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让古诗穿行于学生语文生活

发布时间:2020-03-03 16:40: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让古诗穿行于学生语文生活

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如何才能使学生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从小能够浸润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诗词同行呢?

一、古诗积累-------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对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一生中受用不尽。让学生积累古诗词,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也可增加孩子的语文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可是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怎样才能让学生快乐而系统地接受古诗呢?

(一)运用规律,为古诗分类积累

笔者认为利用诗歌的规律,来给诗歌分类,不失为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经过多次尝试,我们认为可以把小学阶段的常见的古诗词分为以下几大类:

1.送别篇。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2.四季篇。《咏柳》(贺之章)、《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白居易)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3.人物品格篇。《竹石》(郑燮)、《石灰吟》(于谦)等。 4.亲情篇。如《游子吟》(孟郊)、:《七步诗》(曹植)等。 5.哲理诗。如《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等。

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情况,当我们在积累运用古诗时就能运用自如了。

(二)巧背古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表演背。古诗文不是无情物,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同学们在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除了要注意自己背诵的语气外,还可以适当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可以加快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可见,如泣如诉的背诵,入情入境的表演,能够促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加深印象,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同学们在背诵时可采用据意背的形式。例如:写花的诗:《题菊花》《海棠》《卜算子•咏梅》等;“言志”的诗:《石灰咏》《无题》等;“写景”的诗篇:《春词》《西湖》《山行》《归田

园居》等;“送别”的诗:《黄鹤楼》《别董大》《赠汪伦》等;“劝勉”的诗:《劝学》等。同学们可以将古诗分类,据意背能促使你们分类清,背得多。

3.据时背。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同学们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你们可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同学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背诵形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地积累古诗奠定了基础。

(三)日积月累,涓涓细流汇成河。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最佳期,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要通过诵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反应机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古诗时水到渠成。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古诗的特点,可以通过赛诗会、讲古诗、演古诗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即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文化的、审美的熏陶。三是坚持经常。背诵贵在坚持,老师可以和学生、家长一起选择那些适合低年级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现代儿童诗让学生每天读一读,背一背。比如,老师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里的古诗,每周抄一篇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坚持背诵。久而久之,学生积累了大量古诗。

二、古诗教学-------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

1、古诗铺情,导入新课。营造学习气氛。

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卜算子咏梅》一课时,就两次引导学生复习古诗词,学生第一次复习了《早发白帝城》和《题临安》,第二次背诵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通过复习古诗词,从而营造了浓浓的学习古诗的氛围,为学习新课创设了情境。

不光古诗教学可以采用古诗导入,很多老师在教学其它体裁的课文时,也非常喜欢采用古诗导入的方式。如教学《荷叶圆圆》,有的师生齐背古诗《小池》;教学《梅花魂》时,教师激情朗读《梅花》创设情境;教学《荔枝》用“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入新课„„古诗铺情,既复习了旧知,又创设了情境,使学生兴致高昂地跟着教师进入新课的情境中。

2、尝试用古诗概括段意、表达中心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中心是文章的眼睛,那么,感情就是文章的血液。“心”明才能“眼”亮,情真方可动人。灵活运用古诗文既能巧妙揭示文章的中心,又能恰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学习《灯光》一文时,当我提出用一句古诗来表现郝副营长的精神时,同学们马上想到了励志类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一句简洁精练的诗句,高度地概括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3、百家争鸣,用古诗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看法。

在教育教学时,我鼓励学生七嘴八舌,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看法。尤其是鼓励学生用古诗来表达。在教学《梅花魂》时,谈到自己的感想时,有位同学是这样说的“我爱梅花,爱她的纯洁,爱它的坚强,爱它的谦逊。我愿做祖国大花园中一朵小小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活用了伟人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收到了“言虽尽,意无穷”之效。

