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18:05:5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他人。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

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

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3)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适应不良行为。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体需要不能满足或强度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常见的

有逃课、损坏东西、对抗、报复、迁怒于人、进行不良交往、过度消费、嗜烟、嗜酒等等。问题行为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顺利择业,还可能严重导致违纪与违法。

(7)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毕业前的大学生,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挫折体验多,加之一部分大学生性格上本来就不十分健全,因此容易导致某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血压不正常、消化紊乱、背痛、肌肉酸痛、口干、心慌、尿频、饮食障碍或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若不及时排除,则会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从以上种种反应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具有适应性障碍的特征。主要是因大学生面对求职环境的应对不良而引起,故有的焦虑急躁,有的自卑怯懦,有的冷漠逃避,有的孤傲目空一切,有的全身不适,有的食欲不振,这都说明,他们对求职环境缺乏一种良好的适应。但这种现象只属于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只要大学生主动适应就业环境,各方面引导得法,这些心理障碍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大多数不会形成心理疾患。

推荐第2篇: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

一·神经症

二·人格障碍

神经症:

主要由心理问题造成,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神经症和神经病都是心理方面的失常,神经症因自己知道自己异常表现而具有痛苦体验,会主动求医寻求帮助。

重性精神病无上述体验,拒绝寻求帮助。

一般来说有无自知力,是传统的精神病学中作为区别神经性精神障碍与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的重要标准之一。另外人格障碍是没有自知力的。

焦虑症和抑郁症都是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症。精神焦虑是焦虑症的核心。患焦虑症的人时常担心可能在未来会发生什么危险,过分忧虑,但是往往这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

1.情绪障碍

2.出现一些身体状况,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早醒无法入睡等。

3.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的一种神经症性障碍。

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痛苦。病人体验到的观念和冲动来源于自我,但无法控制。(这里说明,强迫症很难治愈,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4.神经衰弱是常见的心理障碍。

特点是容易兴奋,迅速疲倦,常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很难治,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有人格障碍的人人格显著偏离正常,情绪不稳易激怒。。。但意识状态无明显缺陷。一般没有妄想和幻想。这点可与精神病相鉴别。 偏执性人格障碍表现为:

1.对人对事过度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容易害羞,自尊心过强,人际关系往往反映过度。

2.经常怀疑别人要伤害自己。

3.遇到挫折易埋怨,怪罪他人,推诿客观。

4.易于争辩.反抗。

5.易于记仇。

6.易于委屈。

7.自卑或自我评价过高。

每个人在特定的阶段特定的环境都会有一些心理困扰,这是正常现象。但是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消极偏执,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多与身边的人交流以帮助自己早日进入健康的心理状态,使自己有一个愉悦的心态。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推荐第3篇:大学生心理问题汇总

大学生心理困惑汇总

学习方面:

1.由于大学时间比较充裕,大二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大一一年的生活,不重视学习,部分同学喜欢上网打游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太合理。

2.有的学生想学习,但是不知道如何学习,还有的同学比较盲目,随波逐流,别人干什么,他也干什么,没有自主性,还有一部分同学平时不努力,考试之前临阵磨枪,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3.有的同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空闲时间喜欢宅在宿舍,或者机房,或者网吧,长此以往,形成了恐学症,厌学症。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无动力,无压力,对未来的认识感到迷茫,喜欢想象。

4.有的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睡觉。

专业方面:

1.大部分同学认为此专业理论性太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太差。

2.同学们对专业认识还是不够全面,对来来的就业工作状况不明确,感觉前途渺茫,对未来没有信心。

3.有的同学感觉就业方面压力比较大,竞争太激烈。压力埋在心里,不与他人沟通。

恋爱方面:

1一部分同学不明确是否应该恋爱,看到别人恋爱,就随波逐流,也开始学别人恋爱。

2.有的同学心理承受能力差,对于分手的打击,很久不能正常生活,整天都昏昏沉沉。

3.有的同学恋爱时花费特别大,男生盲目追求面子,导致平时生活拮据。女生追求物质享受。

生活方面:

1.有的同学不顾个人家庭情况,看到别的同学买好的手机,衣服,就开始盲目攀比。

2.为了面子,过生日请客吃饭,开销巨大。

3.还有一部分同学不注意个人卫生,平时穿的鞋袜又脏又臭。自己的衣物放置的比较乱。

4.平时宿舍卫生整洁,周末宿舍卫生脏乱差。

人际关系方面:

1.有的同学性格孤僻,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同学交流。

2.有的同学比较高傲,看不起别人。

3.部分同学没有班级意识,特立独行。

其它方面:

1.有的同学不明确是否打工,而有的同学盲目打工。

2.有的同学上课期间去参加社团活动。

3.缺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缺乏社会责任感。

4.部分同学对别人的帮助抱着理所当然的态度,没有感恩之心。

推荐第4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

2008年科技文化节社会调查报告竞赛

学院:信电学院班级:电气06-4班姓名:李帅 陈程 侯亮论文题目: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的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近四千万人没有最低的生活保障。

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的,在大学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矿业大学,贫困生的比例高达40%—50%,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其中,90%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高额的大学学费已经成了他们家庭不可预逾越的一道鸿沟,而且贫困已经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对此,我们对全校近3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问卷调查。我们深只我们的调查不够深入,不够广泛。因为我也是一名贫困生,所以我无力支付2000—3000份调查报告的打印费用。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一点努力,能够引起大家对贫困生的更多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一、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大多数都希望通过求学改变命运。长期在艰苦的条件生活、学习使得他们养成了顽强拼搏的习惯,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引导,就会影响他们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当他们走上社会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要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于他们能够全面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

其次,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固然重要,但是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迫在眉睫。只有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贫困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以积极的姿态战胜困难才能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家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我们 采用自编问卷表,从生活水平、学习压力、心理健康状况、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共下发调查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其中,贫困生117名。非贫困生 177名。

(一)贫困生

1.你是否是贫困生A是(117人)B否(177人)

2觉得身边的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

A 很少(11人)B 一般(56人) C 很多(45人)D 不了解(5人)

3.你的人际关系

A 很狭窄(43人)B一般(64人)C 很广(7人)D 极广(3人)

4.你的学压力

A 没感觉(12人)B一般(45人)C很重(48人) D 极重(12人)

5.你觉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A很差(56人)B 一般(45人) C 很好(13人)D极好(3人)

6.经常自责吗?()

A 几乎不(7人)B偶尔(34人) C 经常(48人)D频繁(28人)

7.遇到问题你会向别人求助吗?()

A几乎不(34人)B偶尔(46人)C经常(24人)D频繁(13人)

