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师德——中国教育之殇

发布时间:2020-03-02 18:37: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师德——中国教育之殇

李丹

(广东惠州学院政法系, 10思政一班100301116)摘要: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学校监督不力和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导致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低下,屡屡做出失德失范的行为。本文通过分析教师道德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师德建设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努力,更加需要教师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努力做到教书育人。

关 键 词:师德,缺失,原因,对策

“学高为范,德高为师”,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所以,从古至今,大家都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较高的要求和特殊的期待。然而,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平与当今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和要求相差甚远的现象,有失师范和师德的行为屡有发生: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范跑跑”事件、安徽省的“杨不管”事件、教师体罚学生事件以及今年在海南、安徽、浙江、广东等地的多起教师性侵、猥亵女童恶性事件等等。这些教师队伍中出现的违背师德底线、涉嫌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沦丧的大讨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声誉和形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4][1][2][3]

一、师德基本概述

1、师德定义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师德思想的历史发展

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萌芽时期是在远古时期,但是那时候还没有专职的教师,只是由部落的长者言传身教地传授种植、捕鱼、畜牧、狩猎等方面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所以这一时期只有一些教育活动中的粗浅的行为习惯和朦胧的师德意识。

真正产生教师这个职业并提出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是在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如: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知过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教育思想,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之后,孟子、墨子、荀子等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论述进一步发展孔子的师德思想,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识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到了汉代,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又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指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才干、言谈举止等。唐代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宋元明清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朱熹提出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作为教师的道德规范。

直至今天,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师德思想的基础上,教师职业道德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新的阶段,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将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忠于职守,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等等作为师德的发展方向。经过多次的修订,目前我国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守法,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第二,爱岗敬业,忠诚于教育事业;第三,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第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第六,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7][6]

二、师德缺失的原因

1、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师德缺失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不够和个性心理品质低下。在如今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中,对教师的道德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仅是注重“传道,授业,解惑”,更加重视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他们如何做人。但是有的教师认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就可以了,跟道德素质没有关系,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没有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一教师必须要具备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才能把学生培育成为一名优秀的接班人。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世界观、信念、性格特点、意志的坚韧性和自制力等,这些都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整个生活的发展。然而教师性侵和猥亵女童、体罚学生、差别对待优生和差生等这些事件都说明了教师缺乏爱学生的爱人之心,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现代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人存在心理问题,教师不仅要承受着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自己的内心也要承受学校升学的压力,迫于这些考虑,往往让教师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久而久之,这些教师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直接影响到了日常的教学活动,这些不道德行为也被教师带进了课堂。

2、学校因素

教师师德的缺失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也有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一些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为此制定了详尽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措施,

结果造成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就集中在教学成绩上,从而使教师忽视了师德的问题。其次,学校领导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不够,没有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落到实处,对一些违纪教师姑息迁就,在教师师德评议上弄虚作假。再次,学校忽视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没有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及时发现教师心理变化,疏通教师心理障碍,导致一些教师出现了心理扭曲和失衡,做出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情。最后,学校在任聘教师时,只注重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求职者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仅仅作为参考,存在着“重才轻德”的现象。

3、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膨胀,这些消极思想和不良风气对教师的师德产生了负面效应;社会上贪污受贿、权力至上等不良现象也影响着教师的价值观。例如: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等思想冲击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不少教师片面地认为市场经济提倡的就是个人本位,价值判断的标准就是物质利益和金钱,致使一些教师出现劳动与金钱挂钩、急功近利的思想,淡化了教师“敬业奉献”的意识。最常见的就是教师从学生身上牟利,在学生辅导材料、作业本、校服等方面“吃回扣”,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和声誉。

4、家庭和学生因素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倍受呵护。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讲究方式、方法,一味娇惯,使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畸形的思想性格。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并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甚至遭到误解和打击报复。久而久之,有些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部分学生采取了一些与师德规范不相符的态度和做法:对那些在家里娇生惯养、父母也不能很好配合地学生,以“哄”为主,结果造成学生不能健康地成长。

[8]

三、解决教师职业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之情。平常我们对学生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不只是学生,老师也一样。只有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热爱之情,才能做到无私奉献。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学高为范,德高为师”,因此,要提高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之情,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素质,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学生的喜爱和领导的重视,增强自信心,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感;其次是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变成教师稳定的职业情感。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具备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意志,自觉遵守《教师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增强教师敬业奉献的精神,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并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同时,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铸造良好的师德,用创新的思维和与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来教育学生,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

2、重视和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面对教学和教育学生的各种问题,还要承受来自学校领导和家长的各种压力,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压力,久而久之,教师内心就会承受不住这些压力,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引导,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使教师能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且掌握一些减压的方式。一是学校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缓解教师的压力,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畅谈会,让教师在会议上畅所欲言,并安排心理咨询师为有困惑的教师进行疏导和调整,为教师提供减压的方法和其他有效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开办各类心理调试辅导课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给教师提供宣泄的空间。二是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方面或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引导教师的思想向新教育理念靠拢,形成良好的师德;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帮助教师以积极健康地心态去工作。

3、提高教师待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的侵蚀,主要是因为教师在物质待遇得不到保障,并且在社会“重权重利”的风气下,教师得不到尊重,没有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解决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待遇,一是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二是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在物质待遇方面主要有: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改善教师住房条件和建立医疗保健等各项保障制度;在政治待遇方面,政府和学校应重视进行尊师重教的宣传,使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对优秀教师进行必要的表彰,如: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以表达对教师劳动的尊重,坚决制止并依法惩处侵害教师权益、侮辱教师人格的事件,使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只有充分肯定教师劳动的作用,确立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行各业的优越地位,才会激发和保护他们敬业、乐业和爱业的精神,使之认同和遵守该职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道德。

4、学校要健全和完善教师选拔机制和监督机制。现在学校对教师人才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文化程度);二是教师内在品质(能力水平、教学态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 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比较容易了解到的,但是内在品质方面就不容易了解清楚了,因此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一定要着重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坚决杜绝有才无德的人进入教师队伍。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包括学校内部监督、学生监督、团体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多方面多层次监督,对教师行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记录在案,作为师德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应批评教育,限期改正;经教育无效者,可以缓聘或解聘职务,甚至取消教师资格。通过严格地选拔教师和对在职教师进行严格监督,杜绝教师失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总而言之,要解决师德缺失问题,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还要社会各界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教师的心理教育,满足教师的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四、结语

对于师德,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对它的认识,韩愈的《师说》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教师的作用做了充分的描述,同时也说明了教师的师德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与学生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师德缺失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师德建设不仅需要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也需要学校和各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注释:

[1]腾讯网:《中学教师地震时率先跑出 称绝不会先牺牲自我》

[2]凤凰网:《任学生打架致1人死 \"杨不管\"被指比\"范跑跑\"恶劣》

[5]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25页。

[6]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第二》卷一。

[7]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8]腾讯网:《校园回扣之风逐渐蔓延 学生成为老师牟利资源》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5.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3]张阳.中学教师师德问题及建设对策探究——以重庆主城区中学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5).

[4]刘胜利,周如冰.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探索[J].产业科技论坛.2013(12).

生 之 殇

鄱阳湖之殇

企业文化之殇

中药饮片之殇

化工之殇

秋之殇

两会之中国教育

古典之殇读后感

《“捣鬼”之殇》心得体会

中秋之殇[材料]

师德——中国教育之殇
《师德——中国教育之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