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3:28: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乔羽。题目《让我们荡起双桨》,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诗由少年儿童荡起双桨泛舟北海写起,先人美景,然后写荡舟湖上的喜悦心情,第三小节则以一个问题将诗歌立意进一步拓展升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中“指代”、“反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2.理解诗歌中“指代”、“反复”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9月4日)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桨、塔”等读音、字形。

2.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下面老师就把这首歌放给你们听。听的时候可以把课一页,边听边看课文,看看歌词和课文有什么联系? 2.播放歌曲,指名说。

这首歌好听吗?想唱吗?如果我们把课文读熟了相信你们一下就学会唱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这一课吧!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和课文内容的联系,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好感,为下面环节做好

三、初步感知, 正确读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并将这些字词多为止。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交流反馈。

(1)出示生词,生开火车认读。

双桨

白塔

四周

绿树红墙

洒水

悄悄

愉快

安排

★注意读好后鼻音“桨、墙”,翘舌音“周”,平舌音“洒”。

(2)指名分节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用笔做标记,读得好的地方,我们向他学习,不足的地方,呆会儿我们当注意停顿: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影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理解词语:海面:北海湖面,北方人喜欢将不大的湖称为“海”,如中南海等。 (设计意图:读好生字词,读通诗文,注意诗歌的韵律,初步将诗歌读美。)

四、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把课文再连起来读一读,看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想象说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指名读,师适时引导(三个画面)。 画面一:第一节,美丽的北海风光。

画面二:第二节,少先队员们愉快歌唱的场面。

画面三:第三节,少先队员们学习后放松时的快乐场面。 (2)师小结并板书:北海风光、愉快歌唱、快乐生活。

3.师让学生根据挂图讲述自己看到了什么,先说一说,试着读一读,初步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借助画面想象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诗歌描写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层次。)

五、指导书写,写好钢笔字

1.自由认记,想想怎样巧妙记住这些字,写好这些字。 桨:上下结构,与“奖”字相差在下部的“木”。 塔、墙:“土”字左偏旁时,最后一笔横改为提。 悄、愉:“忄”中的竖是第三笔。 2.指导书写这些生字。 3.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9月5日)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中“指代”、“反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中“借代”、“反复”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默写词语、校对:

双桨

白塔

四周

绿树红墙

洒水

悄悄

愉快 安排 2.指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回忆诗歌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字词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为本课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一)板块一:北海风光

1.指名读诗歌第一节,思考:北海风光在作者眼里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些语言感受到的?(师适时出示挂图,绿树、红墙”,引导学生感悟:水清、色丽、人欢。)

2.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向大家展示一下北海美丽的风光吗? (1)生练读。

(2)生同桌读,互相帮助。

(3)指名读,师引导读得轻柔一些。 (4)挑战背第一节。 3.练习说话。

(1)看到这美丽的北海风光,请你用几句话表达出你心中的赞美之情。 (2)师适时引导。

4.师总结学法:读-想-读-说(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感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朗读、记忆以内化语言,进而借助话题练习诗意地(二)板块二:愉快歌唱

1.师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本小节。

主要抓住“红领巾”、“阳光”、“鱼儿”理解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进而理解“红领巾”与“阳光”的一系列动词“迎着、洒在、望着、听”感受少年儿童的童心童趣以及他们幸福的童年生活。 师适时渗透借代手法:红领巾借代少先队员。 2.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背诵第二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想象少先队员愉快歌唱的情景,感受他们的喜悦心情,感悟我们的幸福生国共产党的热切关怀。) (三)板块三:快乐生活

1.师引导学生根据前两节的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生自学诗歌。

3.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抓住问句认真读文,联系上下文理解。

(2)简介乔羽及创作背景(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素材,师作适当引导和补充)。

(3)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激起学生心中的对生活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激之情,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节诗歌,抓住文中问句,拓展学生交流层面,指导学生通过方式,深化理解和感悟。)

4.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节诗歌的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最后两句话一样。

师小结:这样的写法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反复,它的好处是可以使某一种情感不断得到强化、升华。