8.你经常成功的幻想吗()

A几乎不(21人)B偶尔(46人)C经常(34人)D频繁(16人)

9.出现挫折你会退避吗()

A几乎不(33人)B偶尔(54人)C经常(22人)D频繁(8人)

10.你经常强迫自己做些事吗()

A几乎不(27人)B偶尔(41人)C经常(34人)D频繁(15人)

11.你对身边的人对你的看法敏感吗()

A几乎不(6人)B敏感(76人)C非常敏感(35人)

12.你是否经常感到抑郁()

A几乎不(9人)B偶尔(24人)C经常(65人)D频繁(19人)

13.你是否经常感到焦虑()

A几乎不(11人)B偶尔(37人) C 经常(57人)D频繁(12人)

14.你是否经常对身边人有敌对情绪()

A几乎不(24人)B偶尔(67人)C经常(20人)D 频繁(6人)

15.你是否经常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担忧()

A几乎不(67人)B 偶尔(44人)C经常(6人)D频繁(0人)

16.你是否经常感到恐怖()

A几乎不(7人)B偶尔(82人) C经常(23人)D频繁(5人)

17.你是否因为贫困而自卑()

A几乎不(11人)B偶尔(24人)C经常(38人)D 频繁(44人)

(二)非贫困生

1.你是否是贫困生A是(117人)B否(177人)

2觉得身边的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

A很少(24人)B 一般(66人)C很多(81人)D不了解(6人)

3.你的人际关系

A很狭窄(14人)B一般(94人)C很广(58人)D 极广(11人)

4.你的学压力

A没感觉(62人)B 一般(76人) C很重(23人)D极重(16人)

5.你觉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A很差(26人)B一般(67人)C很好(53人)D极好(31人)

6.经常自责吗?()

A几乎不(87人)B偶尔(66人)C经常(18人)D频繁(6人)

7.遇到问题你会向别人求助吗?()

A几乎不(24人)B偶尔(35人)C经常(105人)D频繁(13人)

8.你经常成功的幻想吗()

A几乎不(51人)B偶尔(67人)C经常(47人)D频繁(12人)

9.出现挫折你会退避吗()

A几乎不(27人)B偶尔(84人)C经常(42人)D频繁(24人)

10.你经常强迫自己做些事吗()

A 几乎不(23人)B偶尔(87人)C经常(51人)D 频繁(16人)

11.你对身边的人对你的看法敏感吗()

A几乎不(78人)B敏感(75人)C非常敏感(24人)

12.你是否经常感到抑郁()

A几乎不(101人)B偶尔(52人)C经常(15人)D频繁(9人)

13.你是否经常感到焦虑()

A几乎不(71人)B偶尔(57人)C 经常(37人)D频繁(12人)

14.你是否经常对身边人有敌对情绪()

A几乎不(134人)B偶尔(34人)C经常(7人)D频繁(3人)

15.你是否经常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担忧()

A几乎不(135人)B偶尔(34人)C经常(8人)D频繁(0人)

16.你是否经常感到恐怖()

A几乎不(74人)B偶尔(73人)C经常(24人)D频繁(6人)

17.你是否因为贫困而自卑()

A几乎不(146人)B偶尔(24人)C经常(7人)D频繁(0人)

结果显示:贫困生比非贫困生的学习压力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处事相比较,求助维度分值较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贫困生容易敏感、抑郁、焦虑等。在大多数的贫困生生活中充满了恐怖。他们由于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导致他们不能与别人更好的交流和沟通。这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很单薄,在遇到问题时也只得自己面对。因此,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非特困生差。我们不仅要对贫困生在经济上进行援助,对于贫困生的“心理扶贫”更需要社会、学校多层面、多部门的努力,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虽然,此次调查涉及的面不广,但是所得到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在此我也呼吁社会各界人事和研究人员对贫困生进行一次科学的,系统的调查。然后得出结论,为相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好的依据。作为心理健康状况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贫困生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当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强健有力时,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更好的保障,大学校园里因贫困带来的心理不平衡造成的恶性事件会有所减少。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给多少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推荐第5篇:大学生心理问题问卷调查表

大学生心理问题问卷调查表

大家好!这份问卷是为调查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制定的,通过此次调查希望大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的形式,恳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几分钟帮我们完成这份问卷。非常感谢您的参与和帮助!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A.很满意B.一般C.有点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4.你的业余爱好是()(可多选)

A.看书B.做运动C.上网D.睡觉E.找朋友聊天F.参加社团活动G.其他

5、现在网络如此普遍,您是怎样利用网络的?

A玩游戏、看电影、聊天B学习、娱乐C查资料、学习

6、.下面哪些些曾对你造成压力及负面心理情绪?

A学习成绩不理想B恋爱不成功C不适应大学生活

D经济困难E就业竞争太激烈F父母及老师过高的期望

G与同学相处不融洽H家庭不和睦

7、遇到压力和心理问题您会最先向谁救助?、()

A家人B知心朋友C老师D专业人士E不找任何人

8.您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及心理问题?()

A向朋友、老师或家人倾述

B埋在心里,顺其自然、不予理睬

C通过喝酒、玩通宵等来发泄

D听音乐、看看书或做运动来调节

9.您是否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

A.是B.否

10.哪些问题困扰过您()(可多选)

A.学习压力B.恋爱感情问题C.人际交往问题

D.就业压力E.价值观,人生观取向问题F.其他

11、你认为轻生的大学生存在以下哪种问题?(可多选)

A缺乏社会责任感B 不能真正理解“死”究竟意味着什么

C心理受挫能力差D适应能力差

E缺少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12.你对生命的理解是()(可多选)

A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

B生无可恋,不如死了干净

C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

D人应该为自己而活

13.您与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如何?

A很好 B还可以 C不太好 D很不好

14.在你现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下列哪种情绪?()(可多选)

A 郁闷B茫然C焦虑D敌对情绪E 愉快F充满希望G 其它

15.您遇到问题时心情如何()

A.积极暗示自己B.非常焦躁不安C.做什么也没兴趣,想逃避 D其他

16.您如何处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可多选)

A.找老师、亲人寻求帮助B.找朋友倾诉

C.转移注意力(上网,打游戏、睡觉等)

D.自己积极调节E.没有任何作为,任其发展F.找专业心理老师

17.您去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咨询过吗()

A.去过B.没有

18.若碰到心理问题您会去找心理咨询师吗()

A.会B.不会 C.想去,但又不习惯

19.您有没有学习过关于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或书籍()

A.上过心理学课B.自己课外看过一些C.不是很了解

D.完全不了解

谢谢参与!!

