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24 08:38:0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整理)

免费

分享

创新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等等。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下面我就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这一点,目标的制定应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达到相同的目标,但要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使能力相对差一些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开放空间。毫无疑问,制定了准确、明确、有层次的目标,保证了教学的方向,使教学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旧知识、新知识引入、新知识传授、新知识反馈、新知识深化、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学生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

免费

分享

创新

捉反馈信息,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须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赞美的短语,是构成和谐氛围的因子,是沟通情感是桥梁。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其作用难以估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无知,甚至是愚蠢的举动或现象时,教师千万不能怒不可遏,大发雷霆,而只能是耐心提示,逐步诱导,帮助他们解围。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了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资料来源:http://www.daodoc.com/data/xdth/

推荐第2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榆次区太行小学 李丽娟

本周区教研室张润柱主任就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专题讲座,通过张主任的讲解,给我解开了不少在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在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目前从事大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痛苦,但预期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达成。小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普遍英语,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不喜欢上英语课。高年级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尢为明显。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经历几学期甚至几年的英语学习,但英语能力并无明显提高。因此如何加强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导入,快速有效地营造英语氛围

好的导入能帮助学生整理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调整到适于接受新知识的状态。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导入这个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用各种方法导入新课。有效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

大部分教师在导入这个过程中都做得挺好,挺有效,但有的教师会在知识的呈现上花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弄得很花哨,兜个大圈子再引到新知识的学习,当学生真正要开始学习时,兴趣已经少了一半。因此,导入环节是否有效能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

(二)优化课堂活动设计追求优质有效的英语课堂

“活动化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师常用一种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中心”、“以活动促语言发展”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特别是低段课堂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教师们在课堂上也力求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因此,每位英语老师几乎都成了活动设计专家,在公开课上,学生唱唱跳跳玩玩做做演演,还有图片、实物和多媒体来助阵,气氛非常活跃,场面非常热闹。然而,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学生到底掌握了些什么呢?特别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到底学到了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设计要考虑活动的目的性、高效性、层次性、趣味性以及快节奏和高密度,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是有效的。

1.华而不实的游戏,不要只为游戏而游戏。

适当的游戏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化解难点、重点。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游戏针对性并不强,有些过程太复杂,要用一大堆中文解释;有些游戏又过于简单,图个热闹,没有真正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服务。

2.开展真实有效的调查活动

调查(do a survey)是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中比较热门的一项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调查”,获取相关信息,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提高其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评价要积极、有效

教师要善于抓住评价时机,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课堂学习行为等进行引导,课堂上授课教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从而促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与当地本班的英语教师交流时,听到他们抱怨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不仅素质低、纪律差,而且回答问题时声音低,这种情况可能与学生害羞和惧怕学习英语的心里有关。于是我决定采用积极性评价,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在课前与学生多次接触,并再三鼓励学生:我们这个班是个很好的班级,同学们非常聪明可爱,相信同学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表现也一定很出色。果然,当上课时,全班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讲,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另外还对坐得好,读得好,声音响亮的小组和个人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加上恰到好处的体态语,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学得十分投入,教学效果极佳。

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和学生身心特点,总结规律,认真思考,不断摸索。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三方面入手,自始至终的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中的可测性,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掌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境作出相应的决策,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推荐第3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榆次区太行小学 李丽娟

本周区教研室张润柱主任就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专题讲座,通过张主任的讲解,给我解开了不少在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在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目前从事大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痛苦,但预期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达成。小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普遍英语,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不喜欢上英语课。高年级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尢为明显。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经历几学期甚至几年的英语学习,但英语能力并无明显提高。因此如何加强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导入,快速有效地营造英语氛围

好的导入能帮助学生整理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调整到适于接受新知识的状态。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导入这个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用各种方法导入新课。有效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

大部分教师在导入这个过程中都做得挺好,挺有效,但有的教师会在知识的呈现上花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弄得很花哨,兜个大圈子再引到新知识的学习,当学生真正要开始学习时,兴趣已经少了一半。因此,导入环节是否有效能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

(二)优化课堂活动设计追求优质有效的英语课堂 “活动化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师常用一种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中心”、“以活动促语言发展”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特别是低段课堂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教师们在课堂上也力求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因此,每位英语老师几乎都成了活动设计专家,在公开课上,学生唱唱跳跳玩玩做做演演,还有图片、实物和多媒体来助阵,气氛非常活跃,场面非常热闹。然而,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学生到底掌握了些什么呢?特别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到底学到了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设计要考虑活动的目的性、高效性、层次性、趣味性以及快节奏和高密度,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是有效的。 1.华而不实的游戏,不要只为游戏而游戏。

适当的游戏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化解难点、重点。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游戏针对性并不强,有些过程太复杂,要用一大堆中文解释;有些游戏又过于简单,图个热闹,没有真正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服务。 2.开展真实有效的调查活动 调查(do a survey)是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中比较热门的一项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调查”,获取相关信息,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提高其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评价要积极、有效

教师要善于抓住评价时机,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课堂学习行为等进行引导,课堂上授课教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从而促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与当地本班的英语教师交流时,听到他们抱怨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不仅素质低、纪律差,而且回答问题时声音低,这种情况可能与学生害羞和惧怕学习英语的心里有关。于是我决定采用积极性评价,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在课前与学生多次接触,并再三鼓励学生:我们这个班是个很好的班级,同学们非常聪明可爱,相信同学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表现也一定很出色。果然,当上课时,全班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讲,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另外还对坐得好,读得好,声音响亮的小组和个人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加上恰到好处的体态语,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学得十分投入,教学效果极佳。

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和学生身心特点,总结规律,认真思考,不断摸索。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三方面入手,自始至终的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中的可测性,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掌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境作出相应的决策,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推荐第4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从“趣”字入手——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从专业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少到知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关键词:激发

学习兴趣

提高

低年级

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学生作业多,对学习没有兴趣的现象比较普遍。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可喜变化,在这里,我想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如何从“趣”字入手,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开课导入,激发“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备课时,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

1.故事引趣。

听故事是小学生所喜欢的一种活动,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上一年级《jqx》就采用了故事引趣:今天拼音王国里的小鱼儿过生日,他邀请了伙伴们去参加他的生日party,这时来了三位新朋友jqx,小鱼儿马上摘下帽子邀请jqx跳舞,让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吸引了孩子,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悬念引趣。

