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02:42: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选题领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策略以及社区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黄凯 郭希盛

摘要:目前国内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单一农民居住安置现象,给农民和村集体在居住和产业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原住民居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解决单一农民居住安置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划手段,并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中,将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原住民,社区,新农村,产业

1 引言

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城市新区的建设对原有农村地区的影响深远,对该地区内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在现阶段“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原住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原住民的生存状态 2.1原住民的内涵

原住民,原指某地方较早定居的族群,本文所指原住民为在当地农村居住、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

2.2城镇化对原住民的影响

城镇化变化了原有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对原住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原住民原有的生活、工作环境和长期形成的社会关系,并对其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2.2.1物质层面的影响

物质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口的集中,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空间形态的改变,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城市建设、城市功能、城市景观不断涌现;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2.1.2精神层面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原住民的价值观和和生存方式的影响。农村的行为意识和生活方式受到城市的行为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逐步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2.1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征用农村土地时多采用单一居住安置和一次性补偿的方式,简单解决原住民的居住和生计问题,对原住民的可持续发展考虑较少,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城乡统筹发展,并给原住民在居住和产业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3 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3.1居住发展模式研究 3.1.1分区分类指引 3.1.1.1分区控制

为保证城镇化过程中原住民的平稳过渡,结合原住民现状居住点的建设情况、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要求、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护要求等规划控制要素,对原住民现状居住点进行分区控制,将其划分为城镇化整理区和腾迁整理区。

城镇化整理区为城镇建设区内的原住民现状居住点,该区域的原住民居住发展应与城镇发展紧密结合,以向城镇集中、社区化为主要手段,统筹考虑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腾迁整理区为生态区内的原住民现状居住点,该区域原住民居住发展原则上以内部挖潜为主要手段,不扩大其建设规模,且鼓励外迁,适度归并。 3.1.1.2分类指引

为便于对原住民现状居住点进行发展引导和管控,在分区控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村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配置情况,将村庄划分为三种类型,村改居型、限制发展型和控制发展型。

村改居型是指位于城镇化整理区内的原住民现状居住点。将此类居住点有计划地进行村改居,由传统的农村管理变为城市社区管理,引导村民向城市生活方式过渡。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步实施”的方式,建设原住民城镇化社区。同时,结合城镇化的步伐,可将其划分为近期和远期两种类型。对此类居住点不允许新建、原地拆建、扩建或翻建住宅。 限制发展型是指位于腾迁整理区,且计划外迁的原住民现状居住点。采取“整体搬迁、统一规划、集中安置”的方式,将原住民安置与新城镇的建设相结合,实现村改居,建设原住民城镇化社区。

控制发展型是指位于腾迁整理区,且近期保留的原住民现状居住点。采取“近远结合、近期协调、远期迁并”的方式,对此类居住点除可适当改善居住环境外,不允许新建、扩建或翻新住宅。远期逐步迁并,集中建设原住民新农村社区。 3.1.2社区建设模式

原住民社区建设模式分为城镇化社区和新农村社区。

城镇化社区主要安置城镇化整理区内的原住民和腾迁整理区内的外迁原住民。规划采取标准居住区的建设方式,一方面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人均居住标准和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确定,原则上应不低于普通商品房的建设水平。

新农村社区主要安置腾迁整理区内的迁并原住民。采取新农村社区化的建设方式,通过迁村并点,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并通过与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休闲、旅游度假等

一、三产业相结合,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户均居住标准和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确定。 3.1.3统筹动态引导

根据城镇化的建设时序,统筹考虑原住民社区的建设,建立年度实施计划,实现原住民社区建设的动态监管和引导,并定期进行实施评估,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修正。一方面可对建设所需的资金、用地、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有序的安排,另一方面可不断优化和改进原住民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3.2 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3.2.1产业发展空间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赖以生存农用地逐步被城市建设用地所替代,失去其赖以生存和产业发展的空间。通过规划预留村集体产业发展用地的方式,解决失地农民和村集体产业发展空间的问题。具体预留村集体产业发展用地的标准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确定。 3.2.2分区引导