推荐第6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4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4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4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心理……………………………4

(四)依赖心理重………………………………………………………4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5

(一)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5

(二)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5

(三)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5

(四)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5

(五)学会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5 参考文献…………………………………………………………………7

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愈演愈烈,大学生择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如何助其解决就业时候心理上的困扰,通过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做好即将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关键词:就业,形势,心理问题,解决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遭遇“寒流”,在毕业之后选择一份怎么样的职业成了他们的难题。面对势不可挡的挑战,难免在择业时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即择业挫折,具体的解释就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对此心理问题,有如下几点分析: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

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心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

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一)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二)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

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三)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

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四)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

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五)学会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

心理调适是指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其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击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解心理困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J]。如果常常出现焦虑不安、不满、自卑、自我定的心态,则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舒缓不良情绪。第一,自我转化法。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第二,自我宣泄法。在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可以向朋友、老师尽情地倾诉自己的不

满和委屈,甚至可以痛哭一场,求得安慰、疏导和同情。第三,自我慰藉法。这实质上是自我排解。就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总之,大学生要排除心理障碍,树立远大理想,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面对就业。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炼坚强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就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态,不至于在困难面前退缩,从而达到成就事业。

参考文献:

[1]张国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5-26.

[2]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太学出版社.2007:33.

[3]李仁山.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o4:97.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5]陈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129

推荐第7篇:大学生恋爱问题 心理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的性心理于爱情

恋:想恋不忘,爱慕不舍,不忍舍弃,不想分开。

爱: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可以体验却难以言语。是为了目标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而付出的情感或行为。爱是主动行动,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使其整体得到快乐。

恋爱:指异性之间的生理、心理和环境影响交互作用下互相钦慕和培植爱情的过程。

资料上显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与异性交往。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性冲动,性心理需求使他们对异性的爱慕超乎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恋爱心理很多成分是从青春期心理直接萌发的。

部分大学生喜欢追求刺激浪漫,缺乏社会恋爱的现实和理性,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和影响。网络上各类信息的发散,当前社会性文化的泛滥,以及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干扰了部分大学生的两性观和爱情观。

在我们大学生中有很多正在热恋中的情侣,也有很多已经分手的情侣。因为无望的恋情,部分大学生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影响到自己和周围的人。

个案标题:在失恋的背后

小D,男,22岁,工科四年级学生。该生自述,在校外学习外语时,认识了本校一女生,他对她印象不错,遂主动接近。该女生比他高一年级,当时已面临毕业。四月中旬的一天,他突闻姥姥去世,悲痛欲绝,找到该女生向其倾诉从小与姥姥共同生活的情景,以及对从姥姥处得到的母亲般的深深眷恋。该女生听后,非常感动,马上表示要与他交朋友。他象抓住了救命草,立刻把全部感情投入其中,在以后的交往中,他的感情越陷越深,不能一日不见,一时不想。可该女生自答应与他交朋友后,又十分后悔,觉得自己欠考虑,特别是她父亲非常反对他们之间的交往,因此多次表示结束恋爱关系。可他不同意关系的断绝,曾写过血书,表示过要断指,自杀。由于他的情绪一直处在极度的波动中,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他们的关系上,致使期末考试三门不及格。该女生毕业后,分到本地工作,表示与他只能做一般的朋友。希望他不再打扰她,并退回了他给她的所有信件。他一时冲动,到该女生的单位,动手打了她。致使该女生和单位的领导找到学校。他当众流着眼泪表示不再与她来往。可他的内心仍觉得自己是真心爱她,不想失去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经常打电话,写信,甚至到该女生家门口或上班的路上等她。他知道这只能使她离他更远,而且也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但不能自控。眼看已接近元旦,情绪更是难以自制,既怕做出失控行为,更怕考试再亮红灯。因他已累计八门课不及格,学位已没有,若在最后一学期毕业设计再出问题,将无法毕业。他感到内心痛苦至极,不知怎么办才好。

案例分析:小 D失恋后的情绪反应比常人要强烈的得多,持续的时间长。那女孩与他分手已近半年,他仍不能自制,情绪激动,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他不愿失去她的原因,是觉得她是他的第一个真正的恋人,是他离开姥姥后以后的十余年里,第一次感到被人爱,被人珍惜。她的爱使他多年的情感饥渴得到了补偿。他怕再回到以前的状态,不愿意恋爱失败,所以总是是纠缠不放、希望能挽回。可他的做法不但不能帮自己摆脱情感纠葛,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

案例建议:我觉得小D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要找出自己的原因,即时地反省,努力地改造自己,并且努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积极投入学习,要了解到失恋不失志是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品质。小D需要直面现实,把曾经的美丽记忆封藏,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走出来,不能只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努力战胜自己。

要积极放松,调适心绪。找一个空闲的时间,进行一次旅游,静心,放松,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或做些体育运动,听听音乐;或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放松自己,心情会好起来的。 个案标题:同居只为“相互取暖”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案例分析: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案例建议:科学地掌握性知识。大学生一般缺乏规范的性健康教育,应该选择阅读一些正规出版发行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科普书籍或一些性社会学、性伦理学、性法律学等专门论著,使自己构建合理的性知识结构。其次,应该请教已具备了性知识、性经验的父母、性教育工作者或有关医生。

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正确对待性冲动,接受性冲动的自然性和合理性;学习性生理、性心理的有关知识;了解青春期性意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与健康的性意识观念;提高感官刺激阈限,培养挫折耐受力。积极导引,良好适应。要大方而潇洒的与异性交往,男女交往有利于性压抑的减缓,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从而调节深层的本能,使之趋于高尚。但是,在与异性交往中,要注意摆脱低级趣味,不要限于身体的吸引;尤其是不要与庸俗的异性接触,避开一些人在物质、精神、肉体等各方面的诱惑。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爱情的关系,顺其自然的处理两性关系,不必刻意追求,如果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而刻意去追求,甚至不顾一切的恋爱至上,则是不可取的。

若发现自己出现性心理问题,最好找知心朋友交流,一方面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获得一些如何应对青春期烦恼的信息和经验,有助于自我调节。必要时可找心理专家咨询,消除心理困扰。 个案标题:女大学生向学姐求爱遭拒 同性恋情无望欲自杀