知识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效果也不错。我在执教《森林,你好》这篇课文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数,问同学们是什么?接着再画了一棵树,他们猜到是“林”最后我在上面还画了一棵树,他们兴致可高了,说:“我知道,老师,这是“森”。“很多树在一起就成了森林。”赶快给森林打打招呼吧!森林里除了有树,还有什么?课堂气氛就因此而活跃起来了。

3.图象引趣。

低年级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动画片、卡通片、实物非常感兴趣,为学生创设图象情境学生的思维会很容易被激活。如在教《丑小鸭》一文时,我用动画向学生展示鸭妈妈孵小鸭的过程,让他们感受鸭妈妈对孩子的关心。接着将丑小鸭和哥哥姐姐的图片作对比,让孩子们感受它们的异同。这样,孩子们就通过直观的画面了解到丑小鸭是多么的丑,他们在心中就会产生疑问:这么丑的鸭子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从而激发孩子学习课文。

开课引趣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愉悦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二、课中教学,注重“趣”。1.同学竞争,产生“趣”。

低年级小学生,他们表现欲很强,非常愿意同学老师注意自己表扬自己,因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与竞争。学生在竞争中表现得非常活跃,每个人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谁认得快、记得牢、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等。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但不论哪一种,学生都有很高的积极性。

2.合作讨论,体验“趣”。以教师的“点”带动学生的“面”,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如在执教《小雨沙沙》时,让孩子根据作者的方法小组合作写小诗,课堂上孩子们兴趣盎然,一个个成了小诗人。我发现,那一首首稚嫩的小诗还真的有滋有味,这种乐趣难以言喻。

3.运用多媒体,调动“趣”。

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进行“棵”与“颗”的比较练习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先出示“棵”与“颗”这两个字,让学生从字音、字形上进行比较。再出示白菜、糖果、树、纽扣、青草、星星的图片,老师逐幅指图片,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它们分别放在“棵”或“颗”的旁边,放完后,我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看着图,很容易地就回答出:“植物的都用木字旁的‘棵’。”在以后的测试中,几乎无人做错。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练习设计,突出“趣”。

练习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在练习的设计上增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低年级语文的学科特点,就是大量识、记生字。识字教学中,以学生喜欢的游戏的形式,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处于一种愉快的心态,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加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1.儿歌识字是一种常用的游戏识字法。

给低年级学生读的歌谣,内容要简单,读起来要琅琅上口、饶有趣味,使学生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注意根据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如我教“告”字时,编成“一口咬掉牛尾巴”。又如“碧”编成“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久而久之,学生根据自己对生字的领悟,也编出了许多有趣贴切的儿歌,并且大大提高了识字的兴趣。

2.变字小魔术,充分调动学生识字兴趣。

教师可以再教学过程中选出一些简单的字让学生加

一、两笔变成新字。如木,变出了:本、禾、术、未、米等字;日,孩子们变出了:电、甲、由、申、田、白、百、目、旦等字。课堂上,每个孩子都积极争当魔术师,在游戏中学习,在交流中巩固。

四、课外拓展,延伸“趣”。

课内的训练与课外的扩展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要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仅依靠40分钟远远不够,我们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活动。通过过动,让学生把积累的知识展现出来,并得以肯定,这也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我是小诗人”活动,组织学生背诵古诗文,大大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学生已经把写诗当成了一种乐趣。我还进行“身边新闻大采集”活动,引导学生把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进行讨论交流,使我班的“小不点儿”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小大人”。 开展“故事大王就是我”的活动,鼓励学生把喜欢的名著,喜欢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这使班上许多同学成了“三国迷、”“水浒迷”,“白雪公主”……对我国语言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定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陶冶学生情操、活跃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使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语文,最终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确实是提高低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总之,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共同努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2.崔允郭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博士)

推荐第5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三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二、怎样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三、怎样看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编写中很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四、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国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已是一种世界趋势,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们都在研究教育。但是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是忽左忽右的运动。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冷静地看待课改,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比如“学生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预习之前可以给出问题提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者提出问题: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推荐第6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目标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前提,有了教学目标,也就有了教育的依据。我们就可以按计划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进程。学生也就可以在这样的基本框架内去学习和体验。这些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构成了整个成长历程的总和。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很多时候却没有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师很随意,想怎样上就怎样上;学生也很随意,玩得开心就很满意。经常会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一节或是枯燥无味的文化课,或是乱成一气的游戏课。我们说,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要的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基本条件、认知结构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教师角色定位

在有效性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为自己正确定位,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1、角色转换

我们以前的课堂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一句一句的教,不照顾个别特殊的学生,对学生“一刀切”、“齐步走”。然而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传授者”向“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2、方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几乎是“口耳相传”,教师往往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由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而学生则是完全地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课堂也出现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由教师一人“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加强调控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明确自己的任务导向,把课堂教学组织好,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师应该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实际内容的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的速度、难度及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行为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老师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地关系到每位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得到发展。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5、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自如的技能,而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策略。

(二)、学生角色定位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3、学习策略

(1)、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学习方法。

推荐第7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学生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而事实上,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进取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有效的一个最简单的法则。如在教学中可以把本来枯燥的学习内容以故事、游戏、竞赛的形式层现出来,把智力培养寓于情趣中,可以以色彩鲜艳的、动态的、形象的教具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强记忆。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设置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二、优化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设计,促进有效教学。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效其法。课堂中必须优化师生关系。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 “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等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不同教学方案,上课期间,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教师在布置任务以后,应该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察看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情况,积极地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个体与班级共同发展。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有效性,大胆提出自己的算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只有大胆鼓励学生发问,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的火花。”所以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敢于向书本质疑,敢于向教师的权威质疑,对所学的知识能独立思考 ,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让学生在质疑中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如在教学9加几这一节课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说出自己的算法并给予肯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重视实践应用,强化有效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常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带来牙膏盒、魔方、足球、水杯、、、、、、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地整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到数学素材,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教学是教师工作的灵魂,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老师应该必备的素质和教学灵魂,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第8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张江平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目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某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像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又一个新的问题又凸现出来——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

1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

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

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准确不能模糊。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生动还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3)严谨不失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

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4)中听更要中用。《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5)独特不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推荐第9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心得体会

每一次在听了名师名家的辅导以后,我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他们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在教学理念上往往站在一个全新的比较高的层面,让我听后,内心震动很久。于是,我就想名师的教学设计我能不能拿来用呢?大的板块、大的思路不变,根据自己的学生的特点,根据我的风格在细微处适当变化。试过几次后,我发现学生有时对新的思路是很感兴趣,可是由于每次模仿的名师设计理念各不相同,在课堂上我反到没了自我。所以我意识到在引用借鉴别人成果的同时,还应有自己,切不可完全依赖他人,使自己丧失创造力和独立意识。

这就要求

一、

1、快乐是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有兴趣学习,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试想一堂让学生索然寡味的课堂,一门让学生毫无期待的学科,怎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求呢?