4、学生习作尝试以古诗为题,提高习作的语文味。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题目是文章的眉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人要衣装,文要题妆,一个亮丽的题目给人以悦目之感,给人以击节之叹,给人以回味之思。一些经典课文的题目往往是经过作者反复琢磨、锤炼的,许多还出自一些经典古诗词,比如高一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标题是出自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大胆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在人物习作这一章时,我就引导学生用古诗为题,张小玲同学在写自己的母亲时,就没有采用传统的《我的母亲》之类的题目,而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谁言寸草心》为题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蕴藉含蓄,引人入胜。 再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也是一首形象性很强的古诗。游园未遇主人,“小扣柴扉久不开”。如果正逢主人在家,且主人欣然应允,得以入园观景,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会是一番什么景色?请同学以《游园》为体写一篇记叙文,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抓住重点景物写具体。这样既巩固了写作知识,又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诗人以“一枝红杏出墙来”而领略“满园春色”,以一斑而窥全豹,实在是生花妙笔。我们能否用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写一篇记叙文?这样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在写作中布局谋篇的技能。

5、小荷才露尖尖角,仿写古诗词。

对于课堂中学习与积累的古诗词要真正的让孩子融入到血液中,实践体验、综合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有的学生学了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夺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写下了《乐园寻春》:青青乐园草满地,千颗万颗露珠滴。引来蝴蝶翩翩舞,留住娇燕处处停。虽然有些打油,但也生动顺口。积极创设各种方式,巩固运用古诗。

6、诗意生活,从细微处着眼。

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磨难的勇气、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他人宽容的态度和胸襟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我们班的学生也越来越喜欢用古诗文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如登高时来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到美景时随即吟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告诫不爱读书的同学时,就引用上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学有独特的见解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脱口而出;我们学校一(3)班的一个小朋友,对待班上一个同学的错误,就引用平时背诵的《弟子规》中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古诗文常常从学生口中涌出,着实叫人高兴。

三、古诗育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风化雨,爱润万物。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是一种财富,一种宝藏。让古诗词时时不经意地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词这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学生的语文生活也一定如一弘清泉,一路奔流,一路欢歌。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吟育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古诗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作为读者则要通过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将这“点”再次还原成“面”,甚至可以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在系统性的教学中通过有序、渐进的积累。就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逐步提高。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了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作者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就会自然地把“墙角”、“梅花”看作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自省的,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脍灸人口,头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衰飒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于此即可领神会。

(二)入情入境,体验情感

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獐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獐,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三)细心体验,美的享受

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自然美、人生美、社会美,艺术美。它为美育提供了丰富且形象生动、具体且理性深刻的审美对象,颇具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向学生散播美的信息,渗透美的哲理,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在实践中去创造美。在此,结合部分古诗文的教学,试作浅析。

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为什么不用“吹”“到”“来”等词,而用动静结合带春“绿”看似平凡,其实正是诗人绝妙处。诗人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首诗时,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关键词“绿”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又体会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自然界还有一些本无知又无情的山光水色,雪夜风花,但诗人都带有感情表达出来,让我们去感受自然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庐山却表现出不同的美。李白用旷达旷豪放,气势磅薄的语言描述了好似九天银河流泻人间银链瀑布,超凡的想象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壮观美、迷人美;而苏轼则用深沉、凝重的语调向人们展现了峭峰林立、高岭横空的庐山景象美。我们教学时,根据诗歌的不同基调,引导学生品析诗句去领略诗句中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古诗语方凝练,对伏工整,学生非常喜欢诵读,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诵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诗的意境美,如教学《宿建德江》时,在配以委婉低沉的音乐的诗歌朗诵,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述说诗人日暮黄昏,寂寞孤苦,仕途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故乡的思念„„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诗人的愁情相生,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从这境界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教材中的古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美育教育的乐园,只要深刻地钻研教材,抓住诗中美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就能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从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而且还将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塑造美的心灵。提高审美能力。

让古诗穿行于学生语文生活
《让古诗穿行于学生语文生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