3月13日下午,一位自称姓张的女子在水碾河路的家乐福门前报警,称朋友李小姐可能有生命危险,希望得到警方援助。性格和衣着方面都偏于男性化的成都某高校女大学生李某,在认识了另外一所大学的学姐后,竟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学姐。然而几度求爱不成,感觉爱情无望的她竟然想到了自杀。3月13日,在民警的帮助下这名年轻的大学生最终打消了自杀念头。据张小姐称,自己与李小姐分别是成都市两所大学的学生。两人因一次假期兼职的机会而认识,之后便成为朋友。据张小姐称,李小姐性格和衣着都偏于男性化,同为女性的她曾多次向自己表露爱意,希望两人能有进一步的交往,但都被没有同性恋嗜好的自己婉言拒绝。张小姐告诉记者,“本来我们今天中午还在一起吃的饭。我当时很想借这个机会跟她说清楚,希望她尽量想开点,不要再对我纠缠。但吃过饭之后,我们俩因言语不合不欢而散。”此后,李某不断打电话给张小姐,后来又发了很多短信。张小姐展示给记者看的最后一条短信说,“我要崩溃了,我想自杀。”张小姐对此带有胁迫意味的短信很是反感。据她称,李某经常对她说“你不理我试试”之类的语言,让她不堪忍受,因此刚收到短信后也没太在意。但是,在家乐福越转越不心安的她向李小姐回了短信,结果没受到回复,打电话对方也无人接听。越想越害怕的张小姐最后选择了报警。两小时后,当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张小姐时,她表示李某已接受民警的劝说,最终放弃了自杀念头。

这个案例给我的感觉就是,同性恋者找对象,一定要以两个人相爱为前提,爱情是平等的,恋爱的双方是自愿的、自主的、不受威胁的。这位姓李的小姐,她应该尊重张小姐的选择,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威胁她人,这样得来的感情是不甜蜜的,是苦涩的,会给双方带来痛苦的。李小姐应该直面现实,要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感。 我觉得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性观念,大学生恋爱应把具有一致的思想、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放在首要地位,把心灵美好、情操高尚、心理相融作为择偶的第一标准。因为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美好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爱情和学业之间的问题,爱情是纯洁美好的,是人生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应该把学业放在第一位,要摆正学业和爱情的关系。大学生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因为有了爱情所以要承担的责任越重,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因为有了爱才会有性的存在,性其实是个神圣的存在,它是两个相爱的人的结晶,是美好的存在。但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会有强烈的性意识和亲密行为的外显性。青春期的大学生是一生中处于性欲望最旺盛的时期,所以为了防范一些由于性方面引起的伤害,要培养高尚的性道德,要学会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并且要养成良好的卫生的生活习惯。大学生们应该要学会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和创造活动,要试着减少性冲动和性幻想;要经常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课外活动,要有意识的远离各种刺激的性诱惑;要养成良好的作息起居时间,不要睡懒觉,要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这样会有利于消除各种有关性的幻想。

大学生应该要懂得遵守性道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处理爱情于性行为、恋爱于学习的关系,有健康的性心理和爱情心理。

推荐第8篇:大学生心理的调节问题

大学生的情绪问题及调节

内容摘要: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 复杂、自身和社会问题 , 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 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 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关键词:身心健康心理压力负情绪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

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重大的人生课题。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情绪调节策略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 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推荐第9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仅影响们自身发展而且也关系全民族素质提高更关系跨世纪人才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主要原因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大学生主要疾病具体表现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种种问题方面与们自身所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们所处社会环境分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成熟情绪稳定面临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些冲突和矛盾若得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当代大学生了激烈高考竟争取胜几乎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过度保护、学校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缺乏使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挫折足使们些人难承受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环境适应良而出现各种困惑、迷惘、安、紧张明显增加社会变革给正成长着大学生带来心理冲击比往任何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人自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学比大学时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大变化

1)学习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学学基础知识大学学专业知识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适应种变化了学习生活知道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学有寄读经历多数新生仍上学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起进入大学班集体成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对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人来说确实难题种变化给们带来了定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学时期居住比较集从小学学都有些从小块儿伙伴;班主任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面孔、相似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人来自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自主自立意识及主观愿望上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两方面原因使些适应新环境能力强新大学生容易产生下心理问题:

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种自我陶醉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自己学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要求盲目自满

二失望与失宠感 有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感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学生曾学尖子家庭与学校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下子受重视了会产生失宠感

三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同学认考上大学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目标已经达心理上得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奋斗目标明适应能力强竞争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心理再也鼓起前进勇气了

四畏首畏尾 因环境变化而瞻前顾畏缩前社会活动参加运动场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有碍性发展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措施 :

人心理素质天赋而取决于天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重要途径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服务已成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2、开展大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前提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筛选出有心理症状学生主动约请们心理咨询心进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同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同应对措施防患于未做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入学之初能得具体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提高离开相应知识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健康成长离开健康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离开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也影响学生心理发展重要条件良好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氛围、宽松理解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心理素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二十世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世纪面对此纷繁复杂世界二十世纪人才心理承受能力经受更严峻考验此要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使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翱翔自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挑战

推荐第10篇: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浅谈

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浅谈

摘要:大学生千军万马经过高考,挤过了独木桥,来到了大学,学习压力缓解了,课余闲暇时间多了,面对的是崭新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是性生理成熟与性意识觉醒时期,大学也成为青年人恋爱的“活跃期”。对于恋爱这个名词,在大学已经比较普遍了。爱情是一个游戏,它可以将一对陌生的男女变成情侣,也可以将一对情侣变回陌生的男女。恋爱问题恰恰又是莘莘学子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本文将谈谈大学恋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且将怎么去解决它。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大学爱情观爱的能力和责任

正文:

恋爱就象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但真正吃的时候却辣的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越辣越香,越香越辣,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

——《恋爱的人们》罗曼

入大学后,许多的同学都开始步入大学恋爱这一人生事业当中。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已经比较普遍,而且有增无减。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和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恋爱的激情,无疑是激励大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大胆创造的催化剂。滋润心田的恋爱,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扩大感受周围事物的眼界。相爱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但是,大学生面临学习压力、找工作、责任感不够、经济不足等问题,他们的恋爱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感到有很多说不明白的心理困境:

恋爱心理困境一: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常有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感到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一丝吸引力,认为别人看不上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的去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恋爱心理困境二:异性朋友很多,但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却很难寻找,这种恋爱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当然,也不排除由

于社会的舆论和各方面交际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恋爱心理困境三:不知如何的去面对婚前性行为和“试婚”现象,这除了与大学生性心理发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和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有关。

对于恋爱心理困境一形成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缺乏自信心。这样的学生往往过于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却从未认真考虑过自己如何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对恋爱吸引力的误解与缺乏科学的认知。表面上看似乎人们的择偶心理更加倾向于外表,实际上男女大学生,在选择异性对象的条件上大多都以性格、才能、心理相容、人品和兴趣爱好是否更具吸引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们对选择恋爱对象的条件越来越实际,一般不会只“跟着感觉走”,也不会只在乎“曾经拥有”。所以,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应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和排列一下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及特征,并学着变换一下思维方式,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对比,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其次,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一个人是否对异性有吸引力?是否一定要在大学期间拥有一个恋人?并不意味着你今后的生活将会怎样。 “迟到的爱”也许会是真爱,“早到的爱”也许会提前结束。