(设计意图:“反复”手法采用直接给予的方式给学生,使学生对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5.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背诵第三节,背诵全文。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用彩笔画出这美好的画面,可以从三个画面中选择一幅画下来,也可以画一 幅完整的画面。然后讲所画的内容描述出来。 2.完成本课练习。 (设计意图:将文字中感受到的画面用彩笔画出来,再进行文字描绘,激发学生兴趣,迁移运用“文字——生活的言语学习方式。) 板书设计

让我们荡起双桨

北海风光 愉快歌唱 快乐生活

读——想——读——说 教学反思

在“语用学”理论关照下,对“太阳、阳光”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第二节中有这样两句话: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在备课时,一直踌躇于诗歌中“这两个“现代”意象的教学策略。它们在本诗中的意义,甚至在全中国老百姓,尤其是老一辈人的思想意识中,“阳光”除了其字面意义,还有着特殊的涵义,即“太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阳光”便是党给予中国老百姓本诗中它象征着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这两个意象,是时代赋予的,虽然它们有别于“月亮”等意象的形者主要是政治性的,后者主要是文化性的),但是它们的语法意义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字面意义,借助读者的知其延伸义的表达效果。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背景比较单薄,尤其是浅,所以不管是从政治还是生活感悟的角度来理解“太阳、阳光”所含有的特殊意义,对他们来说都比较抽象。再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感性为主,抽象、理性的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所知识的接受能力远没有接受形象知识的效果好,如此便让很多老师都举棋不定这里的“太阳、阳光”要不要进一到“中国共产党、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这一层上。如果要的话,三年级的孩子不一定能接受,最终还可歌的意象美;如果不要的话,对诗歌的理解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尤其会丧失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教育机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在学生理解了“少先队员”这一指代意义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期望学生能够将“太阳共产党”联系起来,然而由于学生对这两者的“桥段知识”太贫乏,即使我相机补充了一些,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所谈皆泛泛。

其实出现这个现象,如果用“语用学”的理论进一步探讨的话,这一尴尬现象完全可以避免。

上面已经说过,“太阳、阳光”除了其字面,在诗歌中还分别喻指“中国共产党、党和人民对少年儿童的关怀”意,但这一涵义的生成不是单靠说话人(作者或文本本身)就能达成的,它们需要听话人(此刻是三年级学生)条件——拥有一定的背景知识、社会阅历等语言和非语言语境。而我们现在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词在诗义,关键就在于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及社会阅历。如此,即使老师告诉他们答案,学生也不一定能深刻理解,更到爱国主义教育了(即使能,也往往是教条式的)。所以,这里对“太阳、阳光”的理解,完全没有必要深入到爱国主义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另外浅显、自然的方式进行渗透。

而对于“太阳、阳光”这两个现代意象,完全可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及社会阅历水平进行深入理解。 语文学习的内容虽然很宽泛,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往语文课堂上塞,比如这里关于“党”的知识,它完全可以在上学习——只有学生在其他地方建构了基础的知识系统,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小学语文虽然被一说,但它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语文”本身的基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非语言语境,如社会环境因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是不应该只在语文课上习得的,它们更应该在其他地方习得。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2月21日 总93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3 每逢佳节倍思亲[相机教学生字“逢、佳、倍”。]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师辅导潜能生自读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评议。]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学生正音。]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学生描红。]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12月22日 总94课时)

一、细读课文[之前补充:听写词语。]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学生讨论交流,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补充。]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教学反思:

(十六)

教学这课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学生有过学“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经验,发现此类课文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诗歌的意思、情感等很多方面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所以在理解时很多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去学习诗歌。其次,学生在《古诗70首》上已经积累过这首诗,了解过它的意思,因此对课文要表达的大致情感,学生也是略有所知。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歌,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教师先学:

《池上》讲述了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诗人抓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PPT

学生先学:

1.读一读:把古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想一想:查有关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部分的意思。

3.说一说:看看插图,读读古诗,想象一下诗中描绘的情景,并试着说一说。 4.问一问:仍未理解的诗句

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三个生字“撑、艇、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30C.tmp.png出示目标

(一)检查预习1.字音

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会读这三个生字(出示生字:撑、艇、萍)

谁来读?你们发现这三个生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是后鼻音) 咱们一起读。 2.字形

三个生字中,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撑”:谁来帮帮他?(写好提手旁和掌字,注意左窄又宽。)你记住了吗?

