天,“若有想”就是指识无边处天,“若无想”就是指无所有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就是指非想非非想处天,为了度化这些就发无上的大愿。)由这样的菩提大愿,就可以度尽无量的众生。

反面想一想:如果不发愿,怎么能普度众生呢?因为你连度众生的愿望都没有,怎么会有行动呢?所以发愿在前,是引导行动的前提。

“发心,则佛道堪成”:发了心,那就能够成就佛道。菩提心是一个“一有则一切都有,一无则一切都无”的无上如意宝。有了这个菩提心,一切佛法自然会到菩萨手中来,(所以我们从教证、理证或者利益众生成就二利功德圆满的角度思维一下就会明白,真正想修法、真正想解脱、真正想利益众生的话,最初不发菩提心是绝对没有希望成就的。好像一个人彻底断了命根一样,拉一个尸体来做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发菩提心,确确实实没有办法进入大乘道,没有办法圆满五道十地的种种功德。所以有了这个无上的菩提心,一切佛的功德法自然而然会到菩萨的手中来的。)在这个发心当来自然会出现五道十地、六度四摄,出现修证、出现成佛。如果不发心,再怎么也没有希望进入菩萨道、不可能现前一丝一毫的大乘功德。以上从正面讲了“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原因是发心是佛道的种子,立愿是利他的源泉。

下面再从反面观察: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苟”是假使的意思。)

广大心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心,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讲的那样,“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的大愿无有穷尽”。这叫广大——所缘的众生无边、所成的佛道无上、所发的愿力无尽。

坚固誓愿就是“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即使热铁轮在自己顶上旋转,也终究不以这个苦,退失菩提心,这叫做坚固。)

为什么说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呢?这个问题严重到极点,这是没有丝毫可含糊的,缘起就是这样断定的。因为我们只求一种人天福报包括求现世的财富、功名,求后世的升天等等,这些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陷,就是最终都会灭尽。从这个“灭”的结果来看,为求世间一切圆满,付出的努力,都是徒劳辛苦。在《四百论》的注释当中讲到一个比喻,就是愚人很努力地在山尖上堆石头,最后都在无勤当中一时全部崩溃。

轮回当中的事就是如此,劫末时一切须弥山都倒塌,地上的花草树木都烧毁,江河湖海全烧干,三禅天以下全部化为空无。这样大的灭相,不是在说明追求三有都是徒劳辛苦呢?费尽辛劳去追求一个终究会毁灭的事,这不是智者的作法。

如果我们不发起广大心、不建立坚固誓愿,最终一定会徒劳辛苦的。

想想看,没有成佛的愿望、没有度众生的愿望,剩下来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发心,想追求的说穿了,就是轮回当中的事。这样真的能让我们得到实义吗?

比如你发心想做一个总统,总统本来是一个会破灭的法,你拼命努力追求做总统,最后总统做了也一定会没有的。这不是徒劳辛苦吗?或者,你是为了当大老板而发心,最后成是成了大老板、发也发了财,但是到来生呢?不是都没有了吗?这不是徒劳无义吗?

反面你再看,你为了成佛而发心,最后成菩提,这个会坏灭吗?这不是得到究竟的实义吗?

从不同的方面你来作观察,你为了自私自利来做,却成了衰损的根源。导致在微尘数那么多的大劫当中上上下下地轮回,到现在还是一个苦恼众生。但是你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发心做利他的事,早就成了佛果。所以不发菩提心,就是这样一个结果。

所以,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多说也没有必要,确确实实看一看佛和凡夫众生的差别,凡夫没有利他的心,全都是自私自利的一种发心;佛陀呢,全心全意一种利他的心推动下行持六度万行最终成佛,而且成佛以后也是常转法轮,任运自成地度化一切一切的众生。那么想一下,大乘的佛菩萨利益众生或者转法轮来让世间人们离苦得乐、了脱生老病死,趣向真正的解脱安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要靠发无上的菩提心成就的。无论是自利还是他利,一切二利圆满的功德都要依靠发菩提心才能真实成就。)

3、结论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这里说到“故”,“故”就是由上面讲的不发广大的心、不立坚固的愿,纵然经历微尘数那么多的大劫,依然轮回;再修什么善法,都是徒然辛苦。以这个道理,在《华严经》上面说:如果忘失了菩提心,虽然修各种各样的善法,也都叫做魔业。连忘失都成了魔业,何况你还没有发菩提心呢?更是百分之百的魔业。