2、人文是内涵:数学课和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具备“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 ,应该通过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习数学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数学知识,更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来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3、高效是方法:只有高效、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脱离“高效”,一切教学都是徒劳的,一切口号都是苍白的。所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语文教师永远放在首位的指导方针,永远坚定不移的教学宗旨。

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流于形式目标不明确。学生“课上”除了听讲还是听讲,“课下”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学生课堂上“精力流失率”较高, “题海战术”学生成了“做题机器”,教书和与育人冲突,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冲突,素质教育与及格率冲突……遇到了很多困惑,课堂怎样才能高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周六在听完课堂教学标兵的引路课后,李志民老师在点评课中说的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学会”与“会学”,“学会”与“会学”是数学课的基本要求。所以我觉得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的每个行为都应以学生学会什么为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运用、深化,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相互交换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提供学习目标,引起注意和兴趣,呈现各种刺激、各种音频、视频,激励回忆,讨论总结、练习作业、反馈信息、迁移应用、实验操作等,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协调,在长期的自我实践和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应用,如此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会逐步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

并且我还觉得在数学课堂上要处理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要做到适时调控,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动和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代替。为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给以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查资料、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集体讨论、自我展示、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使师生、生生合作和谐、默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其次,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数学课堂高效的切入点。人才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让他们自动地去开发知识的宝库,自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过程,构建一个优良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创造一个愉快的、欢悦的气氛,提供一切可能诱发兴趣的条件,使学生提高兴奋度,增强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实验研究、竞赛、提问、讨论、交流谈话、音乐动画、网上查寻、问题答辩等,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快感,从而兴趣盎然的学,汲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其次,要不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尝到学习“甜头”,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逐步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实验探讨,生生相互讨论交流,分析形成结论,学生学习兴趣浓,自主空间大,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广开思路,大胆创新,把学习的压力变为动力,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完全成了自我锻炼,互助研究的过程。

总之,高效课堂中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数学意识、留下数学思想、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名师工作室读书体会 西江镇学校 徐小平根据王秀丽名师工作室要求,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宋运来先生的作品《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特别是对于第二篇品课部分,我是颇多感触。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听课我总认为是总结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而已,这样的心态造就了平时听课的随意性,课后不去细细咀嚼,很难对自己教学路上的创新有所帮助。读了这篇文章后,才真正明白,听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经验,而是需要我们互相去做深层次的学习、交流和思考。看字识意,“品”就是要我们分三口食,方能得出个中真滋味,“品课”亦如此。“品课”到底品什么?在此我谈谈对于我的心得体会。 所谓品课,就是教师以品德角度去听别人的课、去观别人的课、去评别人的课、去议别人的课,教师在听、观、评、议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品课是初为人师的起点,品课让新教师虚心品味老教师的谆谆教诲,做到评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努力完善、充实自己。品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品课让教师在品味他人课堂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并有更多的教学收获。品课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品课让教师能联系自己的教学,看看自己的教学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并及时改进,正是这一次次的完善与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渐入佳境。“品课”,是听课、观课、评课、议课的更高一层次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是“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人生哲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的渠道。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们注重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最被注重的是听课、评课、议课。我认为在此基础上就听课参与者来说,应该还有一个意义上的深加工——品课,寻

二、

三、求在听完本课的授课和评课、议课后的更高层次的收获:品味本堂课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欢乐和收获;品味本堂课给授课者本人的成长带来的经验和启示;品味评课参与者在评完本课后的心得和体会;品味“我”本人在此次活动中的积淀和超越。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品味。所听的课堂课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受启示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会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清楚?这课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怎样?本课中我的学科技能提高了多少?本课中的教学过程脉络怎样?通过本课,可以让“我”把握哪些学习方法?养成哪些学习习惯?本课使“我”的思想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得到了哪些熏陶与提升。

二、站在上课者的角度来品味。课前“我”的准备怎样?学情的预见、活动的设计合不合理?哪些新课程理念在本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课中最成功的教学环节有哪几个?本课中的知识构建还需改进吗?本课中的德育资源把握怎样?本课中师生、生生情感传递、心理交流有特色吗?众多的评课意见,你都能认同吗?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几条?

三、站在听课者的角度来品味。作为欣赏者,“我”最赏识本堂课的哪些方面?作为评价者,“我”给本堂课打上哪些评语?作为指导者,“我”为本堂课提出哪些指导性意见?作为研究者,“我”给本堂课提出哪些的探究方向?作为学习者,“我”从本堂课中能学到哪些知识,增长哪些见识,借鉴哪些成功经验?吸取哪些不成功教训?领悟哪些理念或动向?作为管理者,“我”从本堂课中能着到多少花钱多办事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域特色,整体状态?课堂教学研究改革的进程怎样?教师走进新课程的状态怎样?课堂中师生的表现与管理层面提出的理念、方案、要求是否相适应?该做哪些调查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静静思考的。我们要从品课中学到方法和经验,在反思和比较中提高自身的水平。可到底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呢?毕竟,一堂课中的内容太多,无论如何去听去品,都无法掌握全部的内容,对品课内容的选择成为必然。就像我去听英语课,去之前想了想:英语不懂怎么听?后来一想,英语老师很会调节气氛,课堂很活跃,学生参与度大等,这些都是我很需要学习的,于是,就从这个方面入手。带着问题听课,能促进听课者改变原来那种“旁观者”的身份,以积极“参与者”的角色深入课堂,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程度,并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从而在问题求解中主动听课,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品”的境界。 品课就像是在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不仅能让我们美餐一顿,还能让我们学到别人的厨艺,就像书上所说:品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品课让老师在品味他人课堂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获取优质教学的深刻体验。细细琢磨“品课”之说,与评课一字之差却有全新意蕴。听课的时候多了一份愉悦的心情,以欣赏的眼光、从找闪光点的视角去品课,必会深得个中三味。欣赏者必倾听,倾听者必品味,也自然能品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品出学生的灵动思维,品出课堂的文化内涵。

