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8:57: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熔铸了智慧与思想的哲学史专著,以有限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各大流派、发展历程,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充满着睿智与哲人洞见,而其中彰显出来的作者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怀,则体现了五四运动过后时代青年们所具有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爱国风范。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置,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由此而知,社会的发展,不必拘泥于一派一别的观点,而应该集众家之长,摆脱思想上的束缚,真正将哲学运用到当时的朝代之中,为百姓谋福利。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不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的转折点,大大解放了人性,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接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大力宣扬了理性与科学,给封建的宗教统治以致命的一击,促使西方社会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远在东方的明清政府,正在一步步的把专制集权推向历史的顶峰,人性被磨灭,何来理性科学的土壤,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封闭和愚昧。四大发明在中国被用作迷信活动,却被西方人用作制造打开中国大门的坚船利炮。

1840年鸦片战争,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思潮的涌入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孙中山号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倡民主共和,可是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百姓,共和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美丽的梦。张勋复辟,袁世凯篡权,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中国的自由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民众仍被奴役。包括后来共产党建立新

中国,眼看着现代化的火种正要燃烧,却被毛泽东酿造的灾难性的*扑灭。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着重于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他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每个哲学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哲学观点来写哲学史,重新整理历史上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冯友兰也不例外。

当时西方哲学流行的看法,哲学包含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两小部分。冯友兰认为,西方哲学,每一部分都发达,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对宇宙论的研究也较简单。中国哲学家除了一起即灭的名家外,都不重视逻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论。

本书感动我的便是对于现实的关怀。冯友兰先生将中国与西方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及经济背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以此来解释中国哲学的变与不变的问题,并据此深层次地剖析出中国人不团结的问题。由于中国处于大陆,海岸线并不是很长,中国人局限在一方土地上。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中文里,有两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世界”,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四海之内”。他们往往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处,极少搬迁,也较少与外界接触,信息的闭塞,眼界的狭窄,使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息沟通的断层现象,久而久之,中国人便形成一种“独立”的人格。这成为中国哲学的一种普遍趋势,那就是个人的“修身”。这种思想反映到哲学体系中,就成为诸多流派对于个人的推崇,比如道家和阴阳家。这种独立思想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强调了人格的独立,使人们能够不受外界影响地进行思考,但另一方面,它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那就是使中国人淡化了对于别人的关注,就像鲁迅先生所批判的 “淡漠的劣根性”。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中国人的不团结。

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总之,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获得对中国两千余年的诸多哲学思想较为广泛与细致的了解,亦能对这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认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马克思(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马克思(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