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3 23:13: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建设大马路小学

梁慧群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多地抛弃以往传统的“师问生答,师讲生练”的模式,转而采用“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中热闹、互动的场面比比皆是,然而其教学效果有时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我有这样一些体会:

一、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学习的收获很少,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学生没有学习意向,那么就会学得很辛苦,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中,我通过课前活动,先“让学生摆有规律的棋子,考考老师第几个是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使得整堂课中,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是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的途径之一。使用学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学具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把学具的操作流于形式,为了做而让学生做。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必要的操作,或者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杂乱无序,无从下手。从而没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没有得到学习的体验。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取得学习体验,我们必须做到首先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其次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再次组织好有序的操作过程,最后,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

1、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2、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强调自己的绝对权威, 课堂中老师的“一言堂”贯穿始终,学生无权、也无机会畅谈自己的观点,稍与教师的观点相驳,就会受到教师的训斥和批评,学生再也不敢表现自己的个性,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与信心。还有些教师在学生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教师的评价、引导不及时或置之不理,按原来的教学设计继续教学,久而久之,学生摸着教师的脾气,逐渐失去提问的动力与积极性,不会在另外的场合提出不同的观点,把课堂完全地、主动地让给老师“表演”,做一个安静的观众。

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可以改过去一味的“师问生答”模式为“生问生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通盘了解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合理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有深度、有新度、有活度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优等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材中在教学求六个面的面积后,让学生求5个面的金鱼缸的表面积。我们可以把知识拓展延伸,让学生算一算火柴盒的用料面积。对于教材中的多解题,更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求异创新。如在教学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这样启发:这道题有多种解法,比一比,看谁的解法最多,方法最简便。学生兴趣盎然,不一会儿都纷纷争着介绍自己的解法。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方法之多,解法之妙令我刮目相看。学生灵活利用割补法,把组合图形或者转化成几个基本图形后用和、差法求出总面积,或者转化成一个基本图形后求出总面积,独特的思维,简捷的解法,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整个课堂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与认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结

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 有效性操作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实例与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