篇四: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班主任,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无论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语文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三、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篇五:“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配合的结晶。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探索,使自己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一年来,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更为细致、深入、科学的理解。是单位时间内高效、高质的完成教学任务。是以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在过去,我总是坚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的想法,课堂上我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讲解着甚至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着,直到大家都会了,我才会开心的笑起来。当时的感觉是虽然很累,但看到孩子们都会了,我觉得我累的值!我以为我做的很好,对得起每一位学生,对得起教书育人的称谓。但是当我听了钱教授的讲解,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我愧对了优秀的和上中等的学生。根据专家测定的学生智商比例分配图,明确指出只要有84%的学生会了,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教学。没必要等学习“缓慢者”和个别“举三也不能反一者”。因为在等的过程中,浪费了大多数人的时间。剩下的16%的学生在其他的时间里逐渐弄会,这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钱教授给了我们科学的指导。上课伊始,要注重始动调节,进行有效的复习、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在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峰值时进行新授。在这段时间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讲解,这样,才能准确高效的把握所学的新知识。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下降时,安排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环节。这样既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效地安排了学习内容和节奏。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学生的注意力。遵循着科学的道理,让学生们轻轻松松的主动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我及时运用专家的理念,努力使自己的课堂优质高效。

推荐第10篇:提高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

提高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

36号 胡永琴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让课堂充满文化氛围,又有生机与活力,需要教师自身研修、整合、创新、提高,作为农村一线教师,随着国家对均衡教育发展的倾斜与重视,我们要让学生敬畏而又喜欢,更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完善自己专业智慧,改进自己教学智慧,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习读课标,研发教材。

初中生物课标分成十个一级主题对本学科双基的上限下限进行分析,每个一级子课题又不同情况分散到教材各单元中,因此以人为本,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就体现学科情感发展战略,也是国家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文化渗透。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教材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要求,反映生物学科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在课标导向下,对人教版教材熟悉几轮后,有针对地对教材加减,对教材补充与更新,例如教材对识别当地裸子植物,就要求学生调查本校园及周边裸子植物名称及生活环境,并最终采集苏铁、马尾松等种子,用本地的马尾松去分析解决种子有无果皮问题;探究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取材不仅可使用天竺葵,还可使用我校海棠花叶子,效果也很明显,扩大取材的多样性,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取材使用面包内部淀粉制成块状,粉状,掌握设计实验数量,时间控制均要自己在实践中完善与改进,优化课程资源,只要是做正确的事,都要坚守,哪怕实验不成功,也要多分析反思,我们教学智慧,思维度才能更上一台阶。

二、教育技术合理应用。

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资源,媒体音像制品,自拍素材,内容丰富形象逼真,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使用,优化组合需要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拜师学艺,读书研修培训必不可少。

1.首先自己要建立适合自己使用的媒体库。用专用硬盘分门别类,分抽屉命名各册,七八年级分开储存课件、视频、音频、flash积件,为自己制作ppt课件做好积累与铺垫,这都是自己上课资料,因此平时广纳农远网,广东生物资源网进行充实加工,在做中学,定期保存,课后反思得失并整改,再保存资源。

2.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实验教学更有挑战性,因为实验有的可证实,有的可证伪,有的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有不可预见性,例如探究面包在口腔中变化,温度、时间控制是关键,才能保证结果滴碘呈现变蓝,不变蓝,部分变蓝(表层混夹着变蓝),笔者在多次实验基础上分析淀粉遇碘显现颜色与淀粉的结构,葡萄糖单元聚合度、放置时间的长短、淀粉溶液与碘的浓度、混合液的温度等诸多因素有关,淀粉遇碘变蓝是由于碘分子恰巧嵌入直链淀粉的螺旋空隙中,形成复合物(包容物),直链淀粉聚合度高遇碘显蓝色,支链淀粉聚合度较低形成包容物后是紫色,而聚合度低的糊精遇碘可显棕红色、淡红色甚至无色。因此对淀粉的合理选择实验材料,让实验更有针对性。在利用海棠叶进行遮光处理后,实验现象中遮光部分滴碘不变蓝,层次分明,在开花结果一节教材选用桃花做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由于材料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我尝试使用百合花进行解剖教学,由于材料中花蕊结构明显,雌蕊和雄蕊结构的重点突现,学生感性认识强,震撼大,部分学生还提出雌蕊柱头有黏液对传粉受精有何作用?在解剖中学生还发现百合子房中胚珠数目极多

且很小等特点,这样使师生互动,思维碰撞强烈,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因地要制宜取材服务与课堂教学。只有学生有兴趣,课堂有新意,学习有成就感,就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脑参与长时记忆,达到元认知的控制过程,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3.传统教具、模型等配合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体态语言,板书板画也是教师素养的体现,例如在《血液》一节有关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用手辅助表达白细胞吞噬细菌,进行消化溶解甚至同归于尽的白细胞精神,体会炎症产生的原因。在学习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胸廓上下径变化与膈肌关系,笔者用汽车轮胎做膈肌,钟罩做胸廓,气球做肺进行模拟演示肺通气—— 膈肌变化 胸廓变化 肺变化呼、吸气状态,这样使用模型,让理论知识化为感性直观意识,使重难点得以突破,再如《人的性别遗传》一节,对性染色体结合变化形成受精卵,体细胞与生殖细胞染色体关系以及性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进行随机组合教学,尝试剪裁X、Y染色体进行组合决定性别,在磁性黑板上学生展示,动感更强,男女性别理论概率比1:1得到圆满阐析。

三、研究学生,激发问题意识。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理念的双主体,二者要能和谐融洽,必须要有尝试理解,交流反馈,倾听对方意见。对于农村一线教师,学生生源状况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基础状况,家庭生活状况,周围文化熏陶氛围,备好学生基础经验,平时多与学生交流聊天,倾听他们所思所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和谐发展,在课堂上设计问题,必须切合他们生活实践经验,符合思维最近发展区,有共同语言才得以展开教学,而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的有几种策略。

1.贴近现实生活。注意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的认知目标、学习内容,自然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认知结构。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这类问题使学生发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若换个角度:“为什么卖菜的人经常给蔬菜洒水?”这样提问,学生就感到特别新鲜,进而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2.引深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验等途径直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从中会产生诸多疑问,并产生对寻求答案的冲动和情感。所以每次实验后,我不仅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的结论,还要求写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探究。例如,在演示“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有的学生就问到:“为什么要用37℃水浴?”在结束“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实验后,有些学生:“对种子萌发是否受光影响?”例如制作甜酒,部分学生家里有酿红酒,布置学生回家先调查酿造全过程,汇报交流后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带回观察,最后再反馈交流,学生实践中体验曲霉的分解作用。从苦学枯学中捉,适当放大,松紧适宜,让学生的矛盾、新问题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解决,这样学习才是持久发展,教师学生充满智慧的碰撞,学生动手实验时,能提出许多问题,经过教师正确引导,他们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加强,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有极大推动作用。

