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发布时间:2020-03-04 00:37: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读后感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是一部从文本解释学视角研究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力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除阅读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以外,更重要的是以MEGA2的发表和正在编排之中的马克思大量经济学笔记为依托,以全新的理解和独特的视角,将经济学与哲学研究相结合来考察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程。全书读后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对于超越传统哲学的框架,回到真实的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及其发展开展了一个新的视域。

在大多数中国学者那里,马克思主义可能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至五十卷白纸黑字,而这对于马克思本人来说就不够学术“公正”了。因为这个《全集》只不过是日前我们有能力出版的,它远非马克思的“全集”。在国际马克思著作出版中,苏共中央研究院曾经自1924年开始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简称MEGA1),后因战争在30年代末中断而未果。70年代开始,苏共中央与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合作开始出版MEGA2,计划达一百七十二卷,但由于总所周知的原因,到1997年也只出版了四十七卷。提出这个问题,不为别的,只是说明马克思远非是已经被读透明了从而人人都可以插科打诨的日常话题。在这种背景下,《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这样一本利用MEGA2来重新解释马克思的专著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了。

这部著作与其说叫“回到马克思”, 不如说叫“解读马克思”。因为作者并不是要回到马克思当年所自觉表达的某某基本观点与结论那里去。这些是人所共知的, 谁都可以随意甚至“非法”引用的观点。张一兵的这个表面非常响亮的然而常被人滥用的口号式书名, 是有所特指的。它不是回到马克思某一个最初的基本观点, 然后再通过“过度诠释”而创立一种新的体系学派, 或者从“微言”中引出所谓“大义”来。张一兵的基本立场是回到马克思当年写作与思考的初始的语境与原初的思想视野。这里, 作者是通过解构阅读方法,“再现”马克思当年思想产生、形成与提出的过程。作者所关心的, 并不是马克思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主体的自觉一致的自我意识与公开的思想立场, 不是关注作为“能指”的书写文本, 即自觉意识层面的东西; 而是自觉意识所遮蔽的“所指”, 即马克思形成与表达思想的无意识前提结构; 不是在前台展示的公开发表的文字, 而是保存在思想实验室中的文字。在这种阅读视野中, 张一兵并没有把马克思看作是一个具有前后一贯自觉意识的作者主体来研究, 即不把马克思哲学思想史看成是马克思自觉表达出来的连续不断的观点发展史, 而看成是自觉意识即公开发表的学术语言背后所掩盖的各种相互冲突的话语结构的转换生成谱系。

在解读中,作者十分注意对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所受到的多种背景因素的影响及其支援背景的研究。在分析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时,作者作了具有创见性地阐释。作者认为,就支援背景而言,除去已知的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有青年恩格斯、赫斯和普鲁东的

观点。更重要的是,作者揭示了存在于古典经济学理论中且被遮蔽了的哲学话语及其隐性哲学前提,即在社会生活中承认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并抽象出客观社会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社会唯物主义。在论述《1844年手稿》时,作者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概括为人学社会现象学,并将其定位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第一个理论制高点。这不仅是对孙伯 先生提出的解读模式的支持,而且既批判了人本学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即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本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反对了阿尔都塞“断裂说”的形而上学的独断。

作者在从实践和多重的理论视角展开学术探索后,阐释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二次转变即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第二个理论制高点。他指出,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研究,科学的历史性生存的“本体”性规定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理论焦点。马克思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成熟观点,是在他最后修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第

四、第五手稿以及在《致安年柯夫的信》中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社会历史的一定的历史情境说,或简称历史构境论。在这里,马克思最终放弃了用哲学构架描述周围世界和社会历史的理论方式,转入了对社会现实的科学研究时期。在这一非常性的革命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变革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发端是同时发生的。

《回到马克思》一书的功劳就在于, 它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第一个真正发现了马克思第三次经济学研究中所深深隐藏的第三种哲学话语——即建立了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 它把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代表的、第二大经济社会形态的历史特征与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特别是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历史的、“似自然的”颠倒现象进行彻底批判的历史现象学。这次马克思在表面上重新回到了自己第一次研究经济学时所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向度的历史辩证法的批判。但这是在一种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历史辩证法的主体角度研究, 而与那种先验的人本主义哲学理论视野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 这第三次经济学研究所形成的第三种哲学话语体系与第三种理论视野, 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在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 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成为社会历史的本质。也正是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将过去从主体出发的价值批判, 转变为从经济客观现实出发的实证科学批判。而在从1850年以后开始的新的一次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 马克思进而发现, 如果仅仅从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客观向度)出发, 实际上无法真正超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也无法彻底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于是他再一次从历史形成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劳动一般这个现实的主体本质(主体向度)出发——这是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 进一步创立了基于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这就是从货币这个经济现象入手, 通过揭示劳动二重性的内在矛盾, 引发出使用价值——价值, 价值形态从一般等价物到货币, 再到市场并且竞争导致的价格转化, 最终揭露了带来“利润”的货币——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秘密。在马克思的这一次经济学研究中,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物化现象被一层层地剥离下来, 颠倒人们视域的三大拜物

教——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神秘的颠倒的本质被揭露出来。这也是马克思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最重要的内容。

全书的主要成就有三个: 一是为我们首先提供了文献学资料方面的贡献, 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已经收入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原文版中而尚未有中文版的哲学文本, 是一本“马克思学”研究著作; 二是为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与叙述模式; 三是试图回答20世纪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马克思的历史“主体”概念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全书的最高理论价值。它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德法两种批评方法上的误区, 阐述了一种宏观的历史主体理论和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新叙述逻辑与话语。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对马克思哲学著作的理解距真实的马克思非常遥远(乃至于越来越远), 这里有一个阅读方法论问题。本书的独特的研究视角是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深层语境中去重新探索他的哲学话语的转换。今天我们提出“回到马克思”, 绝不是要寻求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本真含义, 而恰恰是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本理解视野。

本书其实并不是对马克思全部哲学文本的阅读, 而主要是对马克思生前未发表的哲学手稿——笔记的一种阅读。按照作者自己的理解, 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共有三种: 一是读书摘录笔记与记事笔记; 二是未完成的手稿和书信; 三是已经完成的论著和公开发表的文献。作者对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的研究, 体现出了一种精益求精与高屋建瓴相结合的方法与精神。作者对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关于哲学话语形成中非常关键的篇章结构、某些片断甚至一句话都不放过, 逐字解释与分析(诸如对《穆勒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李斯特笔记》、《致安年科夫的信》、《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 特别是对马克思形成科学世界观前夜的、与著名的《费尔巴哈提纲》直接相关的《布鲁塞尔笔记》中几段根本不为人所注意的文字, 都用一整节一整节的篇幅加以解读与揣摩),真可谓是鞭辟入里。

海德格尔曾指出,哲学是一种思的事情。在张先生看来, “哲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它是悟性,是思想创造”。这个创造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探索。作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作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给我们又重新描绘出一个活生生的马克思,揭示了马克思的活生生的思想。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为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注入新的理论活力,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开拓新的理论方向。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

读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

马克思哲学总结

马克思哲学论文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