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水污染控制工程2 期末简答题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10:51: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颗粒间的间隙水70%重力浓缩 ;毛细水, 20%机械脱水,自然干化;吸附水和内部水10%,干燥和焚烧

固体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固体重量叫做固体通量,kg/(m3/h)好氧塘:0.5兼性厌氧唐1.0厌氧唐:2m 减量化(浓缩)---稳定化----无害化(好氧厌氧消化)(处理)----资源化(处置)

TSS total suspended solid 总悬浮固体 VSS volatile 挥发性悬浮固体 NVSS Non- BO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生化需氧量: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将有机物氧化为 无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化学需氧量:用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为CO2与H2O所消耗的氧量。 TOC total Oxygen Demanded 总需氧量

TOC Total Organic Carbon C,H,O,N,S等等氧化耗氧量 TOD>COD>BOD>TOC 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 即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MLSS=Ma+Me+Mi+Mii MLVSS mixed liquor volatiled suspended solid即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表示的是混合液活性污泥中有机性固体物质的浓度。MLVSS=Ma+Me+Mi SV settling Velocity 污泥沉降比,单位mg/L混合液,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以%表示。它能够反映曝气池运行过程的活性污泥量,可用以控制、调节剩余污泥的排放量,还能通过它 及时地发现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的发生。

SVI,sludge volume index污泥指数单位ml/g,物理意义是在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经过30min静沉后,每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计。SVI=SV/MLSS.SVI值过低,说明泥粒细小,无机质含量高,缺乏活性;过高,说明污泥的沉降性不好,并且已有产生膨胀现象的可能。

AB工艺: adsorption biodegration系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 湿地处理系统:利用湿地对污水进行处理的系统。

SBR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工艺: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同,SBR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

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型,所以它在水力流态上不同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它是一种首尾相连的循环流曝气沟渠,污水渗入其中得到净化。

碳的转化与还原:1通过细菌的新陈代谢作用,使溶解性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碳CO2,又通过合成反应使细胞本身得到增值。2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无机碳,本身机体得到增值,当无光照时,藻类通过呼吸作用,有释放无机碳。3由于衰死,细菌,藻类的机体沉入塘低,在厌氧发酵作用下,分解为溶解性有机碳和无机碳。4塘低的厌氧发酵反应对不溶性有机碳进行分解,形成溶解性的有机碳和无机碳。

说明污泥的厌氧消化机理 第一阶段,是在水解与发酵菌的作用下,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解与发酵转化成单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及二氧化碳、氢等。第二阶段,是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把第一阶段的产物转化成氢、二氧化碳和乙酸。第三阶段,是通过两组生理上不同的产甲烷菌的作用,一组把氢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另一组是对乙酸脱羧产生甲烷。

说明消化池异常现象(1)气产量下降 原因与解决办法①投加的污泥浓度过低,甲烷菌的底物不足,应设法提高投配污泥浓度。②消化污泥排量过大,使消化池内甲烷菌减少,破坏甲烷菌与营养的平衡。应减少排泥量。③消化池温度降低,可能是由于投配的污泥过多或加热设备发生故障。应减少投配量与排泥量,检查加温设备,保持消化温度。④消化池的容积减少,由于池内浮渣与沉砂量增多,使消化池容积减少,应检查池内搅拌效果及沉砂池的沉砂效果,并及时排除浮渣与沉砂。⑤有机酸积累,碱度不足。应减少投配量,继续加热,观察池内碱度的变化,如不能改善,应投加碱度,如石灰。(2)上清液水质恶化 表现在BOD5和SS浓度增加,原因可能是排泥量不够,固体负荷过大,消化程度不够,搅拌过度。(3)沼气的气泡异常 三种表现形式①连续喷出像啤酒开盖后出现的气泡,这是消化状态严重恶化的征兆。原因可能是排泥量过大,池内污泥量不足,有机物负荷过高,搅拌不充分。解决办法是减少开排泥,加强搅拌,减少污泥投配②大量气泡剧烈喷出,但产气量正常,池内由于浮渣曾过厚,沼气在层下聚集,一旦沼气穿过浮渣层,就有大量沼气喷出,对策是破碎浮渣层充分搅拌

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1)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①参与净化反应微生物多样化②生物的食物链长③能够存活世代时间按较长的微生物④分段运行与占优种属(2)处理工艺方面的特征 ①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②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易于固液分离③能够处理低浓度的污水④易于维护运行、节能