3.情景动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同丰富图、文、声、动画等鲜活情境,多渠道展示生物奥秘学学生多感官受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例如比较兔子和人消化道解剖图,学生一对比提出:“为什么兔子盲肠如此发达?这与兔子生活有什么关系?”4.依托课程改革。传统课堂没有给学生留下

思维空间和时间,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在课堂上灵活地采用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及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肯定或指导,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提问的习惯。

基础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探究问题,必须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释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师生互相倾听,教师只有研透学生,才能让更多学生理解教师,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课堂文化容量也得到扩大,氛围才会浓厚。因此,要能积极稳固地推动学生学习发展,必须关心他们身心发展,只有师生教学和谐相长,拧成合力,才能更好、更快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转到好学乐学活用。同时对于课堂上或课后的反馈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适当放大,松紧适宜,让学生的矛盾、新问题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解决,这样学习才是持久发展,教师学生充满智慧的碰撞,学生动手实验时,能提出许多问题,经过教师正确引导,他们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加强,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有极大推动作用。

第11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总结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总结

为了进一步活跃教学研究的气氛,加快构建新课改形势下高效能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互动过程,我校在本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展了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活动中,各教研组积极准备,组内教师的共同参与,结合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和见解,并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讨,教师们一致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改进课堂教学,使其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希望本次组内教研活动能够起到引领作用,今后将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点代面,为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搭建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帮助。希望全体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学习现代理论知识和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求真务实,扬长避短,大胆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法与学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研能力。

锡市三中教务处 20

15、

5、8

第12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

上学期校本培训体会

芦萍

岳庄小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新课程理念越发深入人心,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真是“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总的来说,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必备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于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最好诠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即师德和学识。我们应从这两个方面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校福利待遇如何,工资的高低,生活环境如何,顺不顺心,都应该对所教的学生负责。不要因为个人原因,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好。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才会关爱学生,才会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尽全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备每节课,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二、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一位历史老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上得这么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这位老师的回答,让我们感到:有效备课——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有效!

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写教案成了备课的全部。绝大多数教师将20%的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将80%的精力用在写教案上,殊不知没有有效的课前准备,就没有有效的课堂实施,也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中之重,每个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要学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仅要用好现有的课本,更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备出有效、高效的课,只有这样老师上课时心里才有底,也便于老师讲课中遇到问题,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也才会有精彩纷呈的有效课堂教学。如果在钻研教材时,缺少了广度,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没有拓展,没有延伸,那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吸收的信息量少。鉴于此,有效备课,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充电,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也需要有效的备课方式。法国启蒙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卢梭这样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又提醒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全盘托给学生,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当然,有效的备课方式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投入热情,善于总结和开创。开辟出一条“备而能用,有利于教,有利于学”的有效备课之路,让教师得以成长,让学生得以受益。

三、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语)”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达成状态等。从活动到状态,意味着要反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从过程到情境,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生成,关注教师实践性智慧。以此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改变教师“只见教材,教案,不见学生”的倾向。

“差生一开始的状态差可能是假性的,就像近视一样,时间长了也就变成真性的了,无法再矫正过来了。所以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状态,学习状态,成长状态。学生是不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的人生态度是不是乐观,精神面貌是不是积极向上,这才是学校教育要着重关心和塑造的”。我觉得这是非常经典的论述,我想只要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良好的,对他们的学习结果就不需要苛求。

四、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需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教育手段。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运用水平,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每年的青歌赛我一直都很关注,对歌手我倒是没有太多的印象,把中心放在了评委身上。一个不经意的镜头推向了赵易山老师,他担任大赛视唱练耳的评委,赵易山老师绝对外表并不是有多么出重,他的样子并不是属于于帅气型的,但他的和蔼可亲的笑容与温柔、舒服的语言,让每一位选手都感到心灵的慰藉。为什么那么多选手与观众,还有他的学生,特别迷恋他的话语,因为他的话语充满了爱的灵光与智慧的温暖。每位选手听了他的点评之后,都不会感到被忽略与自卑。比如:“你已经唱得很完整了,这是一个歌唱人的基本修养,你已经做到了,非常好。如果放松一下,不那么紧张,你一定会把这个曲调的感觉唱得很完美,我相信你会做的更好”。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话语。而一句嘲讽与攻击的恶语,往往就毁灭了一个艺术家的诞生。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常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好,勇敢地站起来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声音最响亮的同学”!“请你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好吗”?这些激励学生的话语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们也正是在这些语言中体会自信的快乐,他们大声地读,快乐地读,向老师展示着“我能行”,老师的一句句激励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当然,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评价语言使用不能公式化。例如: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外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有信念,相信一定会在这条路上创造辉煌。

第13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才是好的教法。如何实现数学课的有效教学,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备课中,应考虑的一些地方。

一、精心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的学习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例如:某一教案设计意图是通过“变化的鱼”,将图形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巧妙地结合,让学生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请看其中的情境引入:

师:大家钓过鱼吗? 生:钓过.师:那么下面我们来研究钓鱼中包含的数学问题(情境贴近生活) „„

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兴高采烈地拿出一个物件 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可爱的精灵吗?请大声地说出他们的名字! 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师:对,那么今天就由这五位奥运使者带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你们喜欢吗?

(学生的兴趣陡增„„)

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我们经常设置这样的情境:师:将你的年龄乘以2后加上11,再把结果乘以5减去55,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的年龄“,学生都会感到万分惊异,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他们的一个个问题都被解决时,他们又感到十分的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了不起,而当老师将代数式(2n+11)×5-55化简得到10n时,学生则会发

1 出阵阵的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得重要!

中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容易关注,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形、声、像等媒体演示,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使之变得新奇有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进而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精心设计问题,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 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释疑明理的目的。

如:在“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⑴计算下列各题:

①(x+5)(x-5)= ; ②(n+3m)(n-3m)= ; ③(5a+b)(5a-b)= 。 ⑵想一想: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⑶你怎样验证这个规律的呢?

