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基于社会适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调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04:14: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基于社会适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调适研究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存在成长环境、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大学存在较大的社会适应问题,如交往不畅、接受知识困难、心理障碍等。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较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对他们的心理结构做适当调适。为此,文章从少数民族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矛盾入手,对其发展的现实性问题作以简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调适

知识经济及信息时代给我国的少数民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他们特殊的文化及内在的心理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这种冲击使他们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在大学校园里,各民族大学生彼此间文化上的碰撞,尤其是心理上的冲突使得他们在社会适应方面面临种种挑战。为了调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能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以下对他们的心理调适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不适应的主要表现 1.新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应。

我国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集中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蒙、西藏、甘肃、青海、宁夏、云南和贵州。这些区域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与内地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自然环境方面,新疆、西藏等边陲的特殊自然环境使得来自这些区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校园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等不适应状况;[1]在人文环境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习俗乃至语言等与内地也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汉族甚至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具有的独特而传统的饮食习惯,加上宗教的约束,使得他们与内地的饮食习惯格格不入而造成不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家乡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承压能力差、闲适的生活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内地城市以及校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2.人际关系不畅通。

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单一的生活环境到多民族学生共处的、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使他们本来缺乏技巧和方式的人际交往变得极不畅通,他们甚至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逃避和恐惧。这种人际交往态势不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交往效果,而且对他们的个性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孤僻,更有甚者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自卑心理。为了解决自己的这种人际交往局面,少数民族大学生也进行了相应的自我调适。如,他们会本能地通过“老乡会”等小团体加强与本民族大学生联系而寻找归属感。但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因不可避免地在自己与外族大学生之间竖起了又一道人际交往的屏障而进一步缩小自己的交往圈子,从而加速了自我封闭。[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畅的人际关系是造成他们与其他民族同学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乃至冲突的直接诱因。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社会适应所引起的心理矛盾。

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到非少数民族聚居区来求学的。所以,他们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如上文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了自己原来的社会环境,不但生活空间、社会方式和文化氛围等改变了,甚至语言交际形式也改变了,给他们的社会适应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出现既要保留本民族文化社会背景,又要运用新的思维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来适应新的环境,因而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而自己的原有价值观念及行为导向又与新环境中的新要求性冲突,在具体的适应中内心矛盾重重。

(二)与他人交往、融入新环境的矛盾心理。

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接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的熏陶,所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种影响的结果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或者在他们的情感中有一种与本民族文化背景相符合的驱动力维护和驱动着他们的情感变化,一旦这种驱动力被破坏,他们就会陷入痛苦或心理矛盾、左右为难的境地。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的渴望和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愿望,而且也在不断地自我调适。在与其他民族学生的学习和交往当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又是以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为依据来选择朋友和决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而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但是,他们的情感体验受与本民族特色相符的定势心态的影响和牵制,即左右着他们的道德感、美感对理性的追求等。这样,在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如果出现语言交流不畅,与自己的生活习俗相冲突等情况,就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谨慎、或者有意回避与别人的接触。尤其是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涉及信仰问题格外小心谨慎,惟恐自己的言行与对方的信仰行为准则不相符或违反了其禁忌而引起不愉快或带来不必要的矛盾或冲突。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一方面受到与本民族文化的驱动,另一方面在新的环境里总是程度不同地被受拘束,感觉和情感不能尽情表达,人际关系处理不畅,经常处于郁闷和烦恼之中,深感孤独和压抑。

在以上矛盾心理的驱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1)生活压力。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的贫富差异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2)孤独离群。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水平差异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游离于班级群体之外。特别是部分原来在本民族地区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与内地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综合素质所存在得较大差距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3)各种极端心理状态。在大学里,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因环境所压,加上人际关系不畅,他们会自我封闭于较小的生活环境中,与外界交流机会偏少,甚至不愿意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长此以往,出现了各种极端心理状态。如,焦虑、恐惧、紧张、羞愧、自卑、失落、孤僻等。[3]

三、从社会适应角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调适的思考

人的心理矛盾的出现总是有因可循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其社会适应过程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本文建议,应当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适应为导向,对其矛盾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适。