5、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1)温度因素,甲烷菌对于温度的适应性,可分为两类,中温甲烷菌(30~36°C),高温甲烷菌(50~53°C),两区之间的温度,反应速度反而减退。(2)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污泥龄)与负荷,其中,消化池的投配率是每日投加新鲜污泥体积占消化池有效容积的百分数。(3)搅拌和混合(4)营养与C/N比(5)氮的守恒与转化(6)有毒物质,其中有毒性作用的阴离子是s2-消化液中过多的H2S降低CH4产率(7)酸碱度和pH值和消化液的缓冲作用

1、生物脱氮原理1)氨化与硝化:含氮化合物在水中的转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氨化反应,即有机氮化合物,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的过程; 第二阶段的Nitrification硝化反应,是指在硝化菌的作用下,氨态氮进一步分解氧化。

硝化过程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在亚硝化菌的作用下,使氨(NH4)转化为亚硝酸氮。继之,亚硝酸氮在硝酸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氮。2)Denitrification反硝化,反硝化反应是指硝酸氮(NO3-N)和亚硝酸氮(NO2-N)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气态氮(N2)的过程。

2、硝化反应:自养好氧 碱度 BOD15—20mg/L 不低于1mg/L 温度20-30 PH 8.0-8.4反硝化:异样性兼性好氧 外加碳源 BOD5/TN≥3-5,溶解氧:DO

(1)初期吸附去除—— 活性污泥系统中,在污水与回流活性污泥接触后的较短时间内,由于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的作用,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即被大量去除,出现很高的BOD去除率。活性污泥在表面上富集着大量的微生物,在其外部覆盖着多糖类的粘质层,当其与污水接触时,污水中呈悬浮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即被活性污泥所凝聚和吸附而得到去除,这一现象叫做初期吸附去除作用。

(2)微生物的代谢(分解代谢1/3,合成代谢2/3)

有机物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进入微生物细胞体内。微生物对摄入细胞体内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产物为CO2和H2O),合成代谢,内源代谢,最终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

氧转移速率的影响因素并分析 (1)污水水质:杂质影响氧的转移,特别是表面活性物质等两亲分子,在水液界面上形成一层分子膜,阻碍氧分子的扩散转移,而且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度也受水中盐类的影响。(2)水温:影响水的粘滞性,从而影响扩散系数,液膜厚度也随之变化,影响氧转移速率;同时影响溶解氧的饱和度,从而影响氧转移速率。(3)氧分压:影响转移氧的推动力从而影响氧转移速率;影响溶解氧的饱和度,从而影响氧转移速率。(4)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5)水流的紊流程度:紊流程度大则气水接触充分,氧转移速率也就提高了。(6)气泡大小:影响气水接触面 提高dCdt的方法:(1)提高KLa值,加强液相主体的紊流程度,降低液膜厚度,加速气、液界面的更新,增大气、液接触面积等;(2)提高Cs值,提高气相中的氧分压。

解释浅层沉降原理 池长为L,池深为H,水平流速v,颗粒沉速为u,理想状态下L/H=v/u,可见L与v不变时池深H越浅,可被除去的悬浮颗粒也越小。

理想沉淀池的假定条件及去除率分析 (1)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做等速流动,水平流速为v,从入到出口的流动时间为t(2)在流入区,颗粒沿截面AB均匀分布并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水平分速等于水平流速v(3)颗 粒沉到池底即认为被去除。

去除率η=u/q,仅决定于表面负荷q及颗粒沉速u,而与沉淀时间无关。

2、沉淀理论 根据悬浮物性质、浓度及絮凝性能,沉淀分为四种类型:

(1)自由沉淀,悬浮物浓度不高时,沉淀过程中,颗粒之间互不碰撞,呈单颗粒状,各自独立的完成沉淀过程。 (2)絮凝沉淀(干涉沉淀),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与颗粒之间可能互相碰撞产生絮凝作用,使颗粒的粒径与质量逐渐加大,沉淀速度不断加快。

(3)区域沉淀(成层沉淀、拥挤沉淀),沉淀过程中,相邻颗粒之间相互妨碍干扰,沉速大的颗粒也无法超越沉速小的颗粒,各自保持相对位置不变,在聚合力作用下颗粒群结合成一个整体向下沉淀,与澄清水之间形成清晰的液-固界面,沉淀显示为界面下沉。