总结归纳得出平方差公式:(a+b)(a-b)=a2 –b2;

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有所收获。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它的图象之间关系,并介绍待定系数法。教学时可把原题拓展,设计成有层次的题组。

个人问题:⑴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3,-5)和(2,5)两点,①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②求该一次函数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③作出该函数图象。

同伴问题:⑵如图根据函数图象,求出函数关系式。

小组问题:⑶如上题中一次函数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ABO

2 的面积。

班级问题:⑷线段AB(包括端点A、B)上,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有几个?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堂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的问题,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激发进取精神,可以起到以点带面,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同伴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

三、精选练习和作业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习题教学的目标、维度、功能都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学生完成习题不只是为了检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及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中完成习题所承载的功能。以提高学生升学应试能力为唯一价值取向的“题海战术”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应该摒弃,但摒弃“题海战术”并不等于不要习题,不要应试,而是要寻求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发展应试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教师在选题时,要突出“新素材、新情境、新设计”,要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兼顾开放性、探究性的前沿性。练习作业尽量做到精选精练,选择时一切以符合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选取。选取作业要有针对性,要使大多数学生能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使习题发挥上效能,设计时应突出“五性”:一是目的性,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二是及时性,能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循环反馈,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三是层次性,练习内容既要有梯度和跨度,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又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使优生“吃得饱”,中下生“吃得消”;四是多样化,做到训练题型多样化,训练形式多样化,以此激发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率;五是实效性,做到及时反馈,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真正起到练习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 3 和创新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感悟数学学习的思考方式。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从“学”数学逐步走向“做”数学。让我们用心探索,积极实践,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因“问题”而生成,更精彩,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郭要红.数学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9.[2]《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乃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4]林则亮.谈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中小学数学,2005.10.

第14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朱叶琳

常州外国语学校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而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从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把问题推给班主任,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政治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其次,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此外,除了以上几点,笔者还认为,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以上几点,既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性教学必不可少的内涵,又是一名教师综合实力的反映。具备这样几点,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

第15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1、龙溪小学的现实背景

我校为余庆县镇级完小,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多人,专任教师50余人。近年来,我校的义务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市,我县率先进入新课改。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探索:

走进今天的课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这样一幅司空见惯的图景:背着沉重书包而做不尽习题的“他”,眉头紧锁头答不出满堂问题的“你”,学生的课堂生活成为戴着面具的痛苦表演,而不是真正生活的愉悦体验,学生越来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

第二,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儿童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 第三,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需要;

第四,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课堂教学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关注儿童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2、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的期待,其中,“概念重建”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

(1)重建“学习”和“学力”的概念; (2)重建“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3)重建“教师”与“学校”的概念。

同时,教师要明确课程构成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内涵,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

(1)课程目标的分解与落实; (2)课程内容的精选与组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4)评价指标的拓宽与分层。

我校决定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实践研究”,旨在全面、科学地强化教师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保证我校义务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获得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我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成效,积累一定的科学数据并奠定相关的科研基础。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将通过对我校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通过对课堂教学成效的个案研究,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进一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成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3、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一种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完善教师自身的学习方式;没有终身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没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一)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本着“以实践研究为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定性研究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专题研究为主,个案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以下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相关文献,查阅相关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2)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现阶段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原始数据,从而为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3)比较研究:学习先进学校经验,了解研究进展、数据和成果的比较研究,加深对我校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素质(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现状对重新定位当前课堂教学。

(4)统计分析: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

(二)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教育是促进师生学习和发展的活动,教学是否达到教育预设的目的是评价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要素。

教学有效性即“有效教学”。是在预设的时间等成本内,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中有效教学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有限成本内,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 倡导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课程行动研究”有三个基本理念,即:

l

教师即研究者。

“课程行动研究”是参与性的,教师要为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而成为研究者。教师要敏感地观察自己的课堂、探究自己的教学、参与自己的革新活动。

“课程行动研究”是合作性的,是集体的自我反思的研究。教师要同其他教师发展伙伴关系,开展合作研究。

“课程行动研究”是批判性的,这是一种在具体教育情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研究,问题的解决总是在实际的情境之中。

l

课程即实践。

“课程行动研究”应当“以实践的思考方式重新探讨课程问题”。 “课程行动研究”的主题是处理具体个案中真实的事件、真实的行动、真实的师生,比理论更生动、更丰富。

课堂即课程发展实验室。教师的教学任务在于提出课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答案。课程帮助教师重建知识观及教学观,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合作,反思他们的教学,不断重建呈现知识的方式,这样,教室就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更是进行课程发展与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每一间教室都是独特的,教师在其中对个新的方案加以试验、验证和修正。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师生的终身学习,改进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成效。教学是一种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学习也是一种过程,教学过程要促进学习,就是要基于学习过程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提升教学成效。学习是内在的,教学是外在的,二者建立起有效的关联,按照学习过程开展教学活动,就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学习。

教学行为本身并不都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成效,只有教学行为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学习时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成效。促进师生共同学习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体验,然后建构有效学习模式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是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和发展的活动。科学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为此,我们决定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一)积极动机: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动机往往都是源于学习、考试的动机,而源于生活的动机很少。但实际上,只有源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动机,才真正能够成为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动机;只有源于教师自身职业热情和激情的动机,才真正能够促使教师去发掘和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动机。因此,调查教师的职业热情与职业倦怠以及学生真实的学习动机及强化和保持这一动机是本课题的第一项研究重点。

(二)学习方式和学习(教学)风格:“学习方式”指学习者(本课题中包括教师与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如接受型学习、体验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受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者的个体特征等因素制约,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学习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教学)风格”是指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的、持久的、并具有个性化的认知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学生(教师)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个体的这一特征也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课题研究中,师生的学习方式将得以培训完善;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将得以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并保持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和风格。

(三)合理目标:教学是一个有目标的活动,只有合理的目标才能提升教学成效。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学目标入手,建立合理的中小学教学目标体系,区分“理解目标与运用目标、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教学形式与评价形式、基础能力与评价能力”。

(四)科学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否提升,关键在于是否获得更多教学结果,因此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是教学成效研究的重点。科学的评价应该设计基于目标、目的真实、功能多元、促进教学的评价活动。

课题的主要内容取决于县区教体局以及各学校依据该课题而申请的研究子课题。但是课题组会认真引导每个申请子课题的县区以及学校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入手进行论证、实施和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除了教育部提供的必要经费外,我市教育局将拿出相应的配套经费,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展。

(二)人员保障:本课题由漯河市基础教研室承担完成。课题研究的整体队伍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既有理论方面的专家,又有具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熟悉漯河市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的一线领导和校长教师,能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漯河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成效研究进行实施和即时监督指导。该课题组成员对该项目有深厚的兴趣,并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积累了许多有关该项目的资料,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承担该项目的基础条件。

另外还争取上级政府领导与省级、全国著名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争取一切外援力量为实现本方案的总目标而努力。

(三)研究条件保障(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本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设有专门的资料室或教育资料中心,每人都配备有先进的计算机和相应的配套设备,可以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分的保证条件。