“艇”:谁来帮帮他?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谁来给点建议。(舟字旁的一横不能出头。)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舟字一横不出头,左窄又宽记心头,先里后外不乱走,末笔捺画托上头。

“萍”是上下结构,千万别写成左右结构。 3.描红 4.读古诗

学会了生字,整首诗会读吗?先自个儿把这首诗再读2遍。 指名读。

(二)解诗题明诗中事 1.解诗题

诗题中的“池”字是什么意思?(池塘)。 是普普通通的池塘吗?(是荷花池) 你怎么知道是荷花池呢?

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看来插图也是我们学习的资料。)

诗句中呢?(白莲)瞧,夏天到了,满池的荷花开放了。莲蓬也在悄悄地生长着。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莲蓬也成熟了,剥开莲蓬,瞧,里面藏着怎样的莲子?(白白的、嫩嫩的、圆溜溜的、)老师还尝过新鲜的莲子,脆脆的、凉凉的,嚼一嚼,特别舒服! 2.明诗中事

在这荷花池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同桌间再互相交流。谁来说说?(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三、品读感悟 出示目标2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30D.tmp.png

(一)品字析句,感受小娃形象

1.自学提示:原来池上正发生着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这件事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2.自主阅读:再用心默读整首诗,圈出有关词句。 3.展示交流:

(1)“小娃撑小艇”

小娃撑着小艇让我感到小娃很可爱。 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你能把“撑”的动作演一演。你这竹篙可要撑到池底啊?你笑得真欢啊!你在笑什么?

老师发现这一句有两个“小”字,古人作诗讲究推敲,一首诗中很少出现两个相同的字,更别说在一句中,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撑着小艇的小娃身上,瞧!小娃什么样?

偌大的荷花池中,小小的娃儿撑着小小的艇,多么和谐的画面呀!(出示画面) “小娃撑小艇”教师范读、指名读 (2)“偷采白莲回”

刚才,老师看到不少同学把“偷”字圈出来。这里的“偷”字是什么意思?(偷偷地、悄悄地、不被被人发现)

荷花池上的景色美不胜收,那碧绿的荷叶,开放的荷花丝毫不能吸引小娃,他的目光盯住的是——白莲,瞧,小娃撑着小艇出发了,此刻的小娃会是什么样子?做些什么?又想些什么呢?同桌间先交流交流,甚至可以比划比划动作。 指名说。

师小结:一个“偷”字蕴藏着丰富的内容,读古诗就应该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这就叫“品诗”。

谁来读好这一句?指名读,学生评议。

咱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小娃? (3)“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大家看,这便是飘满莲叶间的浮萍,当船儿划过时,后面留下了什么?(一条水路)而且是一条长长的水路,慢一些,浮萍还来不及合拢。谁来?(水路很长,谁再来试试。)

想象补白:这么明显的踪迹留在那里,小娃却没有发现,小艇旁的荷叶想提醒小娃说

,被划开的浮萍也想对小娃

,可小娃怎么会在意这些,又怎么道藏踪迹呢!小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只想

, 根本没去想

,他是多么

啊!

这样的小娃,多么可爱,多么天真,多么快乐!谁能读好这两句? 通过交流,通过品读,我们读懂整首诗,也读懂了小娃。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出示:(

)的小娃

小娃千般天真,万般可爱,都凝聚在这简简单单四行二十个字当中,你们想读吗?先在座位上练一练。 指名读。

多么惹人喜爱的小娃,让我们一起来吟诵。

(二)了解背景,走入诗人内心 讲述诗人的故事。

小娃的一举一动诗人白居易看在眼里,要知道这一池的荷花可是白居易特地托人从千里之外的江南带来的,此时小娃偷采的是他心爱的白莲。可他并没有阻止孩子,而是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微微地笑着,此时,他的心里在想:

(说到作诗,看来小娃是触动了他的情思。说到小娃大胆偷采的,这样的小娃,你喜欢吗?那诗人呢?看到这样的小娃,白居易会这样想吗?他一定会想„„ )他爱白莲但他更爱小娃。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喜欢都凝聚在这首诗中,同桌间互相背一背。谁来背给大家听。

四、拓展延伸

课外拓展,以一带一

《补充习题》上也有一首诗,里面写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师范读自学提示: 1.自己读读古诗,根据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

