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游戏运营宝典之意识形态主题篇

发布时间:2020-03-02 23:22: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感知层——活动主题——好的主题更容易被发现

一个用户参与活动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有点意思,点开看看”——被【主题】吸引,了解活动 第二步:“卧槽这个好,研究下规则”——被【奖励】吸引,研究下规则 第三步:“有点意思,参与看看”——看懂了【规则】,衡量后,决定是否参与

曝光、了解、参与是个成正比的漏斗关系,如果没有第一步的被主题吸引,了解活动,后面的再好也是白瞎。

虽然取标题很重要,但是这里不仅是标题,而是带有某个背景的主题。标题是文案层面的工作,而主题则是营销层面的工作,无论是做任何类型的活动,都期望获得最大的影响力,希望更多的用户能够知晓甚至参与。

围绕如何吸引用户而展开

主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往大了说,是定位、流量、病毒自传播,往小了说,是标题、文案、宣传广告语。

敲黑板,划重点,主题的价值在于被用户发现和被用户传播。

世界杯,三聚氰胺,热播影视,苹果发布会,叶良辰,青岛大虾„„等社会热点事件都可以尝试结合产品进行主题宣传营销。关注百度热词,想办法贴合他们,每一次找到结合点,你的产品活动就能更加的容易被发现,设计的巧妙就容易被传播,其中杜蕾斯微博营销号则是其中的翘楚。

那些刷爆朋友圈的H5页面,微博上被广泛传播的活动,思考那些火爆背后的真实原因,业内有很多文章评论,拥有营销的意识形态是每个运营必须修炼的内容。

***访美互联网科技公司会见奥巴马期间有着这么一个段子。

奥巴马:Yahoo!习主席:管上,SOHU。 奥巴马:APPLE!习主席:炸了,奇酷。 奥巴马:Amazon!习主席:压死,阿里巴巴。 奥巴马:Uber!习主席:别动,滴滴!

奥巴马:一个facebook,instagram带twitter习主席:qq微信炸! 奥巴马:该你出了„习主席:XXXXXX! 奥巴马:要不起

其中这个XXXXXX可以替换为各种互联网产品的品牌。

一般的活动主题都是经常从热点事件中获取灵感,大多数偏向品牌营销类,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持续不断地得到更好的曝光,吸引用户参与,亦或是被传播。

这里案例都对,都很有道理,究竟如何归纳总结呢?

用户关注区和传播社交币

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无数的信息冲击,而大脑的处理信息能力有限,为了保护大脑不过于负荷,就一定有一个过滤器一样的东西,这个过滤器科学名叫“海马状突起”,主要负责认知、记忆以及过滤无效信息。那么我们想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就必须跟这个过滤器做斗争,争取让自己的活动主题,能够穿透大脑过滤器达到“用户关注区”,于是就完成了第一步,即“被用户发现”。

那么第二步“被用户传播”如何完成呢?用户没有无缘无语帮你做事的理由吧,你必须给用户提供利益,当然了一般财大气粗的土豪企业会设计出转发抽奖这样的玩意,咱们先不说成本问题,在如今大面积抽奖造假用户根本不屑的前提下,解决不了信任问题,传播效果必然受影响。即使你让用户分享到社交媒体,信不信用户在拿到奖励的下一秒后就删除?

所以互联网的玩法,与其给人提供人民币不如给人提供“传播社交币”。

那么什么是“用户关注区”,什么又是“传播社交币”呢?

先问问自己,你在怎样的情况下会被吸引,在怎样的情况下拥有分享动机?

找寻这2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看微博和朋友圈,毕竟这两个社交媒体是如今营销的主战场之一,同时也是用户背书的最大信息分享地,大大小小的商家在这个地方战斗,你看自己关注什么,经常点开转发评论留言什么,就能够知道自己的关注区在哪?

分享同理,当其他人纷纷分享一个内容的时候,先猜测一下别人分享的动机,然后跟对方聊聊。也可以翻一翻自己过往发过的微博和朋友圈,揣摩自己当初是为何分享。注意是主动分享行为,心甘情愿的,而并非为了网络社交或者工作需求。

大家的关注区和分享动机都不一样,你说这不是废话么?这不是废话,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平时刻意留意,看得多了一定可以总结出共性来。

分析归纳总结用户关注区,赋予传播社交币,用户才有传播意愿。

设计主题的六大套路

设计主题要满足2个步骤,1是被用户发现,2是被用户传播,能满足被用户发现,已经是无比优秀了,如果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一定是个绝妙的主题。