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常见的各种恋爱问题将会导致对自我、尤其是对对方的“认知偏差”和“评价偏差”,这是导致单相思或失恋后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应该大胆地去与异性同学交往,多参加有异性同学的集体活动和娱乐活动,去了解和观察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同学,同时也了解自己的恋爱期的心理特征,缩短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心理差距,调节好恋爱心理的各种矛盾,矫正恋爱动机和恋爱价值定向。通俗地说,就是在挑剔对方时也挑剔一下自己。在不能接纳自己时,也找找对方的毛病,多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其内容大致是:一,天下并没有完美的男人,也没有完美的女人;二,善于讨女人欢心的男人是油腔滑调的,是不可靠的;三,男人和女人的自尊不能由对方来肯定;四,选择理想恋人时的期望越高,结局越差,反之,则事半功倍。

恋爱心理困境二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

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应自然。选择恋人时候的逆反心理等都会事与愿违,极易伤害自己和朋友们。为此,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学会控制感情,勇于说 “不”,不要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作爱情去追求。但是当别人向你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做出判断,坦然地做出选择。能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所引起的心理扰乱,而不是一味的去退缩。

恋爱心理困境三揭示难道爱一个人,他需要什么,就一定要给他什么吗?大学的结束意味恋爱的结束,如果我们大学生有性关系,那以后怎么办?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要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中的矛盾纠纷,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敢于去爱,懂得去爱,才会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

作为大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全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他们赞成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恋爱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学业和恋爱双丰收,既渴求学业有成,又向往恋爱幸福。总之,大都没有忘记学业,总想把学业放在首要的位置。但是,上述这些仅仅是大学生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恋爱关系的大学生,虽然也有,但为数不多。当大学生把恋爱视为生命的唯一时,恋爱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懂得恋爱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没有人追逐恋爱只是为了被约束,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爱的人,别人怎么会全心全意的去爱他?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恋爱的基础。在没有责任和奉献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恋爱问题。当恋爱成为男、女性唯一的存在价值时,他、她本人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由此引发了失恋问题。

在我们的人生中,如何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是我们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的恋爱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恋爱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承受能力较强,拥有正确的恋爱观、拥有健康的恋爱行为和有爱的能力与责任就能更好地应对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恋爱受挫后,用理

智来驾驭感觉,分析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

总之,我们大学生应该明确正确的恋爱观,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的去对待。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我们的大学生活才能因为有了爱情而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白石浩一:《恋爱心理学 》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社1986年版

章志光、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

祝蓓里:《青年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运生王国英:《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第11篇:大学生常见4个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4个心理问题

http://.cn2012年08月14日09:23新浪健康论坛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一、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二、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三、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社会交往上升到第一位,其次是情感、学习问题。

来自本市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去年下半年对2639名大一新生的思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分析,表明:在一年内有自杀倾向的达65人,占2.4%,测试异常人数高达196人,占7.4%,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做出肯定选择的有800人,占到29%。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如今的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是老一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但社会交往已上升到第一位,情感排第二,学习问题在第三位。外表、就业、性等因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新热点。这是记者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获知的信息,中心成立于2004年,设专职人员两位,3年来,中心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心理知识普及、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及各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活动,协助同学们克服在学习、生活或成长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

经过这几年的连续的跟踪调查,中心老师发现,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怎么处处不如人

调查中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大学不是人间天堂

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人际交往困难:想要交往又怕交往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毕业时的心理危机也要提前预防

“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吉梅老师称,其实,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自我储备(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等)的缺乏,对就业质量的期待,成了毕业生最大的心病,由此使他们情绪上产生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成了高年级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拥有许多“证书”,但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以至在就业竞技场上迷失了方向。

对于这些因为就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吉老师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新生开始。现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很多都是到临毕业的时候才开设的,内容也大多是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去应聘等求职的指导,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如果将大一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那么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一进校就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和强项以及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全面了解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塑造充实的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前松后紧”的局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据了解,目前多数高校已均初步建立了三级心理保健网络,在各系设立心理辅导员,班级设立了心理互助员,并划拨专项经费对各类专兼职人员进行专业训练。

第12篇: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

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

社会交往上升到第一位,其次是情感、学习问题。

来自本市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去年下半年对2639名大一新生的思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分析,表明:在一年内有自杀倾向的达65人,占2.4%,测试异常人数高达196人,占7.4%,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做出肯定选择的有800人,占到29%。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如今的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是老一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但社会交往已上升到第一位,情感排第二,学习问题在第三位。外表、就业、性等因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新热点。这是记者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获知的信息,中心成立于2004年,设专职人员两位,3年来,中心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心理知识普及、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及各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活动,协助同学们克服在学习、生活或成长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

经过这几年的连续的跟踪调查,中心老师发现,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怎么处处不如人

调查中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大学不是人间天堂

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

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人际交往困难:想要交往又怕交往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毕业时的心理危机也要提前预防

“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吉梅老师称,其实,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自我储备(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等)的缺乏,对就业质量的期待,成了毕业生最大的心病,由此使他们情绪上产生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成了高年级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拥有许多“证书”,但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以至在就业竞技场上迷失了方向。

对于这些因为就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吉老师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新生开始。现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很多都是到临毕业的时候才开设的,内容也大多是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去应聘等求职的指导,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如果将大一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那么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一进校就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和强项以及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全面了解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塑造充实的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前松后紧”的局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据了解,目前多数高校已均初步建立了三级心理保健网络,在各系设立心理辅导员,班级设立了心理互助员,并划拨专项经费对各类专兼职人员进行专业训练。

第13篇:英语作文大学生心理问题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enter university, however, there are also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Many students are not aware of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ut its development, so will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future work will cause bad effect. College students have various kind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1,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2, learning problem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3 4, love and sexual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and emotional problems 5, 6, 7, job application and employment problem of neurosis problem.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maintain mental health, so how to face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problems.Suggestions: 1, calm face.Mental health and physical health, in life are unavoidable problems, mental confusion only grow in normal state, there is no problem which has grown at all, so don\'t get excited over a little thing, day care person.2, do not rush to \"diagnosis\".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diverse causes itself, are often very complex, should not blindly from some books to interpret out of context, or hearsay, shifting attention 3.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ten have such a feature,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t, it seems to be more and more serious.4, adjust the law of life.Most of the time, as long as their accustomed life rule is adjusted, it will give you the whole spirit bring take on an altogether new aspect feeling. Due to various reasons, college students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xist, but as long as you use the right approach and optimism in the face, that will eventually in the University have a good time.