因此知道,你要想修学如来乘,也就是成佛的乘,一定要首先具备发菩萨愿,这个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进入大乘的唯一的修法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像钥匙一样,如果你没有钥匙的话,没有办法进入房子里面。我们想一下,所有的过去、未来、现在的十方世界的一切佛菩萨、一切的高僧大德全都是以菩提心作为基础,以菩提心的摄持下,才能行持大乘的种种修行。所以说,我们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人在最初不可缺少的的的确确就是发菩提心。而且发了菩提心,应该让它坚固、让它增长、让它圆满。你忘失了菩提心的话,做什么善法,从大乘的角度来讲,根本不属于菩提的资粮,根本不属于菩萨六度万行所摄的善法,纯粹就是魔业,说直接一点,就是跟俱生我执的观点相应,或者围绕一种自己想离苦得乐的,对一个大乘的修行人来讲,完全成了一种歧途,完全偏了。所以,大乘修行人忘失菩提心,修哪一种善法都是魔业。)

这里说到“魔业”: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妨碍道业的法叫做魔业。也就是说,对大乘菩萨来讲,这个菩提心是时时不能忘记的。

如果“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也就是说,不管你做多少善法,都是小小的善法,为什么呢?因为你不发心成佛度化众生,都是小小的善法,长不大的。但是一旦你的相续当中有了真正的菩提心呢,因为你的相续当中有了真正成佛度化众生的大愿。忘了菩提心修这样那样的善法,就好像太子不想做国王,愿意到豆腐店磨豆腐一样,尽管他成年累月不断地磨豆腐,也是失坏太子身份的业,也是太子羞耻之处。对太子来说,这就是魔业,障碍了他治理天下、造福万民的大事。

这段《华严经》的经文就是讲,从前有一位菩萨,最初他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后来他在世间因为忙于世间的善法,结果他就忘失了菩提心,这样修一般的善法,一般人都认为是很好,都是善法,都是有意义的、有功德的,其实就是魔业。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忘记了菩提心,让一个菩萨从大乘道当中彻底退下来,失坏了高贵的佛子身份,变成一个贱民,没有了佛子的六度万行,没有了成佛度化众生的希望了。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失败,怎么不是魔业呢?

魔业或者这样来解释,解释成着魔的业。菩提心就是念念为了度化众生而成佛的一种善心,现在这样希求的心,心里面没有了,剩下来的一定就是为了自己,追求世间,把一种没有实义的法执著为有实义的,这就是菩萨着魔。我们知道本来菩萨很有智慧,发心求证无上的菩提,这就是无上的真实义,后来没有了菩提心,虽然做了善法,只是追求毫无实义的世间利益,就像猴子捞月那样徒劳辛苦,这就是菩萨着魔的相,所作的就成了魔业。(或者说菩提心是一种利他的心,不发菩提心甚至忘记菩提心,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发心。自私自利的发心对一般的凡夫众生来讲,完全都是以萨迦耶见的执著、以萨迦耶见的习气成熟而现前的。以萨迦耶见作为根本起很多烦恼,起了烦恼决定造业的,造业了决定流转在生死轮回当中,感受三苦、八苦等等无量的诸苦。萨迦耶见的基础上修什么法,肯定是转生生死轮回的。一句话就可以断定,凡是萨迦耶见引起的、萨迦耶见所摄的、在萨迦耶见的基础上所做的行为都属于魔业。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的相续当中有魔王,魔王就是内的萨迦耶见,它已经摄持,所作所行肯定属于它的。所以我们凡夫众生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没有无二慧,那这样的话,永远成就不了三乘菩提的功德。所以凡夫众生造的业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着魔的业,关键就是没有菩提心、忘失了菩提心而导致的一个问题。)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连忘失无上的菩提心都成了魔业,只能在轮回里面来来回回地跑,何况并没有发起呢?所以说,想修最上乘的如来乘,最紧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具备菩提大愿。当然,只是学声闻、缘觉乘,或者只是想求人天的福报,不必要发菩提心也可以成办。但是要想成佛度众生,不发菩提心,绝对没有希望。