经过无数营销界的前辈达人们总结,笔者收集整理后,一共被我归纳为六大套路。

1、热门信息

俗称谈资,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流行信息,比如体育赛事(世界杯、欧冠、NBA总决赛)、热播影视(甄嬛传、琅琊榜、人民的名义)、社会热点(非典、穹顶之下、苹果发布会)、各类节日(传统类如春节、国庆和人造类如天猫双

11、京东6

18、某某周年庆),每个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都会击穿过滤器,触达用户关注区。

热门信息天然具备传播力,人们关注本质还是追求安全感,如果大家都知道,而你不知道,意味着自己社交会脱节,想想大家聚会的时候热烈讨论一样东西的时候你一点都插不上嘴,一定会感到很尴尬吧。人们分享的动机也是因为谈资,热门信息附带的谈资,就是传播社交币。

如何获取热门信息?微博朋友圈只是一部分,真正用数据说话的还是百度、微信指数、热词、微博热门榜等,这些是帮助你了解当下热门信息的重要工具,很多自媒体大V业是拼命蹭热点,诸位按照自己的运营节奏蹭就好了。

2、长期兴趣

美色、金钱、美食是三个最为符合人性的点,它们长期在大众心理占据着重要位置,很多的商家都是拿这三个点去设计海报和文案。在这个基础上,用户又会按照不同的维度细分为许多种,我们年轻力壮,就不关注养生保健,而我们的父母则趋之若鹜。男生关注体育赛事多一些,女孩子关注娱乐八卦多一些,了解你的用户群构成与喜好,就能够触达用户关注区。

三大基础兴趣在传播层面则未必有力,(比如承认吃货这个事)不是每个人都不会在社交媒体展示这些,让人误会自己为好色,爱财,贪吃之人。有些点吸引人没问题,但是传播可能有问题,相反在一些场景比较容易流动(你懂得)。

一些能够帮助用户塑造自己正面形象的兴趣爱好则更适合在社交媒体上出现,比如:健身,读书,学习。吸引是第一步,传播是第二步,想要把第二步落实,必须要帮助用户塑造正面形象。

如何获取自己用户群的长期兴趣?

一是看数据,数据有用但未必有全部真相。

二是把自己变成典型用户,你需求则一部分用户群需求。 三是到典型用户群中去了解和访谈,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是做运营还是做营销,比的就是谁更了解自己目标用户群的喜好,继而在内容上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3、利益需求

兴趣和利益可以相同(健身、看书、写文章),也可以相异(陪酒、吃药、做调研),我们经常为了做好事情,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干并不感兴趣的事情。切身利益往往具备时效性,有些是长期,有些是短期。求职者做简历,雾霾天买口罩,春运抢票,学生报考志愿,上班族出门看交通,农民们关注天气预报„„场景非常多。

如果你能抓住用户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就能够进入用户的关注区。

在传播层面,取决于用户身份和价值诉求,比如我发现了一个赚钱的秘密,如果我能做我就不会公开分享,我发现一个人写文章很好,如果我想挖他,就不会公开分享。

员工们会公开分享“加班有害效率”、“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老板会公开分享“爱岗敬业”、“请给我结果”。如果你想要用户帮助你传播,就需要考虑你的内容是否能绑定用户利益。

有些分享行为有障碍,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障碍所在,并扫清分享障碍,就是巧妙地赋予其分享的传播社交币。

找到障碍靠得是洞察,扫清障碍靠得是技巧,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训练的。

用户的切身利益就摆在那里,了解自己的目标用户群构成及利益构成,怎样的效果最好,我们就选择用哪种方式。

4、情感归属

每天有很多的内容被生产出来,这些内容被关注的背后,必然是某个点能够击中某个用户群的心。一类是情绪输出,比如莫欺少年穷、CTO被扫地出门、人贩子判死刑,一类是归属感,学校、(前)公司、地域、粉丝群等。强烈的情绪(喜怒哀乐悲恐惊)表达自带关注度(这人怎么这样,发生了什么事);归属感自带对应群体的关注度;你只用击中了某群用户的点,就能够进入他们的关注区。

撩拨了用户的情绪,传播简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有暴火的内容背后往往是有一个大面被击中了,比如咪蒙的《致贱人》,生活中经常被贱人麻烦自然是大多数,而那些自动代入“贱人”的群体则不会传播。

还有一些面比较窄的,比如《网瘾战争》,我看得热泪盈眶转发的同时还写了一大段情绪激动的话,而那些人无动于衷的群体一定不是魔!兽!玩!家!