第14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李楠

摘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生就业难题日益凸显。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心理日趋多样化。剖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态度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心理问题的表现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强化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1 前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就业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的转变,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制度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空间,但是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承受力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信心、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扎稳脚跟,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状况,在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多数大学生面对就业,心态比较平和,情绪稳定;能积极面对和正确准备就业,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自卑、焦虑、从众等心理。这应当引起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重视,加强就业心理指导,使大学生就业更加积极健康。

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许多大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情绪异常,进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的大学生 1

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所学的不是热门专业、成绩不够优秀、不是毕业于名校、自己是女生、甚至外貌不够帅气和漂亮等,都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这些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怕自己承担不了应聘的工作,即使是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大胆地说“行”,犹犹豫豫、退缩不前、缺乏自信。这种不自信使得他们在招聘人员面前不能适时展示其优势和长处,因而失去就业机会[1]。

2.2 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复杂情绪反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焦虑大多为过度焦虑,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担心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单位,担心选择是否正确以及理想能否实现,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2]。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面大大拓宽。然而,

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重,就业心理压力便越大[3]。这种

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等,感到心慌意乱。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

2.3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当前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特点,出现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4]。形成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

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其表现为: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实际上是在择业时想寻找安全保险的途径。一些大学生在从众的职业环境中被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无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2.4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实际上是基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更加盲目的从众心理。青年学生大都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不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表现为: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这种不良心理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是一种个人主观性很强且不符合实际的自我欣赏。有许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自我炫耀, 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会错失很多好的择业机会。

2.5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群体主要来自于独生子女或是家庭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学生群体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一部分毕业生还不能适应这一转变,他们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又不想跑腿、费力。寄希望与学校、家长甚至是就业主管部门。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当前大学生中有较多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在填报中考、高考志愿时都是遵照父母意愿,甚至是老师做主,从而一开始就缺乏独立自主性。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任何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主动寻找和争取就业岗位,而是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得就业观念和进程滞后。

2.6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多次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乃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随着现今“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择业竞争越演越烈,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提升,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比以前的高校毕业生更大,有的学生在就业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 常常表现为对事情消极处之,漠不关心,情绪低落,有的毕业生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 更为可怕的是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往,对一切都保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在心理上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从而人为地将就业

过程大大地滞后直至中断。

2.7 急功近利心理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条件影响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趋“利”性的发展趋势。根据每年的就业调查情况看,60%以上的大学生把经济发达地区作为理想的工作地点。向往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的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的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要求过于“理想化”,过分地看中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与社会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对职位、待遇等情有独钟,全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今后事业发展的前景,结果会造成在就业市场上四处碰壁、屡遭拒绝,这样在心理和预期上的强烈反差,造成大学生悲观失望、心灰意冷、怀才不遇的抵触情绪。

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稳定的就业心理。这不仅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合理确定,也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转变,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及家庭的影响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也是无法及时改变的现实。就现今学校教育的方式来看,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多年间,多数学生过的是被动安排的学校生活、溺爱娇惯的家庭生活和孤立狭窄的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学生学到的只是如何背书、如何应付考试,并没有为此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活完成准备工作,一旦面临就业势必造成就业心理障碍。造成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学生本人没有正确的择业态度和择业观念,不会做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大学生本身提出对策。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

大学生就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从众、攀比等消极的心态,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首先,要积极主动。对大学生来说,竞争是残酷的,机会是均等的。其次,要富于进取、勇于竞争。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竞争已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时代性格,那种惰性的保守时代已经过

去。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主动推销自己。

3.2 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长期以来,“十年攻读寒窗苦, 一朝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面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事实上,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就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所以,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应该是当务之急[5]。

3.3 教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尽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起于压力源,但压力的产生关键在于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克服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积极的心态。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各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高校教师及学生家长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通过各种辅导教育渠道使得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人才。

3.4 指导学生调适大材小用与用非所学的就业困惑心理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应当教育学生丢开“大材小用”等观念,先使自己有心理上的准备,甘愿接受即将面对的工作岗位[6]。至于“用非所学”的

问题,需要教育学生不要抱怨社会。要抱怨的话,大部分责任在于学校和个人。以学校来说,各地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和高校专业设置原因, 就可能造成大学生的“用非所学”,但是专业是自己选择的。要教育毕业生,世界上成功的政治家和商界精英们,只有很小部分是“科班”出身。比如美国前总统布什大学学的是历史和工商管理,搜狐CEO张朝阳是学物理的等。因此,毕业生应该坦然接受所得到的任何职业,不必期望一开始就有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在等着你。

3.5 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其择业的自信心

在我国现阶段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激烈残酷的,但相对来说也是公平的,它为大多数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永远是竞

争成败的第一因素。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就业的结果。因此,要教育大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政治、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了择业能否成功。试想,一个人精神萎靡、畏首畏尾、迟疑不决、缺乏自信,又如何能打动别人,赢得成功?因此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主动出击,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当然,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雄厚的实力作保证,不是盲目地自负和自傲。所以,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要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增强择业的自信心,实现顺利择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学生要摆脱不良就业心理的影响,这就需要社会一方面为大学生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社会、家庭及学校共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就业过程。

参考文献:

[1 ] 张国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5 - 26.

[2 ]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2.

[3 ] 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

[4 ]徐献红.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指导[J].经济师,2007,(7):97-98.

[5 ]卢远荣,李凌.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 ]徐敏华,王毅.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93-94

第15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我们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另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或情绪亢奋,四面求职,一旦碰壁,又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还有的学生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整日心绪不宁,以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如何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呢?掌握以下四点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 确立就业目标

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确立就业目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现在不少城市成立了人才及职业能力测评机构,大学生不妨去试一试;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第二: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第三:提高心理承受力

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第四:增强应变性

应变性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及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有的人在刚进大学时所学专业还是紧俏的,但毕业时却已经饱和了,以至就业困难。因此,大学生免除就业烦恼的良方之一就是要大大增强应变性,如辅修第二专业或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良好的心理和就业环境是广大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基础.社会各种力量应该在这一方面多加强工作,帮助大学生走向社会,贡献自己.同时,广大的大学生朋友也应调整好自己,努力适应社会的大环境.