(一)加强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1.加强民族政策教育。

一是注重弘扬民族精神。与所有民族的大学生一样,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祖国的发展和自己家乡的建设和本民族兴旺发达。有学者调查发现: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绝大多数(85%)人对国家抱有深厚的感情,89%的人具有建设家乡、发展民族地区的强烈愿望。[4]而且这些情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流思想。这种思想与少数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如何从所饱受的苦难和压迫中解脱出来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并且一步步扶持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因此,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的感激之情,对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发自内心的拥护之情。这些情谊激发起他们热爱祖国,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自身所具有的从家乡父老乡亲那里继承来的,或因长期受本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而形成的热爱本民族和文化的情怀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所以,本文认为,要调整少数民族大学的各种矛盾心理,首当其冲应从加强理想道德教育,弘扬他们的这种民族精神做起,通过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线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努力克服那种盲目的民族自尊感,真正激发起他们树立较为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并以正确的民族精神不断鞭策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是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政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也不例外。所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政策教育,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前提,并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而不断展开。我国的大学生教育实践显示,民族政策教育曾经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必修课”,而在内地高校往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此类教育的重点。这种教育思路无疑是各有不足的。所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矛盾现状,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政策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能够了解或重温我国自古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以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人民互尊互敬,相互了解、帮助和学习的光荣传统,从而进一步树立起各民族相互离不开对方、荣辱与共的思想,进而更加增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2.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某种程度上,矛盾心理的存在与否与个体的心理素质的好坏有关。所以,要克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各种矛盾心理,应注重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需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抓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他们各自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征又有直接性的关联。这就要求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细致把握其思想脉搏和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多参与各种适应性的社会活动,尽力消

除存在于他们身上的一些蒙昧落后意识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努力培养他们,使其最终具有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的良好心理素质。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容涵盖了他们人生的远大理想,应对困难和问题的勇气、信心和意志、毅力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健康心态,等等。具体而言,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教育学生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待人真诚。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调节不良心理,学会正确迎对各种考验和挫折等;善于控制个人的心态和情绪,并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心理状态。第三,要教育学生学会正视差距,敢于正确面对因生长环境的封闭、落后给自己所带来的不足以及导致的不良心理反应,并能够寻找到心理的平衡点,努力克服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顺应其固有的心理动力定型结构

从前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中,关于情感存在一种动力定型结构,具体表现为由于不同的民族社会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意识,思维、认知和情感表达方式等。这些差异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强化训练的结果。[5]所以,长期成长于其中的本民族的文化环境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构架系统深受传统文化意识习俗的影响,这种心理动力定型结构早已建立并固化于其情感之中,形成了与本民族文化背景相一致的评判是非曲直的原则。这种原则带有普遍性的特征,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发展,导致他们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与人日常交往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定型结构去思考问题,选择评判并处理身边的人、事、物,或者直接运用其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所以,本文认为,调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适心理,应当充分考虑他们原有的、且与他们的民族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动力定型结构,并且在不断顺应其这种心理动力结构的前提下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本文建议的具体调适方法是:顺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社会文化背景,避免破坏其动力定型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利用与本民族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生活、进行人际交往、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等。这是一条从情感上调适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的可行之路。通过这种途径能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愉悦中愈合自己的心理不适。

(三)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态势为关注的重点,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身处新的文化环境氛围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世界充斥着许多矛盾,也经历着一系列的冲突。他们有了解并调整自己,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的强烈愿望,但往往遇阻顿挫。究其原因,除了前文提及的心理矛盾之外,日益开放的人才市场体制下的激烈择业竞争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不能承受这种压力而产生的较大心理负担也会导致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所以,作为高校,要想方设法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增长知识和见识,同时养成开朗豁达而且良好的对待生活心态;培养他们练就一定的心理承压能力,一旦面临压力或身处不愉快境地时能够将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在

最低线,并努力调适自己,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应对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在民族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非常必要的[6],也是一条解除或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开展心理咨询是为了预防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具体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心理测验等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开展心理咨询还可以得到大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信息资料,为长期调适他们的心理不适提供决策性的参考意见;而且,这些信息和资料也为寻找症结,排除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精神压力,克服不良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所导致的心理障碍乃至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并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各种不适,迎接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德福.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2).[2]李腼.融入的故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3]白杰瑞,赵振洲.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国际化化与多元文化的链接[J].北京人学教育评论, 2008,(04).[4]姜雪凤,陈宪章.异域文化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调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7).[5]周鹏生.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心理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2). [6]罗晓蓉.文化差异视阈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适[J].贵州民族研究,2011,(03).

大学生期末考试 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调适

社会适应心理训练感想

公务员心理调适

考前心理调适

教师心理调适

《大学生恋爱与心理调适》试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心理调适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基于社会适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调适研究
《基于社会适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调适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