(四)时间保障。本课题组有专门人员负责,主要参与者有充裕的时间投入到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中,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给予了时间上保障。

(五)组织保障。本课题组由漯河市教育局牵头,河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等联合实施。漯河市教育局将切实承担起本方案的实施,担当起政府职能,组织全市力量,协调各教科研部门联系开展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活动。

成立漯河市义务教育阶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局长章光普任组长,教育局副局长时恒才任副组长,由市基础教育教研室和各学科的教研员以及各学科省级学术带头人组成,在教育部一级课题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本课题的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基础教研室。基础教研室主任王耀宗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对各子课题的具体研究指导工作。

六、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形成一个理论性高、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漯河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与实施方案;以研究报告、调查分析报告、论文等形式呈现。

(一)阶段性成果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践研究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践研究

3.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践研究

4.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践研究(主要依据子课题的研究主题而定)。

(二)最终研究成果

漯河市义务教育阶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教学活动是一个预设的、有目的的活动,这一预设就是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而设计的,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本课题将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达到用较少的教学成本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现教学成效的提高。

具体的研究计划如下: 2009年8月—10月:启动阶段

目标和措施:对课题进行广泛宣传,接受实验县区和学校的申报;实验县区、学校开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掌握其基本特征;实验开始。对申报县区、学校进行考察,确定实验县区、学校;实验县区、学校申报子课题。组织指导实验教师把握多种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逐步形成实验教学的能力。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第一阶段实验

目标与措施:调查实验学校师生的真实的教与学的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教学)风格,及时分析并给予反馈;实验县区、学校的教师在项目组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组进行实验监控和督导;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交流;要求实验教师能说明自己选择的教学方案的理由;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方案进行实验学习;鼓励实验教师发表备课教案,形成教案库。

2010年12月:第一阶段总结

目标与措施:实验教师在项目组指导下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形成体系较为完整的实验教学案例。组织全市课堂教学实践研讨会一次,实验课竞赛一次。组织实验教师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试验评估;组织实验教师形成各种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的方法;组织实验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教学竞赛;组织实验学校和教师的论文交流;请专家对实验进行一次会诊。

2011年1月—2011年11月:第二阶段实验

目标与措施:进一步调查实验学校师生的真实的教与学的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教学)风格,及时分析并给予反馈;实验教师在项目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和程序;项目组进一步完善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的理论分析。要求实验教师完全掌握符合实验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

2011年12月:第二阶段总结:

目标与措施:项目组对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进行评估与总结。组织实验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教学竞赛;组织实验学校和教师的论文交流。

2012年1月:研究总结鉴定

目标与措施:对该研究课题进行鉴定。组织实验教学的规范性展示;对实验县区、学校(子课题)进行分级(国家级、市级、校级)总结和鉴定。请专家对实验进行鉴定;录制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2003).《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鲁子问.(2003).《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鲁子问,康淑敏.(2008).《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鲁子问.(2008).《英语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课程.教材.教法》.2001,4.

6. 皮连生,庞维国(译).(1999).《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钟启泉.(2003).《(新版)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 续润华.(2006).《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若干热点问题探究》.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9. 应湘,向祖强.(2007).《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第16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等等。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下面我就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一、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这一点,目标的制定应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达到相同的目标,但要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使能力相对差一些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开放空间。毫无疑问,制定了准确、明确、有层次的目标,保证了教学的方向,使教学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旧知识、新知识引入、新知识传授、新知识反馈、新知识深化、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学生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须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赞美的短语,是构成和谐氛围的因子,是沟通情感是桥梁。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其作用难以估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无知,甚至是愚蠢的举动或现象时,教师千万不能怒不可遏,大发雷霆,而只能是耐心提示,逐步诱导,帮助他们解围。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了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一种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获取智能的开端,追求知识的先导。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

第17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一节四十分钟课,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能给学生多少有用的东西?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在每一节课时我都先会问自己几个问题。

问题一,对于这节课学生感兴趣吗?

问题

二、这节课我要让学生学什么?

问题

三、课程结束学生都学到什么,要补充什么?

反思之后的我认为所谓的“有效”,应该是指在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方面的进步或发展。我所说的“某些方面的进步或发展”,不光是说提高分数,应该说,历史素养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进、常识的积累、某些积极观点的生成、灵感火花的闪现等等都应该算作是“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固然,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学习习惯、迁移运用能力等)是有差异的,一堂课,让每个学生都吃饱的确很难。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一点即透,有的学生需要反复启发。因此,强求标准一致的“教学有效性”是不太现实的,只要是学生有收获的教学都应该算作是“有效教学”。

基于此,我觉得教师要想有效教学,应该做到:

一、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就是备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同样的课文,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必然不同,所以我们在解读课文的同时也要解读学生。首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教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即将所学,当然预习什么、如何预习,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充分的指导。学生的预习,教师必须可检测,所以预习的形式可以有口头、书面等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再次调整教学设计。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1、精彩的导入。课一开始就能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

2、教学过程要扎实。

3、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锻炼能力。

4、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5、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实课堂内涵。

6、教师要加强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用教师的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

三、课后反馈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作业进行充分设计,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再做适时调整,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巩固,也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直接的反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可再进行适当的教学补充,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的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收益是什么?……在教师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18篇: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我们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其改革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方面下功夫。有效课堂的作用在于摒弃掉“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达到“轻负高质”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作些探索:

一、激发兴趣是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1、在实验中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启蒙第一节课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无疑,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开始。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这一新课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高的求知欲和较大的学习热情,关键是教师如何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常言道:眼见为实。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初三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恨不得早一点跨进化学科学的殿堂,更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亲手动一动、做一做,化学课堂教学应认真做好每一

个演示实验,更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分别让学生亲自向石蕊试液和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亲自实验,并观察到了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推进剂,适当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巧妙地创造情景,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处于期待、困惑的心理状态,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我们将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回去做,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再进一步讨论“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你能有办法防止生锈吗?”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铁生锈的原因并对铁器防锈的方法也有了较深的了解,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很明显,这一课堂改革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化学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为担任初三毕业班教学工作的化学教师,,在师生关系中,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更有甚者,对学生的学习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思维当成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思想当成学生的思想。因此,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也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之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教师不能搞一言堂,惟我独尊,更不能对学生

