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0-03-02 08:17: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汪曾祺散文中的文化内涵

摘要:汪曾祺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的旧学功底很好而且历经了痛苦的磨难,饱受沧桑。这无形中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在这个物质世界急速进步而精神世界遭商品侵蚀日趋苍白和贫乏的时代中,它的出现别有一种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汪曾祺散文中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汪曾祺 散文 文化

引言:汪曾祺不是那种以气势宏阔、史诗般的作品来构筑文学地位的作家。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奇幻的文学世界。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①对汪曾祺而言,这种独特的人类观就表现在他对艺术审美意识的把握上。进入新时期以来,汪曾祺不仅以他那一篇篇风格独异空灵的小说掀起阵阵波澜,他的散文创作亦同样以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获得了世人的认同。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散文成就在其小说之上。正确与否姑且不论,这起码证明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正文:

汪曾祺因为小说《受戒》一举成名。几十年来,人们对他的小说多有溢美之辞。殊不知,汪曾祺小说文体美与性灵的特质其实得益于他的散文。小说的“虚”与散文的“实”完整着汪曾祺的精神世界。自20世纪末以来,余秋雨等人领起的“文化研究”已经热了很久;对文化话题的阐释也分出了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这时,我们想起了汪曾棋。他无论何时都没有“赶时髦”的想法,然而被时代印证了是先进的。1989年3月出版的散文集《蒲桥集》是对汪曾祺散文创作成就的一次检阅。编者在前言中说“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稚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妆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此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指向和美学特征。汪曾祺的目光轻轻掠过人世间的纷扰与繁乱,一往情深地行走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走廊之中,把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在散文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深刻映衬了他那东方知识分子复杂文化心理。

汪曾祺的精神命脉中融入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长期浸染和熏陶。他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希望寄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能把它们揉在一起。”这种审美方式正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因而在汪曾祺的笔下我们很难看到那种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的雄壮景观。这里有的只是静穆幽远、秀色可餐的江南风景。在一种或平淡或超脱的境界中寻求人生与大自然的和谐、完美。且看汪曾棋饱含深情地描写昆明翠湖的一段文字: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象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象要滴下来。

——《翠湖心影》

这“不大”、“不小”正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心中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和标尺,他们希望在这安静的自然中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永恒。特别是步入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在到处摧毁、吞没着浪漫主义诗人心中那种鸟声欢唱,溪水渠渠的自然景色,人们的心灵世界也正日渐疲惫和焦灼。如何守住人类这最后的精神家园确实是摆在敏感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沉重课题。汪曾祺就致力于在山水游记中表现这种温和的人文理想。他最感兴趣的,也是具有中和之美的自然风光,因为在那里面孕育着他生命的情感和信念。他的审美理想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太接近了,他用一种非常平缓的语调来诗意地描述生命中的那份恬淡和舒卷自如。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从容,淹没了生活的大悲大喜。汪曾祺就这样很有兴致地生活在似传统又非传统的精神王国里。他对现代社会高度的工业文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认真思索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之相协调。在《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一文中,他特别欣羡地提到现代人所需求的心灵慰藉“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居住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的人需要度假。他们需要暂时离开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安静,需要清闲。”惟有在富有人文气息的大自然中,人们才能找到最属干自己的东西。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昆明的雨》、《初识楠溪江》、《天山行色》、《湘乡二记》等无不写得轻巧倩丽。这实在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东方古老文化的依恋和痴迷。汪曾祺还有一些回忆性的散文也在平淡的记叙中弹奏出一种人文理想。例如《跑警报》一文,描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为躲避日机轰炸而跑到郊外情况虽然十分紧张但大家并不因此慌乱而是举重若轻非常坦然。作者因而在文章中感叹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碎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还有《泡茶馆》一文亦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人文理想对知识分子心理的巨大制约和影响。正是骨子里认同了这种价值观,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风雨如晦漫漫黑夜的环境中保持一种傲岸、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园。汪曾祺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生活的自强不息精神,他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散文中表现出这一点,体现了他对完美人生境界的寻求。

汪曾祺的散文在某些方面酷似二十年代后的周作人。当年的周作人在经过“五四”运动的狂热呐喊后,便退守到自己的苦雨斋中为隐士。政治上的周作人或许为人们所不屑,然而他在那种相对淡泊,宁静的心态下却接二连三地写出了个性极为鲜明,文化意蕴极为丰厚的散文来,构成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一道奇观,留下的是让人们倍感亲切,留连忘返的审美空间。虽然我们尚不能断言汪曾祺散文已达到周作人的这种境界,但他们的文化心态是相近的,所追求的美学风度是相近的。假如我们把审美的时间和空间拉得更长些、更远些,那么我们将发现汪曾祺的散文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材料)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

汪曾祺谈吃散文

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
《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