2.再用我们刚才品诗的方法,圈出体现牧童可爱的词句。 村 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陂:指池塘。(2)衔:口里含着。(3)漪:水波纹。(4)腔:曲调。 A读读古诗,根据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 B圈出体现儿童可爱的词句。

自主阅读:圈出关键词句,读一读,品一品。 展示交流:

你圈到的是那些词句?(“横”横在牛背上,牧童多可爱。读好这一句。) 你还圈到哪些词语?(“信口吹”自由自在多欢喜,高兴地读一读。)谁来读读描写儿童的诗句?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池上》,还读了《村晚》,通过品诗,圈画古诗中的关键词句,品出了儿童的形象。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用好这种方法。

六、检测完善

完成《当堂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所见》,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2.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打水仗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谁来说说看? 4.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的袁枚,你了解他吗?把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袁枚的《所见》,理解它的意思,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初读古诗

1.这首诗中出现了三个生字,你掌握了吗?你能说说该注意些什么?

“骑”这是个形声字。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诗中的孩子骑在什么上呀? “振”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前鼻音、翘舌音) 同音字辨析

地(

)作

)憾

)动 震动

振动

(1)他的感人事迹(

)了我的心灵。

(2)开会期间,我们要把手机调成(

)状态。 小结词语的细微差别。 2.师范写,生临摹。 师生共提注意点。

(1)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2)“骑”字右上角的“大”字,捺改成点。 3.根据提出的要求,自由练读。

(1)古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要字正腔圆,不错字;第二遍要有板有眼,不破句;第三遍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诗的韵味。请同学们试着自由练读。 (2)朗读展示。 (3)配乐朗读。 4.初知古诗大意。

(1)那么,在《所见》一诗当中,诗人见到了什么呢?你见到了吗?请你默读古诗,好好地去找一找。

(2)交流各自收获。(同桌——全班) (3)哦,见到的还真不少呢!老师呀,也认真地读了读,我仿佛见到了两幅图,你能猜猜是哪两幅吗?

(一是“牧童歌唱图”, 二是“牧童捕蝉图”。)

四、品读感悟

(一)品析“牧童歌唱图”

1.提示任务:哪句诗写的是“牧童歌唱图”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再读一读,想一想。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一两点感受。 2.自主阅读。 3.展示交流: (1)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出示挂图)

预设1: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由自在呀。

预设2:小牧童骑在牛背上,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预设3:小牧童无忧无虑地骑在牛背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他的歌声怎么样? 预设1:他的歌声非常响亮。 预设2:他的歌声很动听。 预设3:他的歌声嘹亮动听。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A.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 预设1:周围的树木枝叶繁茂,遮住了天空。 预设2:周围树很多,而且非常茂盛。 师:“林樾”就是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B.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振:震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品析“牧童捕蝉图”

1.好一幅令人愉悦的“牧童歌唱图”啊!你们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想快点看到第二幅“牧童捕蝉图”呢?快来看看,哪句诗写的是“牧童捕蝉图”?

2.提示任务:牧童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3.自主阅读:读

三、四行诗,思考。 4.交流展示:

预设1:牧童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

师:你想象了牧童面部表情以及动作,他可真专注啊!再想象一下牧童的心理会怎么想?

预设2:牧童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他屏住呼吸,就怕别惊动了知了。 预设3: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位学生来表演。

(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5.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齐读。

(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心想”。“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4)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6.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三)熟读成诵。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这话一点不假,这不,今天我们就在学习诗句中观赏了两幅特别有趣的图画,而诗人的诗句更是让我们回味无穷。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

优美而又有趣的古诗会背了,精彩而又丰富的画面欣赏了,而天真可爱、机灵活泼的牧童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灿烂的古文化中,描写儿童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也来读一读、背一背。 (1)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教师推荐阅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练习朗读背诵。 (2)我们还学过许多儿童的古诗,能背一背吗? 学生背诵交流《池上》《小儿垂钓》《村居》„

六、检测完善

1.把古诗背给同桌听。 2.填一填。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所见》。

2.《补充习题》

一、二(2)、三(2)。 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天真可爱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机灵活泼 忽然/闭口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整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_哪吒闹海教案_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航天飞机》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军神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 军神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