第16篇: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也十分敏感.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状况 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疾病 针对性

引言

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一方面由于文化程度较高,自我期望值和社会期望值高;另一方面大学生尚处于成长阶段,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在这同时也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二、人际问题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以至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报复和异性交往等交际障碍。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

2、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

3、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

4、异性交往困惑 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 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

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

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

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

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

第一,大学生要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问,耽误

学习,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

第二,要扩大社交范围,只要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于接触,

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

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

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

有成的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三、情感问题

现代的校园已不再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

出入的双双对对,亲亲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

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给恋爱带来一些

负面影响,心理充满矛盾各大校园因此每年都会有因失恋或别人的感情的原因而

跳楼或割脉的现象。

1、注意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现代大学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

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次

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

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

2、一旦缀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

响。

3、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随着时代发展,当今大学生恋爱观念日

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

4、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一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感情危机”,有的

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立下誓言,“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所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1、遵守恋爱道德。大学生谈恋爱时,遵守恋爱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相互尊重

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

社会公德。

2、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爱情与事业的

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

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连爱与其他同学团结的关系等方面。肩

负重任的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

更富有积极意义。

3、正确处理恋爱挫折。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

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

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

恋不失志。

4、爱情是美妙的,它教会我们许多的人生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

立良好的爱情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同时当遭遇恋爱困难时也应比较强的,

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方法来解决,做到堂堂正正的恋爱大学生。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参考文献:[1] 《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心理学与生活》 Zimbado.人民邮电出版社

[3]《社会心理学》 侯玉波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7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程度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不断的提高。现在上大学的青少年在每年不断的上升中。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不断的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这就给社会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也在越来越大。很多的大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所以,现在社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是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很多毕业的大学生都比较的单纯。在他们的世界里,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找一个高薪的工作,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是希望去做服务员的。很多人大学的择业的方向主要是公务员,国企员工,外资企业,以及一些政府机关。但是,有些大学毕业生择业存在着很严重的误区。主要是有些大学生比较急功近利。一毕业就希望找到自己非常满意的工作。其次是大学生刚刚毕业,依赖性还很强,在找工作方面,非常的依赖自己的家人,朋友。没有自己非常明确的目标。

并且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也是有限的。第三一个主要是大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明显。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第四主要是非常的焦虑。内心想找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但是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就会非常着急。还有些大学生心理非常的自傲,好高骛远。没有很好的接受现实,没有体会到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就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影响。

本文由:上海心理咨询提供发布。

第18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案例心理剖析

[案例心理剖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09-04-18 作者: 编辑:校方人员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代写论文,既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又使他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必然会出现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教育

一、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与障碍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3)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二、对策与措施

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2)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大学四年中,为他们制定一个个目标,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取得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报关员、营销员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等。

(3)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系部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培训。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传统式的培训,培训对象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体验式培训”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即包括小组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方式,使培训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可采用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用职业生涯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技巧,将来成为更有成就的人。

2.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主要应做到:

(1)自我反省。大学生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特点怎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哪里,最适合干什么等。只有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客观上要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可以与社会其他人员作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也可以通过社会人员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如社会实践)结果的分析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3)心理测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心理学的标准化测验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结果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3.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

(1)自我转化法。当就业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假日郊游等,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择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的宣泄。忧虑隐瞒得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宣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以及参加打球、爬山等运动量大的活动。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该是无破坏性的。

(3)松弛练习法。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头疼等。择业时遇到类似心理反应,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练习。

(4)自我安慰法。择业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应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5)理性情绪法。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观念引起的,如果变非理性观念为理性观念,就可消除情绪困扰。例如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遇到择业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如果转变这些错误想法,不良情绪就会得到调适。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第19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不同于精英教育,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属于大众教育,在此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只有通过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对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就业的恐惧心理、就业能力低下、就业动力不足等现象十分明显,这些现象均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了解,对大学生的不适应情绪进行适当疏导和引导,对于促进高校就业工作成效,提升就业品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就业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蔡笑岳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大学就业心理现状。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6所大学校园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78份,有效问卷945份,占95.7%,其中男生536人,占56.7%,女生409人,占43.3%。调查结果显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大三开始就面临各种来自毕业的压力,对学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1 对未知因素的过度焦虑。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多来源于亲朋好友、各种媒体等途径,但并未真正近距离接触过社会,对于考研、就业、公务员等方面的经验甚少,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有些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较低的同学面对铺天盖地的关于就业形势严峻的信息,便产生强烈畏惧心理;有些同学因为学校不是98

5、211工程学校,专业也非热门专业,加上在校期间社会工作方面锻炼较少,性格腼腆、内向,在面试中未能有良好表现,无法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其中有一些“中不溜”的同学,因为对自己的想法、学业、能力等方面都不太明确,面对未知的生活会更加焦虑和恐惧。这些负面压力压得一些面临毕业的学生无法喘息。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88.4%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而68.1%的人认为缺乏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是难就业的主因。

1.2 眼高手低是大学生就业的显著特征,大学生是亲友眼中的天之骄子,加上高等教育需投入高额学费,都导致学生就业期待值过高。现在社会流行一个说法,大部分毕业生都期待“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希望工作在大城市,拿着高薪但工作清闲,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让许多年轻大学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困境。调查结果表明:49.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时的心理压力来源于过高的期待,尤其是一些理工科专业及学校影响力较强的毕业生,由于选择面相对较广,往往把期望值定得较高;在地域选择方面,出现一种“北上广”心态,即就业目标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调查结果显示,有77.8%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有17.5%的学生选择回小城市,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只有4.7%;在薪酬方面:热门专业学生期望值达到3000-5000元,大部分学生的期望值在2500-3000元、2000-2500之间,分别占26.1%和29.6%,只有8.4%的学生期望值在1000-1500元。

1.3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 ):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大部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尚未达成,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从盲目自大陷入自卑的另外一个极端。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未主动经历与尝试各项学生工作或者社会工作,学习成绩平平,对自己无甚了解,所以在面对未知的就业竞争时,会产生自信心不足、情绪悲观,导致就业频频失败。另一方面,有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工作活跃,但由于对自己过高估计,未能客观评价现实就业环境,好高骛远,形成过于自负的就业心理。

1.4 对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过分依赖。当下社会许多家庭结构都属于“421”家庭,所谓“421”家庭,是指一对独生子女结婚后的家庭结构――4个父母长辈、夫妻2人和1个孩子,许多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受着充分的物质资源和心理关怀,因此养成了一定的自我中心及依赖心理。当他们面临离开象牙塔,经受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会不知所措,无法适应和满足就业单位及社会的需求,努力争取就业机会。对就业无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依旧希望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就业竞争过程中,缺乏主动精神和换位思考能力,无法在好的就业机会中主动展示自己,获取就业机会。