(4)压缩,区域沉淀的继续,即形成压缩。颗粒之间互相支承,上层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挤出下层颗粒的间隙水,使污泥得到浓缩。

1)污泥膨胀: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颜色也有异变,这就是污泥膨胀。(2)污泥解体:处理水质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坏是污泥解体现象。(3)污泥腐化:在二次沉淀池有可能由于污泥长期滞留而产生厌气发酵生成气体,从而使大块污泥上浮的现象。(4)污泥上浮:由于曝气池内污泥泥龄过长,硝化进度较高,在沉淀池底部产生反硝化,硝酸盐的氧被利用,氮即呈气体脱出附于污泥上,从而使污泥比重降低,整块上浮。(5)泡沫问题:污水中存在大量合成洗涤剂或其他起泡物质。

4、氧垂曲线:污水排水水体后,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故称为氧垂曲线。

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溶解氧曲线呈下降趋势;

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为溶解氧曲线最低点,即临界亏氧点或氧垂点;

当耗氧速率

2、生物滤池(1)概念:生物滤池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经较原始的间歇砂滤池和接触滤池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技术。

(2)类型: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

3、生物转盘

原理:生物转盘由盘片,接触反应槽,转轴,以及驱动装置所组成。传动装置驱动转盘以较低的线速度在反应槽内转动,转盘交替的和空气与污水接触一段时间后,转盘上附着一层栖息着大量微生物的生物膜,微生物种属逐渐稳定,新陈代谢功能也逐步发挥出来,达到稳定的程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微生物膜所吸附降解。转盘转动离开污水与空气接触,生物膜上的固着水层从空气中吸收氧,传递到生物膜和污水中,使溶解氧含量达到一定浓度,甚至饱和。 特征:①微生物浓度高;②生物相分级,对有机污染物降解非常有利;③污泥龄长,有硝化反硝化功能;④耐冲击负荷;⑤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的食物链较长;⑥不需要曝气,污泥也无需回流,节能;⑦不存在产生污泥膨胀的麻烦,便于维护管理;⑧不产生池蝇,不出现泡沫产生噪音,不存在二次污染现象;⑨是完全混合型的。 缺点:受气候影响较大,顶部需要覆盖,有时需要保暖; 所需的场地面积一般较大,建设投资较高

4、生物接触氧化概念:生物接触氧化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两者之间的生物处理技术,兼具两者 的优点,也可以说是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 特征:(1)在工艺方面的特征① 采用填料,并曝气在池中形成液固气三相共存体系,适合于微生物存活繁殖;② 生物膜上微生物丰富,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丝状菌大量生长不但无污泥膨胀之虞反而有利形成密集的生物网,有利于微生物的氧化降解作用;③ 与生物滤池相比,进行曝气,有利于保持微生物活性,提高氧的利用率,微生物量大大提高;(2)运行方面的特征:① 耐水力水质冲击负荷,可间歇运行;② 操作简便,易维护,不产生污泥膨胀,不产生滤蝇;③ 污泥产量少,易沉淀,无需污泥回流

(3)功能方面的特征:具有多种净化功能,不但可用于以有机污染物为主要去除对象的污水二级处理,还可用于脱氮工艺,还可用于三级深度处理和自来水微污染源水的预处理。

5、对填料的要求:(1)、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2)、应当有一定的生物膜附着性,形状规则、表面粗糙度、亲水性等要求;(3)、经久耐用,不溶出有害物质,不产生二次污染 (4)、货源充足、价格便宜,便于安装

6、生物流化床

进一步强化生物处理技术,加强微生物群体降解有机物的功能,提高生物处理设备处理污水的效率,其关键的技术条件是(1)提高处理设备单位容积内的生物量(2)强化传质作用,加速有机物从污水中向微生物细胞的传递过程。 对第一项条件采取的技术措施,是扩大微生物栖息、繁殖的表面积,提高生物膜量,同时提高对污水的的充氧能力。 对第二项条件采取的技术措施,强化生物膜与污水之间的接触,加快污水与生物膜之间的相对运动。

水污染控制工程总结[优秀]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9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要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水污染控制工程十一章作业

《水污染控制工程》仿真实习任务书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污染控制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纲

控制工程总结

水污染控制工程2 期末简答题总结
《水污染控制工程2 期末简答题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