能撩拨人情绪的自然是高手,情绪自带关注,有归属感的用户重视加传播,无归属感的用户直接无视。

5、社会比较

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比颜值,比身材,比才艺,比智商„„所有出类拔萃的,必然能引起关注度,比如美女、六块腹肌男、艺术家、隔壁邻居家考了100分的那个孩子。人群中的非常事物,从来都是自带流量的。

比较还会形成两个阵营,形成鄙视链,最常见的是咸党和甜党之争,只要有比较,就能升级成对抗,无论是主动站队还是看热闹,这些东西都能轻易地进入用户关注区。

传播分享而言,人人都有表达自我,塑造社交形象的意愿,特别是出类拔萃者,每天晒个不停,秀个不停。

为了使得用户显得“出类拔萃”,我们自然是要提供给他们比较的机会,比如很多的小游戏都是看谁坚持得久,比如测测你是甄嬛传里的谁,或者能够活几集„„很多的东西单独玩,特别无聊,一旦加入了比较,就能够引起大量的传播了。比较就是天生的传播社交币。

追求一个比较的主题活动,最考验的是策划人的功底和资源,功底在于洞察,资源是你得启动这个事情要花费的成本。

6、反差内容

UC震惊部门闪亮登场,标题党们欢庆登场,当然了,那是非常低级的策略。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类反差内容自带关注度的。问题是如何制造?

内容有四个象限,X轴的两端为熟悉和陌生,Y轴的两端为正常和反差。尽可能用熟悉的东西(陌生意味着抵触)去制造反差的结果。

简而言之,只要你能造成猝不及防,难以预料,与预期不符,那么就达到目的了。随便取个标题,《高中文化的他毕业后打拼5年如何在北京成功买房》,这种标题就附带强烈的悬念诱导。

悬念诱导能够赢得点击,进入用户关注区。但是想要完成转发和传播,必然是要赋予用户传播的社交货币,段子和梗是一种方式,但这更容易流于浅薄,比如一本正经的描述他这5年的辛苦不易曲曲折折,最后终于凑齐了10万,靠父母给的490万买了房。这种段子不高级,一笑而过就没有以后了。

高级的做法是提供“认知刷新”,即用户看完了,思考一下觉得“嘶~这么有道理!”。

一个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往往就有这类奖赏效果,比如李笑来老师的“重新定义”系列就经常刷新用户认知,这种内容读完之后用户处在大量兴奋之中,获得了阅读奖赏,传播社交币自然就形成了。

低级的反差内容容易流于庸俗,可能有效果,但可能会伤害品牌形象。而高级的则是比较困难,但是做了往往能提升品牌形象。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想要被用户关注和被用户传播,就得找到“用户关注区”,并赋予“传播社交币”。这些年,我们遇见非常多的活动,看一眼你就会觉得非常意思。

比如某啤酒厂商请中国男足去里约热内卢看球,活动背景发生世界杯期间。 比如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活动,活动背景刚刚发生在房价暴涨之后。 比如柴静的《穹顶之下》,活动背景发生在彼时雾霾天最为严重的一年。

仔细分析这些狂热活动主题的背后,基本上击中了其中的五条。

同时,文中列举的这六条也可以作为检查一个活动主题是否优秀的自查清单。当我们以一个做内容的姿态去设计活动主题的时候,优先搞定关注度,再想办法搞定传播力。

当然了传统土豪公司可以凡事诉诸利益,花钱买流量搞定信息送达;转发抽奖搞定信息传播;但是这种竞争策略是属于资源碾压型的,跟当初拼命拍卖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商一样,并不存在任何智力含量。另外的一个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你出现在他身边拼命强调自己多重要,但是他基本不关注你,比如我们遇见烂广告就换台,甚至产生品牌厌恶感, 比如当年的恒源祥12生肖广告,我就发誓我这辈子都不会消费这些曾经骚扰过我的产品。

很多的东西讲浅了也容易,讲深了就非常难,以上六个点,只是目前总结归纳出来的,以后还有很多升级迭代的空间。部分知识点和案例来源李叫兽的文章,《疯传》、《社交货币》、《让创意更有粘性》等营销书籍。

作为活动系列的开篇,在主题这个维度疯狂灌输营销知识,案例也不仅限于游戏行业,也是刻意为之。

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就是,构建最高级的知识体系,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通过知识设计出方法论解决问题,这就是智力的侵略和碾压了。

英语教学之游戏篇

礼仪宝典之出租驾驶员文明篇

礼仪宝典之公交乘务员文明篇

如何做运营规划之工作计划篇

新生宝典——军训篇

意识形态工作总结篇一

意识形态工作总结篇三

教师招聘面试宝典之面试篇:说板书

感觉统合训练篇之游戏篇

日化店运营之成功经营篇

游戏运营宝典之意识形态主题篇
《游戏运营宝典之意识形态主题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