求全责备、讽刺、挖苦等,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追求有效课堂教学成为一纸空文。如:在讲燃烧实验时,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如:用一个玻璃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段时间后,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这一问题具有开发性,学生经过激热的争论,明白了蜡烛熄灭的关键在于蜡烛与氧气隔绝的本质原因,再讨论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再如:野炊时,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了通风很好和通风不好的地方生火,结果都燃烧不旺,这是为什么?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能理解了燃烧的条件,掌握了所学知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1)发现探究式。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2)自主交往式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式的基本特征。将讨论结果同全班同学交流。

(3)过程活动式

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探究,用实验去探讨整个知识的全过程,这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为特的教学。

四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是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

化学作为实验科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家庭实验等实验内容很多很多,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

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探索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学会验证、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学会整理,培养多角度思考、多方向探究的习惯,培养知识的迁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自参与实验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教材中呆板的知识,也只有在亲自参与实验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意识、创造观念及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有广阔的前途,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希望,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有效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实验设计是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若没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实验设计不出来,没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实验完成不了,我们经常开展一些贴近实际的实验设计活动,评选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如:在讲解铁生锈的问题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铁在不同的介质中生锈的情况,来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更鼓励学生多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和多角度的观察,设计出多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更掌握一些实用的方法,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有效,主阵地在课堂,作为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应当科学理解有效课堂教学的真谛和内涵,为有效课堂教学作出不断的探索。

第19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而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从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把问题推给班主任,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其次,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此外,除了以上几点,笔者还认为,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以上几点,既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性教学必不可少的内涵,又是一名教师综合实力的反映。具备这样几点,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 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我们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第20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优化通用技术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陕西省西安中学 王居劳 邮编710021 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新设课程,作为新课改在课程形态上的一次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 ,可谓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高中技术教师关注和探索通用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广大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上狠下功夫,每节课的设计都是煞费苦心,力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教学环节。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不恰当等原因,通用技术课堂上一度出现了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现象。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让通用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使通用技术课程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当前通用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策略。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从新课程理念和有效课堂的基本追求来看, 通用技术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能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1 我们且不管别的,仅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谈:“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的课程,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激发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并能使学生的技术素养有所提高,就必须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我们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诸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试验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适合通用技术课堂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课堂教学方法虽多,但如果使用不得当,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要合理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策略之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对教师而言,如果将课堂教学工作高度概括,会抽出两个最核心的要素,即“教什么”和“如何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围绕这两个要素进行。其中,“教什么”是首要的,而教学目标解决的就是“教什么”的问题。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但什么是技术素养恐怕是许多通用技术教师也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技术素养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即技术素养是一种对技术的全面综合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对于通用技术的科任教师只有知道了“教什么”才能理解“如何教”。对于一节课来说,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才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教师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准备一堂课确实花费了不少精力,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除了学到一些技术知识外,所得并不多。如在苏教版第七章《模型与原型的制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将重点放在学生作品制作、展示和评价上,这节课学生完成了模型的制作、设计和展示,课堂气氛必然很活跃,表面上看这节课似乎很 2 成功,但模型制作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通过模型制作后检查设计方案是否存在问题,这是模型制作的目的之一,也是技术试验的目的。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偏差。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会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或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自然落在使用模型进行技术试验这部分内容上。所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策略之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有优化组合的意识,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组合运用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的使用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下三种知识:(1)基础性原理性知识。对于基础性原理性知识的教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最好选择“由问题生成概念”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防止教学中出现“从魔术师的帽子里突然冒出一只兔子”的现象。如苏教版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中所涉及的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和一般原则是人类在长期的技术设计活动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必须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适当的经历提取、整理、归纳和发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到接受的新知识是自然的,是水到渠成的。(2)提升动手能力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这类知识的处理是比较难的,如苏教版第七章第二节《工艺》的教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产品或模型”,这节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要在2课时内达到这样的课程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即“以项目带动学习”,学用结合。将学生要制作的作品或模型立为一个项目,学生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将有目的的熟悉所学技能或自学一些技能,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也将掌握一些学习技术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同时,学生面对自己制作的作品很有成就感。(3)培养创造意识的知识。在处理培养创造意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一些能震撼学生心灵、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消除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3 策略之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日本创造学家高桥浩在《怎样进行创造思维》一书中写道:“不论是天才还是凡人,他们同样都有空想力和以现实的道理思考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运用神经系统的方式,导致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相同。教师面对具有不同认知特点的学生就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在课堂上发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活跃,积极迅速的回答问题是他们的特点,但是他们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停留在一个浅表层,如在讲苏教版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的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时,让学生回答“公共汽车车门的开关控制”是开环还是闭环控制系统,学生回答,开环控制系统。当问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时就先显得不知所措。也就是说他们的回答是没有经过思考的回答,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或问题教学法,细化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形成相应的技术素养。

策略之四: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是教师必须要考虑到的,如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小组合作的真实有效性。根据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希望通过组内协作,组间竞争,能够促进优势互补,发挥优秀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示范指导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只追求行动的终极目标――完成活动,忽视了思维的参与。例如,在苏教版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一个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活动的结果来看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提出了问题,但是这些成果大部分都是由组内的一个学生完成的,那个学生就是组长。其他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甚微。同样,学生手制作作品也同样存在个别小组由组长完成的现象,其他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 4 中。所以如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维参与而不仅仅是行动参与,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应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力的参与。这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的最低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力就没有学习成果,教师应该想办法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二是行动的参与。行动参与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增长知识。当然在行动参与中教师及优秀学生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三是思维情感的参与。有些课堂教师设计的问题非常巧妙,一个接一个,但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回答的问题都是“是不是”、“对不对”简单化、封闭式的问题,根本没有思维的训练,当然也不存在情感的触动。适宜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感悟所学内容的真谛,这比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

通用技术课堂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主阵地,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有力工具,各种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适合所有的教学情境,所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合理应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是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直观、使用方便等优点,在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是向课堂要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另一个有效的途径。比如在“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音像资料(如都江堰)的播放,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的巧妙,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加赞赏。

在讲苏教版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二节“人机关系”时,先让学生课余寻找校园内有哪些设备或地方体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然后将自己用数码相机拍照的设备,残疾人专用道、便池等图片用投影展示,学生很兴奋。又如讲苏教版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一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时,投影的小蜻蛙游

5 戏和学生一起玩,学生们激动不已,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体会流程,理解流程。还有在讲苏教版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的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时,用动画演示的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形象,生动,印象深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得学生最优发展。在回答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时?余文森教授指出:“第一,当前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第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三,从长远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提高(根本的支撑);第四,从机制来说,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问题是最紧要的问题。”正如余教授第三点讲的从长远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提高(根本的支撑);我在上述也仅是他所讲的第二点,真正要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四点同抓,对通用技术教师来讲,第三是当务之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