1.5 俗语有云,“人比人,气死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从众和攀比心理。然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父母教育,性格、能力、气质也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一些大学生独立性差、受暗示性较强、缺乏主见,易受到社会思潮、观念以及身边同学择业标准的影响,就业目标摇摆不定,方向难以明确,别人说好的工作就盲目追寻,全然不顾自己能否胜任与适应。还有一批大学生存在严重攀比心理,总想找到一份人见人羡、十全十美的工作,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还有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过分功利心理,不考虑自身长远发展。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低不就,观望犹豫便丧失了最佳就业机会。

2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市场经济更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当然也需要法制来维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加快有关就业方面的立法进程,结合现行的《劳动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制定出台改善规范就业市场秩序、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的法律等配套法规;在制定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加快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加强监督,消除政策阻碍;鼓励跨地区就业,取消户口指标等不合理政策限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合理流动;制定相关规定,防止就业歧视,使毕业生就业真正实现法制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法制环境。

2.2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高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与市场接轨,兼顾市场需要的同时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精神、创新能力及竞争意识。高校是创造知识的圣地,教学内容要注意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前沿学术成果,并及时在课堂中转化传授;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为学生多开拓实习、实践的机会,通过实验室基地、实训等校企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加强研究性学习是高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不自满、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就业心理基本知识,开展职业教育辅导,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工具,同时及时提供职业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认真学好本专业,同时积极锻炼自我,健全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2.3 重视及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强调“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准确评估自身综合能力和兴趣,了解工作世界知识,从而判定是否人职匹配,是正确选择职业的前提。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及性格特点等,学会根据岗位要求明确就业定位,减少不切实际的幻想,做到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实现人职匹配。思想教育也是就业指导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树立为国效力、志在四海的理想信念,增强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的主动性及责任感。提升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勇于挑战与尝试,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知识往往无法与现实世界的需要完全吻合与匹配,但大部分单位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专业对口与否,并不作为第一要义考虑。求职中,一个勇于面对的毕业生应注重行业发展前景,并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转就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身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工作领域。只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任何领域都能闯出新天地。

2.4 构建心理干预和危机预防机制。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和心理咨询中心密切联系,就业指导老师应与学生经常性进行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心理问题,若超越能力范围,也可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转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促进学生长远、健康发展。高校还可开通各种新媒体对学生排忧解难,如微信、微博、QQ、电话咨询,也可通过各类平台发布各类职业世界知识、自我认识知识、就业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团体辅导也是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方式,针对有相同问题(如择业焦虑、就业恐惧)的就业群体进行辅导。在平时工作中也应给与毕业生高度的关注,以预防为主,通过各种渠道――讲座、模拟面试、双选市场等活动传播正能量,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为学生踏入社会做好提前准备。

不同于精英教育,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属于大众教育,在此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需要系统地进行考量。然而,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形势,不断思考及确立自身目标,通过学习、活动锻炼自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摒弃恐惧、焦虑、自卑、懒惰、依赖等负面心理,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和德行,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面对将要到来的挑战,是当代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更好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3]王晓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策略探析[J].价值工程,2011(02).

第20篇: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调查

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调查

【摘要】 大学毕业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很多心理困惑。针对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调适心理障碍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调查的目的:剖析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对各大学在校生进行口头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中,57.4%的大学生表示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就业。同时,也有53.4%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是最大的压力。此外,也有一些大学生的压力来自情感问题(27%)、人际关系(26.5%)、经济紧张(14.4%)以及父母(8.6%)。

结论: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其主要原因与就业压力过大及学习动力不足有关,应通过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等有效对策,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将直接影响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家庭幸福及培养合格接班人等现实问题。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动向, 研究有效的应对策略,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点课题之一。

本次调查中,“认为与陌生人见面时会感觉不自然 ”、“自己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及“时常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大学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0.2%、44.9%及50.0%。这些数据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时不自信、人际敏感性较强等问题 。

心理学研究表明,较高的人际敏感性往往易引起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往往与大学生不自信、缺乏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有关。在学习心理方面,“给自己定下学习目标,由于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者占被调查者的41.0%,而“迫切希望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学习成绩”者占50.3%。反映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较高,但在实现期望的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不能持之以恒,从而在学习方面很难达到自我期望值,增加了自己的挫折感和自卑感,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和目标缺失,由此所致的空虚、无聊以及其引发的消极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在压力源方面,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压力源,不明确、不知道毕业后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的占20.7%。多数大学生把个人前途、就业和学业放在压力源首位,与5年前的调查相比,就业压力上升成为导致大学生易出现负面情绪的首要因素。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心理状况方面,“感觉自己偶尔或经常有心理问题”以及“遇到心理问题不会求助心理咨询”的分别占77.9%和25.5%,这提示心理健康工作者,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完善和普及心理咨询工作任重而道远。综上所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如就业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个人价值缺失、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主观倾向过重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动向,就业压力与学习动力不足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对策

4.1 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的课堂教育,开设诸如生涯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卫生与保健、心理咨询、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地接受 科学 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把握自我心理保健 方法 ;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的客观性,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和改变能够改变的现状,不断地学习、完善和充实自己,悦纳自己;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其心理问题[4]。

4.2 努力提供有效的环境支持良好的集体氛围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积极向上的群体气氛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让学生尽情地施展才华、奋发进取,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群落效应表明,大学生的能力和心态受班级和宿舍小气候的影响,他们互为参照、同化,在某一个方面趋于一致[5]。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开辟供学生聊天和发表意见的场所,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另外,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学习与人交往的经验,接受生活磨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4.3 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讲究心理 艺术 ,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懂得运用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开展学生思想 政治 教育,对减少学生心理疾病、解决学生心理困扰、提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实施以教学干预为主的综合措施,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意把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进行生涯规划,让大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如何学,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4.4 重视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所反映出的部分学生的目标缺失问题,大多与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旧理想实现而新目标不明确有关。新生阶段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事半功倍的效应。高校贫困生在 经济 和物质上的状况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况,难以摆脱“心理贫困”所致的内心自卑[6]。及时了解因贫困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以一种平常的心态面对自己暂时的困难。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问题家庭、人际紧张、自身条件没优势等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常见因素,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日臻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将会有长足的 发展 。

【 参考 文献 】

虞红,邢文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分析 [J].浙江预防医学,2006,(3):1620.

黄中岩.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2006,(2):3639.

高常发.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3):78.

[4]邓旭阳,郭晋林,王晓玲.团体心理疗法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研究[J].中国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1718.

[5]黄希庭,郑涌.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32.

[6]郭晋林,邓旭阳,王小玲,等.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适应不良新生中的 应用 研究[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9,18(专辑):34.

大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