我们凡事要遵循缘起的规律,没有正确的因、没有圆满的因,是不会有任何成果的。成佛的正因就是菩提心,有没有大乘、大乘如何是观待有没有菩提心、菩提心的成就如何。不具发菩提心而求佛果,这个就像从牛角里挤牛奶一样,经过微尘那么多的大劫也不会有任何成果的显现。

所以,这里就讲发菩提心不可缓慢。你不可以想:“等到以后再发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很重要,我先修点其他的法。”不能这样想。也不必要认为“不发菩提心也可以成佛,或者大概发一点点菩提心,并不需要那么投入。”(这样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所以现在要发菩提心,不能认为不发菩提心能成佛的。而且特别需要重视菩提心。比如萨迦班智达他老人家的教言当中说到:如果有自私自利的发心,那么就没有大乘的菩提心的存在。说的非常直接。所以没有利他的菩提心的话,无论是大乘的最初还是中间以及最终成佛的种种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根本没有办法成就。所以说,菩提心非常非常地重要。)宗喀巴大师在《广论》当中也说到:这就好像是割草磨镰,如果这个菩提心宝没有达到扼要,不论经过多久努力地修善,也不会有多少进展,就像以钝镰割草木一样。相反来讲,就像首先磨镰刀暂时不割草,等到磨得锋利之后再割,在很少的时间当中就能割下很多,如果能让菩提心达到扼要,那么在这个时候每一个刹那都能速疾净治罪障、积集资粮,少许的善根也能让它增广,快要穷尽的善根也能让它无穷无尽。所以说先要精勤地修菩提心,使得自己的菩提心德相圆满,这样会有真正的大乘、清净的大乘,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可以建立起六度万行而成佛。

所以这里就说到:“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讲得非常非常正确。

(宁玛巴的大成就者们讲三种殊胜的时候,其中第一个殊胜就是加行殊胜,加行殊胜就是要发菩提心,发大愿。所以我们的大恩上师在度化我们的过程当中,处处都是发大愿,以菩提心摄持下,做种种弘法利生的事业。比如他老人家,从小就是以大悲心、菩提心摄持下观修大乘法,这在大恩上师的传记当中讲得也比较清楚。)

(他老人家在1986年发无上的大愿,在僧众面前就是露出自己发菩提心的一种表现,日日夜夜都是大慈大悲的状态当中流眼泪,就发无上的大愿,生生世世做大乘的修行人,而且自己的相续当中,戒定慧三学功德圆满的基础上弘法利生。乃至于众生天天对他做一些损害的事业,一刹那不起舍弃菩提心的念头,大恩上师也发了不可思议的大愿。在1987年,在山西五台山殊胜清凉地也是发了不可思议的大愿,而且都是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也就是按照《普贤行愿品》当中所讲的发不可思议的大愿,来做弘法利生的殊胜的事业。同样在后面到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在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也是发了不可思议的大愿。而且我们在学院当中来讲,大恩上师讲经说法,处处都是发菩提心的前提下再做讲经说法,再做普皆回向的功德。每天讲经说法,前前后后都是以《普贤行愿品》的法门做根本的所依。还有每次开大法会,都是以发菩提心来修善法。)

(所以让我们彻底知道,所谓的大乘首先就是发菩提心,发无上的大愿,求无上的大菩提,求弘法利生大事业的功德都是伟大的上师给我们直接显露,修大乘必须要发大愿,修持大乘的法要,然后才达到真正七种不可思议大的大乘的究竟的功德。所以大乘暂时到究竟的五道十地的一切一切的功德,都需要发大愿的前提下才能成就。或者说发了大愿作为一个前导,才能进入佛菩萨的修行境界当中。)

(所以序分当中讲的是千真万确的,而且所有大乘的三藏法脉、千经万论的精华、它的核心必须是发菩提心才能行持。所以,十方世界一切佛、一切菩萨,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以及未来,凡是属于大乘修行人,相续当中必须要有菩提心。所以在序分当中,从各种角度就描述了大乘菩提心的重要性,而且发菩提心的必要性,没有发菩提心怎么样,发了菩提心才成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所以从正面反面作观察,做详细的抉择。)

正体:《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劝发菩提心文白话浅译

《劝发菩提心文》— 大安法师讲记 (文字版)

劝发菩提心文 省庵法师 繁体版 正体版

学佛必发菩提心(推荐)

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修法纲要

菩提心的修法

《宗镜录》菩提心

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