根据新建原住民社区所处区域的不同,主要采用两种产业发展模式,城镇化社区内的原住民采取城镇化产业发展模式,新农村社区内的原住民采取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3.2.2.1城镇化产业发展模式

集中居住在城镇化社区的原住民主要从事

二、三产业,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在城镇化社区周边为原住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如工业生产、商业服务等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在规划预留的村集体产业发展用地上发展

二、三产业解决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原住民的就业问题。 3.2.2.2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集中居住在新农村社区的原住民主要从事

一、三产业,并可将

一、三产业相结合发展,通过利用区域内的农用地、生态景观和新农村社区等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休闲、旅游度假,走农业特色化和产业化的道路。 4 探索与实践 4.1区域简介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2009年12月获批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518平方公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自主创新示范高地,“两型社会”先行试验区,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区。将原住民的发展引导作为“民生一号工程”,并提出原住民安置由“单一居住安置向全面发展引导转型”。 4.2原住民社区 4.2.1规划思路

一是以街道为单位相对集中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二是建设万人社区,带动新区人气,提升新区生活氛围;三是设置高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弥补新兴园区配套不足的问题;四是社区选址靠近企业,为原住民提供就业岗位,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就业人口;五是采取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同时预留一定的用地弹性空间。 4.2.2建设标准

城镇化社区采取与城市一体化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模式,按照2-5万人的规模进行集中建设,人均居住建筑标准为50平方米/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按照武汉市相关设施建设标准执行,商业服务设施按照居住建筑面积的5%进行配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由城市一并提供。 新农村社区采取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模式,按照2-5千人的规模进行集中建设,户均居住建筑标准为150-200平方米/户,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按照武汉市相关设施建设标准执行,商业服务设施按照居住建筑面积的5%进行配建,并与城市共享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4.2.3规划布局

规划共布局13个原住民社区,其中9个城镇化社区,4个新农村社区,安置原住民25万人。考虑到还建安置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规划采取适当提高建设强度和适度预留用地的方式解决可能存在的空间不足问题。 4.3原住民产业 4.3.1规划思路

一是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涵盖特色农业、工业生产、园区配套、商业服务、旅游度假等多产业门类。二是不同产业的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区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融合发展。三是积极推进生态区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使原住民成为生态区建设的生力军。四是规范原住民产业发展用地的建设和管理,保障产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4.3.2规模核定

征收村集体土地后,按照征收农用地面积的一定比例,规划预留村集体产业发展用地,给被征地村集体用于发展经济和安排原住民就业。同时应适当兼顾村集体被征地的历史时期、村民人口总数、征收补偿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确定村集体产业发展用地规模。 4.3.3规划布局

规划共布局8个集中产业发展区,多个分散产业发展点,既有利于实现工业生产和生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又符合商业服务、园区配套的合理规模需求和服务半径要求。城市建设区内的村集体产业发展用地依托城市产业发展,主要发展

二、三产,即工业生产、园区配套、商业服务等。生态区及其相邻的城市建设区内的村集体产业发展用地依托生态景观资源,主要发展

一、三产,即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度假等。 4.3.4政策引导

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搞好职业技能培训,为原住民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保障;对无专业技能的大龄农民,采取“以农就业”,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项目提供就业;对吸纳原住民就业的企业提供适当优惠政策,支持原住民就业;对有一定技能的原住民,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劳务输出”或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等方式,扩大原住民就业渠道。 5 结语

原住民的可持续发展将为新型城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原住民的居住和产业将与城市实现有机的融合。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将这一发展模式贯彻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中,希望能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中进行实践,也希望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周干峙.统筹城市和区域整合城市和乡村[J].城市规划,2005(2).2 段应碧.统筹城乡发展[M].科学发展观丛书编审指导委员会,2007.3 洪亘伟,刘志强.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导向下的农村空间变革[J].城市规划,2010(2).4 刘永红,王卫城.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征地留用地规划管理探索与实践——以深圳为例[C].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5 李兵弟.通过村庄整治改造农村人居环境[J].建筑学报,2006(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四川山区聚居点的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环境治理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休闲农业发展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土地整治及其规划_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

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新型城镇化的“横店模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